美国城市布局与规划动态_姚士谋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2007-12-03 18:40:08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扩展,将其周围地区纳入了城市化的轨道,两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1910年,美国将这类由中心城市和与其有较高经济、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邻近社区组成的区域定义为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在此后美国近100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美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大都市区,其中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区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对于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大都市区化现象,我们在这次赴美学习考察期间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通过借鉴他山之石,能对我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特别是城镇密集地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美国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1910年,美国首次提出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概念时,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1 0万人口能上能下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150人/平方英里以上的地区。
1949年,美国联邦预算局为在195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都市区统计标准,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郊县。
并将这种统计区正式定名为“标准大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 rea,简称SMSA)。
在这个新定义中,中心城市的标准由原来的10万人口降为5万,而且其郊县以整个县为单位。
后来对大都市区定义的修订都在此基础上进行,或者对大都市区概念的进一步细分,或者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适当调整,既基本上保持了概念的连续性,又较好地反映出大都市区发展的客观状况。
80年代初,对大都市区界定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若该区域总人口达到或超过10万,并且有5万人口以上居住在人口普查局划定的城市化区域中,即使没有中心城市,也可划为大都市区。
最全城市规划书单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美]贝利著《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设计》(修订版) [美]培根《拼贴城市》 [美]柯林·罗等编《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编《城市设计新理论》 [美]亚历山大等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落脚城市》《包容性的城市设计》《城记》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街道与城镇的形成》迈克尔·索斯沃斯《城镇化与区域规划》姚士谋《反规划途径》俞孔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弗朗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卡米诺·西特《街道与广场》克利夫·芒福汀《城市设计基本原理》沙尔霍恩《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斯皮罗·克斯托夫《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黑川纪章《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刘伯英、冯钟平《从“功能主义”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规划》《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立宁《总体设计》凯文·林奇《空间的语言》布莱恩·劳森《网络城市》《城市突变》《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都市滨水区规划》(美)城市土地研究学会《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规划介引》Clara Gree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规划》John M Lev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城市设计》Edmund Bacon 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设计新理论》Christopher Alexander 陈治业,董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看不见的城市》I.Calvino《城市形态》凯文·林奇《紧缩城市》詹克斯《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柯布西耶《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走向新建筑》柯布西耶《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尼格尔·泰勒《城市和区域规划》彼得·霍尔《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明日之城》彼得·霍尔《城市读本》《理想国》柏拉图《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斯蒂文·蒂耶斯德尔《19世纪与20世纪的城市规划》莱茵伯恩《城市设计构思教程》科赫《城市形态结构设计》库德斯《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雅各布斯《现代城市规划——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科维《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图解思考》保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扬·盖尔《现代城市规划》约翰·M·利维《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丝奇雅•沙森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赵冈《人居环境学导论》吴良镛《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王缉慈等著《城市与人——一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哭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顾超林《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治堵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刘君德,汪宇明《信息化城市》曼纽尔·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G·阿尔伯斯《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沙尔霍恩《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理查德·瑞杰斯特《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概念规划》顾朝林《社区规划——综合规划导论》埃里克·达米安《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王建国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比例—科学·哲学·建筑》理查德·帕多万《彼得·艾森曼:图解日志》彼得·艾森曼《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密斯·凡·德·罗《材料的处理》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等《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莱斯大学建筑学院《园林设计论坛1――现代园林设计与艺术译丛》梅尔等著《匠学七说》张良皋《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鲍世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沙里宁著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著江苏科技出版社《城市规划概论》郭彦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董鉴鸿同济大学出版社《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王瑞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住宅问题研究》陈光庭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著余经文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广义建筑学》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华夏意匠》李允广角镜出版社《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地景观一一环境规划指南》西蒙兹著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环境心理学》(日)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决定命运的选择>[美]E•拉兹洛著《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逊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只有一个地球》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哲学走向荒野》[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著《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市镇设计》.(英)F·吉伯德等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D·K·钦《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奥)卡米诺·西特著.仲德崑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街道与广场(》英)克利夫·芒福汀著.《城市设计的维度》(英)Matthew Carmona编著《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德)沙尔霍恩等著.《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与城市意义》(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美国城市设计>(美)戴维·戈斯林著》生活·读者·新知(美)安东尼·吉登斯著《马斯洛人本哲学》(美)马斯洛著《景观设计学》(美)约翰·O·西蒙兹著《建筑模式语言》(美)C.亚历山大等著《实存空间建筑》(美)诺伯特.舒尔茨著《场所精神》(美)诺伯特.舒尔茨著《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美)威廉·J·米切尔著《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美)肯尼思·科尔森著《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南非)保罗·希利亚斯著《绿色尺度》(英)克利夫·芒福汀《新城市空间》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乔斯·B·阿斯福德《建筑环境共鸣设计》(英)伊恩·本特利等著.《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建筑空间论》,《现代建筑语言》,赛维《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美)莫什·萨夫迪著《未来城》(美)詹姆斯·特拉斐尔著《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黄伟康《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等《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哈里斯《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塞韦《城市环境艺术》. 于正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赵和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代城市更新》. 阳建强,吴明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导论》. 徐思淑,周文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王建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群体设计》.徐岩,蒋红蕾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建筑小环境设计》.刘文军,韩寂.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王鹏.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 任平.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城市广场设计》. 王珂,夏健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王景惠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城市设计的感性原则与方法》.北京余柏椿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吴明伟《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美学新概念.》徐岱.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艺术的意蕴》.陈旭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环境美的创造》.天津社会科学院技术美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周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中心区规划》. 吴明伟,孔令龙.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王富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本土化》.李少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城市设计的运作》.庄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空间公共性研究》.于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整治》.王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适应性城市设计》.陈纪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李庆霞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雷龙乾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宫志纲著.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李砚祖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设计的历程》.洪亮平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景观形态学》.吴家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魏士衡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峰,宫承波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法与实践》.章俊华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视觉与视觉环境》.杨公侠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过伟敏,史明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方城市规划史纲》.张京祥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尹思瑾著.东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黄琲斐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黄光宇,陈勇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傅崇兰,周明俊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朱小雷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黄俊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论城市本质》.纪晓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N城——一座城市和它承载的价值》.新闻周刊杂志社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成砚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交通规划引导城市规划

