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特殊三角形测试卷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 7.4 认识三角形测试题(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 7.4 认识三角形测试题(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认识三角形一选择题:1.有5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6cm,任意取其中的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可搭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A.5个 B.6个 C.7个 D.8个2.在△ABC中,画出边AC上的高,下面4幅图中画法正确的是()A.B. C. D.3.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是△ACD的中线,DF是△CDE的中线,若S△DEF=2,则S△ABC等于( )A.16 B.14 C.12 D.104.三角形两边长为6与8,那么周长的取值X围()A.2<<14 B.16<<28 C.14<<28 D.20<<245.如图,已知点D是△ABC的重心,连接BD并延长,交AC于点E,若AE=4,则AC的长度为()A.6 B.8 C.10 D.126.如图,Rt△ABC中,∠ACB=9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A′DB=( )A.40° B.30° C.20° D.10°7.在△ABC中,AB=8,AC=6,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X围是()A.6<AD<8 B.2<AD<14 C.1<AD<7 D.无法确定A.3<<8B.5<<11C.6<<10D.8<<119.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5 B.6 C.7 D.810.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线,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5,DE=2,则△BCE的面积等于 ( )A.10 B.7 C.5 D.411.如图,△ABC中,∠ACB=90°,沿CD折叠△CBD,使点B恰好落在AC边上的点E处,若∠A=25°,则∠BDC 等于()A.60° B.60° C.70° D.75°12.已知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等于()A.315° B.270° C.180° D.135°13.如图,∠1,∠2,∠3,∠4恒满足的关系是( )A.∠1+∠2=∠3+∠4 B.∠1+∠2=∠4-∠3C.∠1+∠4=∠2+∠3 D.∠1+∠4=∠2-∠314.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则与和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 B.C. D.15.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A.90° B.100° C.130° D.180°16.如图所示,分别以边形的顶点为圆心,以1cm为半径画圆,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A. B. C.D.17.如图,已知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位置如图所示,点C也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且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1,则点C的个数为()A.3个C.5个D.6个18.一个六边形的六个内角都是120o,连续四条边的长依次为 1,3,3,2,则这个六边形的周长是( ) A. 13 B. 14 C. 15 D. 1619.如图,P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过P点分别做三边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F,则PD+PE+PF 的值为( )A.B. C.2 D.20.图1为一X三角形ABC纸片,点P在BC上,将A折至P时,出现折痕BD,其中点D在AC上,如图2所示,若△ABC的面积为80,△ABD的面积为30,则AB与PC的长度之比为()A.3:2 B.5:3 C.8:5 D.13:8二填空题:21.已知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4、a、8,则a的取值X围是;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为.2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的两部分之差是3cm,则它的腰长是23.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108°,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它的内角和是.24.如图在△ABC中,∠A=50°,∠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D,则∠D的度数为.25.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ABC=42°,∠A=60°,则∠BFC=______.则∠P=_________°.2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ɑ,∠β分别是∠BAD、∠BCD相邻的补角,∠B+∠CDA=140°,则∠ɑ+∠β等于________________.28.如图所示,求∠A+∠B+∠C+∠D+∠E+∠F=.29.如图,已知∠A=ɑ,∠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1,得∠A1;若∠A1BC 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得∠A2……∠A2015BC的平分线与∠A2015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016,得∠A2016,则∠A2016=.(用含ɑ的式子表示)30.如图,在四边形ABDC中,∠BAC=90°,AB=2,AC=4,E、F分别是BD、CD的三等分点,连接AE、AF、EF.若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7,则△AEF的面积为.三简答题:31.若是的三边的长,化简.32.如图,在△ABC中,AD为∠BAC的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ABC面积是28,AB=20cm,AC=8cm,求DE的长.3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B=10cm,BC=8cm,AC=6cm.(1)求△ABC的面积;(2)求CD的长;(3)作出△ABC的中线BE,并求△ABE的面积.34.如图,若AE是△ABC边上的高,∠EA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D,∠ACB=40°,求∠ADE.35.一个凸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的和为2 75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36.如图所示,已知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为△ABC外角∠ACE的平分线,且与BD交于点D;(1)若∠ABC=60°,∠DCE=70°,则∠D=°;(2)若∠ABC=70°,∠A=80°,则∠D=°;(3)当∠ABC和∠ACB在变化,而∠A始终保持不变,则∠D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含∠A的式子表示∠D)37.我们知道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图,AD是△ABC边BC上的中线,则S△ABD=S△ACD.(1)如图2,△ABC的中线AD、BE相交于点F,△ABF与四边形CEFD的面积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2)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线段BC、AD、CE的中点,且S△ABC=8,求△BEF的面积S△BEF。

