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1)
高一蜀道难原文拼音知识点

高一蜀道难原文拼音知识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发勿及,往来无白丁。
背包蜀道常令人艰辛,山路曲折难行,丛林茂密,河流纵横交错,对游客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徒步旅行任务。
然而,对于中国小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蜀道难这首诗的拼音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为头疼。
熟练掌握拼音是学习汉语拼音的基础,也是学生将来学习汉字和汉语的关键。
蜀道难的原文虽然是古代辞章,但其中的拼音知识点却与现代学生学习拼音有相似之处。
首先,蜀道难中有一些拼音与我们平时学习的拼音相同。
比如,"难"字的拼音是nan,与现代汉字拼音一致。
这种相似之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然而,蜀道难的拼音也存在一些与现代拼音有差异的地方。
比如,"蚕"字在蜀道难中的拼音是can,而在现代拼音中的读音是cán。
这样的差异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需要他们特别留意。
另外,蜀道难的拼音中也出现了一些多音字,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难度。
比如,"白"字有两种读音,在古文中的拼音是bai,而在现代拼音中可以读作bái或bǎi。
学生们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正确地选择发音。
同时,蜀道难的拼音中还有一些古文特有的读音规则,例如声母的变音现象。
比如,"及"字在蜀道难中的拼音是ji,而在现代拼音中的读音是jí。
这样的规则差异需要学生们特别关注和记忆。
拼音的学习需要学生们不断的练习和积累。
蜀道难这首古文诗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对拼音的掌握。
同时,老师们也可以结合蜀道难的拼音知识点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总之,蜀道难的原文拼音知识点虽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它也是他们学习拼音和汉语的宝贵资源。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能够逐渐掌握蜀道难中的拼音知识点,提高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拼音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基本功,更是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蜀道难》课件1(共32张PPT)

• 虚写结合: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摹写神情、动作: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第一节
一 叹
两地相隔之久 山 蜀道来历之奇 高 峨眉青泥之高
声调高昂,读出惊叹山高之情。
诵读指导:
自学思考 第二段
1、结合工具书,理解诗意 2、思考:诗人感叹蜀道之难,“难”具体
小结第二节
蜀鸟古木之悲 子规空山之愁 二 连峰去天之近 叹 飞湍瀑流之喧
路 险
诵读指导: 语调较缓慢,读出因蜀道山高路险而恐 惧、担心友人之情。
自学思考 第三段
1、结合工具书,理解诗意 2、思考:诗人感叹蜀道之难,“难”具体体Leabharlann 在哪里?用一个字概括。三叹
剑门关,是蜀 道上最重要的关 隘(aì)。这里山 脉东西横亘(gèn )百余公里,72 峰绵延起伏,形 若利剑,直插霄 汉。连山绝险, 独路如门,素有 “剑门天下雄” 之说。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描写好在哪里?
• 诗人先虚实结合地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写山 峰,枯松静而水流、瀑布动,描绘出水石激荡、 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 写山势之时由远及近,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 天的远景画面;接着是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 • 写水势之时画面动感十足,飞湍、瀑流、悬崖、 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声响,惊险万状,令人 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 前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生畏,此处山川河流的险 要激荡更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惊心动魄的 蜀道艰难。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 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 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 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 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 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 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 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 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 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 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白《蜀道难》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1)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迴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完整版)《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蜀道难》原文及翻译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
李白蜀道难诗句

李白蜀道难诗句:蜀道难【作者】李白【朝代】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译文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李白《蜀道难》的诗词赏析

李白《蜀道难》的诗词赏析 前面提到李白 的成名作《蜀道难 》,就是代表: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 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 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 的险峻, 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 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 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 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段极写山势高危。
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 冲波击浪, 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 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
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 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 只有抚膺长叹!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 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 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 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
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 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 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 艺术效果。
最后,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 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语文基础知识之蜀道难注释范文一份

语文基础知识之蜀道难注释范文一份语文基础知识之蜀道难注释 1作品注释(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何茫然:难以考证。
何:多么。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茫昧杳然。
据西汉扬雄巜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
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4)尔来:从那时以来。
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
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
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
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西对。
当:对着,向着。
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
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横绝:横越。
峨眉巅:峨眉顶峰。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
蜀遣五丁迎之。
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
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
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
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
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御之。
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螭即龙。
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
逆折:水流回旋。
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总结: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天宝__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蜀道难(原文译文逐句对照)

