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鹏讲解运动神经元科普知识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PPT课件

▪ ALS在西方被称为“卢伽雷氏症”,或者“葛雷克氏症” ▪ 1939年6月21日,美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棒球明星Lou Gehrig
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于1941年辞世。 ▪ 1997年,国际运动神经元病联盟选定在Lou Gehrig被确诊的6月
21日这天,举行世界范围的各种相关活动,以唤起世人对这 一遍布全球的重要疾病的重视。 ▪ 2000年在丹麦举行的国际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决定,将每年的6 月21日确定为“世界运动神经元病日”。
第十一页,共37页。
临床表现
▪ 表现为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征, 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感觉和括约肌能一般不受影响。
▪ 最长见的死亡原因(呼吸机麻痹) ▪ 首发症状:手部小肌肉运动不灵活,力弱
(颈髓前脚受累最早);手部肌肉萎缩并逐 渐累及上肢近端,上肢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下肢痉挛性瘫痪(椎体束受累)。
第三十七页,共37页。
诊断标准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下列依据支持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诊 断:
一处或多处肌束震颤;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但远端运 动传导潜伏期可以延长,波幅低;
无传导阻滞。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LS 不 应 有 下 列 症 状和体征:
感觉障碍体征;
明显括约肌功能障碍; 视觉和眼肌运动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第十二页,共37页。
▪ 球麻痹(脑干运动核受累)晚期出现. ▪ 偶有主观感觉异常,无客观感觉障碍和括约
肌受累。
第十三页,共37页。
上肢型(多) 下肢型 咽喉部
症状开始期 工作困难期 日常生活困难期 吞咽困难期 呼吸困难期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202X年傅健解释:运动神经元病特征表现

欧洲2.16/10万人年(2009)
男女比例3:2(有些资料中为2:1)
男性3/10万人年 女性2.4/10万人年(2007)
起病(qǐ bìnɡ)年龄平均55岁,病程通常3-5年。平均存活3.5年,5年后20% 存活 (老年、早期呼吸困难、延髓受累影响存活)
好发年龄 : 58-63岁 散发性
47-52岁 家族性 (2009)
第八页,共四十页。
ALS临床诊断中肯定性水平和特征性表现
四个节段:脑干(球部颅神经(shénjīng)运动神经(shénjīng)元)以及颈段、胸段 和腰骶段(前角运动神经(shénjīng)元)
l 临床确诊:3个区域的UMN+LMN体征 l 临床拟诊:至少2个区域的UMN+LMN体征,且UMN出现在LMN损害的基
肢被检肌和胸椎旁肌。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页。
治疗(zhìliáo)
医生(yīshēng), 我该吃什么药
呢?
想吃啥就 吃啥吧!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页。
治疗
l 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 被抛弃
l 每个人都有选择活下去的权利,
让患者有尊严(zūnyán)地活着,有质量地活着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页。
2009年AAN对ALS治疗(zhìliáo)的临床实践指南
第三页,共四十页。
临床类型
l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 l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MA) l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PLS)-----最少见
l 进行性延髓(yán suǐ)麻痹(PBP)
l 按美国的习惯通常统称为ALS,等同于运动神经元病(英国, MND)
第四页,共四十页。
临床 特点 (lín chuánɡ)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

非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营
2 养支持等可以
改善生活质量
3 干细胞治疗:
目前尚处于临 床试验阶段, 具有一定潜力
预后与康复
01 预后:运动神经元病预后 较差,多数患者在确诊后 3-5年内死亡
02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运 动神经元病治疗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括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03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 04 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运
药物,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动神经元病治疗的重要环
如抗炎、抗感染、抗抑郁
节,包括饮食调整、营养
等
补充等
运动神经元病的预 防
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
油腻食物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03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有
氧运动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02
03
04
运动神经元病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的诊 断与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的预 防
运动神经元病的研 究进展
运动神经元病概述
疾病定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有
家族史
环境因素: 接触有毒物 质、病毒感
染等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 应导致神经
损伤
神经退行性 病变:神经 细胞逐渐退 化,导致运 动神经元病
临床表现
01
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 力下降,运动功能障碍
02
肌肉跳动:肌肉不自主 跳动,肌肉痉挛
03
吞咽困难: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运动神经元病》PPT课件ppt课件

(3) 病毒感染
MND&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
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但ALS患者CSF\血清\神经组织未发现病毒&相关 抗原及抗体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虽经许多 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 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 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病理:脊髓前角和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 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和变性,脊髓中以颈、 腰膨大受损最重,延髓部位的舌下神经核和 疑核也易受波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 细胞也可有类似改变,但一般较轻。大脑皮 层脊髓束和大脑皮层脑延髓束髓鞘脱失和变 性。脊神经前根萎缩,变性。