初中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D.直角三角形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A.52°B.53°C.54°D.55°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6.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 C.3cm,4cm,8cm D.3cm,3cm,4cm 7.已知△ABC中,∠A=20°,∠B=∠C,那么三角形△ABC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8.试通过画图来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B.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锐角三角形C.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D.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9.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A.35°B.55°C.60°D.70°1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A.20°B.30°C.10°D.15°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大于3小于9 .12.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13.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BE 是△ABC中AC边上的高.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6 .15.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16.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15,20,25 .三、解答题(共8题,共72分)17.求正六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18.如图,一个六边形木框显然不具有稳定性,要把它固定下来,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请画出相应木条所在线段.19.观察以下图形,回答问题:(1)图②有 3 个三角形;图③有 5 个三角形;图④有7 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 个三角形.(2)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论).20.如图,∠B=42°,∠A+10°=∠1,∠ACD=64°,求证:AB∥CD.21.如图,在△BCD中,BC=4,BD=5,(1)求CD的取值范围;(2)若AE∥BD,∠A=55°,∠BDE=125°,求∠C的度数.2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 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23.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 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24.(1)如图1,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试探索∠1+∠2与∠A 的关系.(不必证明).(2)如图2,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130°,求∠BIC的度数;(3)如图3,在锐角△ABC中,BF⊥AC于点F,CG⊥AB于点G,BF、CG交于点H,把△ABC折叠使点A和点H重合,试探索∠BHC与∠1+∠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分析】本题需要分类讨论: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当有三边相等时,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解答】解:本题中三角形的分类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此题属于易错题,同学们往往忽略了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2.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矩形C.平行四边形 D.直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多边形.【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进行判断.【解答】解:直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正确掌握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3.如图,∠1=55°,∠3=108°,则∠2的度数为()A.52°B.53°C.54°D.5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专题】探究型.【分析】直接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3是△ABC的外角,∠1=55°,∠3=108°,∴∠2=∠3﹣∠1=108°﹣55°=5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定义,知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解答】解: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故选:B.【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构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时,注意考虑三角形的中线.