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案(下)
《大学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3)了解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2)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光的波动性;(2)提出问题:光的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1)光的波动性;(2)干涉现象的产生条件;(3)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3. 实验演示(1)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装置;(2)实验步骤:调整光源、狭缝、屏幕等,观察干涉条纹;(3)实验分析:解释干涉条纹的形成原因,分析条纹间距与实验参数的关系。
4. 讨论与分析(1)讨论光的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2)分析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1)总结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回顾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3)强调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讨论与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物理全部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程学生教学课时:16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绪论1. 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 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3. 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运动学1. 介绍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3. 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学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动力学1. 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 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3.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能量守恒定律1. 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 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热力学1.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力学第一定律等;2.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3. 引导学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波动光学1. 介绍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如光的干涉、衍射等;2. 讲解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波动光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电磁学1. 介绍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如电荷、电场、磁场等;2. 讲解电磁场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电磁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量子力学1. 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2. 讲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量子力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课时:相对论1. 介绍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2. 讲解相对论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相对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课时:现代物理1. 介绍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如量子场论、宇宙学等;2. 讲解现代物理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课时:物理实验1. 介绍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大学物理_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物理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分支和重要研究领域。
3. 理解物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它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大学物理的概念与学科范畴2. 物理学的基本分支3.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4. 物理学的应用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大学物理导论》等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物理学研究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二、大学物理的概念与学科范畴(15分钟)1. 介绍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制等。
2. 讲解大学物理的学科范畴: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
3. 讨论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物理学的基本分支(20分钟)1. 力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2. 热学: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热能转换等。
3. 电磁学:库仑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
4. 光学:光的传播、折射、干涉、衍射等。
5. 原子物理学:原子的结构、能级、光谱等。
6. 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等。
7. 凝聚态物理学:晶体结构、半导体、超导体等。
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5分钟)1. 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误差分析等。
2. 理论方法:数学模型、物理定律、计算方法等。
3. 科学思维方法: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
