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固体》和《液体》教学设计

《固体》和《液体》教学设计

《固体》和《液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二者之间的特点;2.帮助学生掌握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分类和应用;3.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状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实物来引入固体和液体的讨论,比如拿一杯水和一个铅笔,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水和铅笔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水和铅笔可以通过哪些特点来区分?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特点。

二、概念介绍(15分钟)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其分子紧密排列,形状和体积固定不变;2.固体的性质:硬度、形状固定、不可流动等;3.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4.固体的应用:金属、塑料、纸张等。

3.液体的概念:液体是一种物质的状态,其分子间有一定间距,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4.液体的性质:流动性、不可压缩等;5.液体的分类:溶液、胶体和悬浮液;6.液体的应用:水、油、酒精等。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一:金属和水的比较实验材料:金属块、水步骤:将金属块和水放在两个容器中,观察金属块和水的形状和状态变化。

结论:金属块为固体,水为液体,金属块的形状不变,水可以流动。

固体和液体有明显的区别。

2.实验二:测量水的密度实验材料:水、烧杯、天平、容器步骤:用烧杯倒入一定量的水,称重,记录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结论:水的密度为1g/cm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体。

四、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烧杯不能用来装热水?冰淇淋是固体还是液体?五、概念复习(10分钟)教师可以用课堂小测验的形式进行概念复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固体和液体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密度、比热容等概念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冰块、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固态到液态(熔化)、液态到气态(蒸发)等。

3.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 讲解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3. 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来解释。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固态、液态的特点及其性质。

2. 强调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物理固体和液体教案

高中物理固体和液体教案

高中物理固体和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性;2.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区别;3. 掌握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4.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基本特性;2. 固液两相之间的相互转化;3. 实际应用中的固体和液体问题。

教学内容:一、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1. 固体和液体的定义;2. 固体和液体的形状和体积;3. 固体和液体的分子排列和运动。

二、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和区别1. 固体和液体的压强;2. 固液两相的稳定性;3. 固液两相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1. 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熔化和凝固;2. 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升华和凝固。

四、实际应用中的固体和液体问题1. 固液两相的应用;2. 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

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2. 实验演示,举例说明;3. 讨论分组,激发学生思考;4.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提倡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激发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固体和液体的概念;2. 激发学生对固液两相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学生互动1. 讲解固体和液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2. 与学生交流固体和液体的区别与性质;3. 引导学生讨论固液两相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实验演示与展示1. 展示固体和液体相互转化的实验;2. 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四、练习与巩固1.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固体和液体的知识;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2. 拓展固液两相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帮助学生掌握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2. 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固体和液体的相关知识。

同时,要注重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现象。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样品、容器、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如桌子、椅子、水杯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性: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速度较慢。

2. 介绍液体的概念和特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速度较快。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概念、特性和相互转化。

2. 强调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讨论和练习题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1.3《固体和液体》优秀教案3(重点资料).doc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1.3《固体和液体》优秀教案3(重点资料).doc

晶体和非晶体教案示例(之一)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2)了解晶体的空间空间结构结构理论和用该理论解释晶体的特性。

2.通过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科学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课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区别。

2.理解晶体结构理论(空间空间结构结构)和解释晶体各向异性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具1.矿石标本:石英、云母、岩盐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具:(1)观察食盐和砂糖颗粒形状的区别:两个培养皿(内各有食盐和砂糖)、放大镜。

(2)观察晶体各自导热性不同:薄云母片、盖玻璃(事先在一面涂上薄薄的一层蜡)、钢针(有木柄)、酒精灯。

3.晶体结构模型:食盐(氯化钠)、金刚石、云母等。

4.幻灯片:(1)晶体与非晶体在液态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关系曲线。

(2)晶体各向异性的微观解释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上应用的材料有石料、砖、钢铁、木材、塑料、汽油、煤油……,其中应用固体最多。

所谓固体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它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体积和形状的改变很小。