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线的定义以及在三角形的位置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A、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C、只有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故本选项正确;D、三角形必有一高线在三角形的内部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基础题,熟记概念以及在三角形中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 C.3cm,4cm,8cm D.3cm,3cm,4cm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依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解即可.【解答】解:A、因为2+3=5,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B、因为2+4<6,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B错误;C、因为3+4<8,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错误;D、因为3+3>4,所以能构成三角形,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已知△ABC中,∠A=20°,∠B=∠C,那么三角形△ABC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得各角的度数,再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答】解:∵∠A=20°,∴∠B=∠C=(180°﹣20°)=80°,∴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求角的度数常常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隐含的条件.8.试通过画图来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B.一个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锐角三角形C.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D.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不是钝角三角形【考点】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解答】解:A、如等腰直角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B、如等边三角形,既是等腰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C、如顶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故该选项错误;D、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故该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理解各类三角形的定义.9.如图,BD平分∠ABC,CD⊥BD,D为垂足,∠C=55°,则∠ABC的度数是()A.35°B.55°C.60°D.70°【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CBD,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解答】解:∵CD⊥BD,∠C=55°,∴∠CBD=90°﹣55°=35°,∵BD平分∠ABC,∴∠ABC=2∠CBD=2×35°=7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点O在AD上,且OE⊥BC于点E,∠BAC=60°,∠C=80°,则∠EOD的度数为()A.20°B.30°C.10°D.15°【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垂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求得∠ADC,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求解.【解答】解:∵∠BAC=60°,∠C=80°,∴∠B=40°.又∵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BAC=30°,∴∠ADE=70°,又∵OE⊥BC,∴∠EOD=20°.故选A.【点评】此类题要首先明确思路,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角平分线的定义.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大于3小于9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解答】解:∵此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是:6﹣3=3<第三边<6+3=9.故答案为:大于3小于9.【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根据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2.如图,AD⊥BC于D,那么图中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 6 个.【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由于AD⊥BC于D,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它们都有一边在直线CB上,由此即可确定以AD为高的三角形的个数.【解答】解:∵AD⊥BC于D,而图中有一边在直线CB上,且以A为顶点的三角形有6个,∴以AD为高的三角形有6个.故答案为:6【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可以在三角形外,也可以在三角形内,所以确定三角形的高比较灵活.13.如图,△ABC中,∠ACB>90°,AD⊥BC,BE⊥AC,CF⊥AB,垂足分别为D、E、F,则线段BE 是△ABC中AC边上的高.【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解答.【解答】解:∵BE⊥AC,∴△ABC中AC边上的高是BE.故答案为:BE【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6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计算题.【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 则内角和是720度,720÷180+2=6,∴这个多边形是六边形.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5.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专题】常规题型.【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解答.【解答】解:十边形的外角和是360°.故答案为:36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多边形的外角和与边数无关,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16.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15,20,25 .【考点】三角形;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析】先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x,4x,5x,再由其周长为60cm求出x的值即可.