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篇1:《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题李凝幽居》原文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⑴池边:一作“池中”。
⑴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⑴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⑴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意思
《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描绘了李凝居住在清幽的山林之中,远离喧嚣的尘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
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李凝幽居生活的羡慕
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山中自有钟声响”,描绘了李凝居住的地方是在山中,而且这里
有钟声响起,这是因为这里离人烟很远,所以才能听到钟声。
接着诗中写到“林间
无世事,时闻耳边霜”,这句话表现了李凝居住的环境非常清幽,没有世俗的烦扰,只有自然的声音,如秋霜的声音。
诗中的“一炉香烟喜自燃”是指李凝的生活简单而自在,他的一切都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外界的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描写李凝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比如,诗中的“忙来慵去何由定,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了诗人希望通过李凝的例子来告诉人们,人生需要有自己的节奏,需要在繁忙之中寻找宁静,才能够真正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总的来说,《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主要是写李凝的山居生活和他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自
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写居所2、幽静、人迹罕至3、动静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5、僧敲月下门6、以动衬静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二: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唐】贾岛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 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 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 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 ”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 居紧挨着作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 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 表示不违背诺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题李凝幽居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 呢? • 2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 敲门有礼貌呀! • 3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 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 岂不活泼?”
主旨
•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 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 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 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课习题
•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 “故事”?
•记写了一个诗作主 人公访友未果的故 事。
•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 访”?为什么?
•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 出,这联写诗作主人公独自一 人一边回想着友人的居住地很 少邻居的特点,一边沿着一条 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一个荒 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 ,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
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
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
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
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之意。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
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唐人司空图: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
(《与李生论诗书》)。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描绘了李凝幽居的清静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本文将从诗的背景、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诗的背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正值唐代盛世,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诗中描绘的李凝幽居可能是白居易的朋友或者同僚,他选择远离尘嚣、居住在幽静的地方,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
二、诗的结构《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七绝,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共计十六个字,结构简洁明快。
从押韵结构上看,第一、二句押韵,第三、四句押韵,给人以声调韵律的美感。
诗中没有过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清新自然,整体上给人以平实而直接的感受。
三、诗的意义1. 李凝幽居的描绘诗的第一句“山僧离去子规愁,春水回清花底幽”,描绘了李凝离开后,清幽的山水景色以及花底的静谧。
子规这里可以理解为渡鸟,愁意味着自然的离去和留恋,与李凝的离去形成对比,强调了幽居的清静与美好。
2.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的第二句“蓬莱此去百花筹,杨柳堤回小舍偷”,描绘了蓬莱山美丽的花朵,以及回归到杨柳堤小屋的温馨和安逸。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3. 对现实的厌倦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虽忧留滞忘归休,便共杯中世界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滞忘归休”是自我安慰和解脱的表达,意味着尘世的困扰暂时放下,与李凝一起分享杯中的宁静和快乐。
通过对《题李凝幽居》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静和美好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李凝幽居
目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题李凝幽居》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贾岛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题①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②。
暂去还来此,幽期③不负言。
[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题:写。
幽居:僻静的居所。
②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③.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应不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骚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将再来,决不负共同归隐的约定。
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
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贾岛像
[2]
贾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房山)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