五、物理学的应用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15分钟)1. 讨论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电子技术、能源技术、航空航天等。
2. 分析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环境保护、疾病诊断、灾害预测等。
3. 探讨物理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认识。
2. 教师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思考题等。
大学物理恒定磁场教案

二、恒定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 介绍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 讲解磁通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分析磁场的性质,如磁感应线的分布、磁场的叠加等。
三、毕奥-萨伐尔定律
1. 介绍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磁场强度。
2. 讲解磁偶极子在磁场中受力的情况。
三、磁介质中的磁场
1. 介绍磁介质的分类及其对磁场的影响。
2. 讲解磁介质中的磁场分布规律。
四、课堂练习
1. 学生分组,利用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分析复杂磁场问题。
2. 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1. 学生分组,利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长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强度。
2. 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1. 介绍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这两个定理分析磁场分布。
二、磁偶极子
1. 介绍磁偶极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下)
授课对象:大学物理专业本科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恒定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等基本公式。
3. 学会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的磁场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1. 恒定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大学物理教案

《大学物理》(下)(总学时数:40学时)教案
版本: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目录
绪论及矢量基础(2学时) (1)
绪论矢量基础(2学时) - 0 -
第一章运动和力(8学时) - 2 -
第4章振动和波(16学时) - 5 -第11章光的波动性(14学时) - 10 -复习、答疑(2学时) - 14 -
绪论矢量基础(2学时)
第一章运动和力(8学时)
第4章振动和波(16学时)
第11章光的波动性(14学时)
复习、答疑(2学时)
第10章介绍了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应用、动生电动势的本质及其计算方法、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磁场的能量和磁能密度的概念、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平面电磁波的基本性质等。
第4章介绍了简谐振动的特征、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简谐振动系统能量的特点、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简谐振动的合成、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特点及共振现象、波的概念、描述波的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波的能量和能流、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和衍射概念及形成条件、驻波的形成和特点、多普勒效应等。
第11章介绍了光振动和光强的概念、折射率的概念、光程和光程差的概念、相位差与光程差的关系、杨氏双缝干涉的特点及其条纹特征的相关计算、薄膜干涉的基本原理和等厚干涉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问题的计算、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现象、艾里斑的概念及光学仪器的分辨率的定义、应用光栅公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方法、光的偏振现象及几种偏振光的定义与特征、获得偏振光及判断几种偏振光的基本方法、马吕斯定律和布儒斯特定律等。
大学物理教案设计方案

大学物理教案设计方案一、前言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不仅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教案设计方案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梳理本课程共分为十二章,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安排,将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明确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安排(1)力学:包括质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
(2)热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势、物态方程等。
(3)电磁学: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
(4)光学: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等。
(5)原子物理学: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核物理等。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典型的实例,将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实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大学物理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大学物理备课教案——光的传播与折射2. 课程性质:理论课3. 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基本原理;(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原理;(2)光的折射定律;(3)折射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的传播原理、折射定律及其应用;(2)实验法:观察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3)讨论法:分析折射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6.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7. 教学资源:教材、PPT、实验器材二、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光的传播、反射等;(2)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光的折射。
