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1.1.1.本项目使用技术概述

根据国家发布的土壤污染修复相关工作指南及管理办法要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一般分为污染识别(污染场地排查)阶段、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阶段、修复方案编制阶段、修复工程实施阶段及修复后验收管理阶段这几个阶段。针对本次招标所列出的所有技术我公司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完整响应并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证明文件等。

本项目污染场地地下水主要受石油类、苯及乙苯污染。

本项目污染场地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原位冲洗—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的组合修复工艺技术路线。

多相抽提技术可以实现土壤气体、地下水、非水相液态污染物的一体化分类处理。此外,多相抽提技术还具有对地面环境扰动小、修复效率高、作用面积大、工期短、成本低以及适用于高浓度、挥发性污染场地的修复等一系列优点。多相抽提的主要原理为:真空泵产生高强度负压,通过抽提管道将地下污染区域内的土壤气体、地下水及非水相液态污染物以气水混合物的形式裹挟推动至地面储存单元中,再对气水混合物进行气相、液相、非水相的三相分离并进行处理。因此,该工艺主要由多相抽提、多相污染分离、多相污染治理3个部分组成。

地下水原位冲洗是将冲洗溶剂注入污染地层(本项目指含水层),对污染带进行作用,使地层介质中的污染物溶解度增大、迁移性增强,污染物从固体介质进入地下水中,再将地下水抽出至地面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由于加强了对空隙的冲洗效果和作用,从而可以增大传统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指通过钻孔或者注射井向污染土壤、地下水区域中添加配置好的氧化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较小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具有无选择性、反应迅速、处理彻底等特点,同时,氧化剂也可对附着于土壤的污染物进行冲洗。

原位微生物修复是通过促进土著微生物在含水层的生长、繁殖,或注入筛选、驯化的菌群,强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和吸附在含水层介质上的有机污染物。

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技术,并利用原位冲洗/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进

行强化,旨在对地下水中VOCs及SVOCs进行联合修复,其中VOCs主要采用气相抽提技术进行修复,SVOCs主要采用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并通过原位冲洗/氧化及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强化对含水层与弱透水层过渡带处污染土壤的修复,在此过程中也强化对VOCs的去除。

1.1.

2.修复工程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原理

1.1.

2.1.多相抽提技术

多相抽提技术可以实现土壤气体、地下水、非水相液态污染物的一体化分类处理。此外,多相抽提技术还具有对地面环境扰动小、修复效率高、作用面积大、工期短、成本低以及适用于高浓度、挥发性污染场地的修复等一系列优点。多相抽提的主要原理为:真空泵产生高强度负压,通过抽提管道将地下污染区域内的土壤气体、地下水及非水相液态污染物以气水混合物的形式裹挟推动至地面储存单元中,再对气水混合物进行气相、液相、非水相的三相分离并进行处理。

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图

(1)液相抽取-处理技术(P&T)

①适用范围

适用介质:污染地下水。

可处理的污染物类型:用于处理重度污染地下水区域中多种污染物类型。

Ⅰ)修复前提条件需将场地内污染源去除;

Ⅰ)适用于中至高渗透性含水层,一般要求k>10-5cm /s;

Ⅰ)较均质的地层条件;

Ⅰ)无需短时间内完成修复。

污染地下水抽出处理后的后续处置问题较难解决。

②技术原理

根据场地地下水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地下水捕捉区内的溶解相抽取出来,使污染羽的范围和污染程度逐渐变小,并使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通过向水中转化得以清除。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 将处理达标后的地下水回灌或用于场地除尘或土壤修复工段生物堆保湿。

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的修复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Ⅰ) 控制污染晕的扩散:通过抽提地下水的过程改变了地下流场,通过该水力流场改变拦截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Ⅰ) 移除地下水中溶解相污染物:通过抽提作用将地下水环境中溶解相污染

物质移至地表进行处理。

地下水抽出处理示意图

③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优势

Ⅰ) 修复技术工艺原理简单,设备操作维护较为容易;

Ⅰ) 对含水层破坏性低;

Ⅰ) 可直接移除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并同时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Ⅰ) 可以灵活与其他修复技术联合应用。

④地下水抽提处理技术应用的限制性因素

Ⅰ)修复耗时长。工程经验一般要求孔隙水需置换上百次,才可使其中的污

染物含量达标,耗时可能需要几年至几十年;

Ⅰ)修复的长期运行维护总费用大;

Ⅰ)可能促使污染物从上游迁移至下游;

Ⅰ)难处理含NAPL 或黏稠性较高的污染物;

Ⅰ)地层条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大;

Ⅰ)可能存在严重的拖尾或回弹效应。

(2)气相抽提技术(SVE)

①技术原理

气相抽提技术是利用真空泵抽提产生负压,空气流经受污染区域诱导产生气流,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者自由相的话染物转变为气相(气化),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同时设置可设置注气井,人工向土壤中通入空气。抽出的空气经过喷淋吸收塔及活性塔吸附塔后排入大气。

抽提技术的基础是土壤污染物的挥发特性。当空气在孔隙流动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不断挥发,形成的蒸气随着气流迁移至抽提井,集中收集抽提出来,再进行地面净化处理。因此,抽提技术可行与否,取决于污染物质的挥发特性和气流在土层中的渗透特性。抽提技术适合应用在均匀性和渗透性比较好的不饱和带。

气相抽提技术示意图

②气相抽提抽提技术的主要优点

Ⅰ)能够原位操作,比较简单,对周围的干扰能够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Ⅰ)非常有效地去除挥发性有机物;

Ⅰ)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之内能够尽可能多地处理受污染土壤;

Ⅰ)系统容易安装和转移;

Ⅰ)容易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

③SVE 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

Ⅰ)土壤的密度和孔隙率

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称为土壤的密度。土壤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壤的孔隙率,孔隙率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渗透能力的大小。土壤的渗透性影响土壤中空气流速和气相运动,所以土壤渗透性的降低会减弱气相抽提的效果。同样,气流迁移路径的长度增加以及气流横断面积的减少也会降低气相抽提的效果。渗透性较差的土壤需要高的真空度来维持相同的气流率。同时,影响区域也会受到影响,此时需要更多的井来弥补。

Ⅰ)土壤的渗透性

土壤的渗透性影响土壤中空气流速及气相运动。土壤的渗透性越高,气相运动越快,被抽提的量越大。地下水在土壤中的渗流性质(水力传导性质)取决于流体(水) 的物性与土壤介质性质(渗透率),相关研究认为,气体在土壤的通透性为主要因素,是设计SVE 装置的标准。

Ⅰ)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对SVE 修复效果的影响很大,普遍认为增加土壤含水率后会降低土壤通透性,不利于有机污染物的挥发。

土壤中水的质量与相应土体质量的比称为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气相抽提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因为土壤含水量过高会占据大量的空隙,从而限制空气的流动路径,所以含水量高会降低扩散速率。挥发性有机物在气相中的迁移速率大于液相,所以降低土壤水分可以提高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速率。同时,土壤含水量降低会使污染物更易于吸附到土壤表面。有研究发现,当土壤吸附能力较强时,一定量的水分子可以逐出吸附在土壤表面的有机物,因此湿润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气相抽提的运行效果,如下图所示。如果土壤的吸附