运动神经元病中年起病者占80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3呈全球性分布年发病率约210万人群患病率4610万90以上为散发病例流行病学成人mnd通常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病因发病机制mnd免疫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中毒因素510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milial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fals遗传因素病因发病机制20的fals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散发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可能的致病因素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参与als神经元死亡中毒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mnd患者血清检出多种抗体免疫复合物抗甲状腺原abgm1abl型钙通道蛋白ab但无ab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的证据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但als患者csf血清神经组织未发现病毒相关抗原及抗体mnd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10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
运动神经元病介绍PPT培训课件

研究发现,约10%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有家族史,且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 多个与运动神经元病相关的基因,如SOD1、C9orf72、TARDBP等。
环境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如重金属、杀虫剂、有机溶剂等也被认为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有关。此外 ,头部外伤、过度体力劳动等也可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营养支持
吞咽困难者需给予营养支持,如鼻饲,经胃或经肠营养。当患者肠道功 能丧失时,可予以胃肠外营养。
03
对症治疗
痛性痉挛可试用卡马西平、加巴喷汀或巴氯芬等。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 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可以参加一些康复训练小组或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交 流经验,互相鼓励和支持。
治疗与康复
药物治疗方案及原则
• 利鲁唑:具有抑制谷氨酸释放等作用,每次50mg,每天2次,服用18个月, 能延缓病程、延长延髓麻痹患者的生存期。
•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依达拉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延缓疾病进程,肌注 前体药物如辅酶Q10、艾地苯醌、维生素E等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具有促进多种细 胞生长和增殖的生物学效应,临床试验显示其能够改善ALS患者肺功能、延缓 患者肺功能下降的速度。
家庭护理指导原则
安全环境
确保家庭环境安全,移除 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受伤 的障碍物,提供必要的辅 助器具。
营养支持
【每日一讲】第329期α、γ运动神经元与疼痛

【每日一讲】第329期α、γ运动神经元与疼痛 郑大解剖学 腾康学院 每日一讲 天天有进步 每天07:00开始
第329期 α、γ运动神经元与疼痛 2020/11/25
(视频课程同步文字,最终内容以课程为准)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这是脊髓横断面一张图,脊髓中间有一个H形的灰质,是胞体所在的位置,那分为后角和前角。
前角这个地方有两类运动神经元,分别是α和γ两类,那这两类神经元分别它的功能和来源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来看一下,α运动神经元,它在脊髓前角这个地方,胞体发出轴突,最后支配的是梭外肌。那么其实这个神经他先上的话,来源于运动皮质,运动皮质也就意味着它可以发挥随意运动,中枢可以下达一个命令,使得α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 那么再有α运动神经元它支配的肌肉是梭外肌,这个梭外肌属于典型肌纤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肌纤维,大部分就指的是梭外肌。那么一个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这个梭外肌叫做运动单元。
因为一个胞体发出的轴突,这个突起支配不止一条这个肌纤维,是多个。那么不同部位这些数量还不太一样。比如手部的肌肉蚓状肌,一个胞体支配三条肌纤维,但是小腿这个地方腓肠肌,一个胞体最后支配1600这个肌纤维。
α运动神经元在结合这个梭外肌,再加上它这种中枢的联系,最后可以发挥姿势运动平衡,包括习惯活动中的随意运动,还包括非随意运动。那虽然它来源于大脑的运动皮质,当然有一部分是皮质下,所以也发挥非随意肌纤维的这个收缩,发出这样的神经通冲动。 那么第二个是γ运动神经元,它在脊髓前角这个地方胞体发出轴突。那往上走呢?它的这个中枢来源于脑干。那么胞体发出的轴突,最后支配的肌纤维和α运动神经元不一样,它支配的是梭内肌。那梭内肌收缩,可以影响肌梭的敏感性,一收缩可以使它的敏感性增加。
那么由于它向上,来源的信息是在脑干里面,所以是无意识的,这些信息从脑干这个地方发出,接着使得γ运动神经元有一定的神经张力,来设定肌梭的敏感性,从而设定肌张力。那其实最终是通过随意肌,也就是梭外肌收缩来负责有意识的精细肌肉的控制。 那所以α和γ运动神经元一般是同时激活,这个是它所对应的肌肉收缩,激活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来保证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这是功能。 损伤,如果组织损伤,炎症等,引起了化学刺激或者是肿胀,最后造成骨骼肌这个地方的缺血,损伤而引起疼痛,而这种疼痛和肿胀可以造成感受器功能的障碍,可以造成比如肌梭感受器功能的障碍,那接着会造成这个肌肉本体感觉能力下降,平衡能力下降,姿势异常,反应慢,精细运动的调节能力也会是出现下降,那么肌肉激活的这个肌肉激活的顺序也会发生改变,这是疼痛和肿胀以后会造成的一个结果。 那么第二种,如果是慢性,比如这个人曾经有过外伤,接着出现了粘连,筋膜的粘连或者是不平衡老化,全身整体情况下降,比如年龄增加了,全身退行性病变,造成慢性肌肉功能障碍。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
概
述
•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种累及脊髓前 角,脑干和皮质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神经 变性性疾病。 • 在欧洲,MND 也被称为Charcot病。 • 在美国,MND 又叫做Lou Gehrig’s Disease.