2.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1)介绍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曲线传播);(2)讲解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1)介绍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2)讲解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分析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2)验证折射定律,记录实验数据;(3)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相印证。
5. 讲解折射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1)透镜的应用;(2)光纤通信;(3)水底鱼群的探测等。
6.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2)分析折射定律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7. 总结与布置作业:(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光的传播原理、折射定律及其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光在介质中传播的基本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存在一定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掌握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
(3)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干涉条纹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2)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实验准备(1)仪器准备:干涉仪、光源、屏幕、光具座、标尺等。
(2)实验原理讲解:光的干涉现象、干涉条纹的形成和特点、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
2.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光源、干涉仪、屏幕等仪器按照实验要求放置在光具座上。
(2)调节光源:调整光源的入射角,使其满足干涉条件。
(3)观察干涉条纹: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并记录条纹间距。
(4)测量条纹间距:使用标尺测量干涉条纹间距,记录数据。
(5)数据处理:计算条纹间距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实验误差。
3. 实验讨论(1)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2)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实验原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1)总结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总结干涉实验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3)对实验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实验报告、课堂表现、实验讨论等。
2. 评价标准:(1)实验报告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合理。
(2)课堂表现积极,实验操作规范。
(3)实验讨论参与度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干涉条纹的形成特点。
2. 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电磁感应§10-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现象可通过两类实验来说明: 1.实验1)磁场不变而线圈运动 2)磁场随时变化线圈不动2.感应电动势由上两个实验可知:当通过一个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变化时,不管这种变化的原因如何(如:线圈运动,变;或不变线圈运动),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就是电磁感应现象,回路中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3.电动势的数学定义式()⎰•=lK l d K :非静电力ρρρε (10-1)说明:(1)由于非静电力只存在电源内部,电源电动势又可表示为⎰•=正极负极l d K ρρε表明: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
(2)闭合回路上处处有非静电力时,整个回路都是电源,这时电动势用普遍式表示:()⎰•=lK l d K :非静电力ρρρε(3)电动势是标量,和电势一样,将它规定一个方向,把从负极经电源内部到正极的方向规定为电动势的方向。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定律表述在一闭合回路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通过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dtd k i Φ-=ε 在SI 制中,1=k ,(S t V Wb :;:;:εΦ),有dt d i Φ-=ε (10-2) 上式中“-”号说明方向。
2、i ε方向的确定为确定i ε,首先在回路上取一个绕行方向。
规定回路绕行方向与回路所围面积的正法向满足右手旋不定关系。
在此基础上求出通过回路上所围面积的磁通量,根据dtd i Φ-=ε计算i ε。
,0>Φ00<⇒>Φi dt d ε ,0>Φ00>⇒<Φi dt d ε沿回路绕行反方向沿回路绕行方向:0:0<>i ε 此外,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也可用楞次定律来判断。
楞次定律表述:闭合回路感应电流形成的磁场关系抵抗产生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说明:(1)实际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号是楞次定律的数学表述。
(2)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反映。
例10-1:设有矩形回路放在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AB 边也可以左右滑动,设以匀速度向右运动,求回路中感应电动势。
解:取回路顺时针绕行,l AB =,x AD =, 则通过线圈磁通量为BLx BS 0cos BS S B ===•=Φορρ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Φ-=ε0dt dx v Blvdt dx Bldt d i“-”说明:i ε与l 绕行方向相反,即逆时针方向。
由楞次定律也能得知,i ε沿逆时针方向。
讨论:(1)如果回路为N 匝,则ϕ=ΦN (ϕ为单匝线圈磁通量)(2)设回路电阻为R (视为常数),感应电流dtd R R I i i Φ-==1ε在1t —2t 内通过回路任一横截面的电量为()()()()[]12t t t t t t i t t R1d R 1dt dtd R 1dtI q 212121ΦΦΦΦΦΦ--=-=-==⎰⎰⎰可知q 与(12ΦΦ-)成正比,与时间间隔无关。
例10-1中,只有一个边切割磁力线,回路中电动势即为上述产生的电动势。
可见该边就是回路电源。
