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

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听刘德武老师的《从天坛公园说到9》一课的几点思考这节课是刘老师在天坛公园发现其很多设施与9有关,并据此拓展很多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听刘老师这节课后的几点思考:一、要努力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环丘坛中有三个台阶每层都有9个台阶,为什么?天有九层、九层天的知识;9是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祁年门上有很多门钉可以怎样数呢?每行9个门钉,每竖9个门钉,九九八十一;斜着数1+2+3+4+5+6+7+8+9+8+7+6+5+4+3+2+1前面四个9加后面四个9加中间一个9,共9个9;拐着数……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

听了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整节课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规律的学习积极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刘老师抓住了找规律的本质“一组、重复、用规律”,把本课在不知不觉中讲得通俗易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能深含韵律。
找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每一个环节都用规律的语言描述。
从颜色变化的规律,到位置变换的规律,在学生惊奇的眼中发现规律,让学生“读规律”。
学生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韵味,这种有序的表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找到规律,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数学可以“读”出来,“读”中出新知,“读”中学数学,对于低年级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尊重低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于是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使课堂紧密有序地进行。
刘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课堂练习以及关键性的提问,不仅借学生之口揭示“规律”二字,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找规律”和“用规律”的方法,学生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欣赏规律,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要学会延伸,学会拓展,另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
这样数学才显示出它五彩纷呈的魅力。
刘德武教授讲座听课心得

刘德武教授讲座心得体会10月12、13日,首届“谁的青春谁做主”教育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教育大咖刘德武老先生和我们身边的专家、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德武老先生的课堂。
刘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学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数学教学研究,仍然深入一线上课,令人敬佩!课堂上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
对于负数的认识,老师们更多的是从经验层面的认识,从生活现象出发加以叙述和理解。
把儿童的学习行为放在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中,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现象的思维过程沟通,从经验改造中初步认识负数。
今天,刘老师打破这种认识从经验走向数学本质层面的直观认识,实践着直观感性对抽象理性的言说。
在数学内部,我们知道引入负数是为了减法封闭性的需要。
于是,刘老师在对于负数这一新数的导入中,让学生通过多次计算:4-1=3,3-1=2,2-1=1,1-1=0,0-1=-1......在从大到小的连续自然数依次减去1的过程中,渐渐展露出一些新的数——负数。
一方面,展现了负数基于减法结果的表达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在解决减法计算过程中,负数的表达是学生的自述行动,这种行动既是对数学认知的感悟,又是对负数认识的经验直觉的再现,同时,也为负号(减号)的出现和运用提供依据。
更可喜的是,刘老师精心设计所建立起来的数列:4、3、2、1、0、-1、-2、-3、-4不仅为负数与正数的认识载体,更将成为负数教学展开的重要线索。
由于负数的抽象性,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儿童还处于直观形象向逻辑抽象的转变阶段。
为此,数学的抽象理解需要通过直观感性的素材加以阐述。
为此,刘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间所叙述的断断续续遗言:“我留下了200万块钱……的债。
”将孩子们打入了200万元与200万元的债的对比,以此引导学生表述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数据,于是,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的知识200万元和-200万元来表述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刘德武教授讲座 听课体会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智能时代》读后感1500字:这个周末读完了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以前就读过他的《浪潮之颠》,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
读他的书真的收获好多,不仅能够欣赏历史,而且涵盖了许多天文、物理、数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只能感概一声好厉害。
果然俗人才说自己的专业是什么,优秀的人什么都专业。
《智能时代》这本书通俗易懂的介绍了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智能时代。
这里讲下我得到的一些知识,如果要知道这本书讲了啥还是自己看书比较好。
机械思维:这个词我第一次听说(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可以被大规模应用,就像我们老是说的提炼类的通用性让其可以被很多地方用。
应用到工业上来说,就是比如说制造一个通用的机器解决一类问题,从而提高效率、生产率。
它的核心思想是确定性和因果关系,就是说这个事情的产生一定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因有过。
以前我们所有的事情讲究的是证据,数学中也是这样讲究例证,都是这种思维方式。
熵:这个词以前听说过就是不怎么理解,现在明白了就是表示不确定性,熵值越大表明不确定性越大。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是不能找到原因的,也就是说以前的机械思维方式根本行不通,只能利用大数据自己寻找出一系列都不知道为什么的结果。
掌握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消除不确定性,越能降低熵值。
所以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获取财富。
数据就是信息,从大数据中训练出各种有用的规则帮助进行商业决策。
大数据的特征:数据量大、多维度(多样性)和完备性。
仅仅量大是不够的,还要丰富而且涵盖要全,这样才能发现有效的特征(规律)。
从以前的寻找因果关系到现在从大数据中寻找相关性。
在生产能力低下的时候,是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工业革命后,生产越来越剩,就变成刺激消费,让你不断的买买买,从而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吕晓东的刘德武老师的《位置与顺序》听课体会

