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探究
社会研究方法(实验法)

三、资料处理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 对观测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检验假设,提出理 论解释和推论 撰写研究报告
实验中三项基本工作内容
1、变量的选择与分类
选择: 确定与课题相关的各种因素,分析其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因果 模型 类型: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外部影响变量、中间变量、独立变 量等
简单实验设计:易操作、易检验明确因果关系;实验
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较低,不考虑交互作用效 应导致内在效度也较低
多组实验设计:可排除部分交互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可考虑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考量因素较 多,较复杂,操作较有难度
实验设计(简单)
• 单组前后测的设计模 • 两组前后测的设计(典型/传统实验设计)模式
实验法
小组成员:赵莹、杜海洋、李晶、刘莹
第一节 实验法(基本知识)
• 基本概念
实验法: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改变某 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 实验法基本特点
• 1.人为设定观察情况。 • 2.直接建立研究结论。 • 3.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1、自
实验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资料处理阶段
一、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查文献,确定课题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
提出理论假设和工作假设。选择和分析各个相关的变量,对其 分类并建立变量间的因果模型; 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场所、设备、测量工具,确定实验进程、 控制方式、观测方法等
二、实施阶段
• 两组无前测的设计模型 • 交互作用效应
实验设计(多组)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雅各布森探究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转喻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对语言和 翻译、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题作了精 辟的论述,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 论的基础。以符号学,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学的层面,所以 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 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 文献之一。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英语 诗歌译为英语散文,把方言转换为官方语言,或是把口头语 转换为书面语等。
精品课件
2、语际翻译
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是指用一种语言 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即不同语言间的翻 译。
精品课件
3、语符翻译
语符翻译又称符际翻译或跨类翻译, 是指用非语言符号(如图标、手势、美术、 音乐等)来解释语言符号。
根据雅各布森的理论,翻译对等也相应 地包含三种形式的对等:语内对等,语际对 等和符际对等。
精品课件
雅各布森用信息论代替了索绪尔的普 通符号学理论,在谈到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时, 指出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一个词或者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只有通过几 个词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相等的信息,才能 得到充分的解释。人们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 息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单个的符号,而是用信 息替代信息。
精品课件
(六)语言共性论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具有共性,“所有 认知经验及其分类在任何现存的语言中都能 得到表达。”
他指出:“如果译入语缺乏某种语法范畴,也 可以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源语中用语法手段所表达的
意义。”
精品课件
谢 谢!
精品课件
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 3、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科学体验馆实验报告~雅各布天梯

科学体验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雅各布天梯(——大气中的电压击穿现象)观察与思考:1、当你按下控制按钮后,看到了什么现象?答:当我按下控制按钮后,我观察到了两个电极之间产生明亮的电弧,同时电弧从两个电极的最底端快速向上爬,当电弧到达电极的顶端后消失,然后从电极底部又会产生新的电弧,形成周而复始的电弧爬梯现象。
2、正常情况下,大气(干燥空气)的电击穿场强是106伏/米,当空气被击穿时,二电极之间将产生电弧,其发光的机理是什么?答:两个电极通电,使得两极之间的电压升到5万伏左右时,两极之间的空气被击穿,空气被电离,形成大量等离子体,被电离的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和热量的形式放出,从而电弧发光。