能力较弱,则在相对干燥的状况下进行气相抽提效果会更好。

湿润土壤效应示意图

对于一种给定的污染物,基于它的亨利常数和土壤吸附性,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含水量,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含水量使气相抽提达到最佳效果。但由于对污染场地分配系数掌握的局限性,这一方法很少在实际内应用。事实上,实践中也很难实现对土壤合水量的控制,且费用昂贵。

Ⅰ)场地地形

场地表面的地形会对气相抽提的处理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理想状况下,场地表面应覆盖一层不具有渗透性的物质(如公路或混凝土),使空气在更大范围内扩散,使有限的空气通过更多的土体。覆盖层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使入渗到土壤中的雨水最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含水量;

第二可以避免抽提井发生垂直短路的可能性。当发生垂直短路时,所抽提的气体主要来自抽提井的附近,而距井较远的区域则较少。

地表覆盖影响示意图

Ⅰ)地下水位埋深

当抽提井浸没在地下水中,进行抽真空时,井内的水位会在真空度的作用下上升,上升的水位将阻碍过滤器的正常使用,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水位太浅或井的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当水位大浅时,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可以使用水平井,以增加过滤器的长度;同时,减小井头的真空度,降低地下水位抬升。在进行该工艺设计时,蒸气抽提井的底部至少应距水面1m,这样就会阻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Ⅰ)介质均匀性

场地的均匀性是保证气流到达全部修复区域的重要因素。气流必须流经污染物并发生质量传递才能使污染物得到清除。土壤的结构和分层会影响气相在土壤基质中的流动程度及路径。特殊的地层结构(如夹层、裂隙的存在)会产生优先流,若不正确引导就会使修复效率大大降低。

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减少场地不均匀性的影响:①在低渗透区域增加抽提井,在高渗透区域减少抽提井,以保证污染区域的气流运移;②高渗透区的井可以连接中等强度的引风机,而低渗透区的井连接到高真空液体循环泵;③如果有市政沟槽(通常由高渗透性材料构成)等高渗透性的气流通道存在,使蒸气抽提场地中出现垂直短路.可以加大过滤器深度和抽提井数目。

Ⅰ)土壤结构和分层(土壤层结构的多向异性)

土壤结构和分层是影响气相在土壤基质中的流动程度及路径。其结构特征(如夹层、裂隙的存在) 使得优先流的产生,若不正确引导就会使修复效率降低。

Ⅰ)气相抽提流量

不考虑污染物由土壤中迁移过程的限制时,抽提流量将正比于去污速率。根据Darcy 定律,土壤气相渗流速度与抽提的压力梯度成正比。

Ⅰ)蒸汽压与环境温度

SVE 技术受到有机污染物蒸汽压影响很大,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不宜使用SVE 修复。而决定气体蒸汽压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温度对纯有机物蒸汽压影响可由Antoine 方程决定。

1.1.

2.2.污染场地原位冲洗/氧化

1)地下水原位冲洗

(1)原理

污染场地的原位冲洗就是使用冲洗溶剂回注污染地层(包气带和含水层),对污染带进行作用,使地层介质中的污染物溶解度增大、迁移性增强,污染物从固体介质进人地下水中。然后设置污染地下水和冲洗溶剂混合液的抽取井,在地表进行冲洗溶剂的回收处理,使污染地下水和冲洗溶剂分离。分离后的污染地下水进人相应的污水处理装置,而回收的冲洗溶剂可以循环利用再回注地下(如下图)这种方法由于加强了对空隙的冲洗效果和作用,从而可以增大传统抽取一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

原位冲洗系统示意图

污染场地的原位冲洗技术受冲洗溶剂的传输、控制,冲洗溶剂的特性等影响,往往需要进行地下水抽取和处理。冲洗的效率取决于污染物的溶解度、解吸作用(非常缓慢,速率一限制的过程)、地层介质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介质的存在等。

冲洗液可以是水、表面活性剂/共溶(助溶)剂、酸或碱溶液、氧化或还原溶剂、整合或络合剂等。不同的冲洗液可以处理不同的污染物。

水用来冲洗水溶性的污染物,如溶于水的亲水性有机污染物(Kow<10),包括低分子质量的醇类、酚类和腹基酸;溶解性的无机污染物等。

表面活性剂/共溶剂可以用于低溶解性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氯代农药、PCBs、SVOCS、氯苯类、PAHs、石油类、BTEX和氯代有机溶剂等。选择合适的溶剂,可以达到增溶、冲洗的目的,表面活性剂包含了洗净和乳化剂,共溶剂有助于硫水性有机污染物溶解,如乙醇等。

酸性溶液可以冲洗金属、碱性有机污染物;碱性溶液可以处理酚类污染物,以及与土壤有机质结合的金属。

化学冲洗一般用于污染源带的修复,对于溶解、吸附或挥发性的污染羽带则不太适合,但表面活性剂和共溶剂可以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如化学氧化、多相抽提、微生物降解等。

(2)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

表面活性剂和共溶剂冲洗技术常用于美国超级基金污染场地的修复中,主要用于处理石燃料、氯代有机溶剂的污(2010superfund remedy report,US EPA)。一般加热冲洗液能够增强污染物的活动性,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迁移(ITRC,20 09)。

表面活性剂/共溶剂冲洗方法对于难处理的DNAPL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其单独使用不能完全去除污染物,会有残余污染物的存在,Dugan(2008)使用表面活性剂冲洗方法处理DNAPL污染源带,PCE的去除率达到90%,然后使用高锰酸盐进行原位化学氧化,使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99%。

原位冲洗技术的优点包括

①不需要开挖、运输污染的土壤;

②技术简单,易于操作;

③可处理多种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既可以处理包气带污染,也可以处理含水层的污染;

④与P&T修复相结合,能够加速修复的进程;

⑤能够与多种其他修复技术相结合。

原位冲洗技术的不足和局限

①在低渗透地层成非均质地层中效果不佳;

②一般不能用于溶解相的污染羽修复;

③如果系统的设计不当,有可能使污染物在空间上扩展;

④冲洗溶剂有可能改变地层介质的性,如孔隙度等;

⑤需要进行系统细致的设计和优化和控制。

(3)表面活性剂选择

加入很少量即能显著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具有这类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表面活性剂种类繁多,并不是都适合作为环境修复使用。以下列出了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依据:

①环境友好性和生物降解性。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首先要考虑选用的表面活性剂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并且修复后残留的表面活性剂不会难于降解,可以选择使用食品级或化妆品级的表面活性剂。

②成本低,已经工业化生产。

③在地下环境中能保持良好活性。地下环境比较特殊,如温度、电解质、硬度等都有可能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如地下水温度低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Kra fft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失去活性。

④对污染物有较高的增溶能力。采用增溶方式进行修复,表面活性剂对NA PLs的增溶能力十分关键。增溶能力低,修复效率就低,需要消耗大量表面活性剂溶液,成本高。

⑤对污染物有较快的溶解平衡时间。如果NAPLs能够很快地向表面活性剂溶液溶解,将缩短修复时间。

⑥在地下环境中损失小。地下介质带负电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大量吸附损失到介质中,因此在实际修复史宜选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⑦HLB值。发挥溶解污染物的能力,要求HLB值至少在8以上。而由于有机污染物的疏水性,为达到理想的增溶效果,宜选择HLB值在13-18之间的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曲拉通X100( TritonX-100、吐温80(Tween80)等,其中SDS与SDB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TritonX-100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