刘德武老师的《位置与顺序》听课体会大郑镇新兴小学吕晓东听完刘老师的课,我的收获很大,特别是他执教的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位置与顺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培养了学生审题、推理、语言表达三方面能力。
刘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安排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说不全或遗漏表示方位的关键词。
尤其,“左右”的相对性在学生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
于是他安排了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子上摆放着几样文具,学生在说这些文具的位置时,就可以有多种的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刘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因地制宜地补充一些适应当的活动内容。
如在设计动物赛跑这道题时,他看到书中的问题太简单,于是通过改变题目,在标准量未知的情况下培养了学生通过分析标准量,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老师还利用小朋友带着头饰现场表演,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等。
通过这些活动,扩大学生对物体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在创设大客车练习题时,通过一题多变式使学生由静态观察发展到动态推理。
在设计运动员赛跑这道题,反观察的对象由一幅图增加为两幅图,培养了学生对比性观察和选择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小猴捞月这道练习题时,使学生在分析和推理过程,鼓励学生发现不合理的信息即自相矛盾的信息,进而改正或取消矛盾信息,提高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听了刘老师的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
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观摩刘德武老师数学课有感
大郑镇中心小学赵丹
有幸现场观摩刘德武老师指教一年级的数学课。
活跃的课堂气
氛让我羡慕不已,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成就感的气氛是我每每备
课时希望出现的场景,可实际我的课堂总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
刘
老师指教的这节课《找规律》习题设计并不简单,但刘老师由简入
难步步引导,让孩子在通过思考争论之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对下
一题又充满了期待。
刘老师总是在不经意间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真是“润物细无声”。
不知不觉中一堂趣味十足的数学课结束了。
我能感觉出孩子们意犹未尽,相信刘老师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理种下
了一颗“数学有趣,我爱数学”的种子。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相比刘老师的数学课我给孩子们呈现
的数学课是多么的乏味,设计之初怕提出的问题太难孩子打不出来,又怕课件制作的太“花”让孩子们只顾着看热闹,更怕课堂活动太
多进度不好把控……就这样数学课还怎么会有趣?刘老师说应该相
信学生虽然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不能小瞧了他们,适当的启发
会激发他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刘老师的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之中,我愿意改正,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的数学课。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

听刘德武老师讲座有感听刘德武教师讲座心得体会我有幸于2011年3月8日至3月10日在石油一中聆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特级教师刘德武的两场专题讲座和几节数学课。
在听课和听讲座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听了刘老师讲座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匠心独具。
每一教学环节,老师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与推敲的。
细节体现了超凡的智慧。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善于倾听和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评价,且能将这些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是最难做到的。
情境的创设要用足,不能只把它作为上课的敲门砖,在整堂课甚至以后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的、反复的利用,让情境充分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或者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对照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我深有所感。
许多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课前我都会绞尽脑汁的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当完成导课或者本节课后就置之不理了,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丧失了很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机会。
作为青年教师,我很认真,每次备课都认真的制定教学目标,梳理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点。
每当遇到教学目标任务重、知识点多、结构零碎的课例时,我都觉得无从下手。
刘老师明确在设计一节课时要有舍有得,看哪部分对学生的收益更大,再做取舍。
只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突出,教师在教学中收放自如。
总之,在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合理分散过重教学目标,巧妙设计练习,练习题自然分担教学任务。
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迁移类推等能力,许多数学老师不经意间会忽视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刘德武老师指出,学生语言的完整也是学生思维的完整。
这一点引起我的重视,这也是我教学中做的不足的地方。
面对大师,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叹: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大师,成在自觉、自修。
要成功自己要有成功的愿望,更要有成功的打算,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规划、自我打造。
大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断磨砺之路。
没有人是生来成功的!。
刘德武老师的学习感悟---四