3、显然,“天梯”的二电极棒之间有较高的电势差,从你观察到的现象估测,二电极间的电势差有多大?答: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大气(干燥空气)的电击穿场强是106伏/米,两电极最底端之间的距离是5cm左右,最顶端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是20cm左右,所以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差U min=106V/m×0.05m=5×104V,U max=106V/m×0.2m=2×105V,即两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大约在5万伏至20万伏。
4、为什么放电电弧会沿“天梯”上爬?答: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电弧是等离子体,本质就是空气,我们看到的电弧是空气中的原子核外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和热量的形式放出。
电弧所在区域内的密度其实就是空气密度,所以会被热空气带动上升。
所以放电电弧会沿“天梯”向上爬。
空气对流使电弧向上升,随着电弧被拉长,电弧通过的电阻加大,当电流送给电弧的能量小于由弧道向周围空气散出的热量时,电弧就会自行熄灭。
在高压下,电极间距最小处的空气还会再次被击穿,发生第二次电弧放电,如此周而复始。
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法

提高效度考虑的因素
有关实验对象方面的问题
• 对象选择 • 对象丧失 • 实验和控制组的竞争
有关实验程序的问题
• 测量的影响 • 器械操作 • 实验处理的模仿
第一次 第二次 比较
重复测量设计
形象思维测验 男生(10人) 女生(10人) (总、男女)平均分
逻辑思维测验 女生(10人) 男生(10人) (总、男女)平均分
优点:不用随机抽取实验组和控制组,而只需选取几组实验对象让他们参加各种项目 的测验,因此不必担心组间特征值随机误差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参与人数,并且同 时可以检验多个假设。它特别适用于无法进行随机抽样的情况下使用。
变量的测量
• 采用问卷、量表和仪器等工具对变量进行测量,尽量不使研究对 象观察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随机法
配对法
• 采取随机原 则将受试者 非配到实验 组和控制组, 适合于受试 者数量较大 的实验。理 论上最有效 的控制影响 变量的方法。
• 找出两个各 种条件都相 同的人,其 中一人分派 到实验组, 另一人分派 到控制组, 适合于受试 者数量不多 的实验。通 常和随机法 结合使用。
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法
本讲主要内容
1.实验法的原理与程序 2.简单实验设计 3.多组实验设计 4.现场实验设计 5.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6.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因此,它更适于解释而不是描述。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雅各布森的三个关键概念
自体:是一个涉及整个人,包括身体与精神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主体有别于客体世界;
自我:涉及到一种结构,一种具有各种精神功能的系统。
它源于一个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混合体,这里需要一种关系的存在,以便提供客体意象;
自体表象: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体在自我之内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表象。
起源于愉快和不愉快感觉的记忆印痕的自体表象。
一个现实的肢体表象是“一种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身体和精神‘自体’的状态、特点、潜力、能力、自愿和限度的意象”。
自体、自我、以及自体表象,占据着一个人的经验和抽象概念的不同侧面。
我(I)有一个我自体(my self)的意象,但是,我的自体(self)多于我的自我(ego);没有人曾经见过或感觉过自我(ego);我在镜子中看到的是我的身体,这会为我自体的内在意象做出贡献;我的确正在体验着我的自体,我(I)是我的自体。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

雅各布天梯实验原理雅各布天梯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实验,它被用来研究细菌的趋化性和趋化性因子。
这个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细菌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菌对于外界化学刺激的反应,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实验原理首先涉及到对于化学梯度的建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在琼脂平板上建立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通常是一种趋化性物质,比如氨基酸。
然后,我们在这个梯度上播撒细菌,观察它们在梯度中的运动和分布。
细菌在梯度中的运动将会展现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
一般来说,细菌会向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感知到化学物质的浓度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趋化性反应。
通过观察细菌在梯度中的分布和移动,我们可以测量它们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程度,从而得到关于细菌趋化性的重要信息。
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还涉及到对于趋化性因子的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或者引入其他化学物质来研究细菌对于不同趋化性因子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细菌对于不同化学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细菌的生物学行为和适应能力。
