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罗曼·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

(四)语言的对等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当直译与意译 之争悬而未决时,理论界又掀起了新一轮 的讨论,那就是语言的对等问题。其中, 雅可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 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雅各布森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 对等,这是语言中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 学所要研究的头等大事。他认为,准确的 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 也就是说,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 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 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 这和他的“翻译是解释”的观点有相通之 处。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 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 关注的焦点。
(3)符际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亦称 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就是通过非 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 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 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n)是指同一语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 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 英语诗歌译为英语散文。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的不 同历史阶段进行,或在其不同的变体之间进行,一 般具有一致的内容和语言文化基础。对一个词做语 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 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减原 意,通过“改变说法”后,也只能是最近似的对等。 正如皮尔斯所指出的,所有定义和解释都是翻译。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符号学理论,在谈到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时,指
出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迂回表示法。
一个词或者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只有通过几
个词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相等的信息,才能得
到充分的解释。人们不是用一种语言的信息
来替代另一种语言中单个的符号,而是用信息
替代信息。
(六)语言共性论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具有共性,“所有认知 经验及其分类在任何现存的语言中都能得到 表达。”
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
目录
(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二)语符的问题
(三)翻译的分类
(四)语言差异问题
(五)对等问题
(六)语言共性论
(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 翻译、翻译的重要性及普遍性的问题作了 精辟的论述,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和符号 学理论的基础。以符号学,语言学为理论 依据,将翻译研究上升到了更为科学的层 面,所以自发表以来它一直被西方理论界 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翻译研究 中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二)语符的问题
• 在论著《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雅各布森首先
提出了语符问题。 • 雅各布森认为词本身只是语言中的一个符号,人们 将具体意义附加在符号上。 • 进而,雅各布森提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语 言意义的载体不是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所指的对 象,而是符号。
(三)翻译的分类
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
1、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2、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
3、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1、语内翻译
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 一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 变说法”,即释义。

雅各布森 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雅各布森 语言意义与对等的本质

2020/3/6
诗歌的不可译
雅各布森一方面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力,但是,在 谈到诗等文体的翻译时,又断言“诗是不可翻译的”。在诗中, 言语对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句法和词法范畴、词根、词缀、因 素等都会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对立、并列和接近,并各自 有各自的词义。简言之,诗歌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诗律 来传达的。这些都使诗歌的翻译变得更复杂,甚至是不可能了。 因此,不论是语际或是语内,诗歌都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 的词换位。
2020/3/6
2020/3/6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no one can understand the word ‘cheese’ unless he has a non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cheese.” If, however, we follow Russell’s fundamental precept(教训,告诫 )and place our “emphasis upon the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problems,” then we are obliged to state that no one can understand the word “cheese” unless he has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meaning assigned to this word in the lexical code of English. Any representative of a cheese-less culinary(厨房的,烹调的) culture will understand the English word “cheese” if he is aware that in this language it means “food made of pressed curds(凝乳)” and if he has at least a 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curds.” We never consumed ambrosia(特别美味的,神 的食物) or nectar(花蜜) and have only a linguistic acquaintance with the words “ambrosia,” “nectar,” and “gods” - the name of their mythical users; nonetheless, we understand these words and know in what contexts each of them may be used.

罗曼·雅克布逊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

罗曼·雅克布逊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

年发表 的 《 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 ( 0 慨L i n g u i s t i c A s p e c t s 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一文 中。文 中对语 言与翻
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 以及翻译 中普遍存在 的 问题做出了例证分析【 2 ] 。 该文一直被奉为翻译研究 领域 的经典论著 ,奠定了翻译 的语言学理论和符 号学理论基础。谭载喜( 2 0 0 4 ) 将雅克布逊 的理论 贡献归结为五个方面: ( 1 )对于翻译类别 的划分 , ( 2 ) 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 ( 3 ) 准确的翻译取
个系统 , 应对其结构进行共 时的研究。 功能视角 是他所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与其他结构主义流派的
不同之处。他们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 究。 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 , 语言
是一个 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 目的服务 的功能系统。 乔治・ 斯坦纳( G e o r g e S t e i n e r ) 就曾将

认 识更 多 的是 把 它看 成一 个语 言 转换 的 “ 机 械 的”

对 翻译 的定义和类别划分
的过程。 从 功能上来看 , 翻译或是用来帮助人类获 取和传播智慧 , 或是用以丰富本族 的语 言和文学 。 从地位上来看 , 翻译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作一种“ 次 等的活动 ” 或“ 居从属地位的艺术 ” 。 而雅克布逊的 这一划分从表面看拓宽了翻译的范 围,从实质上 看 ,确实让翻译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实 上 ,笔者认为雅克布逊关注的核心并非是翻译现 象, 翻译只是他用来解释语言系统内、 语言系统 间 和符号系统 间意义得以实现的一种途径 。翻译成 为 了意义得以产生的一种媒介 ,成 了理解 的代名

