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篇1:《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

贾岛《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及赏析《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题李凝幽居》原文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原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⑴池边:一作“池中”。
⑴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⑴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⑴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
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题李凝幽居古诗全文

题李凝幽居古诗全文李凝幽居古诗全文:
青山幽居深巷间,
枕石衣苔听泉声。
翠幕轩窗梧桐绿,
香兰飘拂子规鸣。
树影斜斜烟波远,
心灵寂寂万籁无。
世事纷扰何足道,
闲云野鹤是我乐。
野花独自开无声,
双燕归来叶底鸣。
温柔月色映窗户,
牡丹花开红似火。
幽居深巷寂无声,
思绪如梦自远行。
世界繁华在远处,
伤心离别已非情。
古诗李凝幽居外,
历尽辛酸让人心香。
青山幽居与我同,
纸墨悠然写古章。
整夜星光闪烁隐,远山夕阳渐将沉。
幽居深巷真安宁,品味古诗心纷纷。
花香鸟语入我怀,笔墨纸砚写文章。
青山幽居是我家,思绪重返旧时光。
此去归来静心坐,古诗李凝幽居外。
山川草木心灵扑,随遇而安无牵绊。
李凝幽居诗情真,山寺梵音竟无声。
烟雨朦胧思故乡,寻慢时光笔墨行。
青山幽居溪水清,翠竹枝条映窗明。
宁静祥和让人想,笔下文字流淌情。
李白行稳坐安宁,
幽居深巷真舒心。
古诗李凝幽居外,品味自在悠然吟。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生活的向往.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写居所2、幽静、人迹罕至3、动静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5、僧敲月下门6、以动衬静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二: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唐】贾岛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 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 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 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 ”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 居紧挨着作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 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 表示不违背诺言。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题李凝幽居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 呢? • 2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 敲门有礼貌呀! • 3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 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 岂不活泼?”
主旨
•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 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 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 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课习题
•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 “故事”?
•记写了一个诗作主 人公访友未果的故 事。
•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 访”?为什么?
• 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 出,这联写诗作主人公独自一 人一边回想着友人的居住地很 少邻居的特点,一边沿着一条 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一个荒 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 ,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拜访朋友李凝不遇的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
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
“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归路上所见。
过了桥只见一片色彩斑斓的原野;天空中,云朵飘移,好像地上的山石也跟着移动。
“石”是不会“移”的,但诗人把云飘反说成石移,别具一格。
此时,这些景物在皎洁的月光中蒙上了一层清白的光辉,显出一种恬淡自然的幽美意境。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人写:我暂时离去,不久就会再来,不辜负一同归隐的约定。
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心中归隐之志,点出了诗的主旨。
正是前面描写的幽雅闲适的环境让诗人心生归隐之意。
诗人用草径、荒园等寻常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恬淡的幽美环境,创造了非凡的意境。
语言简朴,韵味醇厚。
【后人点评】唐人司空图: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疏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
(《与李生论诗书》)。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1、《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解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解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3)表现了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鸟、池树、月、过桥、野色、移石、云根等 【特征】清幽恬淡、幽美迷人
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颔联营造了怎样一种意境?(描画面+结合 概括画面特征+手法效果/情感) 1.(1)月色皎洁,池水潋滟,池边浓绿的树林 里闪动着斑驳月光,鸟儿在树上栖宿。在这万籁俱 寂的荒园里,一个僧人在轻轻敲门,其声笃笃,俨 然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2)这是一幅恬淡幽静 的月夜图(3)以动衬静,响中寓静,表现清幽空 灵的景象,也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情怀。
激趣导入
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们 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或潇洒或沉郁,或粗犷 或婉约。不仅如此,就连作诗的速度都有所 差异:有的人七步成诗,他叫 ;有的人 指物立就,他叫方仲永;也有人作诗是慢工 出细活,那么你知道最慢的诗写了多久么? 猜猜看吧!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他叫贾岛
即景抒情诗 之
尾联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怎 样的期望?
尾联是抒情,点明全诗主旨,卒 章显志。诗人面对友人幽美迷人的 幽居环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 往。(主旨)
嘴上说来终是浅
绝知此事要笔行
我们来做做 。。。。。。
能力迁பைடு நூலகம்: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
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感情?请简要分析。
再见!
3 、 解 题 :
题李凝幽居
思考: 从题目中我们可 以知道哪些信息?
题:题写 幽居:指环境幽美恬静的居所。 李凝:贾岛的朋友。 诗人拜访友人李凝,恰巧李凝外 出,于是贾岛在友人的居室门前 题写了此诗 。(写作背景)
三、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哪些 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确:【景物】诗中的描绘了草径、荒园、宿
题 李 凝 幽 居
贾 岛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诗歌,明确本诗的主旨 2、分析并理解本诗的手法特点。 3、掌握诗歌鉴赏之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贾岛,字浪仙,唐代(中唐)诗 人,范阳(今北京)人,早年贫 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后还 俗,屡举进士不第。 19岁云游,识孟郊、韩愈等,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 贾岛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 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人”, 一生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 下功夫,自谓“两句三年得,一 吟双泪流”,所以人称“诗奴”。
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月下门”, 你认为“推”“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 为什么?(析字义+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效 果/情感) 1.“敲”字好。 2.(1)“敲”,敲打。(2)诗人寻访友人,是 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 人上前轻敲门,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了一 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回到窝中。 (3)“敲”字既能体现出动态感,又能够刻画出 环境的幽静,以动来衬静。倘用“推”字,就没有 这样的艺术效果。
(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
⑴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1)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嫩竹荷 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2)这是一幅 恬淡宁静的采菱归家图(3)表现作者悠然闲适的心 情。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 词作一赏析。
【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 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描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概括特征)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效果/情感)
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 枯肠,忽得“鸟宿池边 树,僧敲月下门。”在 “推”和“敲”中琢磨, 不觉撞上京兆尹韩愈的 车骑,韩愈细问后,不 仅没责怪他,反而帮他 分析,确认“敲”字为 佳。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 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 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 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赏析“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