【解答】解:∵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比为3:4:5,∴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x,4x,5x.∵其周长为60cm,∴3x+4x+5x=60,解得x=5,∴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15,20,25,故答案为:15,20,25【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的问题,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三、解答题(共8题,共72分)17.求正六边形的每个外角的度数.【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分析】由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可求得每个外角的度数.【解答】解:∵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且每个外角都相等,∴正六边形的一个外角度数是:360÷6=60°.【点评】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角的计算,理解外角和是360度,且每个外角都相等是关键.18.如图,一个六边形木框显然不具有稳定性,要把它固定下来,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请画出相应木条所在线段.【考点】多边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需把它分成三角形,即过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有几条对角线,就至少要钉上几根木条.【解答】解:如图所示:,至少要定3根木条.【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做(n﹣3)条.19.观察以下图形,回答问题:(1)图②有 3 个三角形;图③有 5 个三角形;图④有7 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 个三角形.(2)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论).【考点】三角形.【专题】规律型.【分析】(1)根据观察可得:图②有3个三角形;图③有5个三角形;图④有7个三角形;由此可以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个三角形(2)按照(1)中规律如此画下去,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图形序号的2倍减去1,据此求得第n个图形中的三角形的个数.【解答】解:(1)图②有3个三角形;图③有5个三角形;图④有7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个三角形.(2)∵图②有3个三角形,3=2×2﹣1;图③有5个三角形,5=2×3﹣1;图④有7个三角形,7=2×4﹣1;∴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故答案为3,5,7,13,(2n﹣1).【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类﹣规律型,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此类题目中的难点.20.如图,∠B=42°,∠A+10°=∠1,∠ACD=64°,求证:AB∥CD.【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在△ABC中,∠B=42°即已知∠A+∠1=180°﹣42°=138°,又∠A+10°=∠1可以求出∠A的大小,只要能得到∠A=64°,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就可以证出结论.【解答】证明:在△ABC中,∠A+∠B+∠1=180°,∠B=42°,∴∠A+∠1=138°,又∵∠A+10°=∠1,∴∠A+∠A+10°=138°,解得:∠A=64°.∴∠A=∠ACD=64°,∴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首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A与∠1的关系求出∠A的度数,然后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证.21.如图,在△BCD中,BC=4,BD=5,(1)求CD的取值范围;(2)若AE∥BD,∠A=55°,∠BDE=125°,求∠C的度数.【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分析】(1)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DC的取值范围即可;(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C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解答】解:(1)∵在△BCD中,BC=4,BD=5,∴1<DC<9;(2)∵AE∥BD,∠BDE=125°,∴∠AEC=55°,又∵∠A=55°,∴∠C=7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EC的度数是解题关键.2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DC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多5cm,AB 与AC的和为11cm,求AC的长.【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分析】根据中线的定义知CD=BD.结合三角形周长公式知AC﹣AB=5cm;又AC+AB=11cm.易求AC的长度.【解答】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D为BC的中点,CD=BD.∵△ADC的周长﹣△ABD的周长=5cm.∴AC﹣AB=5cm.又∵AB+AC=11cm,∴AC=8cm.即AC的长度是8cm.【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23.如图,在△ABC中,∠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 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ACF和∠BHC的度数.【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求∠A=60°.又因为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所以∠ABE=30°.同理,∠ACF=30度,又因为∠BHC是△CEH的一个外角,所以∠BHC=120°.【解答】解:∵∠ABC=66°,∠ACB=54°,∴∠A=180°﹣∠ABC﹣∠ACB=180°﹣66°﹣54°=60°.又∵BE是AC边上的高,所以∠AEB=90°,∴∠ABE=180°﹣∠BAC﹣∠AEB=180°﹣90°﹣60°=30°.同理,∠ACF=30°,∴∠BHC=∠BEC+∠ACF=90°+30°=12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数常常要用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隐含的条件;三角形的外角通常情况下是转化为内角来解决.24.