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服务器存储培训ppt课件(2024)

服务器存储培训ppt课件(2024)
服务器存储培训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服务器存储概述 • 服务器存储硬件基础 • 服务器存储软件配置与管理 • 网络附加存储(NAS)技术应用 • 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应用 • 服务器虚拟化与容器化技术应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CATALOGUE
服务器存储概述
服务器存储定义与分类
存储区域网络(SAN)技术应用
SAN架构原理及优势分析
架构原理
通过专用高速网络将多个存储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存储区域网络 ,提供高可用性、高性能、可扩展的存储服务。
高性能
SAN采用高速光纤通道技术,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低延迟,满 足高性能应用需求。
高可用性
SAN具备冗余设计和故障切换功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业务的连续 性。
降低成本
虚拟化技术可以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从而降 低硬件成本、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率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物理服务器的资源利用 率提高到80%以上,避免资源浪费。
提高业务连续性
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部署、备份和恢复,提 高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
容器化技术原理及优势分析
01
容器化技术原理
优化文件系统性能
通过调整文件系统参数(如块大小、inode数量等),以及使用RAID、SSD等硬件技术, 提高文件系统的I/O性能和数据可靠性。
定期监控和维护文件系统
定期检查文件系统的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如修复损坏的文件系统、清 理无用文件等。
数据备份恢复策略制定和实施
制定备份策略
硬盘驱动器类型与性能参数
接口类型
硬盘与主板连接的接口,如SATA、SAS等,影响数据传输速 度。

能源存储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

能源存储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

能源存储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1. 前言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存在着间歇性问题,即其发电量受到天气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电力系统的供需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能源存储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2. 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主要表现为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

在风力较小或阳光不足的时段,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显著下降,导致电力系统的供需失衡。

这种不平衡可能会引起电力供应的不稳定和电价的波动,进而影响电力市场的稳定运行。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成为了当前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

3. 能源存储技术的应用能源存储技术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高的时候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然后在发电量低的时候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平稳供应。

目前,能源存储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机械储能和热能储存等。

3.1 电池储能电池储能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存储技术之一。

它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电池中,当需要时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供应给电网。

目前,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的循环寿命而成为电池储能的主流技术。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问题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电池材料和储能技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2 机械储能机械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

抽水蓄能是将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储存在高处的水库中,当需要时再将势能转化为电能。

压缩空气储能则是将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压缩能,储存在压缩空气罐中,当需要时再将压缩能转化为电能。

机械储能技术的优点是储能效率高,且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较低的维护成本。

然而,机械储能技术的缺点是建设成本较高,且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

3.3 热能储存热能储存技术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热能储存装置中,当需要时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基于eMMC的大容量存储技术研究

基于eMMC的大容量存储技术研究
1.2讨论到eMMC的发展历程,必须要从介绍Flash的历史开始
Flash分为两种规格:NOR Flash和NAND Flash,两者均为非易失性闪存模块。
1988年,Intel首次发出NOR flash技术,彻底改变了原先由EPROM和EEPROM一统天下的局面。NOR类似于DRAM, 以存储程序代码为主,可以让微处理器直接读取。因为读取速度较快,但晶片容量较低,所以多应用在通讯产品中,如手机。
eMMC4.5协议中主要新增了HS200Mode,时钟频率提高到200Mhz,数据传输速率达到了200MB/s(八根数据线的情况)。
表1eMMC引脚接口说明
2.4特性及优势(与传统存储设备比较)
eMMC与传统存储设备相比,有很多良好的特性。
2.4.1系统宽电压范围
2.4.2十根总线结构
2.4.3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
图1eMMC系统架构
图2 主从设备结构框图
2.3规格
eMMC传输速度高达52MB/s,电压范围为1.8v至3.3v,具备高速且可升级的特性。制定规格上,eMMC 4.2制订了eMMC接口速度及容量,接口速度为52MB/s、容量规格则大于2GB。
eMMC 4.3则新增Booting Function、Explicit Sleep Mode、Reliable Write等功能。
未来几年eMMC出货量将继续上升,预计2015年达到7.791亿个。手机将是eMMC市场的最大领域,2015年该领域的出货量将达到5.601亿个,占72%。平板电脑将是第二大eMMC应用市场,四年内该领域的出货量将从今年的1800万个剧增到1.48亿个。
eMMC的发展非常迅速,性能几乎逐年提升。IHS iSuppli公司的研究显示,作为一种成本划算的高密度闪存,eMMC已成功打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端市场,这些产品要求较高的存储密度,同时要求低功耗和较小的引脚。