地下水污染的原位化学氧化(ISCO)修复技术已经有很长的应用历史,它的主要研究和开发仍在继续。ISCO是地下水污染修复相对成熟的技术,可用于污染源带或者污染羽带的修复。

ISCO技术是最早用于处理氯代有机溶剂和石油类污染地下水,往往用于处理污染源带的污染问题,如果要到达更为严格的处理水平,则需要和其他修复技术联合使用。

地下水污染的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主要是向地下环境中回注化学氧化药剂,与污染物作用,使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较低危害性的物质。目前已有许多可供回注的氧化药剂,使用比较广的氧化剂包括过氧化氢和铁、高锰酸钾、过硫酸盐、和臭氧。

常用的氧化药剂

此外,臭氧、过碳酸盐和过氧化钙也可作为氧化剂,药剂的持久性作为一般情形下观测到的时间(区间),实际上药剂的持续时间是变化的,取决于场地的具体条件。

高锰酸盐具有较长的存在时间,有利于药剂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和污染物的作用。过氧化氢则只有数分钟至数小时的存在时间,其传输距离有限,而中间产物自由基的存在时间更短(<1s),因而其与污染物的反应非常快速。

基于高锰酸盐的ISCO技术相对成熟一些,可用于多种污染物和地质条件,

已有很多实验室、现场模型的研究和示范。基于芬顿的修复在一些场地进行了使用和研究,其体系反应比较复杂。臭氧是很强的氧化剂。,但在下水污染原位修复中使用不广泛。基于过硫酸盐的修复技术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在使用ISC O技术时,需要确定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需要认真研究具体场地条件,各种参数的要求、氧化剂的特性,以及最合适的回注氧化剂的确定等。实际上许多污染物都是与上述氧化就一定程度的高反应速率,因此,ISCO技术修复的有机污染物的范围较广泛。

ISCO修复技术的实际使用发展十分迅速,在2000年左右,过氧化氢(或改进的芬顿试剂法)、臭氧和高锰酸盐的应用比较普遍。根据初步设计文件设计中投加H2O2,H2O2液体可以与水以不用的比例混合。尽管高的H2O2浓度可以导致 OH的清除作用,在许多早期ISFO修复项目中,H2O2浓度为35%或50%(质量比)。回注低浓度的H2O2(1%-10%)可以减少清除作用,增加回注氧化剂溶液的体积,从而增加与含水层的接触体积,降低回注井附近的升温作用。

有许多反应物可以与H2O2 作用,包含重金属和过渡金属(Ca、Cr、Mn、F e、Co、Ni、Cu、Zn、As、Se、Mo、Rh、Pd、Ag、Cd、W、Os、Ir、Pt、Au、Hg、Pb、Bi、Po)、卤素(Cl、Br、I)、微生物酶(催化酶、过氧化酶)和有机质。在地下环境中,有许多反应物,其中铁是主要的。H2O2反应速度很快,所以在地下环境中的停留时间较短(1-12h)。

H2O2反应在实验室和场地条件下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不能以实验室中H2 O2反应动力学结果来设计现场修复回注井的距离。需要进行场地中试来确定。

施工前需通过中试试验,根据实际使用效果进行经济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哪种氧化剂。

1.1.

2.

3.地下水原位曝气技术

1)概述

地下水曝气技术( air sparging,AS,也有称为地下水原位空气扰动技术)被认为是去除含水层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在饱和地层中回注气体(通常为空气或氧气),由于污染物在气液间存在浓度差,挥发性和半挥性有机污染物由溶解相进入气相,然后由于浮力的作用,气体携带污染物逐步上升,到达非饱和区域后,通过设置在包气带中的抽提井将污染气体收集(SVE方法),从而达到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目的。因此AS技术往往与SVE技术联

合使用。同时,回注的气体还能为饱和带和非饱和带的好氧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有氧生物降解。

地下水曝气技术方法可以用来处理地下水中大量的挥发性、半挥发性污染物,如汽油、与BTEX成分有关的其他燃料,以及氯化溶剂。根据实践经验,那些均质、渗透性好的染场地,使用本方法较好。

2)原理

在AS运行过程中,污染物运移过程主要有对流、弥散,并在地下环境中发生不同相间的传质,包括挥发、溶解和吸附;同时,有机污染物还可能发生微生物的降解过程。在不同的运行阶段,污染物去除的主要机制不尽相同,同时随着场地情况的变化,去除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也不一样

3)污染物在不同相态间的传质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有4种存在形式:NAPLs相(非水相)、吸附相、溶解相和气相。地下环境是一个多相体系,NAPL污染物除了以溶解或分散相形态在地下固一液界面、液一气界面和固一气界面进行作用外,还可以有饱和NA PL形态参与界面反应。对于固一液界面作用,主要考虑NAPL的分配系数、水溶解度、介质吸附能力;液一气界面作用主要研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亨利常数及影响因素;固气界面作用分析NAPL气压及影响因素等。

①挥发(液相气相)

在AS运行的前期,由于污染物浓度较高,气液浓度梯度差较大,因此挥发作用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机制,大量污染物可以通过气液传质进人气相,挥发性污染物在气相和液相的分配是由亨利常数决定的。

P g=H×C1

式中:H-享利常数,Pa·m3/mol;

P g-气相分压,Pa;

C1-化合物的液相浓度,mol/m3;

亨利常数越大,污染物挥发性越强,污染物在气相的平衡浓度越大。在AS 过程中,空气的扰动和对流破坏了气液间的平衡,但亨利常数仍有助于判断污染物挥发的难易程度以及在上升气流中可达到的最大浓度。污染物的享利常数越大,在上升的气流中污染物可达到的浓度也就越大,AS的去除效果就越好。

②溶解(非水相一水相)

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除溶解到地下水中和吸附到介质中的污染物外,还会存在一定的非水相液体。AS开始运行后,与气流直接接触的非水相污染物和水溶相污染物首先被大量去除,随后,未与气流直接接触、远离气流孔道的非水相污染物向水相的溶解则成为AS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污染物的溶解过程受其水溶解度的控制。

在AS过程中,土壤孔隙中的残余饱和态污染物,首先从非水相溶解进入水相,然后通过对流、扩散等作用运移到气液接触界面,最后通过挥发进入气相得以去除。非水相和水相间的传质情况取决于传质界面面积的大小,而传质界面面积是由非水相饱和度、介质孔隙度以及油滴比表面积决定的。在AS过程中,空气的回注导致了地下水的扰动,增加了地下水与非水相污染物的混合,从而增加了污染物向地下水中的溶解。

⑧吸附(水相一固相)

污染物质可以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等方式吸附在介质上。相比与矿物质表面作用的范德华力,由于性质的相似,有机分子在介质中有机质上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介质有机质含量越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量越大。有机物在固相和水相的分配系数K d与固相中有机碳含量(f oc)和K oc。有关:

K d=f oc·K oc

式中:K oc-有机污染物在水和纯有机碳(含量为100%)间的分配系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还取决于土壤的类型、有机物的结构及其浓度。土壤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的有机物数量成正相关关系。此外,分子质量越大、疏水性越强的有机污染物越容易被土壤的有机质吸附。