(1)如图1,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试探索∠1+∠2与∠A 的关系.(不必证明).(2)如图2,BI平分∠ABC,CI平分∠ACB,把△ABC折叠,使点A与点I重合,若∠1+∠2=130°,求∠BIC的度数;(3)如图3,在锐角△ABC中,BF⊥AC于点F,CG⊥AB于点G,BF、CG交于点H,把△ABC折叠使点A和点H重合,试探索∠BHC与∠1+∠2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平角的定义求出即可;(2)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IBC+∠ICB=90°﹣∠A,得出∠BIC的度数即可;(3)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垂线的性质得出,∠AFH+∠AGH=90°+90°=180°,进而求出∠A=(∠1+∠2),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1)∠1+∠2=2∠A;(2)由(1)∠1+∠2=2∠A,得2∠A=130°,∴∠A=65°∵IB平分∠ABC,IC平分∠ACB,∴∠IBC+∠ICB=(∠ABC+∠ACB)=(180°﹣∠A)=90°﹣∠A,∴∠BIC=180°﹣(∠IBC+∠ICB),=180°﹣(90°﹣∠A)=90°+×65°=122.5°;(3)∵BF⊥AC,CG⊥AB,∴∠AFH+∠AGH=90°+90°=180°,∠FHG+∠A=180°,∴∠BHC=∠FHG=180°﹣∠A,由(1)知∠1+∠2=2∠A,∴∠A=(∠1+∠2),∴∠BHC=180°﹣(∠1+∠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翻着变换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的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对应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19年秋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单元测试(含答案) (61)

2019年秋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特殊三角形》单元测试(含答案) (61)

浙教版初中数学试卷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特殊三角形》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题号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1.(2分)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上的高所的角是( )A . 锐角B .直角C .钝角D . 锐角或钝角2.(2分)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l5 cm ,且其中两边长都等于第三边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短边为( )A .1cmB .2cmC .3 cmD .4 cm3.(2分)如图,在等边ABC △中,9AC =,点O 在AC 上,且3AO =,点P 是AB 上一动点,连结OP ,将线段OP 绕点O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OD .要使点D 恰好落在BC 上,则AP 的长是( )A .4B .5C .6D .84.(2分)等腰三角形一边长等于4,一边长等于9,它的周长是( )A .17B .22C .17或22D .135.(2分)以下四组木棒中,可以做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是( )A .7 cm ,12 cm,15 cmB .8cm ,12cm ,15cmC .12 cm ,15 cm ,17 cmD .8 cm ,15 cm,17 cm6.(2分)如图,EA ⊥AB ,BC ⊥AB ,AB=AE=2BC ,D 为AB 的中点,有以下判断:(1)DE=AC ;(2)DE ⊥AC ;(3)∠CAB=30°;(4)∠EAF=∠ADE ,其中不正确结论的个数有( )A .0个B .l 个C .2个D .以上选项均错误7.(2分)连结等边三角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非等边三角形D.无法确定8.(2分)下列四个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①等腰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 ③直角三角形, ④等腰直角三角形A. 1个B.2个C.3个D.4个9.(2分)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CD是∠ACB的平分线,过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已知△ABC的边长为 a,则EC的长是()A.12a B.a C.32a D.无法确定10.(2分)根据下列条件,能判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A.∠A=50°,∠B=70°B.∠A=48°,∠B=84°C.∠A=30°,∠B=90°D.∠A=80°,∠B=60°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11.(2分)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腰AB的长为l2cm,底边BC的长为6cm,D为BC边的中点,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钞 lcm 的速度沿B A C→→的方向运动,当动点P重新回到点B位置时,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那么当t= 秒时,过D、P两点的直线将△ABC的周长分成两个部分,使其中的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 2倍.解答题12.(2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长为 1,则它的面积是 .13.(2分)如图,∠BCA = ∠E = 90°,BC= E,要利用“HL”来说明 Rt△ABC≌Rt△ADE,则还需要补充条件 .14.(2分)如下图,今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杆底部4米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米.15.(2分)一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cm和18cm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 cm.16.(2分)有一个角等于70°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17.(2分)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 cm ,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为 cm2.18.(2分)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B=90°,且CD⊥AB于点D.(1)若∠B=50°,则∠A= ;(2)若∠B—∠A=50°,则∠A= .19.(2分)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l0,腰比底边长2,则腰长为.评卷人得分三、解答题20.