除了趋化性的研究,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实验设计来研究其他微生物对于化学物质的趋化性反应,甚至可以将这个原理应用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
通过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揭示生物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机制,从而深入了解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规律。
总的来说,雅各布天梯实验的原理基于对于生物在化学梯度中的趋化性反应的观察和测量,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于化学刺激的反应机制,从而揭示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
这个实验的原理不仅在微生物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也可以为其他生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森诗学观点之“隐喻转喻”理论探究
摘要:诺曼·雅各布森不仅是上世
纪20年代布拉格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奠基人。
这种贡献体现在他创立了结构主义诗学,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隐喻转喻假说理论基于他的选择轴上的相似关系和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说,这一观点的提出起源于索绪尔。
举我们熟悉的例子来看,“青少年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这句话,如果用比喻,就是“青少年是一群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人”,这里用了隐喻,就是“青少年”与“太阳”对等,
形成等价关系。
通过对等原则、隐喻与
转喻的诗歌“语法”分析,仿佛一幅具有
鲜明印记的“联络图”隐藏在诗歌文本
的韵律、字句、段落之间,它们以“突出”
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
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这是雅各布森雅诗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其诗歌批评也存在将重心放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的弊端。
关键字:雅各布森诗学理论隐喻
转喻
在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兴盛的环境中,诗歌研究的态势也因此而非常繁荣,象征主义诗学和未来主义诗学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范式,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阿克梅派诗学。
从对语言和文学特性的探索角度来说,它们都可谓俄国形式主义者的先驱,是撮合语言学和诗学结盟的同盟军。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俄国形式主义者明确反对以“形象性”衡量一切文学的象征主义,如什克洛夫斯基对波捷勃尼亚的“艺术即形象思维”说进行了严厉批驳;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又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有选择地吸收了象征主义诗学的语言思想,如恰恰是波捷勃尼亚最先在俄国提
出理论诗学的问题,认为诗歌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得到了形式主义者的广泛承认。
其中,开创了现代语言诗学研究成功范例的罗曼·雅各布森
(Roman.Jakobson)无疑格外值得关注,因为他是将先锋诗歌创作与语言诗学研究有机融合的独一无二的诗人理论家。
雅各布森的诗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性质的,其内容主要有三点:诗的功能说、诗的对等原则说以及诗的隐喻和转喻说,三者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本文主要阐释的是隐喻转喻假说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作者对该理论的理解。
隐喻和转喻假说是从研讨语言学中的失语症问题中引申出来的。
雅各布森认
为,失语症是由于患者选择能力和代替能力的损害,或者是组合能力的损害
而导致。
前者表现为“相似性混乱”,如把“叉子”说成“刀子”;后者则表现为“相邻性混乱”,不能将词语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至于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雅各布森认为隐喻基于选择轴上的
相似关系,“相似把隐喻的词语同它所替代的词语联系起来。
而转喻则基于组合轴上的相邻关系或者说接近关系。
所以隐喻与相似性的混乱相悖,转喻与接近性的混乱相左”。
《现代批评与理论》一书的编者戴维·洛奇为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船渡过大海”这个句子中,如果用“犁过”代替“渡过”,就创造了一个隐喻,它基于“渡过大海”与“犁过土地”这不同行为的相似性。
如果用“龙骨”(船的一部分)代替“船”,或者用“深渊”(大海的一种属
性)代替“大海”,就创造了一个转喻,它基于代替者与被代替者之间在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相邻和接近关系。
雅各布森指出,诗主要用隐喻,散文主要用转喻。
他说:“相似的原理构成了诗的基础;诗
行的韵律对应,或者押韵词语的声音对等,引出了语义相似或相对的问题,,”与此相反,散文基本上是由接近性所促进的。
因此,对诗来说隐喻是捷径,对散文来说转喻是捷径。
所以说,诗的比
喻研究主要趋向隐喻。
推而广之,雅各布森认为浪漫主义基于隐喻,现实主义基于转喻。
