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标题:探索水的三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并能识别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3. 增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水的三种状态: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的概念。

2. 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冰块、热水、杯子、蜡烛、火柴、保鲜膜等。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故事或者动画的形式引入水的三种状态,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讲解概念: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解释,让幼儿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概念。

3. 实验活动:- 冰融化实验:将冰块放入杯中,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 水蒸发实验:将热水倒入另一个杯子,覆盖上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放一根点燃的蜡烛,让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4. 讨论总结: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讨论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五、教学延伸: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如雨、雪、雾、露珠等,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原因。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科学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力。

2. 通过问答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幼儿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3. 鼓励幼儿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以此评估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园科学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园科学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幼儿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
2.能够观察和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3.能够简单地解释三态变化的原理
二、教学准备
1.水杯、碗、盆、勺子等实物
2.清水、冰块、热水等液体
3.PPT课件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教师拿一个水杯和一个碗,向幼儿展示一杯清水和一个碗里放着一个冰块。

询问幼儿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引导幼儿们回答:水杯里的水是液体,碗里的冰块是固体。

3.2 现象观察
教师将一杯水倒入盆中,使其变成水滴落在黑板上,引导幼儿们观察。

教师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引导幼儿们观察冰的变化。

冰渐渐变成水,幼儿们应能够描述出这一现象。

教师将一盆水加热,让幼儿们观察水的变化。

水渐渐变成水蒸气,幼儿们应能够描述出这一现象。

3.3 原理解释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说明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即: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固态、液态、气态。

3.4 巩固
教师将一个小方框分为三份,分别写上“固态”“液态”“气态”三个词语。

教师通过现象描述,让幼儿们将上述现象按照相应的状态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幼儿们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能够描述并解释相应的现象,增加了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课时)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课时)

根据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制定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与液体》全部教案(共5份)学校:姓名:日期:《认识固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材料】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

(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

(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

(出示课题)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密度、比热容等概念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冰块、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固态到液态(熔化)、液态到气态(蒸发)等。

3.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 讲解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3. 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来解释。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固态、液态的特点及其性质。

2. 强调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现象。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样品、容器、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如桌子、椅子、水杯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性: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速度较慢。

2. 介绍液体的概念和特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速度较快。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概念、特性和相互转化。

2. 强调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讨论和练习题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固体和液体大班科学教案

固体和液体大班科学教案

固体和液体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物体的状态》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

2.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特点,能够举例说明。

3. 了解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和液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固体和液体的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固体和液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状态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3. 例题讲解(15分钟)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分类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5.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固体和液体的实验,观察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固体和液体2. 内容:固体:不易变形、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易变形、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并说明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请你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2. 答案:生活常见的固体:桌子、椅子、书本等;生活常见的液体:水、牛奶、酱油等。

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如冰(固体)融化成水(液体),水(液体)结冰成冰(固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关于《固体和液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

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3. 观察和描述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纸巾、蜡烛、蜡烛台、碗、玻璃杯、铁钉等。

2. 实验器材:量筒、容器、放大镜等。

3. 实验环境:教室内配备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兴趣,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和液体吗?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区别?”2.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3. 学习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引导学生发现固体和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固体和液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4. 学习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例如,让学生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冻结过程,并提出问题:“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水为什么会凝固成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5. 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在各种物品和现象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和区别,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相互转化过程。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的定义;2.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识别固体、液体。

二、教学准备1.固体、液体样本;2.幻灯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问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什么是液体?”让同学们谈论一下,寻找他们的认知。

2. 讲授(25分钟)2.1 固体的定义教师放幻灯片,让同学们看图片,向他们介绍固体的概念,“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块砖头,它的形状稳定不会改变,不像泥巴或水一样,它是什么?它就是固体。

固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相互吸引,从而达到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

”2.2 液体的定义在这之后,教师再放出一张液体的图片,并介绍液体的概念,“这是一杯水,你们可以看到它是流动的,而不像固体那样是固定的。

液体是由分子或离子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很弱,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所以液体在容器中可以流动。

”2.3 例子接下来,教师通过一个例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师放出一张冰块融化的图片,并说道:“冰块是一种固体,但它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当它受热时,它会变成水,也就是一种液体。

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片,那个冰块已经变成水了。

”3. 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教师在实验台上放出几个样本,有些是固体,有些是液体,让同学们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判断出它们是固态还是液态。

在他们完成之后,教师将答案公布出来,并补充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

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

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

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

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二)新课教学过程
1.液体的表面现象
(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我们知道相同体积的各种形状中,只有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润滑油在混合液内呈球形,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演示实验:用肥皂水做实验来证明液面有收缩趋势。

①把一根棉线拴在铁丝上(棉线不要拉紧),铁丝环在肥皂水里浸过后,环上出现肥皂水的薄膜,用热针刺破铁丝环上、棉线两侧肥皂水薄膜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棉线被另一侧薄膜拉成弧形,棉线被拉紧。

②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让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

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内的那部分薄膜,外边的薄膜会把棉线拉紧呈圆形。

以上实验说明液体表面好像紧张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

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

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3)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如同一根弹簧被拉伸后,其中的一圈与另一圈之间有收缩作用一样。

说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液面分界线,又与液面相切。

表面张力系数是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

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系数减小。

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不同,如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而水又比酒精的表面张力系数大。

2.浸润和不浸润
(1)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两块方形洁净的玻璃片上各滴一滴水和一滴水银,观察两种液滴在玻璃片上的状态。

再用洁净的玻璃片分别浸入盛有水和水银的烧杯内,玻璃片从水中取出时其上附着一层水,而玻璃片从水银中取出时玻璃片上不附着水银。

(2)说明浸润和不浸润的定义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扩大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做浸润。

如果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附着,则叫做不浸润。

(3)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烧杯内水面和另一烧杯内水银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有浸润或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或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4)浸润和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附着层里的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

如果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弱,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稀疏,在附着层里分子间吸引力较大,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形成不浸润。

反之,如果附着层分子受固体分子吸引力相当强,附着层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附着层就出现液体相互推斥的力,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扩展的趋势,形成浸润。

与学生讨论课本中习题里讲到的缝衣针放在水面上不沉没、布雨伞不漏雨水等现象。

3.毛细现象
(1)演示实验:
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几根内径粗细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一浅
水槽中,管内水面高出水槽里水面,而且越细的管,水面上升得越高。

用两侧直径大小不等的U形玻璃管,放入水银后,细管内水银面
低于粗管水银面。

(2)毛细现象的定义: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毛细现象的解释:
解释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的现象。

浸润液体与毛细管内壁接触的附着层有扩展的趋势,造成液体与空气接触面弯曲,呈凹形弯曲,液面与管壁接触的附近的表面张力是沿液面切线方向向上的。

表面张力有使液面收缩趋势,造成管内液柱上升。

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与管内升高的液柱重力平衡,管内液体停止上升,液柱稳定在一定的高度,如图所示。

细管越细,即管截面积小,那么液柱上升高度就越大。

可用相似的分析方法,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4)举例说明毛细现象的应用:
纸张、棉花脱脂后能够吸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到毛细管作用。

田间农作物的重要管理措施是锄地松土,防止土地板结,其目的是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使地下水分不会快速引上而蒸发掉。

(三)课堂小结
1.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有收缩的趋势,液面内相邻两部分之间的彼此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2.液体与固体接触的表面存在着附着层,由于附着层有收缩和扩展两种趋势,形成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3.毛细现象是液体对固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在细管中的体现。

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