(7分)如图,AB=AC,BD=BC. 若∠A = 38°,求∠DBC的度数.图1 图2 DC E AB21.(7分)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 (2)证明:DC BE .22.(7分)如图,△ABC 和△DBC 都是直角三角形,∠A=∠D=90°,AB=DC .说明:△EBC 是等腰三角形.23.(7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DC ,∠ADC 的面积为30cm 2,DC=12 cm ,AB=3 cm ,BC=4 cm,求△ABC 的面积.24.(7分)如图所示,△ABC 和△ABD 是有公共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且AC=2,BC=1.5,AD=2.4,求AB和BD的长.25.(7分)如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 m处的B点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 m 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26.(7分)已知△ABC中,∠C=Rt∠,BC=a,AC=b.(1)若a=1,b=2,求c;(2)若a=15,c=17,求b.27.(7分)如图,Rt△ABC中,∠ACB=90°,D是AB的中点,过点D作DE⊥BC于E 点,F是BD的中点,连结EF.说明:CD=2EF.28.(7分)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AB=8 cm,D为AB中点,DE⊥AC于E,∠A=30°,求BC,CD和DE的长.29.(7分)如图,已知线段a,锐角∠α,画Rt△ABC,使斜边AB=a,∠A=∠α.30.(7分)如图,∠A=∠B,CE∥DA,CE交AB于E,△CEB是等腰三角形吗?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B2.C3.C4.B5.D6.B7.A8.C9.A10.B二、填空题11.7或l712.113.AB=AD14.815.9或1316.55°,55°或70°,40°17.4918.(1)40°;(2)20°19.4三、解答题20.在△ABC 中.∵AB=AC ,∠A=38,∴∠ABC=∠C=12×(180°-∠A)=71°. 在△DBC 中,∵BD=BC ,∴∠BDC=∠C=71°.∴∠D8C=180°-∠BDC-∠C=180°-71°-71°=38°.21.(1)解:图2中ABE ACD △≌△.证明如下: ABC △与AE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AE AD =,90BAC EAD ∠=∠=.BAC CAE EAD CAE ∴∠+∠=∠+∠,即BAE CAD ∠=∠,ABE ACD ∴△≌△.(2)证明:由(1)ABE ACD △≌△知45ACD ABE ∠=∠=,又45ACB ∠=, 90BCD ACB ACD ∴∠=∠+∠=,DC BE ∴⊥.22.说明Rt△ABC≌△Rt△DCF 23.6cm224.AB=2.5,BD=0.7 25.24 m26.(12)827.说明EF=12BD=12CD28.BC=4cm,CD=4 cm,DE=2 cm 29.略30.是等腰三角形,说明∠CEB=∠B。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初中数学三角形专题训练及例题解析

经典《三角形》专题训练知识点梳理考点一、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4、三角形的重要线段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8、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对角线①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②凸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若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若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称这样的多边形为凹多边形。

③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A.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B.n 边形共有2)3(-n n 条对角线。

9、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①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n ≥3)。

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10、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平面镶嵌:用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形封闭平面,把平面的一部分既无缝隙,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

②平面镶嵌的条件:有公共顶点、公共边;在一个顶点处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数学复习 解直角三角形专题试卷-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学试题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数学复习 解直角三角形专题试卷-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学试题

直角三角形专题试卷一、解答题1、如图,某市对位于笔直公路AC上两个小区A、B的供水路线进行优化改造.供水站M在笔直公路AD上,测得供水站M在小区A的南偏东60°方向,在小区B的西南方向,小区A、B之间的距离为300(+1)米,求供水站M分别到小区A、B的距离.(结果可保留根号)2、如图,从热气球C上测得两建筑物A、B底部的俯角分别为30°和60度.如果这时气球的高度CD为90米.且点A、D、B在同一直线上,求建筑物A、B间的距离.3、如图,大楼AN上悬挂一条幅AB,小颖在坡面D处测得条幅顶部A的仰角为30°,沿坡面向下走到坡脚E处,然后向大楼方向继续行走10米来到C处,测得条幅的底部B的仰角为45°,此时小颖距大楼底端N处20米.已知坡面DE=20米,山坡的坡度i=1:(即tan∠DEM=1:),且D、M、E、C、N、B、A在同一平面内,E、C、N在同一条直线上,求条幅的长度(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1.73,≈1.41)4、如图,三沙市一艘海监船某天在黄岩岛P附近海域由南向北巡航,某一时刻航行到A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海监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继续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测得该岛在北偏东75°方向,求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的距离BP的长.(参考数据:≈1.414,结果精确到0.1)5、如图,在一笔直的海岸线l上有A、B两个码头,A在B的正东方向,一艘小船从A码头沿它的北偏西60°的方向行驶了20海里到达点P处,此时从B码头测得小船在它的北偏东45°的方向.