自古至今,交通规划与布局向来影响着甚至是引导着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不论是古代的水运航道、重要驿道,还是近现代的铁路(高铁)、港口和机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在城市或者区域的综合规划。
以高铁与机场为例。
高铁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外高铁沿线城市的经验表明,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模式的变化,也会给城市结构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学者川上秀光等根据本国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实践,提出了“铁路结节点”论,该理论认为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发展的前提是在各个铁路枢纽周边建立城市发展节点,从而引导城市结构趋向网络型发展。
而我国高铁的建设中同样用这样的案例。
如京广高速铁路的沿线城市许昌市。
许昌位于郑州以南,相隔80 公里,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中的“一市”,在高铁建设未提出之前,总规中确定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心四区”,即惟独旧城片区一个城市中心区,而在高铁规划出台后,将会对城市的发展态势产生影响。
许昌市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发展机遇,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高可达性和集聚性的优势,对高新技术产业、商务办公和物流业、总部经济等产生较强的吸引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产业链的影响,其与原材料地、加工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将会沿着就交通干线向更广的地域扩散,至此,高铁周边地区成为许昌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旧城区的中心区一起构成为了城市的服务中心,许昌市将会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机场当今,大型机场的作用和影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机场再不仅仅是简单的旅客交通和货物运输设施,而成长为多元化发展、具有复合型功能的企业。
机场商业功能的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引擎,引导着机场所在区域的综合规划。
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例,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位于昆明市东北24.5 公里空港经济区,《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22—2022)》定义空港经济区是昆明市中心城区的组成部份,空港经济区依托昆明新机场,以发展临空经济为核心,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的航空客运枢纽和航空物流中心。
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

TseiraMarauani和IritAmit-Cohen(2004)把开放空间规划方法划分成两大类[1]:一是“需求类(demand approach)”,多数为规划师和地理学家所关注,重视人们对休闲、游憩和环境质量的需要,研究的开放空间类型多是市区或市郊的公园和其他绿地;二是“供给类(supply approach)”,多数为生态学家和自然保护论者所关注,注重开放空间的保存以保护其景观和自然价值。
本文探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属于“需求类”,当前在美国采用的有系统规划法、服务水平法(LOS)和复合价值法(GRASP)。
文中的系统规划法和服务水平法引自美国NRPA ①制定的1995年《公园、游憩、开放空间和绿道规划指南》 (Park, Recreation, OpenSpace and Greenway Guidelines)②(文中简称“NRPA95指南”),是迄今为止,美国各州、各城市普遍参照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
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的研究进展探析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Approaches in USA摘 要: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其中系统规划法、服务水平法(LOS)、复合价值法(GRASP)是最普遍使用的3种方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强调从评价居民需求、编制规划、项目策划和供给计划,到规划反馈、使用评价等规划体系的完整性。
服务水平法侧重将居民游憩需求通过相应的公式和量化手段体现在规划空间要素中。
复合价值法的重点在于评价现存城市开放空间的服务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策略调整和空间、设施配给。
这类把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的方法值得国内同类规划学习,以有效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体现规划的人文关怀。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美国;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1-0062-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3-17; 修回日期:2012-06-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风景园林的游憩规划设计标准与规范研究”(编号51278347)资助Abstract: The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in USA has a set of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scientific methods, among which the system planning method, level of service (LOS) method, and Geo-Referenced Amenities Standards Program (GRASP) are the thre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The system planning method stresses the integrity of the planning system from the evaluation of residents' needs, planning forma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supply plan to planning feedback and usage evaluation. The level of service method focuses on reflecting the residents' recreational needs in the planning space elements by corresponding formulas and quantitative means. The emphasis of the composite value method lies in valuing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urban open space, and making targeted adjustment in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space and facilities supply accordingly. Such approaches that combine demands and supply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value for similar planning in 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evel and embody humanistic care of planning.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ted States; urban open space; planning method1 系统规划法(System Plan, SP)系统规划法(图1)是NRPA95指南中,土地利用指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决策和住房、交通、教育、环境管理等战略制定中[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华盛顿城市规划