历史回顾
• 1848年法国医学家Francois Aran报道了一种新 的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他 在1850年共报道类似病例11例,并称之为进行 性肌萎缩(PMA)。当时推测其可能属于肌肉疾 病。 • 1853年Craveilhier对Aran报道的一例PMA予以 尸检,发现脊髓有病变。稍后,Fromann和 Dumenil的研究亦支持此观点,并发现PMA可 伴有延髓麻痹;而Bernarg Luys则报道PMA有 明确的脊髓前角变性。
排除体征
如有排除体征存在,可毫不例外地排 除ALS诊断,因此,它于前述诊断体征同 样重要。包括: 感觉障碍 (痛性痉挛属于运动症状) 括约肌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眼肌运动障碍 痴呆(某些与痴呆相关的ALS类型例外)
临床辅助检查
提示ALS存在(阳性诊断)的检验 和有助于把ALS与其他疾病区别开来的 检验(鉴别诊断)都是必要的。目前没 有能确定诊断的检验,诊断主要依靠临 床,检验在于支持临床。
传统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单 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扫描肌电图主 要是评价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情况,而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可用于评价上 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程度。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并不能有助于作出 阳性诊断,但可排除类似ALS的其 他疾病:如甲亢,甲旁亢,运动性 异常球蛋白血症神经病,抗GM1抗 体和铅中毒。
各地统计概况
国家与地区 发病率 Sweden 2.6 / 10万 England 2.2 / 10万 France 1.3 / 10 万 Spain 1.0 / 10万 USA 1.2 ~2.4 / 10万 China Taiwan Hong Kong 0.31 / 10万 Japan Japan (Kii) 55 / 10万 Western New Guinea 147 /10万 患病率 4.8 ~ 8.5 / 10万 7.0 / 10万 7.7 / 10万 3.5 / 10万 6.4 / 10万 4.5~7.9 / 10万 1.6 ?/ 10万 0.95 / 10万 3.0 / 10万 96~194 / 10万 1300 / 1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患病率为每年4~8/10万。
由于多数患者于出现症状后3~5年内死亡,因此,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
MND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由遗传易感个体暴露于不利环境所造成的,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
根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人们发现了许多与ALS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外伤、饮食以及运动等。
但是总体来讲,这些因素之间缺乏联系,而且它们与ALS的发生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它们导致ALS发生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证实
运动神经元病的疾病类型
运动神经元病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延髓麻痹。
各种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病变过程大都是相同的,主要差别在于病变部位的不同。
可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看作是本组疾病的代表,其它类型则为其变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在早先时期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具有完全等同的含义,特指先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之后又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一个独立的疾病。
但后来发现还有另外两种变异情况,即病程中始终只累及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前者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后者称为脊髓性肌萎缩。
但有些文献仍沿用运动神经元病来专指肌萎缩侧索硬化。
多数学者习惯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不同组合,将运动神经元病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脊髓性肌萎缩三种类型。
肌萎缩侧索硬化与多种相关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这些疾病包括原发性侧索硬化、ALS-痴呆、ALS-相关性额叶痴呆、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多系统萎缩和lewy小体病。
病理检查发现这些疾病同样含有泛素阳性包涵体和透明团块包涵体,只是损伤了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组合。
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
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研究主要集中在铜锌超氧歧化酶基因突变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和神经营养因子学说。
1.铜锌超氧歧化酶基因突变学说
研究表明,20%的家族性ALS有SODI(Cu/Zn过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
该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1q22.1,其突变可致SODl活性丧失,使超氧化的解毒作用减弱,致自由基过量积聚,细胞损伤。