今天对固体的性质进行简单了解。

(二)教学过程设计1.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如石英、云母、食盐、明矾等。

非晶体:如玻璃、橡胶、松香、沥青等。

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1)晶体具有天然的规则几何形状,它的外形是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多面体。

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石英的晶体中间是六面棱柱,两端是六面棱锥;明矾晶体是八面体。

出示幻灯片,并把石英等较大体积晶体矿石标本展示出来。

如图1所示。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用放大镜观察,食用精盐的小晶体形状,都是正立方体。

用放大镜观察食糖的小颗粒没有固定的几何形状。

展示大块松香、沥青等没有规则的外形。

人教版物理选修1-2《固体和液体》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选修1-2《固体和液体》教案设计

固体和液体重点与难点一、固体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多晶体和单晶体的区别:单晶体表现出良好的各向异性.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在多晶体的内部沿着不同的方向单晶体的排列是不整齐的.因此有些多晶体的各向异性表现不出来.例如:多晶体的导热性、导电性是组成多晶体的细小单晶体的平均效果,表现不出各向异性.3.如何区别多晶体与非晶体:由于多晶体的外形和各向异性都与非晶体差别不大,所以判断多晶体与非晶体通常用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来区分.二、液体1.表面张力的发生地点在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现象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2.液体表面收缩趋势是怎样产生的?在液体内部,每个分子的周围有许多液体分子,当这个分子在平衡位置时所受到的其他分子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为零.但是当这个分子离开平衡位置向某一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它要受到其他分子对它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引力),这些作用力迫使这个分子回到平衡位置去.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当它从平衡位置向外运动时,受到气体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作只受到液体里分子的引力,因此它受到的使它回到平衡位置的力比在液体内部要小,因而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振动的振幅比液体内部分子的振幅大一些,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大一些,所以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的分布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一些.在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比在液体内部的距离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设想在液面上划一条分界线,界线两边液面中的分子就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图1所示.就整个液面而言,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弹性薄膜,一旦哪里有破裂和边界,液体表面就会显现出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简言之: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由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产生的.3.浸润和不浸润它是由附着层的性质决定的.附着层有缩小趋势就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有扩大趋势,就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液体的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器壁固体分子的作用.因此附着层分子的分布,比液体表面总要密些.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疏是密,还要看固体作用力的强弱.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疏远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作用,液体跟固体的接触面有缩小的趋势.这就是液体不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收缩力将接触面下拉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下弯曲,液面呈向上凸的形状,如图2甲所示.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紧密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层相反的情形,液体的相邻的两部分之间出现互相推斥的作用,使得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推斥作用将接触面向上扩大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上弯曲,液面呈向下凹的形状,如图2乙所示.4.毛细现象的解释将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将另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银中,毛细管内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这是为什么?因为水跟玻璃是浸润的.研究水与管壁接触的附着层,那里的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斥的作用,使得附着层内的液体沿管壁上升,造成液面弯曲,如图3甲所示.管内液面弯曲,使得表面层面积变大.表面层的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表面积收缩,就像要将绷紧的橡胶膜拉成水平一样,这样就带动着管内表面层以下的液体水柱上升,如图3乙所示.液面上升后,又会因附着层的推斥力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的表面积增大,如图3丙所示.表面层的表面张力又会使液体上升,减小表面积.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力与管内的水柱的重力相平衡时,才停止下来,如图3丁所示.可见在毛细现象中,浸润液体的上升,是附着层的推斥作用和表面层的收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选修1《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1《固体和液体》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1《固体和液体》说课稿一、教材概述《固体和液体》是人教版选修1物理教材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相关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分子运动规律以及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及其与分子运动的关系;•理解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如实验精神、求真务实的品质;•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固体和液体的应用。

2.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状态变化的分子动力学机制;•固体和液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首先,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思考。

例如: - 你能举出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吗? - 你知道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2. 概念解释与实例演示(15分钟)接下来,我将对固体和液体的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固体是指物质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状态,而液体是指物质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

同时,我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铁、水等,向学生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特点。

3. 实验与观察(3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固体和液体性质的理解,我将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烧杯、磁铁等实验器材,观察并讨论不同物质的固体和液体性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观察并探究物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和原理。