翻译研究入门的介绍

翻译研究入门的介绍

由杰里米?蒙代(Jeremy Munday) 博士编写的《翻译研究入门: 理论与应用》( Introducing TranslationS tudies : Theories and A pplications) 一书,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西方译论作了分类、归纳、评论及案例分析。

全书十一章,第一章论述“翻译”、“翻译研究”等基本概念,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

第二章梳理了二十世纪前有关翻译的几种主要理论及其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包括公元一世纪以来西赛罗(Cicero) 、圣?哲罗姆( St . Jerome) 等学者围绕直译—意译之争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一些古代学者对现代译学理论有影响的思想观点作了追溯,如早在施莱尔马赫( F.Schleiermacher) 的理论体系中文努迪(L. Venuti) 的“归化”、“异化”就有所体现等。

第三至十一章,作者按照不同理论概念或研究角度分出“翻译隐(显) 形“等值与等值效果”、“话语及语域分析法”、、“功能理论”、“转换法”“系统理论”、“文化学派”、”、“翻译哲学理论”等部分。

第三章首先介绍雅各布森( R.Jakobson) 等人在寻求语言等值问题所提出的理论模式及等值分析,进而在用接下来的三章论述语言学流派在,句子层面、及文本、话语等翻译转换过程中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卡特福德(J . Catford) 、凡?勒温2沃特(van Leuven- Zwart) 的转换法,以瑞思( K. Reiss) 、诺德(C. Nord) 为代表的文本语言学方法,以及九十年代受到韩礼德理论影响的“话语中心论”。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功能派理论”和“语篇及语域分析法”,它们是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翻译研究不只局限于词语、句子层面的对等与转换规则,语言不再被看作是抽象的系统,文本也不再是定型的文字与结构,翻译研究在语言学(篇章分析) 理论的影响下将视野扩大到了文本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罗曼雅各布逊(Roman Jackoson,1896-1982),美国著名语言家。

雅各布逊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翻译的主要贡献是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一书中。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雅各布逊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逊是用信息论和交际学的观点来看待语言和翻译的。

在他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②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既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和符际翻译。

③诗歌的翻译问题。

一、从语言符号的角度看翻译《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开始,就直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问题。

雅各布逊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的看法。

罗素认为,要理解词的意义,必须要有认知经验。

没有人能够理解奶酪一词,除非他见过奶酪。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出发,认为人们对词意的理解,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而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赋予词的意义的理解。

词是语言的一个语言符号(code),其意义是人们赋予给它的。

理解了人们赋予该词的意义,也就理解了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符号学观点。

雅各布逊以奶酪一词为例。

要知道奶酪的意义,并不一定需要吃过奶酪,而只要知道赋予奶酪的意义是什么就行了。

他进一步指出,“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所以按照雅各布逊的观点,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现象有关。

例如,谁也没见过龙(dragon),麒麟(unicorn),神吃的食品(ambrosia)或神喝的酒(nectar),但我们知道这些词的意义。

雅各布逊采用皮尔士(Perice)的符号和意义的理论,指出不论是作为语言学家或普通的语言使用者,任何语言符号(linguistic sign)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把它翻译成其他可替代的符号,尤其是翻译成更为发达的符号。

罗曼·雅各布森

罗曼·雅各布森
布森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研
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 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 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 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三)翻译三大类别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n)是指同一语 语内翻译 同一语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 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 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 英语诗歌译为英语散文。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的不 同历史阶段进行,或在其不同的变体之间进行,一 般具有一致的内容和语言文化基础。对一个词做语 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 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减原 意,通过“改变说法”后,也只能是最近似的对等。 正如皮尔斯所指出的,所有定义和解释都是翻译。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 为三类,即: (1)语内翻译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内翻译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 (3)符际翻译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符际翻译
总结
雅各布森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 在 符号学框架内从语符问题、翻译的分类、 语言差异问题、对等问题等方面探讨了翻 译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 体现了他语言具 有共性、语言可译的观点。雅各布森的翻 译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西方翻译理论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Thank you!
(2)语际翻译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是指两 两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 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 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 关注的焦点。

从翻译的定义看翻译的三种类型

从翻译的定义看翻译的三种类型

从翻译的定义看翻译的三种类型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从翻译的定义看翻译的三种类型对于一名英语翻译的学习者而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翻译到底是什么了。

而一直以来,翻译的定义也是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大家们共同探讨研究的话题之一。