该电源的电动势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产生它的非静电力是什么?从图中可知,运动时,其上自由电子受洛仑兹力作用,从而B 端有过剩的正电荷,A 端有过剩的负电荷,形成了B 端是电源正极,A 端为负极,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电子从正极移向负极,或等效地说正电荷从负极移向正极。
可见,洛仑兹力正是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10-2动生电动势一、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是洛仑兹力。
二.动生电动势i ε公式的导出(10-3)单位正电荷受洛仑兹力为:(正电荷e 受洛仑兹力为-→f )→→→→⨯=--=B K v e f)((10-4)由电动势定义,则动生电动势为:→→•K =⎰l d li ε→→→•⨯=⎰l d B v l )(→→→→•⨯==↓⎰ld B v v AB B A )(0边外其他没动,即除动生电动势公式 →→→•⨯=⎰l d B v A Bi )(ε (10-5)说明:(1)i ε的方向为沿)(→→⨯B v 在→l d 上分量的方向。
0>i εi ε沿B A →方向,即点电势高;点比A B0<i ε点电势低。
点比方向,即沿A B A B i →ε(2)用→→→•⨯=⎰l d v l i )(B ε可求出运动回路电动势。
用→→→•⨯=⎰l d v B Ai )(B ε可求出非闭合回路运动的动生电动势。
这时,AB 相当一个开路电源,其端电压与i ε在数值上相等,但意义不同:A -U U B 是单位正电荷从B 移到A 时静电力作的功,i ε是单位正电荷从A 移到B 时非静电力(洛仑兹力)作的功。
三、动生电动势计算举例例10-2:用 →→→•⨯=⎰l d B v B A i )(εj 解例1解:整个回路的电动势即由AB 运动引起的动生电动势(其他部分)0=→v→l d 段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l d v d i )(B εο0cos →→→⨯=l d v Bο0cos sin 2dl v ⎥⎦⎤⎢⎣⎡=→→∏B dl vB 2sin ∏= vBdl =⇒⎰=i i d εε (i ε为标量,标量叠加)⎰=BA vBdl0>=vBl可知,点。
点电势高于方向,即沿A B B →A i ε(vBl i =ε就是中学中常用的公式。
) *如图所示,长为l 的细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绕过A 处垂直于纸面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
求?=AB i ε的解:〈方法一〉:用→→→•⨯=⎰l d B v B Ai )(ε解(→l d 沿→AB 方向)段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l d B v d i )(ε已知:→→⨯B v 与→l d 同向。
∴ Bldl vBdl d i ωε== AB 棒产生的电动势为 ⎰=i i d εε→→→•⨯=⎰l d B v B A )( ⎰=lBldl 0ω221Bl ω=0 i i εε>∴A →B Q 沿方向,即B 比A 点电势高。
(→→→⨯l d B v i 在的方向为沿ε上分量方向)〈方法二〉:用dtd i Φ-=ε解设t=0时,AB 位于AB ‘位置,t 时刻转到实线位置,取AB ‘BA 为绕行方向(AB ‘BA 视为回路),则通过此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为→→•=ΦS Bο0cos BS =221l t B ω•=⇒dt d i Φ-=ε 221l B ω-=Θ0<i ε,∴ i ε沿A →B →B →A '方向。
Θ 回路中只有AB 产生电动势∴AB 段电动势值为221l B i ωε=i ε沿B →A 方向。
注意:⎝⎛•⎪⎭⎫ ⎝⎛⨯=-=⎰→→B A εΦε可用在非闭合回路上。
是相对回路而言的。
l d B v dt d i i ρ例10-4:如图所示,一无限长载流导线AB ,电流为I ,导体细棒CD 与AB 共面,并互相垂直,CD 长为l ,C 距AB 为a,CD 以匀速度→v 沿B →A 方向运动,求CD 中?=i ε解:段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x d→→→•⨯=x d B v d i )(ε→B Θ垂直指向纸面 →→⨯∴B v 指向C D →方向, 即与→x d 反向。
→→⨯B v 大小为VB 。
dxxI v vBdxvBdx xd B v d i πμπε2cos 0-=-==•⎪⎭⎫⎝⎛⨯=∴→→→CD 产生的i ε为ala Iv dx xIvd l a aii +-=-==⎰⎰+ln 2200πμπμεε 上投影分量方向。
)在沿点电势高。
(点比即沿→→→⨯→∴<x d B v D C C D i i i εεε,,0Θ例10-5:如图所示,平面线圈面积为S ,共N 匝,在匀强磁场→B 中绕轴'OO 以 速度ω匀速转动。
'OO 轴与→B 垂直。
t=0时,线圈平面法线→n 与→B 同向。
(1) 圈中?=i ε(2) 线圈电阻为R ,求感应电流?=i I 解:(1)设t 时刻,→n 与→B 夹角为θ,此时线圈磁通量为:tNBS NBS S B N N ωθϕcos cos ==⎪⎭⎫ ⎝⎛•==Φ→→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sin sin max 00i i i i NBS tt NBS dtd εωεωεωωε====Φ-=(2))max 0000(sin sin i i i ii I RNBS RI t I tRR I ======ωεωωεε§10-3 感生电动势 涡旋电场一、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其内的自由电子也跟随运动,因此受到磁力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洛仑兹力是动生电动势产生的根源,即是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对于磁场随时间变化而线圈不动的情况,导体中电子不受洛仑兹力作用,但感生电流和感应电流的出现都是实际事实。
那么感生电动势对应的非静电力是什么呢?麦克斯韦分析了这种情况以后提出了以下假说:变化的磁场在它周围空间产生电场,这种电场与导体无关,即使无导体存在,只要磁场变化,就有这种场存在。
该场称为感生电场或涡旋电场。
涡旋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是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涡旋电场已被许多事实所证实,如电子感应加速器等。
) 说明:涡旋电场与静电场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对电荷均有作用力。
不同点:(1)涡旋电场是变化磁场产生的,电力线是闭合的,为非保守场()0≠•→→⎰l d E l涡。
(2)静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力线是闭合的,为保守场()0=•→→⎰l d E l涡。
二、感生电动势计算公式(→→=涡E K ) (10-6)(10-7)说明:法拉第建立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原始形式=i ε dtd Φ-只适用于导体构成的闭合回路情形;而麦克斯韦关于感应电场的假设所建立的电磁感应定律=i ε→→•⎰l d E l 涡 =dtd Φ-,则闭合回路是否由导体组成的无关紧要,闭合回路是在真空中还是在介质中都适用。
这就是说,只要通过某一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那么感应电场沿此闭合回路的环流总是满足=i ε→→•⎰l d E l 涡 =dtd Φ-。
只不过,对导体回路来说,有电荷定向运动,而形成感应电流;而对于非导体回路虽然无感生电流,但感应电动势还是存在的。
三、涡旋电场强度及感生电动势计算例10-6:如图所示,均匀磁场→B 被局限在半径为R 的圆筒内,→B 与筒轴平行,0>dtdB,求筒内外?涡=→E解:根据磁场分布的对称性,可知,变化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其闭合的电力线是一系列同心圆周,圆心在圆筒的轴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