④固相气相

对NAPLs污染物在固相介质和气相间的分配过程及其机理的了解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污染物的蒸气压(V p)可以用来分析其从固相向气相的转化。NAPLs 污染物蒸气压代表其在空气中可达到的最大浓度。污染物的蒸气压越大,越趋向于易于在空气中分布。

(4)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主要包括对流、弥散、分子扩散。对流是污染物随着地下水流动而迁移,与含水层介质特性有关;弥散是由于地层介质的非均质性等导致的。空气的扰动有助于非水相污染物的溶解,也有助于污染物的运移。在

AS过程中,根据地层介质的特性,气体的流动形式有所不同。有可能以“通道”或“气泡”的形式运动。一般的地层介质中,气体大多以通道流的形式运动,在非常大渗透系数的粗砂、卵砾石地层中,气体有可能以气泡的形式运动

①气体的通道流动形式

AS注气实验,表明在砂层中,气体是以通道的形式运移。Ji等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在均匀介质中,气流的运行是以曝气点为中心垂直轴对称的。而对于非均匀介质,气流的运行是不对称的,这主要是由于介质粒径和渗透性的不同导致其附近的水气两相毛细压力不同,使气体在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有所差别,导致了气流运移的不对称性,这表明气流的运行对介质的粒径和渗透性的差异是很敏感的。

在AS过程中,如果气流形成了稳定的通道,则通道内的污染物被挥发作用去除,通道以外的污染介质则受AS的影响较小,随着AS系统的运行,修复效率降低,气体回注地层介质中需要一定的压力,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需克服的阻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静水压力,另一个是毛细压力。静水压力是由气体回注点之上的地下水所引起的,毛细压力是由地下水介质的存在所造成的。在地下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回注的气体压力越大,气流形成的孔道越密集,影响半径也会相应增大。但曝气压力不能过大,以防止气流永久孔道的形成。

当稳定通道形成后,通道外部介质和水中的污染物只有通过扩散作用,在浓度差的作用下,运移到气流孔道后,才得以通过挥发而去除。这种分子扩散作用的扩散通量用Fick定律表述:

J A=?D AB dc A dz

式中:J A一组分A的扩散速率,kmol/(m2·s);

dc A

dz

-组分A沿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4;

D AB一组分A在A、B双组分混合物系中的扩散系数,m2/s。

由于扩散作用非常缓慢,因此,它成为污染物去除的一个限制性因素,这使得污染物去除的时间增加。

②气体的气泡流动形式

如果AS的气体在含水层中以气泡的形式运动,则会大大增加地下水与气体的接触作用,可以提高AS技术的修复效率。

Reddy和Adams研究表明,在非均匀介质中应用AS时,当两种介质的渗透系数之比大于10,回注的空气一般不进入低渗透性介质,而只在渗透性相对较高的介质中运移。当两种介质的渗透系数之比小于10,气流从低渗透性介质进入到高港透性介质中时,气流的影响区域会增大,但气流的密度会有所降低。AS的气流和流动的地下水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向地下水中回注空气可能会改变地下水流状态:在曝气初始阶段,AS可能会使局部地下水水位升高,导致水流方向发生变化,同时回注的空气还会占据地下介质的孔隙,影响地下水流速;另一方面,地下水流也会使气体流线的形状和运行发生改变。Reddy和Adams通过二维砂槽实验指出,当地下水水力梯度小于11%。时,地下水流对空气扰动影响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几乎没有影响。

③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AS去除污染物主要依赖于两个基本的过程:物理挥发和好氧生物降解。在AS运行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挥发作用为污染物去除的主要过程。到了AS 运行后期,污染物浓度降低,特别是当溶解的污染物浓度小于1mg/L时,挥发作用已不是很明显,生物降解则成为污染物去除的主要过程。Felten等通过对某污染场地的监测和研究发现,在进行AS之前,地下水中溶解氧浓度低于2mg/L,难以达到好氧生物的降解要求。AS通过挥发作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也向地下水中提供了足够的氧气,为微生物提供好氧环境,为污染物提供电子受体,从而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好氧生物降解。在含水层中,污染物的挥发和微生物降解两种去除形式,取决于污染物和地层介质、地下水环境等多种因素。其中污染物的溶解度和享利常数非常重要。如许多有机化合物与氧气相比,具有较大的溶解度和亨利常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9mg/L,亨利常数约为1.5X10-3atm·L/mmol (根据空气中氧的浓度);而苯的水溶解度和享利常数分别为1780mg/L和4.4×10-3atm?L/mmol(R. E. Hinche,1994)。因此,AS技术污染修复的挥发与微生物降解两种作用在含水层中挥发作用更为重要。

④技术应用及优缺点

AS技术的应用需要考虑污染物特性和含水层介质条件,下列一些参数需要进行分析判断,有机污染物特性方面:享利常数、污染物组成和沸点、气体压カ、组分浓度、溶解度;地层介质方面:渗透率、地层介质的结构和层理、地下水中溶解的离子浓度等。

⑤目标污染物特性

Ⅰ)享利常数

AS技术的主要修复机理是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由溶解相进入气相,通过抽提去除。因此,有机污染物的享利系数是判断AS技术是否适用的主要参数之一,一般认为,有机污染物的享利系数大于100atm(25Ⅰ)时,可以利用AS

技术进行修复( US EPA,2004)。

Ⅰ)有机物种类和沸点

石油类有机物种类通常以沸点大小进行划分,沸点是石油类污染物挥发性的一个参数。因为有机物的气相/溶解相分配系数取决于其挥发性和溶解性,因此,沸点可以作为有机污染物AS修复效果的判据之一,一般认为几乎全部汽油和部分煤油、柴油可以通过AS去除,燃料油和润滑油不能通过挥发去除,但可通过强化微生物好氧降解修复。

Ⅰ)蒸气压

蒸气压是衡量溶解态有机物挥发性的指标之一,具有较高蒸气压的有机物由溶解态转换为气态相对容易,一般认为蒸气压高于0.5mmHg(20Ⅰ)的组分可以利用AS去除。

Ⅰ)污染组分浓度

AS技术的使用需要考虑有机物的初始浓度及修复目标浓度。AS技术适用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明确的上限规定,但存在自由态有机物时,一般不适合直接利用AS进行修复,因为会使自由相NAPL发生迁移,同时会使自由相NAPL污染物不断进入溶解相,而使修复效率下降。因此,需要先去除自由相NAPL,然后考虑使用AS技术。

Ⅰ)溶解度

同挥发性一样,有机物的溶解性也是影响AS修复效果的因素,但与反映挥发性的蒸气压和亨利常数相比,溶解度的重要性较小,因此AS技术修复效果方面没有关于溶解度的國值限制。如溶解度较大的苯,仍可以有较高的气相/溶解

相分配系数,有好的去除效果。AS技术同时要考虑有机污染物从介质中向水中的转化,如溶解度较大、亨利常数相对较小的MTBE和二溴乙烯可以被AS技术由介质吸附相向溶解相转化,使这两种污染物的活动性增强,但不能被有效的挥发去除。

(5)含水层介质条件

Ⅰ)渗透率

含水层的渗透率(k)是衡量含水层传递流体能力的指标,同时也是考量AS技术修复效果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当含水层的渗透率大于10cm2时,AS技术有效。