“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流派中,隐喻方式的首要地位已一再为人们所承认,但是,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构成所谓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事实上预先就决定了这一倾向的,是居
支配地位的转喻,,沿着接近关系的途径,现实主义作家转喻地离开情节而导向环境,离开
人物而导向时空背景。
”
李广仓在《论雅各布森“诗歌语法”批评》中,对隐喻与转喻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隐喻与转喻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孤立的修辞手法,成为既对立又相互连接的表意结构系统,是诗歌话语表意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表达形式。
这样,就在结构语言学背景上揭开了诗歌功能实现的秘密,展示了雅各布森诗歌批评的思维逻辑和“诗歌语法”批评的操作方法。
田星在《论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一文中指出,作为20世纪杰出的
美籍俄裔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雅各布森把语言艺术放在结构主义的功能观上进行考
察。
动态的功能不仅涉及外部的社会语境,更作为语言的内在结构起作用。
不同功能之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言和文学系统共时和历时层面上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语言艺术的
实质。
雅各布森的语言艺术功能观强调的不是封闭的单功能态度,而是开放的多功能性;
不是艺术语言的独立性,而是诗性功能的主导地位,它同时深化了我们对于语言和文学
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纵观以上对雅各布森史学理论的研究与评论,我们可以认识到,组合轴不仅体现
着在场的语言要素,同时也隐含着不在场的那些成分。
“隐喻指一套特殊的语言过程,在这
个过程里,一物的若干方面被‘带到’或转移到另一物之上,使第二物成了第一物”。
我国的诗歌文化中尤其强调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选用最恰当的意向抒发感情,往往要推敲琢磨几番才
敲定。
下面笔者将以李白诗歌《秋思》为例,将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放在我们熟悉的文化
中去解读,并且说明隐喻是如何作为对等原则的一种特殊情况体现在诗歌中的。
秋思(李白)
阏氏黄叶落,妾望白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催。
这首盛唐诗人李白的《秋思》,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读者读过之后,差不多都会总结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诗人既谴责了胡兵入侵的罪恶行径,又对远征的将士和家中望归的思妇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为何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得到如此理解,可能与中国人说的诗歌有“言外之意”有关,依笔者看来,“言外之意”与对等原则有密切的联系。
既然隐喻是出现其中一种成分,而另一种缺场的成分由读者依照对等关系自
行加以补充。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歌如何体现隐喻的。
先看题目“秋思”中的“秋”字,给人的感觉是萧条、感伤、带有
淡淡的思念,另外,秋天是胡人草盛马肥的季节,胡人每每此时都会入侵,这种原有的意识背
景在无形之中为理解此首诗做了很好地补充,这正
是对等关系的力量。
首联中的“黄叶落”、颔联中的“秋色来”、尾联中的“蕙草催”亦是如此。
蕙草是一种香草,又名宜男草,为女子所佩,表现的是女子对男子
的思念。
“蕙草催”指一秋又过,蕙草衰
败,暗指思妇盼夫归家无果。
所以即使
诗歌中只存在单独的因素,即存在隐喻,
读者们总会依据对等关系将未出现的成
分探索出来,所以说,这单独存在的少
许暗示就足以传递信息。
语言依据选择和组合这两个轴构建着自身,诗歌则运用“对等原则”有意识地“破
坏”这两个轴的惯常运作,“诗性功能”的关键是“对等原则”在组合轴上起作用。
“对等原
则”发挥作用,就普通语言来说,在语言链之外;而就诗
歌而言,在语言链之内。
因此,从自然
语言的角度来看,诗歌语言是一种破碎
的语言,“对等原则”使得文本不再由线
性的语言链构成,而是将其分成各种对
等单位,小到语音,大到句段,小的对
等单位再构成大的对等单位,环环相套,
层层递进。
语言的对等越显著,其线性
特点就越弱,这样,诗歌语言失去了惯
常的描述性。
于是,在内部的“投射”
运动中,词语充分进行它们的游戏,不
再指向客体世界,而重新找回了自身。
词语作为自身而非客体的影子,语言的“诗性功能”就通过提高符号的可触知性,加深了符号和客体的根本分裂,从而与其他功能有显著区别,日常语言就变成诗歌。
尽管雅各布森的诗歌批评将重心放
在形式方面,较少讨论诗歌的“意义”,但
他的理论仍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
对等原则、隐喻与转喻的诗歌“语法”
分析,仿佛一幅具有鲜明印记的“联络图”
隐藏在诗歌文本的韵律、字句、段落之
间,它们以陌生化形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到诗歌话语本身,从而突出语言的“诗歌功
能”。
在审美现代性的视野中,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也呈现出新的意义:作为一种诗学理论,为诗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理论,不仅对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文化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历史分期,其自身也显著偏向审美现代性,成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一部分。
雅
各布森隐喻理论所提供的框架令雅各布森诗学明显亲隐喻和诗歌,疏换喻和散文。
就诗学本身而言,这无疑是缺憾。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缺憾的存在,我们才能看清理论所处的文化语境,以及理
论家在具体语境中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