计算机硬件行业新兴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考核试卷

计算机硬件行业新兴技术应用与市场前景考核试卷
A. NVMe协议
B. 3D NAND技术
C.固态硬盘
D.磁带存储
16.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计算机硬件市场的供需关系?()
A.新产品发布
B.原材料价格波动
C.消费者需求变化
D.竞争格局变化
17.以下哪些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正在逐步成熟?()
A.自动驾驶
B. 5G通信
C.区块链技术
D.可穿戴设备
18.以下哪些企业在服务器硬件市场表现突出?()
1.以下哪些技术属于计算机硬件行业的新兴技术?()
A.人工智能芯片
B.量子计算
C.光刻技术
D.静电打印
2.哪些因素影响了计算机硬件的性能?()
A. CPU的主频
B.内存的大小
C.硬盘的转速
D.显示器的分辨率
3.以下哪些技术可用于提升计算机的图形处理能力?()
A. SLI技术
B. CrossFire技术
2.未来计算机硬件发展将侧重于高性能计算、低功耗和智能化。人工智能芯片和高效能存储技术将是重点。
3. SSD优点:速度快、体积小、功耗低;HDD优点:容量大、价格低。SSD适用于对速度要求高的场景,HDD适用于大容量存储场景。
4.通过改进芯片制程、优化散热设计和采用节能材料,可以降低能耗和环境影响。同时,推广绿色制造和回收利用也是重要措施。
A.量子点显示技术
B. 7纳米制程技术
C.固态硬盘
D. RGB照明
13.以下哪种硬件技术的发展最有助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A.显示器
B.处理器
C.传感器
D.网络带宽
14.以下哪个部件是计算机硬件中单价最高的?()
A.主板
B.内存
C.显卡

大数据存储方式概述

大数据存储方式概述

大数据存储方式概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据化,尤其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数据呈爆炸式增长。

从存储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是对数据的存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对数据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存储容量的急剧膨胀,从而对于存储服务器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其次是数据持续时间的增加。

最后,对数据存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的多样化、地理上的分散性、对重要数据的保护等等都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多媒体传输等用的不断发展,数据从GB、TB 到PB量级海量急速增长。

存储产品已不再是附属于服务器的辅助设备,而成为互联网中最主要的花费所在。

海量存储技术已成为继计算机浪潮和互联网浪潮之后的第三次浪潮,磁盘阵列与网络存储成为先锋。

一、海量数据存储简介海量存储的含义在于,其在数据存储中的容量增长是没有止境的。

因此,用户需要不断地扩张存储空间。

但是,存储容量的增长往往同存储性能并不成正比。

这也就造成了数据存储上的误区和障碍。

海量存储技术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单台的存储设备。

而多个存储设备的连接使得数据管理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统一平台的数据管理产品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这一类型产品能够整合不同平台的存储设备在一个单一的控制界面上,结合虚拟化软件对存储资源进行管理。

这样的产品无疑简化了用户的管理。

数据容量的增长是无限的,如果只是一味的添加存储设备,那么无疑会大幅增加存储成本。

因此,海量存储对于数据的精简也提出了要求。

同时,不同应用对于存储容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而应用所要求的存储空间往往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也造成了浪费。

针对以上的问题,重复数据删除和自动精简配置两项技术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重复数据删除通过文件块级的比对,将重复的数据块删除而只留下单一实例。

这一做法使得冗余的存储空间得到释放,从客观上增加了存储容量。

二、企业在处理海量数据存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企业存储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存储数据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如何削减开支节约成本以保证高可用性;二是数据存储容量爆炸性增长且难以预估;三是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使得存储的数据无法管理。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

超融合行业分析报告超融合是一种新兴的云计算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

本文将对超融合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其定义、分类特点、产业链、发展历程、行业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发展驱动因素、行业现状、行业痛点、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趋势前景、竞争格局、代表企业、产业链描述、SWOT分析、行业集中度进行介绍。

1. 定义超融合,又叫超融合架构,是指将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数据中心架构。

超融合技术的本质就是将虚拟化技术用于物理资源池化,将存储和计算卸载到虚拟化的平台上,从而实现数据和应用无缝集成。

2. 分类特点超融合技术分为软件定义超融合、硬件定义超融合、混合超融合。

软件定义超融合:以软件为核心,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存储、网络、计算、管理方面。