在水文地质工作中,一般使用渗透系数(K)来描述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往往通过现场抽水实验求得渗透系数。可以通过下面的关系式进行渗透率的换算

k=K(μ/ρg)

式中:k一渗透率,cm2;

K一渗透系数,cm/s;

μ-水的黏滞度,g/(cm·s);

ρ-水的密度,g/cm3;

g一重力加速度,cm/s2。

水的黏滞度单位换算:1厘泊=0.01泊=0.01g/cm?s=0.001Pa·s。

=1.02×10-5,即k=1.02×10-5K。

在20Ⅰ时,μ

ρg

在石油工业中,地层渗透率常用达西来表示,1达西=0.987X10-8cm2。

Ⅰ)地层介质的结构和分层

含水层介质的微观或宏观结构影响着气体回注所需压力和气体在饱和区的分布,一般认为,在较细颗粒的含水层介质中,气体回注所需压力偏大且气体有横向迁移趋势。分层或高度非均质介质是AS修复技术应用时的阻碍因素,可以导致修复效果的下降。回注气体会“寻找”阻力最小的流动通道,可能导致气体的横向迁移,给场地修复气体的控制带来困难。当分层介质渗透系数比值超过10时,空气绕流低渗透系数地层而发生横向迁移;当分层介质渗透系数比值小于1 0时,空气由低渗透地层进入高渗透性地层时,影响区域变大,但是空气饱和度下降。

Ⅰ)地下水中溶解的离子浓度

地下水中的Fe2+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形成Fe3+氧化物沉淀。由于注气井过滤器附近的氧气含量最高,所以很容易发生阻塞现象,影响AS修复工程的持续运行。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中Fe3+浓度小于10mg/L,AS修复技术可有效地进行。

1.1.

2.4.地下水原位微生物修复

地下水原位微生物修复利用天然存在的或特别培养的生物(植物、微生物、原生动物)在可调控环境条件下将有毒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的处理技术。可通过促进土著微生物在含水层的生长、繁殖,或回注筛选、驯化的菌群,强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和吸附在含水层介质上的有机污染物。

(1)地下水生物修复优点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具有以下优:

①生物修复在现场进行,这样减少了运输费用和人类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

会;

②生物修复经常以原位方式进行,这样可使对污染位点的干扰或破坏达到

最小;

③生物修复使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永久的消除污染物,无二次污染,不会使污染转移;

④生物修复可与其他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处理复合污染;

⑤降解过程迅速,费用低,只是传统物理、化学修复的30%-50%。

(2)地下水生物修复影响因素

①碳源和氮源

在代谢过程中,有些有机化合物既作为微生物的碳源,又可作为能源。微生物分解这些有机化合物,获得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氮及能量,当碳源和氮源缺乏时,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

②微生物的种类

在生物修复中,可以采用的微生物从其来源上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由于土著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且污染过程中已经历一段自然驯化期,因而是生物修复的首选菌种,只有当本地菌种不能降解该有机物或污染物浓度很高有须快速处理时,才考虑外加菌种。基因工程菌是采用细胞融合技术等遗传工程手段将多种降解基因转入同一微生物中而培养出来的菌种,但基因工程菌引入地下后可能与土著菌激烈竞争,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

③电子受体

生物氧化反应中有许多最终电子受体:溶解氧(DO)、无机离子以及被分解的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它们的种类和浓度对生物降解的速度和程度有极大的影响。

在好氧情况下,DO是原位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增加DO 的方法有:

Ⅰ)通过不同的供氧方式来增加微生物的活性,空气的输入通过真空抽取地下水水位来达到,或通过注射井回注氧气,从而为好氧微生物提供最终的电子受体。

Ⅰ)加入氧发生剂(一些过氧化物),使它们中的氧在介质中缓慢释放,通常使用H2O2、MgO等。

Ⅰ)在厌氧条件下,一些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和无机离子可以作为电子受体,主要有:NO-3、SO42-、Fe3+、Mg2+、CO2等。

④营养物质

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活性常常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营养盐。

最常见的无机营养物质是N、P、S及一些金属元素等,地下水环境中,这些物质一般可以通过矿物溶解获得,但如果有机污染物质量浓度多高,在完全降解之前这些元素可能就耗尽了,因而人为的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对于彻底降解污染物并达到更快的净化速度是必要的,添加营养物以增加生物降解的方法通常称为生物刺激。但同时为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加入前应先通过试验确定营养物质的形式、最佳浓度和比例。

(4)地下水生物修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大致可分为天然生物修复和人工生物修复,而人工生物修复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和异位生物修复(ex-sit u bioremediation)两类。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就是指对被污染地下水不做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而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则是指对被污染地下水搬运或输送到它处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

①天然生物修复技术

天然修复是指在不进行任何工程辅助设施或不调控生态系统,完全依靠天然衰减机理去除地下水中溶解的污染,同时降低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修复过程

地下水环境修复

地下水环境修复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环境工程 学号:S1603W0290 姓名:帅昆 指导老师:黄瑾辉 时间:2016年11月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化学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系统,进而污染地下水。目前世界的地下水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地下水修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文从原理、特点、适用范围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污染源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技术和异味修复技术等。最后根据我国实际展望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下水,水污染,修复技术,污染源 引言: 地下水是相对于地表水而言的,是处于地表以下的水,它与地表水一起共同组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一种可以用于蓄水的介质和一种改善水质的手段,地下水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具有良好的调蓄功能,可以平衡丰枯年水资源的利用。它跟地表水一样,也始终处于不停流动的状态。大约有10%到20%的雨水流入地下水系;反过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地下水为江河提供了总流量的大约30%,它对江河起着稳定作用,使雨季和旱季的落差减小到最小程度[1]。同时,它也是一种供水的水源地,因其具有水质优良和便于开采的特点,可以成为满足特定需求的独立水源,也可以作为一种正规的补充水源。在很多地区,它往往与地表水结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特定的水量和水质要求,从而成为一种可用于生活、农业和工业的稳定水源。 我国90%的城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地下水已受到严重污染。据我国195个抽样点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我国97%的城市地下水明显受到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仍有加剧的趋势[2]。地下水中有机物污染普遍、危害性巨大,随着地下水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及修复已迫在眉捷。地下水的污染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难以恢复等特点,一旦地下水遭受了污染,其恢复和净化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其处理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昂贵。 1.地下水污染现状

水环境化学专题--水体修复

水体修复 一.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1.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少,分布及其不均 从遥远太空望去,地球就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地球上的总水量是巨大的,但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是很少。如果把地球上的总水量看做一个边长为10*10*10的立方体,则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一个1*1*1的小立方体,我国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则是小立方体的一角。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总量稀少。另外,我国东西南北水量分布也及其不均。在东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量充沛,而在西北地区却及其干旱。我国人均水量是500m3/年,而世界规定人均水量不小于1000m3/年。 2.水污染事件此起彼伏 据统计,我国自2005年至2007年间,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件,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天发生一起。从松花江的苯泄漏到广东北江的镉污染,从滇池的水葫芦蔓延到太湖的蓝藻泛滥,以及今年六月份发生的渤海湾蓬莱13—9油田泄漏,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2011 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我国2011年上半年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Ⅰ~Ⅲ类水质断面占48.8%,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5.9%。全国国地表水有13 项指标(地表水水质采用21 项,河流20 项进行评价)出现超标现象(不计化学需氧量)(见图2)。其中,总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较为严重,超标断面占断面总数的20%以上。