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翻译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
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比兴言志”
李浩保
“微子悲殷,实兴怀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权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也是如此。
不仅兴怀于黍离,亦假助于江山,特别是名山大川,幽岩奇壑,更是李白“比兴言志”的载体。
他的名篇《蜀道难》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于江山,言志咏怀,从而反映现实的杰作。
关于《蜀道难》一诗,前人早已从他那一篇中,三复斯言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感到它不是一般模山范水之作;早已从它好激烈的商声和悲怆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因此作过种种揣测。
但有些揣测由于没有紧紧结合李白的生活经历来考察,结果与年代不符,与事实相左。
至于明人胡霞享所谓“此题本乐府古曲,太白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
”则陈沆在《诗比兴笺》中早已指出:“此则以明七子无病之呻,臆古人失声横涕之作。
”就是说,明人写诗远离“比兴言志”传统,多为无病呻吟之作,因此对李白悲黍之慷慨的诗篇,看不出它的兴寄所在,而妄加臆断。
《蜀道难》肯定不是无病呻吟的山水诗,而是“比兴言志”的杰作,只是它的兴寄所在必须重新探讨。
“开元之治”是李唐王朝的极盛时期,李白刚好诞生在它的前夕。
“开元之治”开始之际,李白正是天真的少年,他周身沐浴着“盛唐的朝阳,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似乎道路象箭一般笔直通向天边,而天空也无边无际。
当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蜀中漫游江汉时,真象大鹏开始展翅,天马初次腾空。
但当这只大鹏真要作冲天飞时,却发现天空并不是那么广阔,它刚一展翅,就挂在扶桑的枝上;当这匹天马真要迈开它的千里足时,却发现道路并不是那么平坦,它刚一举步,就碰在石头的棱上。
李白三十岁初入长安前后,“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情形,差不多正象这样。
于是大鹏发出飓风般的叹息,天马发出雷霆般的嘶鸣,李白就写出了《苦雨赠卫尉张卿》、《赠新年少年》、《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等一系列的诗篇,《蜀道难》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听到怀才不遇的悲哀,报国无路的苦闷,穷愁潦倒的牢骚,以及对世事的怨愤与不平,而《蜀道难》则更多的是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入世途受
到挫折和打击,第一次从金色梦幻中睁开眼睛看见艰难与冷酷的现实时,那种惊愕和失望。
这一批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说都是“行路难”,不过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比兴言志”罢了。
在这前前后后,诗人多次暗示我们,他是以崎岖的山路比喻坎坷的世途。
例如:“世路今太行,回车竟何托”(《拟古十二首之七》)“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望瓦屋山怀古》)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他所谓的“蜀道”实际上是指什么了。
何况他在诗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疾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真可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目的就在提醒我们注意,否则仅仅是写蜀道之艰险,他何以竟会“失声横涕”至于斯极也!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这不明明写的是剑门关,指的是藩镇割据么!试想“蜀道”既是以喻世途,“一夫当关”的“关”就一定是剑门关吗?“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猛犬吠九关,杀人愤精魄。
”(《书情赠蔡舍人难》)“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梁甫吟》)李白不但熟知这个典故,而且屡次运用这个典故。
可见“一夫当关”云云,并非写剑门关,并非指藩镇割据,而是借以暗喻李唐王朝的大门为权奸把持,致使有志之志报国无路。
否则,开元年间,蜀中并无藩镇割据,李白何必无事生非,危言竦听?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总是指成都吧?“锦城”者,美如锦绣之城也,难道只有成都才是美如锦绣么?“长安回望绣成堆”,“万家身在画屏中”。
试读唐代诗人咏长安的许多诗篇,唐代长安也是一座锦绣之城啊!况古人诗文中,多称长安为“金城”。
李白正是用“锦城”谐“金城”,用“锦城”指“长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者,“长安居大不易”也。
他不是劝告别人早日离开成都,而是劝告自己早日离开长安。
否则,李白蜀人,何以对他“朝忆”、“夜梦”,蜀郡首府成都如此深恶痛绝?
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是从安陆启程至南阳,又从南阳至长安,正是西游。
《蜀道难》中的“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乃是李白自问自答;“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乃是李白自嗟自叹。
否则哪里有给别人送行竟没有一语壮
行色,道平安,反而尽说些倒霉泄气的话?
由此观之,跋涉在“蜀道”的“畏途巉岩”之间长吁短叹的旅人,不正是奔走于坎坷世途中屡逢踬碍的李白本人,还是谁呢?而诗人“失声横涕”所为何来,也就不言而喻了。
晋代诗人阮籍常常独自一人驾着车子任意行走,到了没路的地方,便痛哭流涕。
难道阮籍是小孩,或是疯子?阮籍之所以哭穷途,还不是联想到他在政治上没有出路而悲从中来罢了。
李白之借“蜀道难”而悲不遇,亦然也。
试读明代最有才华而不幸死在封建统治者屠刀下的诗人高启《夜闻谢太史读李杜诗》: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
商声激烈出破屋,林鸟夜起邻人惊。
我愁寂寞正欲眠,听此起坐心茫然。
高歌隔舍与相和,双泪迸落青灯前。
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严公欲杀力士怒,白骨江海长忧饥,二公高才且如此,君今谓我将何如?《逼仄行》者,杜甫之《行路难》也。
前人早已将《蜀道难》和《逼仄行》相提并论,早已将《蜀道难》当《行路难》来读,从中感到“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
”并从而联想到自己不幸的遭遇,至于“双泪迸落青灯前”。
正如李白“乐府”《幽涧泉》所说的那样,他的“比兴言志”的诗就象“幽涧泉,鸣深林”,“客有哀时失态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凡是忧国忧之士,天涯沦落之人,读到他的“比兴言志”的诗,自会受到感动,自然会成为他的知音。
尤其当读到《蜀道难》时,感到“商声激烈”,至于泪下沾襟之际,虽未必能道出所以然,但于诗人之“志”固已得之矣。
何况,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
各有所得,不亦可乎!
综观李白“比兴言志”之作,可知“比兴”之为中,至广至大。
凡春风秋雨,花开木落,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甚至器用什物……真是“天地间形形色色,无非诗也。
”(《诗比兴笺》魏源序)只要诗人胸中有源于现实生活的真知灼见和豪情逸兴,就可触景生情,著手成春,写出动人的甚至“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