软件定义超融合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更灵活的配置和大数据处理能力。

硬件定义超融合:以硬件为核心,通过集成CPU、内存、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实现多功能数据中心支持。

硬件定义超融合主要是为了解决存储、网络、计算设备之间的性能隔离问题。

混合超融合:将软件定义超融合和硬件定义超融合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旨在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灵活性。

混合超融合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适用于更多的企业业务。

3. 产业链超融合行业的产业链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以及服务提供商。

硬件供应商是超融合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备份等硬件设备;软件供应商为超融合产品的核心软件基础,主要提供超融合软件、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软件等基础软件工具;系统集成商则是将硬件、软件组装起来形成超融合系统的关键角色;服务提供商是对超融合产品的维护和支持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实施服务、专业支持等方向。

4. 发展历程超融合技术的发展起源于2012年左右,主要替代企业从传统的IT架构向基于云计算的IT架构转型过程中的瓶颈和阻碍。

因此,超融合技术是一项革新性的技术创新。

新型储能5种技术路线经济性对比

新型储能5种技术路线经济性对比

碳中和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至关重要,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是新能源消纳以及电网安全的必要保障。

根据中国2030年碳达峰规划目标,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

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随机性与间歇性的问题,需要进行配储和调峰,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模式也需要重构。

现有电力系统以抽水蓄能为主,但其地理资源稀有,存在明显发展瓶颈,发展新型储能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研究了新型储能的发展及应用,重点选取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钒液流电池、铅炭电池等5类储能进行经济性评估和应用前景分析。

总结了各种储能技术特性、差别及适用范围。

抽水蓄能主要应用于大电网的输配电环节,化学储能更多运用于光、风发电等波动较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侧、中小型智能变电站和用电侧。

在中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下,新型储能技术快速进步,有望实现能效提升以及成本下降。

1、抽水蓄能发展分析及经济性评估抽水蓄能是现今发展成熟且具规模的储能技术。

抽水蓄能电站一般由上水库、下水库和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成。

用电低峰期时,将可逆式水泵水轮机作为水泵,利用低价值电能将水从下水库抽至上水库,储存水的势能;用电高峰期时则将可逆式水泵水轮机作为水轮机,在上水库开闸放水,将水的势能转换为高价值电能。

抽水蓄能具有技术优、成本低、寿命长、容量大、效率高等优点,可适应各种储能周期需求,系统循环效率可达70%~80%。

抽蓄电站坝体可使用100a左右,预计电机等设备使用年限为40~60a。

截至2021年底,中国储能装机总规模达到46.1GW,其中抽水蓄能占比86.3%。

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性评估(表1),按200MW项目初始投资成本6元/W,年运维成本0.06元/W,寿命为30a,残值为10%,每年运行次数400次,放电深度100%,储能循环效率75%等条件,对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财务经济性评价建模,测算储能度电成本约为0.31元/(kW・h)。

一、技术参数

一、技术参数

一、技术参数1.存储系统指标项技术要求*设备制造商①非OEM或贴牌产品。

②设备原厂商在中国有生产厂。

*体系结构①机架式、模块化。

②原生的标准SAN光纤存储阵列,不接受伪SAN阵列系统,如基于文件系统仿真块设备的所谓“阵列”等。

③存储阵列采用全网状存储架构,最大可以扩展到4个(含)以上完全物理独立的控制器引擎④完全物理独立的控制器引擎,控制器引擎所有的处理器/缓存/前端卡/后端卡等核心组件完全私有不共享。

⑤控制器内建高速交换芯片通过简单连线实现多节点网状互联群集。

不接受伪群集架构,如:多层背板级联互联架构,或通过外置I/O交换机互联多个控制器的架构等等。

⑥控制器引擎之间采用高速总线连接:PCIe Gen3。

⑦后端采用12Gbps SAS,包括控制器后端HBA卡、SSD盘扩展柜到控制器的接口、以及SSD盘扩展柜的级联接口。

⑧控制器上采用专用ASIC芯片负责数据I/O处理,该芯片具备RAID运算、在线去零和在线去重的功能。

⑨单个LUN的空间必须均衡分配到多个控制器并且从多个控制器上并发访问。

⑩官方6个9的高可用。

⑾投标产品必须是该存储阵列系列中最新一代,并已发布半年以上。

⑿投标产品必须具备不早于2014年的有效SPC-1指标(Accepted Active SPC-1 Results)便于参考和比较,基准要求为满载平均响应时间(100% Load Average Response Time All ASUs)不超过1毫秒。