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学习感悟“案例展示”之刘德武老师的《找规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我启发最大,因为找规律教学是所有数学老师所教授的众多知识内容中的一点点,内容相同但教法却不相同,今天,刘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年级的《找规律》,整节课,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的主动权完全把握,收放自如、不着痕迹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学习,受益良多,刘老师这节课太精彩了,把我也吸引进去了。
我听了这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有几点体会:一、趣味性的导入刘老师的导入简单明了,但抓到重点。
他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于是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环节,看似紧密却又活动充分;一开始就出现有规律的各种颜色的球,让学生猜,跟着是没有规律的,让学生在猜一猜中明白什么叫“规律”。
从而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新课作了铺垫。
二、根据孩子年龄特征来认知新课程刘老师的《找规律》抓住了规律的本质——“一组、重复、用规律”,把本课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讲得通彻易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整节课的整个流程设计看似简单却深含韵律,尤其是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由简单“红球篮球”挖陷阱到“红球篮球篮球红球红球篮球篮球红球”重新认识异同,发现“一组、重复出现”,每个环节紧密相扣,层层推进。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听了刘老师的课,发现刘老师的课注重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找规律》这节课为例,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形象的图形,到复杂一些的组图,最后是抽象的数字。
最后那练习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精彩,环环相扣,单题拓展为多题,横纵连贯,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开发。
我们从刘老师的课和讲座中学到很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活,这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刘德武老师课有感
孟小鱼
有幸听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一节好课首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评价语言具体、实在,具有承上启下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教学《求周长难吗》一课时,刘老师开课直接就问:“求周长难不难”有的学生说难,有的学生说不难。
没有任何拖沓的语言,接着刘老师就通过出示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求周长到底难不难。
1、让学生求给定数据的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4角星的周长。
求完之后,再次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
2、求复杂图形的周长。
接着,刘老师又出示了台阶,领奖台,菜地等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求,当学生发现,任何一个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为简单图形来求周长的时候,及时追问:“求周长难吗”学生答:“不难。
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点到为止。
二、名师上课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时可改为“谈笑间,知识皆被掌握。
”那份从容自如,那份潇洒自信,令人叹服!这里我也明白了知识底蕴深厚的人,越是平易近人,越是返
朴归真,亲切自然;越是无知的人才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矫揉造作。
三、一节好的课时刻在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
如刘德武老师的这节课中,出示了多个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来求周长,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亲身体验到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图形都可以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来求周长,就在这一次次的尝试中,刘老师向学生们渗透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把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
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
”这两节课,刘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每个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观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老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两者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五、刘老师上的课非常实在,无作秀之感。
他设计的教具新颖别致,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利于学生的观察,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其次,刘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始终以用转化思想求周长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如何通过平移或是旋转的手段进行转化”来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转化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也有个人思想,课堂气氛挺活跃的。
刘德武老师属于理论专家,他的理论知识很多,正因为学识渊博,所以他的课,他的讲座能深入浅出地讲些我们似乎知道但不是真正懂并运用于实践中的理论。
他的一切教学、思考背后都有理论来支撑。
他在上课、报告中穿插的起点缀作用的语言,对我们能起到终生影响的启示作用,这些语言更令我们受益,引起我们的思考。
是比所学到的知识更令人回味、琢磨的东西。
所以两节课的学习,也告诉我应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为:读政治书,养大气;读业务书,养才气;读文学书,陶冶情操;读史书,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思圆行方。
两节课的学习也使我明白一节好课应做到:1、老师的一节课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更应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一定影响。
无论是为人处事方面的,还是兴趣等等各方面。
2、另外就是专家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再带着问题出去。
如果带着出去的问题与进来时的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是教学的失败;如果带出去的问题比进来时的问题高了一个层次,则是教学的成功。
3、课堂上你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这样的课上起来才会心中有数。
4、老师设计的每个数学游戏、讲的故事等也要有一定数学思想的支撑,这样你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5、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数学。
即提高他们的兴趣。
6、如果我们把每次教学、育人当成一种研究,一种实验,这样工作是不是充满乐趣呢,这样的工作一定会让人精力充沛地去完成。
总之,我很喜欢刘老师这样的课,喜欢看,喜欢学。
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