4. 分子运动与相互作用(20分钟)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原理。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

大班科学教案《固体、液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

2.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如水杯、玻璃球等)。

2.学生准备:课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引发兴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固体、液体》。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固体:物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形状稳定,不易变化。

•液体:物体的分子排列较为稀疏,形状不稳定,易受外力影响。

3. 观察实验(15分钟)将一些物体(如水杯、玻璃球等)放在桌上,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比较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4. 展示实验(1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步骤一:将一小部分水倒入水杯中。

•步骤二:轻轻晃动水杯,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需回答问题:•水杯里面的水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水杯里的水变形?•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5.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观察实验和展示实验的结果,学生总结和归纳固体和液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

6. 锻炼思维(15分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给出几个情景问题(如:如果将冰放在室温下会发生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多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7.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固体和液体的知识。

练习题示例:1.下列哪个不是固体? A. 铁球 B. 水 C. 冰 D. 石头2.固体和液体的区别是什么?3.提供一个实际生活中固体和液体的例子。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延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教师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科学动画视频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加深对固体和液体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固体的性质应当反映在力、热、电、光各个方面,比如材料的弹性、硬度、密度、熔点、导热性、电阻率、磁导率、折射率等等.本章教材没有讨论固体的什么具体性质,只是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定性地研究了固体的结构特点.
教学中能够把“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空间结构”作为一个单元,安排学生预习.尽可能找些晶体和非晶体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预习时归纳出单元知识要点,预备在课堂上宣讲议论.
本单元知识可按三个层次来归纳分析: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在外形上——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在物理性质上——(i)晶体是各向异性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弹性和硬度,等等).(ii)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复习初中热学有关知识).
③什么缘故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什么缘故晶体各向异性?由此提出科学的假设——晶体微观结构模型:空间空间结构的理论.并用此理论说明晶体的特性.
下列几点供老师们钻研教材时参考:
第一,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但并非每一种晶体都能在各种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有些晶体在导热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云母、石膏晶体);有些晶体在导电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方铅矿);有些晶体在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立方形的铜晶体);有的晶体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如方解石)
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的.在多晶体内,沿着不同的方向都要通过许多排列极不整齐的单晶体,因此它的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所有这些单晶体的平均成效.而这种平均成效也就使多晶体表现不出各向异性来了.
第二,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同一种物质既能够是晶体,又能够是非晶体.如天然的石英是晶体,而熔融过的石英却是非晶体.假如把晶体的硫加热熔化并使温度超过300℃,然后把它倒进冷水里,它就会变成柔软的非晶体硫;非晶体硫过了一段时刻后又会转化成晶体硫.玻璃(非晶体)通过一段时刻后,里面会显现一些模糊的斑点,这确实是生成的微小晶粒.对固体来说,非晶体是不稳固的,在适当条件下是要向晶体转化的.
第三,组成晶体空间空间结构的粒于能够有离子、原子、分子等不同情形.由离子组成空间结构,叫离子空间结构,如岩盐晶体.这种晶体是靠离子间静电力(离子键)结合的.由原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原子空间结构,如金刚石晶体,这种晶体是靠共有电子而产生的结合力(共价键)而结合的,由于结合力较大,这类晶体能够有专门大的硬度.由中性的分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分子空间结构,如萘晶体及多数有机化合物晶体,这类晶体是靠“范德瓦耳斯力”(分子间引力)结合的.还有,金属所特有的金属空间结构,如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结合要紧是自由电子和阳离子间的吸引力(金属键)的作用.
我们平常所画的晶体结构“示意”图的模型,并不代表真实情形,粒子的大小及间距都不是按比例绘制的.它们仅是显示了粒子在空间位置分配的有序性.实际上,粒子之间是互相密接的,没有间隙分开的,例如岩盐晶体中,氯离子的半径约是1.81×10-10m,钠离子的半径约是0.98×10-10m.而离子中心的间距则是2.8×10-10m.可见,氯离子和钠离子几乎是靠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