THE END
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 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 孙后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 在城市设计 中,朗方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利用,合理利用了 华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在城市中心 区两条主轴线之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 的焦点置于波托马克河边,同时,将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 城市中心。
1871年,华盛顿建设: 填河造地
华盛顿规划设计的形成
公园委员会的规划
1902年,保持完善和发展了朗方方案的格局
华盛顿规划设计的形成
1948年,附加绿 道,完整的网络 系统。
2013
结构性——城市轴线 “拉丁十字”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南战争纪念馆
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 朝鲜战争纪念馆
华盛顿规划的延续
1791年所做华盛顿城的规划在以后的200年时间内不断发展,不
断修改。但是都做到了“不离其宗”: • 一是华盛顿城的建筑高度一律禁止超过国会大厦。国会大厦总高为 33.5米,包括半圆顶上竖立的近6米高的自由女神铜像。国会大厦是中 轴线上控制中央大绿带空间和全城空间唯一“以高制胜”的焦点。作 为另一焦点的白宫,则是低层建筑。 • 二是保护城市绿地。人均绿地不少于40平方米,同时规定了比较宽松 的建筑密度和居住区绿地的标准。华盛顿城确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一座花园城市。 • 三是建筑风格问题。《朗方方案》规定,公共建筑的基调以希腊、罗 马古典复兴风格为主,住宅建筑以欧洲民间风格为主。后来,有的住 宅演化为殖民式风格。20世纪后期,为了提供现代艺术、现代高科技 的展览需要,在中轴线西段的博物馆区出现了几栋现代风格的建筑, 如美术馆东馆(现代绘画馆)、现代雕塑馆、航天馆等。虽然如此, 但从建筑群体布局上对它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限定高度不超过三层; 周围与邻近古式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过渡空间;外墙色调必须同 古式建筑协调。因而,使得中轴线的总体环境仍然成为“不离其宗” 的历史带。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仍然起着主宰环境全局的作用。
纽约城市规划分析

纽约市城市规划分析——City of New York目 录·城市概况·城市区位·城市性质·城市现状·城市印记·城市特色·城市布局·城市绿化系统·城市棕地·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城市能耗·城市规划历程·城市水系—居住用地—地铁系统—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商业及停车用地—工业及基础设施用地—开放空间—闲置土地—现状与规划—滨海空间—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种族分布—人口分布纽约(New York City),世界最大的城市,于1624年建城,位于纽约州东南部,隶属纽约州管辖,下辖五个区。
即:曼哈顿区(Manhattan)、布朗克斯区(Bronx)、布鲁克林区(Brooklyn)、皇后区(Queens)、斯塔腾岛(Staten Island)从2006年计算,纽约市占地面积785平方公里,人口821.4万,水域面积428.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464.2人/平方公里。
纽约是整个美国的金融经济中心、最大城市、港口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四个传统“全球城市”中位居首位。
1626年之前,纽约地区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直到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辟为贸易站,将其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
1664年英荷战争之后,被英国约克公爵占领,英国国王将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约克公爵,从此正式更名为纽约。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联邦政府曾有五年时间都是定都与纽约。
1789年,乔治.华盛顿就是在这个城市就任美国总统。
一年后,华盛顿特区被选定为美国首都,纽约则成为资本汇集的中心,纽约的金融机器将证明,它对这座城市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纽约市位于西经74度,北纬40.43度,美国东海岸,濒临大西洋,全市平均海拔10米。
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总部大厦坐落在曼哈顿岛东河河畔。
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在五个区中面积最小,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
姚士谋简介

姚士谋研究员简介姚士谋,男,汉族,1940年6月18日生于广东梅州平远县,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系,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学术委员,原任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经济学会、省交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行政规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曾任江苏省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0年);国际地理学会区域发展委员会代表。
2002年被浙江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93年起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9年起被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
自1972年以来,先后主持参加过国家、省部级及地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等1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
与南京市建设局合作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南京地区城市(镇)体系规划,曾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二等奖(1983年),主持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获得省政府1986年支援苏北建设科技二等奖。
1985—1994年主持的厦门经济特区综合开发(8项规划)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
本人为主要参加者的长江三角洲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虞孝感主持),及其沿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陆大道主持)均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0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有60多篇),出版专著共12部,参加编著有5部。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中国城市群》(2009年第四版已出版)、《区域与城市发展论》(研究生教材)、《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其他重要著作有:《区域与城市发展论》、《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美国风光》(再版2次)、《外向型经济与综合开发》、《厦门市域国土规划纲要》、《江苏省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东亚都市行》等等。
新一版的《中国城市群》获得2003年华东地区图书出版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