以下我将列举《现代汉语词典》对翻译的定义,因为它在中国的权威工具书对翻译的定义中,表述更完整、更科学。

通过学习翻译的定义,了解翻译的三种不同类型,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深入了解翻译理论,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翻译的解释是: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2)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外国小说/把密码~出来3)做翻译工作的人:他当过三年~。

在这段解释中可以看出,翻译既可以是一种行为动作,如“翻译外国小说”,也可以指翻译活动的发出者,即翻译者,如“当过三年翻译”。

但是这段解释忽略了翻译行为的结果即译文的概念,如“这是我的翻译”。

这段解释可以发展为布拉格学派的雅各布森(RomanJacobson)对语言的分类的观点。

雅各布森认为语言有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语内翻译指“同一种语言的一些符号对另一些符号所作出的阐释”。

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语言转换,都属于语内翻译。

在我国有七大方言区,而这些方言都是汉语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形成的分化,所以方言始终是属于汉语语系的,是同一种语言下的不同变体,不同方言之间的转换也就符合语内翻译的要求。

而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关系,则是汉语在纵向上的发展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在五四以后,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人们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有了难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语对古汉语的翻译,有助于人们回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如于丹对《论语》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各布森翻译理论研究作者:李静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1期一、引言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斯拉夫语学者,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主要奠基人,结构主义发展的先驱。

1896年出生于莫斯科,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期间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

先后在纽约高等研究自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1982年在美国波士顿逝世。

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

研究领域涉及诗歌语言、儿童语言、音位学和失语症等,同时对韵律学、文学史、文化史、符号学和信息论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作为当代西方译学界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森的翻译理论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意义。

1959年,雅各布森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发前人所未及,因此,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申雨平,2002:269),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旨在从雅各布森的这篇文章入手,重点讨论他的翻译理论思想及其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的意义雅各布森吸收了皮尔斯(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在文章的开篇就从这一角度阐释了语言的意义问题,他不同意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ell)对语言意义的看法。

按照罗素的观点,“人们如果在非语言方面不知道什么是乳酪,就不可能懂得乳酪‘乳酪’(Cheese)这个词”。

换言之,只有通过认知经验,才能理解词的意义。

雅各布森认为,任何一个词或词组,都是一种符号现象,“没有符号就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signatum without signum)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吃过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神仙吃的美食(ambrosia)和美酒(nectar),但我们却懂得这些词,并且知道能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同样,要引导出一个生词,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语言符号。

如果不借助于语言符号,是不可能通过对各种具体“乳酪”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

由此可见,意义是与符号有关,而不是与所指事物或对象有关。

这一观点体现了翻译本身是一个解码过程,奠定了雅氏的翻译符号学理论的基础。

按照雅氏的观点,人们只要使用一种符号去解释另一种符号就能理解一个新事物或者新词。

笔者认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如果人们的脑海中没有一个与该事物的对应物,哪怕是一个相距甚远的模糊图像,即使再完美的描述也是很难为人们所接收的。

罗素强调要理解词的意义,就必须要有认知经验,甚至是亲身体验,似乎过于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三、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翻译的分类雅各布森关于符号和翻译的理论是建立在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学研究基础上的。

皮尔斯符号学重视交际的所有形式——语言的以及非语言的,皮尔斯理论的焦点放在不断发展的文本上,放在符号运动的形式上。

由于皮尔斯理论的丰富性和普遍性,他的符号学理论能作为任何其它种类理论的基础。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出发,把翻译进行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分类:①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n)是指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如把古文改成白话文,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把英语诗歌译为英语散文。

语内翻译在同一语言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或在其不同的变体之间进行,一般具有一致的内容和语言文化基础。

对一个词做语内翻译,可以选用同义词,也可以采用与会表示法,但一般说来,同义词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词。

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减原意,通过“改变说法”后,也只能是最近似的对等。

正如皮尔斯所指出的,所有定义和解释都是翻译。

②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的翻译,也是众多翻译研究家关注的焦点。

③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亦称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就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李文革,2004:73)。

很显然,符际翻译把翻译的领域扩大到人类交流的方方面面,翻译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符号世界。

符号翻译的优势并不在于信息的传达或思想的表达,而在于它的创造性。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把法国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用罗丹的《丑之美》塑像来表达,罗丹以富有表现力的雕塑符号,将维庸的诗意整个突现了出来。

诗歌和雕塑,表现符号不一,但传达的精神是沟通的。

雅各布森的这一分类方法在翻译界已成为公认的权威,虽然这三种类型的翻译实际上早已存在,但雅氏是第一个对之进行高度概括和论述之人。

同时,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翻译能使翻译跨出纯语言研究的范围而进入一个更加广阔而绚丽多彩的天地,即文化的研究,能够全面系统地描写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