2011 年上半年,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Ⅰ~Ⅲ类水质断面占53.9%,劣Ⅴ类占17.6%(见图3)。与上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9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4.4 个百分点。支流污染普遍重于干流,支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为22.2%,比干流低31.7 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40.0%,比干流高22.4 个百分点。七大水系中,长江、珠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75%~90%,水质良好;海河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为中度或轻度污染。我国水环境危机四伏。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1.1.1.本项目使用技术概述 根据国家发布的土壤污染修复相关工作指南及管理办法要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一般分为污染识别(污染场地排查)阶段、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阶段、修复方案编制阶段、修复工程实施阶段及修复后验收管理阶段这几个阶段。针对本次招标所列出的所有技术我公司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完整响应并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证明文件等。 本项目污染场地地下水主要受石油类、苯及乙苯污染。 本项目污染场地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原位冲洗—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的组合修复工艺技术路线。 多相抽提技术可以实现土壤气体、地下水、非水相液态污染物的一体化分类处理。此外,多相抽提技术还具有对地面环境扰动小、修复效率高、作用面积大、工期短、成本低以及适用于高浓度、挥发性污染场地的修复等一系列优点。多相抽提的主要原理为:真空泵产生高强度负压,通过抽提管道将地下污染区域内的土壤气体、地下水及非水相液态污染物以气水混合物的形式裹挟推动至地面储存单元中,再对气水混合物进行气相、液相、非水相的三相分离并进行处理。因此,该工艺主要由多相抽提、多相污染分离、多相污染治理3个部分组成。 地下水原位冲洗是将冲洗溶剂注入污染地层(本项目指含水层),对污染带进行作用,使地层介质中的污染物溶解度增大、迁移性增强,污染物从固体介质进入地下水中,再将地下水抽出至地面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由于加强了对空隙的冲洗效果和作用,从而可以增大传统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指通过钻孔或者注射井向污染土壤、地下水区域中添加配置好的氧化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较小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具有无选择性、反应迅速、处理彻底等特点,同时,氧化剂也可对附着于土壤的污染物进行冲洗。 原位微生物修复是通过促进土著微生物在含水层的生长、繁殖,或注入筛选、驯化的菌群,强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和吸附在含水层介质上的有机污染物。 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技术,并利用原位冲洗/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进

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附件2 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五年五月

目录 前言 (iv) 第一章 总则 (1) 1.1 项目背景 (1) 1.2编制依据 (1) 1.3术语和定义 (2) 第二章 实施方案总体要求 (4) 2.1 指导思想 (4) 2.2 基本原则 (4) 2.3技术路线 (4) 第三章 水文地质单元概况 (6) 3.1自然环境状况 (6) 3.2水文地质概况 (6) 3.3使用功能概况 (6) 3.4污染源概况 (6) 3.5地下水环境及监测现状 (7) 第四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8) 4.1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成因 (8) 4.2地下水环境问题演变趋势预测 (8) 4.3已有规划、措施及成效分析 (9)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目标和路线 (10) 5.1总体目标 (10) 5.2 考核指标 (10) 5.3年度目标 (10) 第六章 污染源清除方案 (11)

6.1 污染源清除思路 (11) 6.2污染源清除实施方案 (11)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控方案 (13) 7.1 水文地质单元已有地下水井布设情况 (13) 7.2 补给区地下水井布设方案 (13) 7.3 地下水排泄区监测井布设方案 (13) 7.4水源地补给区内重点污染源监测井布设方案 (13) 7.5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14) 第八章 地下水环境风险防范方案 (15) 8.1监控预警方案建设 (15) 8.2应急预案建设 (15) 第九章 重点污染源问题识别 (16) 9.1地下水重点污染源问题识别 (16) 9.2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演变趋势与综合防治对策 (16) 第十章 地下水污染阻控方案 (17) 10.1地下水阻控思路 (17) 10.2阻控工程方案 (18)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 (20) 11.1 地下水污染修复思路 (20) 11.2 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21) 第十二章 地下水重点污染源监控能力建设方案 (23) 12.1项目管理模式 (23) 12.2监控能力建设总体思路 (23) 12.3管理制度建设 (23) 12.4监测能力建设 (2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论文题目 环境工程 系部 环境工程11级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地下水污染 (3) 地下水污染修复 (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抽出------处理技术 (4) 生物修复技术 (5) 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 (6)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几种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比如,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等。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修复,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技术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水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地下水污染修复 广义上看,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地下水污染预防是人类处理污染的三种方式。地下水污染预防是指从源头上使用不至于产生污染的理想设施或环境友好材料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控制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在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之前,捕获或改变污染物的结构形态,达到净化目的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修复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先释放到环境,然后再实施净化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修复代价及其昂贵。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第一类是最简单、最便宜的修复方法,即自然修复法或称被动修复法,其依赖于自然的过程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挥发和吸附。 自然修复的机制很复杂,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极其多变。 第二类最简单的应用型修复技术是挖出土壤并将其运往适宜场所处理的技术。 第三类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包括地下水的抽出------处理系统和土壤的气相抽提系统等。总的来说,最常见的地下水修复系统是抽出------处理系统。污染的地下水通过生产井得到修复。在地表使用吹脱、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或其他方法来处理废水。若存在碳氢化合物,则可能需要油水分离器。通过注射井或由表面排水处置过的废水可能会再次回到含水层。已有经验表明对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去除,抽出------处理系统效果明显。然而这种修复方法,代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地下水的修复)

岩溶水与裂隙水环境修复简介 一、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难点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对于地表水来说更加复杂,在进行具体的治理时,除了恰当地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因为污染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性都会影响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因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通常要以水文地质工作为前提。 (2)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往往还要包括土壤的修复。地下水和土壤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治理了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不治理土壤,由于雨水的淋滤或地下水位的波动,污染物会再次进入地下水体,形成交叉污染,使地下水的治理前功尽弃。 (3)在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地表水的截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防止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以免加大治理工作量。 二、岩溶水污染修复方法 含水层油类污染现场治理技术 水力控制净化法:通过截留沟、阻水槽、抽水井或注水井等水力屏障限制流场范围, 加速流场内的水流速度, 从而逐渐将污染物去除掉。 其他污染治理:

1、物理化学处理法:①加药法。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②渗透性处理床。渗透性处理床主要适用于较薄、较浅含水层,一般用于填埋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具体做法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沟,该沟挖至含水层底部基岩层或不透水粘土层,然后在沟内填充能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物而被去除。常用的填充介质有:a.灰岩,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属;b.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极性污染物和CCl4、苯等;c.沸石和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用以去除溶解态重金属等。③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粘土层,通过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改性物质,使土壤中的粘土转变为有机粘土。经改性后形成的有机粘土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生物法: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实际上是自然生物降解过程的人工强化。它是通过采取人为措施,包括添加氧和营养物等,刺激原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强化污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通常原位生物修复的过程为:先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原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然后确定能最大程度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氧需要量和营养配比,最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 三、裂隙水污染修复方法 裂隙水由于大的导水性和小的贮水性, 与孔隙水相比, 它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 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定义和术语 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 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 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 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

