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风疹监测与控制
麻疹监测与应急处置要点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周内疫情波及2个以 上县(市),且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 平2倍以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周内在一个县(市) 行政区域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 水平1倍以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 认
二、疫情发现与报告 8
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 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二、疫情发现与报告 9
(二)疫情报告 2、事件报告-内容 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
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 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 工作计划等。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 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麻疹监测与应急处置培训班
疾控中心 免疫规划科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疫情发现与报告 三、响应及评估 四、响应终止和善后处理 五、各级职责 六、保障措施 七、相关表格AEFI工作要求
一、概述(一1)麻疹
麻疹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麻疹/风疹疫情报告后,按照 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评估、确定事件级别;进行报 告和通报;协调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事件调 查与处理;并根据疫情控制工作需要向本级人民 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响应及评估2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1一组织及实施 县级疾控机构在发现或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
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 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局和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 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麻疹监测方案

斗门镇中心卫生院麻疹监测方案加强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为配合《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
麻疹疑似病例定义为: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二)监测病例分类。
对麻疹疑似病例主要按照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分类示意图见附件1。
1.实验室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2)从麻疹疑似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基因者。
2.临床诊断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2)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1)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风疹IgM抗体阳性,或经实验室确诊为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者。
(2)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或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但有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3)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麻疹IgM抗体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无明确流行病学联系或有其他明确诊断者。
三、监测内容(一)病例报告。
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麻疹病例或麻疹疑似病例,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定进行报告。
麻疹制度 (2)

麻疹和风疹主动监测工作制度根据北京市麻疹监测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麻疹和风疹的监测:1、麻疹和风疹联合监测病例定义: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得病例。
2、监测病例分类⑴、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⑵、临床诊断病例:A、流行病学联系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或风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B、临床符合病例: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临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者, 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与实验室确诊的风疹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联,未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监测定义:1、临床诊断病例:小于1周岁婴儿,同时具备下列两项表现:⑴白内障和/或先天性青光眼;⑵先天性心脏病;⑶听力损失;⑷色素视网膜病;或伴上述表现之一,且伴下列之一者:⑴紫癜;⑵脾大;⑶小头畸形;⑷智力缺陷;⑸脑膜脑炎;⑹放射性骨病;⑺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2、实验室确诊病例(我院实验室不具备检测条件)三、科室职责(一)防感控办职责:1、作为麻疹、风疹主动监测科室,每旬对内科门急诊、专家门诊、胃肠疾病康复中心、神经疾病康复中心、心肺疾病康复中心、老年疾病康复中心、肾内科、中医诊疗康复中心、五官科、儿童康复科等重点科室进行检查。
2、防感控办负责进行麻疹、风疹的全员培训工作。
3、每旬通过门急诊医生工作站查阅门急诊日志并通过与医务人员沟通进行麻疹、风疹主动搜索监测;4、每旬至少一次到病案室对住院病历进行麻疹、风疹的主动搜索监测;5、每旬与相关科室主任联系,核实麻疹搜索监测结果,各临床科室设传染病报告监督员。
麻疹风疹的防控ppt课件

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4
传 染 源:麻疹病人:(口鼻咽眼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4天 传播途径:飞 沫:咳嗽、喷嚏、说话
间接:日用品、玩具传播少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6~8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少患病
5
二、临床表现及经过(典型麻疹)
麻疹诊断要点:
⑴ 流行病学史(是否密接、是否易感) ⑵ 临床表现(前驱期柯氏斑,皮疹形态、顺序,糠麸样脱屑、色素
沉着)
⑶ 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
鉴别诊断: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
19
与风疹鉴别
⑴ 风疹前驱期短,发热1~2天内出疹,发热及卡他症 状较轻;
⑵ 不合并畏光、流泪等结膜炎症状; ⑶ 出疹快,1天内可布满全身; ⑷ 退疹快,1~2天内消退; ⑸ 无色素沉着,不脱屑; ⑹ 口腔内无粘膜斑; ⑺ 伴有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22
猩红热---“杨梅舌、草莓舌”
23
猩红热---皮疹大片脱落
24
25
四、麻疹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空气流通,湿润
避免强光刺激双眼 保持皮肤及五官(眼、鼻、口腔、耳)的清洁 饮食予流食或半流食,富有营养,水分充足
2. 对症治疗:烦躁、咳嗽、激发感染者可对症治疗,体温
--接触麻疹病人后5天内注射,可防止发病; --接触麻疹病人第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丙种球蛋白免疫有效期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29
六、麻疹监测与疫情处置
按出疹顺序消退,糠麸样脱屑,棕色色素沉着,伴全身 情况好转(发热减退、食欲、精神好转)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3.减少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易感人群。
三、监测对象与范围
1.监测对象:全国范围内的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
2.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
四、监测内容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时,应及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3.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的经济支持。
4.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八、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每年对麻疹和风疹疫情进行评估,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人员保障: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
3.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4.物资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储备足够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2)评估疫苗接种率,分析疫苗免疫效果。
4.疫情分析
(1)定期收集、汇总、分析麻疹和风疹病例数据,掌握疫情趋势。
(2)针对疫情特点,提出防控建议。
五、监测方法
1.病原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麻疹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监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的通知 指南正文