⒀通过SNIA的SMI-S V1.5和V1.6 CTP认证*闪存优化①必须是IDC AFA定义的第1类或者第2类AFA②在闪存介质上支持重复数据删除③必须采用小颗粒度、宽条带化的架构,Cache的Page必须<=16KiB④提供QoS控制,可以控制时延<=0.5ms。

⑤所有SSD盘提供5年硬件无条件保修。

⑥要求IOPS 540000 要求提供SPC-1官网截图。

*统一存储支持原生的NAS,无需另配NAS网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网络存储系统国内市场调研报告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1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由于Internet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服务器的规模因此变得越来越大。

Internet对服务器本身及存储系统都提出了苛刻要求。

新的存储体系和方案不断出现,服务器的存储技术也日益分化为两大类: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网络技术。

服务器的直接连接存储技术一直和SCSI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一些厂商也推出了专有技术,如IBM的SSA (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技术等,由于兼容性和升级能力不尽如人意,在市场上的影响都远不及SCSI 技术广泛。

Ultra 3 SCSI技术和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技术是当前直接连接存储的主流技术。

由于SCSI技术兼容性好,市场需求旺盛,因此新的SCSI技术几年来层出不穷。

从最原始的5MB/s传输速度的SCSI-1,一直发展到LVD接口的16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160 SCSI,另外,32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320 SCSI接口也已出现并开始广泛应用。

RAID技术目前也从原来主要支持价格较贵的SCSI、SSA、FC(Fiber Channel)等设备扩展到支持廉价的UDMA(IDE)设备。

RAID逐渐褪去"贵族"的外衣,"RAID Everywhere"也成为一些致力于存储的专业厂商的发展目标。

据IDC的预测,未来几年中,全球服务器的平均增长率为19%,而RAID设备的平均增长率为38%。

**2存储网络技术存储网络技术是近年来出现并高速发展的最新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动态扩展能力极强。

但由于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级,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因而很少进入中低端服务器用户的视野。

由于缺乏统一的业界标准,因此存储网络技术还不统一,各厂商都以解决方案的形式来提供产品,如SAN(Storage Area Network)。

但许多基于工业标准的网络存储方案已经开始得到应用,较有代表性的有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annel)、分布式网络存储(EtherStorage)和Infiniband等。

目前基于Fibre Channel的应用方案最多,成熟的产品也很多;分布式网络存储则是基于标准以太网的低价存储网络解决方案,利用现有以太网和SCSI 技术就可以构建;而Infiniband是Intel推动的IA-64架构的核心存储技术,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有较大发展。

**3SCSI技术从SCSI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SCSI协议的V1版本仅规定了5MB/s传输速度的SCSI-1的总线类型、接口定义、电缆规格等技术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SCSI协议的V2版本作了较大修订,遵循SCSI-2协议的16位数据带宽、高主频的SCSI存储设备陆续出现并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也使得SCSI技术牢牢地占据了存储市场。

SCSI-3协议则增加了能满足特殊设备协议所需要的命令集,使得SCSI协议既适应传统的并行传输设备,又能适应最新出现的一些串行设备的通信需要,如光纤通道协议(FCP)、串行存储协议(SSP)、串行总线协议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最大传输速度并不代表设备正常工作时所能达到的平均访问速度,也不意味着不同SCSI 工作模式之间的访问速度存在着必然的"倍数"关系。

SCSI控制器的实际访问速度与SCSI硬盘型号、技术参数,以及传输电缆长度、抗干扰能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提高SCSI总线效率必须关注SCSI设备端的配置和传输线缆的规范及质量。

**4RAID技术RAID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但由于其价格比较昂贵,配置也不方便,缺少较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其应用并不十分普及。

据统计,全世界75%的服务器系统目前没有配置RAID。

由于服务器存储需求对数据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RAID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只有4种,即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低成本、极高读写性能、高存储空间利用率等特性,适用于V ideo/Audio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

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因此,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但无法扩展(单块硬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应称之为"阵列"。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

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存储空间利用率低,不能称之为经济高效的方案。

RAID 5可以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

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

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一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大大降低。