水体污染的修复技术

水体污染的修复技术 发表时间:2017-12-07T15:09:41.9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作者:王瑞平赵相相[导读] 必须从水体的功能定位、污染整治的目标和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以维护水体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烟台润达垃圾处理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6 摘要: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景观水体水质恶化亦对该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些均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 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它利用特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这一过程是受控或自发的。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如采用生物清淤比机械清淤费用将节省80%以上;(2)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3)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4)可用于处理常规污染治理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受污染的地面水体、受石油污染的洋面、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因此,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对其中污染物的去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质恶化的水体中污染物之所以难以降解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体系中不存在或存在少量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即使存在少量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也会由于竞争和捕食作用等微生物的生态关系使其很难大量繁殖并发挥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水体的温度、pH、盐度、溶解氧及营养等外部环境条件不适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微生物降解能力的发挥;加之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对水体的自净速度是很慢的,必须采取人为的强化措施才能加快这一进程,所以,通常所说的生物修复一般是指人为强化条件下的生物修复。 2 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种类及研究现状迄今,已开发出多种有关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方法及其实施技术,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接种微生物法、土著微生物培养法和高等生物修复法等,其工程实施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生物修复中可利用的生物包括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高等动/植物等多种生物,其中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针对受污染河流、湖泊等大水体的特点和治理技术工程实施的可行性,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则更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不需要搬运或输送污染水体(包括底泥和岸边受污染的土壤),而是在受污染区域直接进行污染水体的原位处理,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被污染水体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和人为创造的适宜微生物降解的条件。污染物降解的主体-微生物一般采用土著微生物,有时也加入经过人工驯化和培养的微生物以及商品化的适宜微生物菌剂。 2.1接种微生物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于当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菌很少甚至没有,在现场富集培养降解菌存在一定难度时的情况,它是通过向水环境中引入菌种来实现的。目前,向水环境中引入的菌种可以从待修复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中富集而得,也可以从其他环境中分离得到,甚至可以使用基因工程菌,因此,投加微生物按来源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从受石油污染水体中可以分离出高效除油菌株,这些菌株经过驯化、富集、筛选和培养后可制成生物制剂用于海洋及淡水水域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针对城市内陆河的有机污染,美国CBS(CentralBiologicalSystem)公司的科学家开发研制了CBS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在流动水体中,无固定设备和完全自然状态下,用喷洒微生物的方法把被污染河道水体中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种CBS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光合细菌、乳酸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含有多个属、几十个具备各种功能的微生物,构成了降解功能强大的微生物菌群,它不仅可以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消除恶臭和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而且对底泥有一定的消化作用,采用该种生物制剂修复重庆桃花溪水体,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2.2培养土著微生物技术这是一种污染水体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它通过向水体中投加营养物质、无毒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来激活水环境中本身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即土著微生物),充分发挥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从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2.2.1投加营养物(激活剂)的强化水体修复技术通过投加营养物刺激水体微生物发挥修复作用最为成功、规模最大的例子是1989年美国Exxon公司和美国环保局联合实施的“阿拉斯加研究计划”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石油污染修复工程中,科学家们有控制地投加两种亲油性肥料(氮源是含尿素的油酸,磷源是三(4-月桂烷基)磷酸酯)作为微生物营养成分。研究发现,与对照海滩相比,加入肥料的海滩沉积物表层、亚表层的异氧菌和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增加了1~2个数量级,石油类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提高了2~3倍,多环芳烃的浓度明显下降,整个修复过程加快了近2个月的时间2.2.2投加表面活性剂的强化水体修复技术表面活性剂(生物的或合成的)由于能够增强憎水性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强化手段。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利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受烷烃和原油污染的土壤和洋面进行生物修复的报道,如利用铜绿假单胞菌合成的海藻糖酯,大大提高了ExxonValdez原油泄露所造成阿拉斯加污染区域石油烃的降解速度。 2.2.3投加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的强化水体修复技术为发挥好氧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在人工曝气难以实现时,向厌氧水体中投加电子受体可以暂时改变水环境的厌氧状态。在厌氧环境中,过氧化氢、硝酸盐、硫酸盐和铁离子等都可作为有机物降解的电子受体。 2.3植物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附件5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编制依据 (1) 1.4术语与定义 (2) 1.5指导原则 (3) 1.6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 2.1工作内容 (4) 2.2工作流程 (5) 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8) 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8)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8) 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10) 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10) 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13) 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18) 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8) 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19) 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 (22) 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 (25) 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 (25) 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 (25) 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 (29) 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 (32)

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 (32) 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33) 8.3场地清理 (35) 8.4场地恢复 (35) 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3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36) 表 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36) 表 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 (4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t检验 (4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 (44) 附录 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 (45)

农村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农村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农村水环境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泊、溪流、池塘、水库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叭随着当前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均排放量估计在80亿~90亿吨左右,且还在增加,与此相反的是全国大约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肆意排放。 大量富含N、P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使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形成严重“水华”,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居民身体健康;因此控制并且修复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特征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广而且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大,排水管网很不健全,村镇经济力量薄弱,缺乏污水处理专业人员。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是厕所冲洗水、厨余水、洗衣排水、淋浴排水等,其水质水量随各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生活污水所含的主要污染物质是纤维素、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以及N、P,可生化性好。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 由于农村地区所具有的人口密度低且分布分散的特点,客观造成生活污水排放面广,城市生活污水单一的集中收集模式并不适合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必须要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我国南北方地理地形差异明显,北方总体来说地势平坦,而南方多属丘陵地带。在北方平坦且人口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可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而在南方山区人口密度小时,由于地势高低不平,采用重力流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在动力学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可以考虑每户或邻近几户单独配备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郊区农村,在周边有市政污水管道通过时也可以使用市政污水管道统一收集。考虑到气候方面的影响,在北方雨量稀少的地区可实行雨污合流制,南方降雨量较大的地方可采用分流制。在生态敏感区,为了保证生态敏感区发挥正常的功能,重点收集敏感地域产生的全部污水。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污水收集系统均采用重力流排水,由于重力流排水系统需要铺设呈一定的坡度,如果距离太长,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势必会造成管道埋深过大,使工程量加大。在南方水系发达地区更是需要频繁的增设倒虹管,增大施工难度,且容易导致管道污泥淤积,管理困难。使得这一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在人口密度小、地势平坦或者南方水系发达的地区存在着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一些新的收集技术投入使用,主要包括无需管道形成坡度且不会导致淤积的真空排水系统、压力排水系统。 三、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比较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处理技术、生态处理技术。 3.1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根据污泥的生长状态可以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一般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虽然工艺成熟,但存在运行成本高、耐冲击负荷能力不强、管理复杂以及污泥膨胀的问题,因此不适合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但水解酸化池可用来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提高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并减小后续处理工艺的处理负荷。相比而言,生物膜法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很高的处理效率。表1归纳了生物处理工艺的概况。 目前,我国对上述这几种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都有研究,且处理效果良好。黄学平利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曝气生物滤池用于生活污水处理时,不仅能取得较好的BOD去除效果,在进行适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概述

