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合集下载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辅导答案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辅导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
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
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使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的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
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游戏?学前游戏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发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内容。

(2) 活动性和体验性:游戏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活动来进行,让儿童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3) 综合性和整体性:游戏能够综合地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

(4) 轻松和愉快:学前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3. 学前游戏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学前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促进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发展语言能力:游戏中的交流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3)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游戏能够让儿童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塑造情感态度: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可以让儿童体验各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5) 促进身体发展:学前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二、综合题1. 描述一个你参与的学前游戏活动,并谈谈你觉得它的教育意义。

我参与过一个名为“探险乐园”的学前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发现自然的乐趣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被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导师引导和指导他们。

我们先是到了一片小树林,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树木的基本知识,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之旅。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树木上的昆虫和蚂蚁,用收集袋收集了一些落叶和小动物的样本,还有一些儿童专用的工具,如小铲子、放大镜等。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学前游戏论 自考笔记

学前游戏论 自考笔记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本章核心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 2、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1、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学前游戏论第 1 页共 15 页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东师2019年秋季《学前儿童游戏论》离线考核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感觉运动游戏
答: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
答: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
答: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它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

[0243]《学前游戏论》第一次作业[论述题]请同学们将试卷所有题目做答完毕再提交,否则零分处理!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2、"剩余精力”说3、游戏主题4、自我导向二、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游戏思想的唯乐原则。

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规则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同伴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四、操作题请根据中班幼儿特点,设计一个体育游戏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儿童熟悉、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角色游戏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剩余精力”说:是最早出现的游戏理论之一。

认为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

3、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表现为是游戏的题目4、自我向导:意即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自我向导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二、简答题1、答:弗洛伊德游戏思想中的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

2、游戏的规则是指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某种规定。

儿童在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其游戏行为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呈逐渐明朗化的趋势。

在儿童游戏发展过程中,游戏规则的这种由隐性状态向显性状态的改变,一方面反映出游戏重心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遵守游戏规则对儿童不断提高的要求和儿童在规则遵守上的不断自觉化。

00399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专项训练【39个知识点】

00399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专项训练【39个知识点】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00399 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题 专项演练
1.游戏 答: 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它不仅活跃于儿童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成人 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往往把儿童的游戏看做是“游戏的最纯粹形式”,而且在事实上游戏也更 频繁地发生在人的童年期。
2.角色游戏 答: 角色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新的关系中产生的,它的内容是成人活动的重演。
5.娱乐游戏 答: 娱乐游戏是指以娱乐为主的游戏。如玩“不倒翁”等。
6.亲子游戏
1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答: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7.平行游戏 答: 平行游戏是指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他们主要的仍是在 独自游戏,在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
28.松弛说 答: 松弛说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5Biblioteka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29.生活预备说 答: 生活预备说是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童年的目的是能游戏,能进行 本能练习,从而获得生活必须的适应力。
16.平行游戏指导策略 答: 平行游戏是指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
17.领导游戏策略 答: 领导游戏策略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 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3
知识桥 学无止境 乐无止境
18.合作游戏策略 答: 合作游戏策略是指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 游戏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
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
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
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
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
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
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
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
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
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
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
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
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
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

(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
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
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
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
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
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
目。

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
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
需要的活动外,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

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
桥梁。

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
戏的员或设备的玩具。

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
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

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

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

根据模拟对象
有无生命,又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
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

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
游戏材料密度(单位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

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
互关系。

户内场地中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与游戏品质的关系。

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39、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内容和任务
来分类组织游戏,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40、教育的游戏化: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
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
儿开展活动、教师进行管理。

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
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
一个活动区的活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
开展游戏活动,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

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
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
宜行为、适宜行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
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
加入游戏过程,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

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
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50、学前游戏评价: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
用的价值。

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材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
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评价等);也是对学前
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状况、
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
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
等)。

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

(游戏教育作用的评
价、儿童现
有游戏发展
水平的评
价)
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
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
木、沙、土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

53、模拟构造: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

54、命题构造: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

55、自由构造: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

56、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57、体育游戏: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
的游戏。

58、智力游戏: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

59、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
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60、语言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

61、计算游戏:根据幼儿园计算教育的要求来确定内容与目的,
构思游戏规则与玩法的游戏。

62、亲子游戏:家庭内,成人与儿童间发生的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