一些散发性的ALS可能也存在2lq22位点的突变。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衍生物红藻氨酸(KA)、使君子氨酸(QA)、鹅膏氨酸(I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可能参与LIS的发病。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可致钙内流,激活一系列蛋白酶和蛋白激酶,使蛋白质的分解和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脂质过氧化过程加强,神经元自行溶解。
此外过量钙还可激活核内切酶,使DNA
裂解及核崩解。
ALS的病变主要局限在运动神经系统可能与谷氨酸的摄取系统有关。
这个摄取系统位于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能迅速将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转运到细胞内,终止其作用。
研究发现ALS的皮质运动细胞、脊髓胶质细胞和脊髓灰质细胞的谷氨酸摄取系统减少。
动物实验研究也显示小鼠鞘内注射KA及NMDA可致脊髓神经元变性。
3.自身免疫学说
ALS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抗神经元抗体的增加提示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如存在于ALS患者血清中的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抗体可与该通道蛋白结合,改变其电生理特性,造成神经元损伤。
4.病理改变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脊髓前角细胞减少,伴胶质细胞增生,残存的前角细胞萎缩。
大脑皮质的分层结构完整,锥体细胞减少伴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锥体束有脱髓鞘现象,而运动皮质神经元细胞完好,表明最初的改变产生于神经轴突的远端,逐渐向上逆行累及大脑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此种改变又称为逆行性死亡。
一些生前仅有下运动神经元体征的ALS患者,死后尸检可见显著的皮质脊髓束脱髓鞘改变,表明前角细胞功能受累严重,掩盖了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
还有一些临床表现典型的ALS,其病理改变类似于多系统变性,即有广泛的脊髓结构损害,脊髓前角、锥体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后索的神经根间区、Clarke核以及下丘脑、小脑齿状核和红核均有神经元细胞脱失和胶质细胞增生。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现异常的泛素阳性包涵体。
这些包涵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线团样包涵体,电镜下包涵体为条索或管状,通常带有中央亮区为嗜酸或两染性。
被一淡染晕区包绕,在HE染色中不易见到。
(2)透明包涵体,为一种颗粒细丝包涵体。
细丝直径为15~20nm,颗粒物质混于细丝间形成小绒球样致密结构,外周常有溶酶体样小体及脂褐素等膜性结构包绕。
(3)路易体样包涵体,为一圆形包涵体,由不规则线样结构与核糖体样颗粒组成,中心为无定形物质或颗粒样电子致密物,这些物质包埋于18nm细丝中,排列紧密或松散,外周有浓染的环,类似路易体。
(4)Bunina小体,是ALS较具有特异性的病理改变。
这些包涵体主要分布于脊髓的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核神经细胞,也可以出现在部分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海马颗粒细胞和锥体细胞、齿状回、嗅皮质、杏仁核、Onuf核、额颞叶表层小神经元和大锥体细胞胞质中。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该病起病隐袭,常无外感温热之邪,灼肺伤律的过程,大多一旦出现症状,便主要表现为虚损之象。
因此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失
治等因素损伤脾胃肝肾,致气血生化乏源或精血亏耗,则筋脉肌肉失之儒养,肌萎肉削,发为本病。
(一)脾胃虚损
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主涎;胃主受纳,饮食入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布散于全身。
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由虚致损、损伤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生肌,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无以为用,故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甚至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口张流涎。
脾虚累及肺脏、肺主气主声,故出现语音含糊,构音不清,呼吸气短。
(二)脾肾虚损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髓少,或劳倦伤肾,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肉筋脉,即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肢体无力。
肾为作强之官,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脾肾两虚则骨枯髓虚,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软无力。
(三)肝肾阴虚
肝藏血,主筋,主风,主动;肾藏精,主骨主髓。
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房事不节,或劳役过度,精损难复,阴精亏损,虚阳浮动,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见肌束颤动,肢体痉挛。
但凡肌肉震颤跳动,腰反射亢进者,责之于肝。
(四)湿热浸淫,虚实夹杂
脾土恶湿喜燥,肝脏体阴用阳,肺朝百脉,通调水道。
脾虚失运则聚湿化热,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阴火内炽。
阴火主要是下焦肝肾之火,肝经湿热浸淫,流注于下,筋骨萎软无力。
另外,脾胃虚弱,内生湿热,阻碍运化,精微物质不能上输于肺,百脉空虚,肌肉组织失养。
故本型为虚实夹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