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方法方法概述概述 王明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受污染地下水控制与修复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目前对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的恢复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自然衰减监测法((自然修复)三种。对于点源污染的治理首先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清除、切断或控制污染来源,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泄漏,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已污染的场地进行恢复和治理。对于面源污染,应考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联合治理。 1)1)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 气提法气提法::气提法是原位修复方法之一,主要用来去除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对于污染土壤的气提方法来说,要求在包气带中设立抽水井,使用真空泵在地表抽取包气带中的空气,从而加速土壤中污染物的气相转移速率,达到修复的目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包括抽气井有效半径的确定和如何避免地表空气直接进入抽气井而造成的短路等。对于地下水来说,气提方法是通过地下水的人工循环,即将处理后的地下水回注于包气带再入渗到地下水中,未处理的地下水从底部进入井中取代被抽取的地下水,在此过程中使水体中的挥发性污染物去除井中汽化分离,分离出的污染气体再通过地表处理或微生物降解去除。该方法一般与土壤气提、地表处理、微生物降解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氯化有机溶剂、石油产品污染物、农药等。它的优点在于只采用单井抽取气体,很少抽取地下水,具有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的特点;可以同其他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强化修复效果;设计简单,易于维护。但该工艺在浅层含水层中的处理效果有限,可能会产生沉淀从而造成水井堵塞,若处理系统设计不合理还会造成污染扩散。

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88 HUANJINGYUFAZHAN ▲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洪梦悦 (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工业产业的发展,而工业的不断发展则会加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一些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 属等污染物进入土壤,而后通过渗透作用或者迁移扩散作用进入水环境,进而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会造成较严重的生态 环境破坏,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健康隐患。基于此,本文对地下水污染的原因、 来源以及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环境;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2-0088-02 DOI:10.16647/https://www.360docs.net/doc/1d12284472.html,15-1369/X.2019.02.049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its repair technology Hong Mengyue (He’nan Provi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dustry,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ill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human beings, so that some persistent organic matter and heavy metals will enter the soil and then pass through the osmosis or mig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diffusion, it enters the water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serious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pollution will cause mor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will be broken. Human beings will inevitably face enormous health risks in such a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sources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hopes to help related work. Key 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Environment; Repair technology 地下水是人类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浅层地下水,通常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或者岩石孔隙中,它还是一种重力水,是位于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可流动水体。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等污染物不断侵入土壤,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采取相关的地下水治理修复措施迫在眉睫。 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来源分析 地下水污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废气废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持久有机物和重金属,它们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亦会导致地下水因污染物渗入而受到污染;再次,一些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位下降,而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的情况发生,因此亦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水体污染源可以是任何向水体释放污染物的来源,也可以是任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不同的水体涉及到的污染源有所不同,地下水的污染来源从多个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农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城市生活污染和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入侵等几种。 2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 2.1 物理法修复技术 物理法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规律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具体来说它包括流线控制法、被动收集法和水动力控制法,水力破裂处理法和屏蔽法也属于物理修复法。 流线控制法是靠两个注水廊道、一个抽水廊道和一个抽油廊道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将地下水从位于土面的抽水廊道抽出然后再将之注入注水廊道中,与此同时通过抽油廊道将污染物质抽出,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控制抽油的速度,使速度保持在稍大于抽水速度范围内。 水动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控制系统对地下水进行人工抽取,或者通过向含水层内注水的办法使地下水的原水力梯度改变,从而达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目的。 屏蔽法是一种把守污染水体以各种物理屏障圈闭起来以达到降低污染物扩散速度的技术,灰浆帷幕法是屏蔽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利用压力把灰浆灌注于地下,如此一来受到污染的水体周围就具备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能够使受污染水体被圈闭起来。 被动收集法是一种通过在地下水流下游挖出的沟道对油类等污染物质进行收集的办法,沟道内设有专门的收集系统,它能够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收集,方便进行进一步处理。 2.2 化学法修复技术 2.2.1 有机粘土法 有机粘土法属于一种新兴的地下水处理方法,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利用有机粘土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毒化合物的方法。有机粘土具有很好的扩大土壤吸附容量的特性,它能够使含水层的吸附容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进而能够促进原位生物降解。将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注入土壤以及蓄水层中的粘土中,促使其形成有机粘土矿物,然后利用有机粘土矿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固定和拦截,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的作用,同时它能够与生物降解等方法配合使地下水污染被永久消除。 2.2.2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是一种新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借助地下水、土壤以及污染电动力学的性质进行环境修复。具体来说即在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和地下水区域插入电极并通直流电,使得该区域形成电场,而电场的作用使得水中的颗粒物质和离子等随着电力场的方向进行定向自动,它们最终会移动至预先设置好的处理区中,之后这些离子和颗粒物质会在处理区受到集中处理。 2.2.3 渗透性处理床 渗透性处理床技术主要被用于对填埋渗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较浅、较薄的含水层。具体来说就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深至含水层底部的不透水粘土层中或者基岩层中,将能够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摘要: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过多,严重威胁到我国地下水资源,由于经济迅速 发展,要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已经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在新时代,地下水 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是新型课题。在本文中,笔者从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与控制 入手分析,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探讨。提出如何建立地下 水污染预警系统,为今后污染进行重点预防,为其预防奠定基础,并且就控制与 修复的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便日益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业的逐渐发展,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考验。为了 使生态系统有效修复,便需要做好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一项 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在明确问题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鉴于此,本课题对“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 要意义。 一、地下水污染的预防 1.1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 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研究了多种方案,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防护、地下水 系统完整性防护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安排。规划过程中,涉及多方面内容, 如区域规划、经济与地理情况、土地使用情况、地质人文条件,以及水资源的开 发与分析;防治规划对象为地下水污染在受到污染时表现出的脆弱性,根据土地 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源分布,核定地下水可承受的污染风险度;根据地下水污染防 治的的等级与分带,对污染的危害性予以确定。一般分为三带,一是敏感带、二 是缓冲带、三是一般带。 1.2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具体而言,将地下水动态资料同地下水水质对比,采取可行方式。通过相关 理论研究,采用随机模型,针对地下水水质,开展预警工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管理过程中,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置予以安排。预警软件系统的研发, 能保证检测资料及时有效。与此同时,地下水监测时,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 且系统反馈与分析信息,为今后水资源的防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便决策 顺利进行。动态预警设立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为前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相比,地下水网络监测较为先进,监测资料可共享,同时网络化使监测资料利用 更为充分。研究我国现状,仍然需要一定的措施,对整个地下水监测网络予以优化,进而保证资料共同使用。 二、地下水污染场地防治工作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在地下水污染场地 防治工作方面制定了许多措施,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及相关法律 法规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完善。比如,我国在《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又比如,对 于地下水的水质标准与饮用水的水质标准,我国均作出了明文规定。与此同时, 对于生活污染排放及工业废水也做出了相应的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工业废水及 城市污水,在排放方面有了更高的收费准则。上述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我国地 下水污染能够得到有效防治,进一步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优化奠定良机。 三、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策略探究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 2. 3. 二、 GB0137 GB/T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三、 1. 2.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 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4.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 过程。

5.敏感目标:指污染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引用水源 保护区以及重要公共场所等。 6.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 层。 7.关注污染物:根据场地污染物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 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8. 9. 10. 11. 12. 13. 14. 15.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 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6.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 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