各厂商还在不断推出各种RAID级别和标准。

其中用IDE硬盘构建RAID的技术是新出现的一个技术方向,对市场影响也较大,其突出优点就是构建RAID阵列非常廉价。

目前IDE RAID可以支持RAID 0、RAID 1和RAID 0+1三个级别,最多支持4块IDE硬盘。

由于受IDE设备扩展性的限制,同时,IDE设备也缺乏热可替换技术的支持,因此IDE RAID的应用还不多。

**5SAN技术1991年,IBM公司在S/390服务器中推出了ESCON(Enterprise System Connection)技术,它是基于光纤介质,最大传输速率达17MB/s的服务器访问存储器的一种连接方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功能更强的ESCON Director(一种FC Switch),构建了一套最原始的SAN系统。

SAN是存储技术进入网络时代的产物,对SAN的中文翻译,最好的名字是存储区域网。

它一方面能为网络上的应用系统提供丰富、快速、简便的存储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对网上的存储资源实施集中统一的管理,成为当今理想的存储管理和应用模式。

未来SAN的发展趋势将是开放、智能与集成。

谁具有这三个核心竞争力,谁就会赢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Internet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诸如ISP、ASP及电子商务等大规模存储需求的不断涌现,为SAN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成熟的Internet / Intranet构建技术本身又为SAN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基于FC的Hub、Switch、Bridge、Router、Gateway等产品陆续推出,为SAN不断向前发展推波助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Fibre Channel中的Fibre并不特指"光纤(Fiber)",广义来说,它是一种传输协议。

目前常用的FC存储多采用铜线传输,只有远距离传输时,才必须使用真正的光纤。

铜线最长可支持30米的传输距离;多模光纤(MMF)可以支持到2公里的传输距离;而单模光纤(S MF)则可以支持长达10公里的传输距离。

SAN让多主机访问存储器和主机间互相访问一样方便。

**6NAS技术在世界范围内,NAS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数据存储设备。

在典型的网络架构中,数据成为了网络的中心,NAS设备是直接连接在网络上的。

表面上看,NAS设备是单独作为一个文件服务器存在的,网络中所有设备的数据全部存储在NAS设备中,简化了网络架构。

同时NAS的其他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NAS设备连接到网络上非常方便。

NAS设备提供RJ-45接口和单独的IP地址,可以将其直接挂接在主干网的交换机或其他局域网的Hub上,通过简单的设置(如设置机器的IP地址等)就可以在网络即插即用地使用NAS设备,而且进行网络数据在线扩容时也无需停顿,从而保证数据流畅存储。

与传统的服务器或DAS存储设备相比,NAS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这也表明NAS设备具有超强容量扩展能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NAS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非常简单,因此对于选用NAS作为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的企业用户来说,昂贵的设备管理与维护费用将不复存在。

另外,NAS设备在网络中占用一个IP地址,本身就相当于一台高性能的文件服务器,用户选用NAS设备后只需购买相应的应用服务器,从而节省大量的设备购置成本。

同时,NAS对于已建立的网络的用户来说也不存在任何威胁,NAS设备完全融合在已建立起来的网络中,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数据存储设备搭配其他的各种服务器,既保护了用户的原有投资,又将整个网络的性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NAS设备可以完全实现文件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共享,由于用户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可进入相同的文档,因此无需改造现有网络NAS设备就可无缝混合应用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下,从而大大节省了成本。

NAS设备采用集中式存储结构,摒弃了DAS的分散存储方式,网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管理数据和维护设备,同时NAS设备允许用户在网络上存取数据,有效改善了网络的性能。

NAS设备内置优化的独立存储操作系统,可以有效、紧密地释放系统总线资源,全力支持I/O存储,同时NAS设备一般集成本地的备份软件,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将NAS设备中的重要数据进行本地备份,而且NAS 设备提供硬盘RAID、冗余的电源和风扇以及冗余的控制器,可以满足7×24小时的稳定应用。

**7IP存储IP存储即iSCSI,这种技术在IP栈的一个层面上传送本机SCSI。

iSCSI使企业网络可以在接入WAN时能够在任何位置传输、存储SCSI命令及数据,如在Internet上传输时,则可以在接入Internet的位置传输、存储SCSI命令和数据。

它还允许利用普通的Ethernet基础设施建立较小的本地化SAN。

因此,iSCSI使SAN在更广泛的主流市场上部署成为可能。

在支持iSCSI的系统中,用户或软件应用为在一台SCSI 存储设备上保存或索取数据而发出命令; 操作系统对这个请求进行处理并将这个请求转换为一条或多条SCSI命令,再传送给软件或接口卡。

命令和数据被封装起来,形成一条由iSCSI包头开头的字节串,封装起来的数据被传送到TCP/IP层后,由TCP/IP将封装起来的数据分为适于网络传输的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