附件: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的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的方式进行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内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监测指标
(一)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 以县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2/10万以上。 (二)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 监测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完整调查率达到80%以上,血标本 采集后3日内送达网络实验室的比例达到80%以上,实验室 收到标本后麻疹风疹IgM检测结果4日内报告率达到80%以 上。 (三)监测系统特异性指标。 监测病例血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实验室 确诊率达到90%以上;麻疹暴发疫情病原学标本采集率达到 80%以上。
监测病例定义: 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结膜 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 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 风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分类
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监测 病例,为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 ①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者; ②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 病毒者; ③恢复期血清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 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一)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监 测病例,应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二)病例监测。 1.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调查,每例监测病例都应进行流行病学 个案调查。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应在接到报告后48 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麻疹监测病 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监测内容
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一)信息的录入和个案管理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调查完成 后48小时内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流行病学调查 原始资料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实验室检测原始记 录由检测单位保存。 (二)信息分析与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适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综合分 析麻疹和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当地人群免疫状况,发现 免疫接种薄弱地区和人群,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并及时将信 息反馈至下级单位,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但在低温 中能长期保存; 杀灭的方法: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
麻疹传播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患儿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 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 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
麻疹、风疹监测
目的
一、掌握麻疹、风疹的病原学、致病机制。 二、掌握麻疹、风疹的临床症状、病例定
义、诊断标准。 三、掌握麻疹、风疹的监测与控制策略。
麻疹
麻疹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 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③ 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 先后顺疗隐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 10天。成人麻疹较小儿童、发热高、皮疹多,但并发肺炎者 少。
麻疹
2、轻型麻疹 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 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流行于冬春二季,其他季节散发
一年右)
14-21d(18天左右)
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 疹黏膜疹(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
类似轻形麻疹。
1、发热可达40度、 2、柯氏斑, 3、发热后3-5天出疹、3天出齐、4天出 透、5天退疹、7天退净,有色素沉着 4、卡它和眼结膜充血严重。
1、全身症状轻, 2、一般38度左右, 3、1-2天后出疹,可以一天内布满 躯干和四肢,“3日疹”,退后不留 色素沉着。
4、典型风疹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肿 大。
前 病名 病原 潜伏期 驱
期
全身症状
粘膜 疹
皮疹
其它症状 病程
麻疹
麻疹 病毒
7-14d
较 长 3d
较重,高热, 上呼吸道卡 它症状明显、
咳嗽重
典型麻疹
② 出疹期(病后3~4天):发热增高,从耳后发际开始出现 直径为1~3mm大小的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 直至四肢。
疹间皮肤正常,压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红色,此期全 身中毒症状加重,可出现惊厥、抽搐、谵妄、舌尖缘乳头红 肿似猩红热样舌,体查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可肿大,重者肺部 可闻湿罗音,胸片可见弥漫性肺部浸润小点。
鉴别诊断
麻疹病例应注意与: 风疹 幼儿急疹 猩红热 药物性皮疹
麻疹、风疹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传播 途径 易感 人群 多发 季节 潜伏期 临床 特征
鉴别 诊断
麻疹
风疹
病人
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口、鼻、眼睛 等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病人
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口、鼻、眼 睛等的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
3、重型麻疹 病情重笃。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伴循环 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退色者为出血性麻疹。
4、异型麻疹 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我国用 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恢复期为2-3天,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食欲增加。一般热退后
2-3天周内退尽。整个病程约2周。
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
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麻疹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 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 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 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 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 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l岁者每日给 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 者 I~4周后应重复。
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 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 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 得病。
麻疹
临床上根据症状分典型、轻型、 重型、异型四型麻疹。
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见于未接种或初免失败者。 此型分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① 前驱期: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
有, 表现 为柯 氏斑
发热3-5d后出疹,大小形态不一, 先见于面部,自上而下逐步出现, 3-4d出齐,退疹后有色素沉着或细
糠麸样脱屑
全身淋巴 结肿大
1-2周
猩红 热
乙型 溶血 型链 球菌
1-12d
较 短 1d
重,高热咽 痛,呕吐, 可有毒血症
状
有, 为软 腭红 点
发热0.5-1d后出疹,皮肤普遍充血 潮红,其上有针尖大小的猩红热点 状疹,密集可融合成片,疹间无正 常皮肤,可见口周围苍白圈。退疹 后皮肤脱皮或脱屑,无色素沉着。
有轻度体温上升。主要表现为中度以下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 结合膜充血,2~3天左右颊粘膜可见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周边有毛 细血管扩张的麻疹粘膜斑; 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 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 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等
轻度全身不
适,一般不 发热,无明
有
显中毒症状
服药后至出疹时间不定,也可于停 药时出疹,疹型多种多样,1-2d内 遍及全身,常见有出血性、固定性 或剥脱性,伴有刺痒感,恢复快慢
不一,停药后1-2d退疹。
常有末梢 神经水肿
杨梅舌, 颌下、颈 部淋巴结
肿大
2-8d
幼儿 急疹
HHV6
5-15d
突然高热,
不 显
呈稽留型或 弛张型,烦 躁不安,有
有, 粘膜 疹
时腹泻
体温下降时或下降后出疹“热退出 疹”,为细小斑丘疹(玫瑰疹), 发于躯干,2-3d消退,不留痕迹。
枕后淋巴 结肿大, 有咽炎
4-6d
药物 性皮 疹
药物
即刻11d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