雅可布森在论述翻译的三种类型时,分别使用了三次“解释”(interpretation)这个词,他似乎默认了翻译是三种不同的解释。

这和皮尔斯的“翻译就是符号解释,符号解释就是翻译”的观点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解释”的范畴比“翻译”要大得多,“翻译”不过是诸多“解释”现象中的一种。

“改变说法”和“跨类翻译”中有很多是超出翻译范围的,是属于解释活动的。

翻译活动要根据上下文做出适当的选择,而符码之间的替代则是没有选择的自由的,因而不属于翻译。

解释的东西一般比原文要长,且意思更为显豁,所以解释的概念和范畴较翻译要宽泛。

真正的翻译强调的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忠实”和“对等”。

必须要传达出和原文一致的表达效果和写作风格,而不只是传达出内容即可。

而这一点,在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中都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只能算作一种解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四、语言的对等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当直译与意译之争悬而未决时,理论界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那就是语言的对等问题。

其中,雅可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雅各布森认为,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求得对等,这是语言中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所要研究的头等大事。

他认为,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

也就是说,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这和他的“翻译是解释”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雅各布森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其中引起的信息丧失是翻译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附带产生的结果。

语言层面的词法和句法是各种语言具有强制性的主要因素。

正是这些强制性的范畴对表达方式的对等程度构成制约。

其中词汇层面的不对等主要表现是词义空缺。

例如,“浆果”在汉语中只是一个植物学术语,亦或是个抽象的名词,但翻译成英语必须用具体的词汇去替代,如“草莓”、“黑莓”、“冬青果”等。

在谈到语法范畴对语际翻译的制约时,雅各布森进一步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分别是性层面、体层面和语义场层面。

他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似乎就在于此,因为包括诗在内的各种文字处理的语法意义占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这方面的翻译最复杂,甚至不可译。

他认为语言之间的区别在于语言中非有不可的东西方面,而不在于语言中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上。

例如,在俄语中“死亡”属阴性词,常被视为女人,而在德语中则属阳性词,所以当俄国儿童阅读翻译成俄语的德国故事时,他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死亡”从女人被描绘成了老头。

同样,体层面的不对等也是翻译中不容忽视的,比如把英语中的现在完成进行体和现在完成体翻译成汉语时就没有很明显的区别。

显然,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具有不同语法现象的语言时,译者必须进行“译码解释”。

要做到准确地翻译一个词或相当于一个词的词组就必须采用多个词的意义对等的组合,即用信息替代信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captain这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是“上校”、“大副”还是“船长”,只能视上下文而定。

只有放在特定的语义场中,才能找出汉语中相对确切的表达。

如果语言中出现缺陷,人们可以通过借词或译借、新造词或语义转移以及迂回表示法来对语言进行修饰加工。

同样,如果语言中缺乏某个语法范畴,那么这个语法范畴所具有的意义则可以通过词汇加以解释。

五、诗歌的不可译雅各布森一方面认为所以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力,但是,在谈到诗等文体的翻译时,又断言“诗是不可翻译的”。

在诗中,言语对仗是作诗的一个原则,句法和词法范畴、词根、词缀、因素等都会在类同与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对立、并列和接近,并各自有各自的词义。

简言之,诗歌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诗侓来传达的。

这些都使诗歌的翻译变得更复杂,甚至是不可能了。

因此,不论是语际或是语内,诗歌都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词换位。

笔者认为,诗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运用语言中其它短语不能产生的元素来刻意违反规则。

在语内翻译中诗歌的翻译相对于语际翻译更加困难,因为诗所以成为诗就在于它的无法替代的本质性。

雅各布森在1930年《论译诗》一文中也指出:“我以为,只有当我们为译诗找到了能产生像原诗同样功能的、而不是仅仅是从外表上相似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达到了艺术上接近原作。

”笔者认为,雅可布森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论断,而他的创造性的移植的翻译策略也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雅各布森主要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符号学视角下的翻译分类、语言的意义和对等的解释以及可译与不可译的探讨,构成了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为人们对翻译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让人们更加清楚各种不同的解释现象及其差别。

这和雅各布森的开创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雅各布森文章的立足点是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多属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很少谈及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指导翻译实践方面有其局限性。

翻译研究固然应该以本体研究为主,以语言层面的研究为主,但文本外的因素也会制约翻译可译性的限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内外兼修。

另外,他的关于翻译的分类及解释也是一种翻译的说法,以及诗歌究竟为什么不可译?在什么程度上不可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努力钻研和探索。

参考文献:[1]Jakobson,R.(1959/2000).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pp113-118).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Bassnett,S.(1980,revised edition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chapter 1.[3]Vanessa Leonardi (10/04/2000)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Translation Journal,volume 4.[4]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7]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68-269.[8]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2002(1-3).李静,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外国语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