求此时小船到B码头的距离(即BP的长)和A、B两个码头间的距离(结果都保留根号).6、如图,建筑物AB后有一座假山,其坡度为i=1:,山坡上E点处有一凉亭,测得假山坡脚C与建筑物水平距离BC=25米,与凉亭距离CE=20米,某人从建筑物顶端测得E点的俯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注:坡度i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7、某海域有A,B两个港口,B港口在A港口北偏西30°方向上,距A港口60海里,有一艘船从A港口出发,沿东北方向行驶一段距离后,到达位于B港口南偏东75°方向的C处,求该船与B港口之间的距离即C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8、如图,随着我市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现规划从A地到B地有一条笔直的铁路通过,但在附近的C处有一大型油库,现测得油库C在A地的北偏东60°方向上,在B地的西北方向上,AB的距离为250(+1)米.已知在以油库C为中心,半径为200米的X围内施工均会对油库的安全造成影响.问若在此路段修建铁路,油库C是否会受到影响?请说明理由.9、保护视力要求人写字时眼睛和笔端的距离应超过30cm,图1是一位同学的坐姿,把他的眼睛B,肘关节C和笔端A的位置关系抽象成图2的△ABC,已知BC=30cm,AC=22cm,∠ACB=53°,他的这种坐姿符合保护视力的要求吗?请说明理由.(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tan53°≈1.3)10、某某长江大桥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公路和铁路两用桥梁,大桥采用低塔斜拉桥桥型(如甲图),图乙是从图甲引申出的平面图,假设你站在桥上测得拉索AB与水平桥面的夹角是30°,拉索CD与水平桥面的夹角是60°,两拉索顶端的距离BC为2米,两拉索底端距离AD为20米,请求出立柱BH的长.(结果精确到,≈1.732)11、如图,大楼AB右侧有一障碍物,在障碍物的旁边有一幢小楼DE,在小楼的顶端D处测得障碍物边缘点C的俯角为30°,测得大楼顶端A的仰角为45°(点B,C,E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AB=80m,DE=10m,求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参考数据:≈1.414,≈1.732)12、(2016•黔东南州)黔东南州某校吴老师组织九(1)班同学开展数学活动,带领同学们测量学校附近一电线杆的高.已知电线杆直立于地面上,某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电线杆的影子(折线BCD)恰好落在水平地面和斜坡上,在D处测得电线杆顶端A的仰角为30°,在C处测得电线杆顶端A得仰角为45°,斜坡与地面成60°角,CD=4m,请你根据这些数据求电线杆的高(AB).(结果精确到1m,参考数据:≈1.4,≈1.7)13、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课上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已知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AB)是,看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45°;小红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CD)是,看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30°.两人相距30米且位于旗杆两侧(点B,N,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旗杆MN的高度.(参考数据:,,结果保留整数)14、(2015•某某)如图1是“东方之星”救援打捞现场图,小红据此构造出一个如图2所示的数学模型,已知:A、B、D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CD⊥AD,∠A=30°,∠CBD=75°,AB=60m.(1)求点B到AC的距离.(2)求线段CD的长度.15、测量计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图,建筑物BC的屋顶有一根旗杆AB,从地面上D点处观测旗杆顶点A的仰角为50°,观测旗杆底部B点的仰角为45°,(可用的参考数据:sin50°≈0.8,tan50°≈1.2)(1)若已知CD=20米,求建筑物BC的高度;(2)若已知旗杆的高度AB=5米,求建筑物BC的高度.16、如图,为测量一座山峰CF的高度,将此山的某侧山坡划分为AB和BC两段,每一段山坡近似是“直”的,测得坡长AB=800米,BC=200米,坡角∠BAF=30°,∠CBE=45°.(1)求AB段山坡的高度EF;(2)求山峰的高度CF.( 1.414,CF结果精确到米)17、如图,在数学活动课中,小敏为了测量校园内旗杆CD的高度,先在教学楼的底端A点处,观测到旗杆顶端C的仰角∠CAD=60°,然后爬到教学楼上的B处,观测到旗杆底端D的俯角是30°,已知教学楼AB高4米.(1)求教学楼与旗杆的水平距离AD;(结果保留根号)(2)求旗杆CD的高度.18、如图,“中国海监50”正在南海海域A处巡逻,岛礁B上的中国海军发现点A在点B的正西方向上,岛礁C上的中国海军发现点A在点C的南偏东30°方向上,已知点C在点B的北偏西60°方向上,且B、C两地相距120海里.(1)求出此时点A到岛礁C的距离;(2)若“中海监50”从A处沿AC方向向岛礁C驶去,当到达点A′时,测得点B在A′的南偏东75°的方向上,求此时“中国海监50”的航行距离.(注:结果保留根号)答案解析部分一、解答题1、解:过点M作MN⊥AB于N,设MN=x米.在Rt△AMN中,∵∠ANM=90°,∠MAN=30°,∴MA=2MN=2x,AN=MN=x.在Rt△BMN中,∵∠BNM=90°,∠MBN=45°,∴BN=MN=x,MB=MN=x.∵AN+BN=AB,∴x+x=300(+l),∴x=300,∴MA=2x=600,MB=x=300.故供水站M到小区A的距离是600米,到小区B的距离是300米. 2、解:由已知,得∠ECA=30°,∠FCB=60°,CD=90,EF∥AB,CD⊥AB于点D.∴∠A=∠ECA=30°,∠B=∠FCB=60°.在Rt△ACD中,∠CDA=90°,tanA=,∴AD=.在Rt△BCD中,∠CDB=90°,tanB=,∴DB=.∴AB=AD+BD=90+30=120.答:建筑物A、B间的距离为120米.3、解:过点D作DH⊥AN于H,过点E作FE⊥于DH于F,∵坡面DE=20米,山坡的坡度i=1:,∴EF=10米,DF=米,∵DH=DF+EC+=(+30)米,∠ADH=30°,∴AH=×DH=(10+)米,∴AN=AH+EF=(20+)米,∵∠B=45°,∴=BN=20米,∴AB=AN﹣BN=≈17米,答:条幅的长度是17米. 4、解:过点B作BD⊥AP于D,由已知条件得:AB=20×2=40,∠P=75°﹣30°=45°,在Rt△ABD中,∵AB=40,∠A=30,∴BD=AB=20,在R t△BDP中,∵∠P=45°,∴PB=BD=≈28.3(海里).答:此时海监船与黄岩岛P的距离BP的长约为28.3海里.5、解:如图:过P作PM⊥AB于M,则∠PMB=∠PMA=90°,∵∠PBM=90°﹣45°=45°,∠PAM=90°﹣60°=30°,AP=20海里,∴PM=AP=10海里,AM=cos30°AP=海里,∴∠BPM=∠PBM=45°,∴PM=BM=10海里,∴AB=AM+BM=(10+)海里,∴BP==海里,即小船到B码头的距离是海里,A、B两个码头间的距离是(10+)海里. 6、【答案】解:过点E作EF⊥BC于点F,过点E作EN⊥AB于点N,∵建筑物AB后有一座假山,其坡度为i=1:,∴设EF=x,则FC=x,∵CE=20米,∴x2+(x)2=400,解得:x=10,则FC=m,∵BC=25m,∴BF=NE=(25+)m,∴AB=AN+BN=NE+EF=10+25+=(35+)m,答:建筑物AB的高为(35+)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析】【分析】首先过点E作EF⊥BC 于点F,过点E作EN⊥AB于点N,再利用坡度的定义以及勾股定理得出EF、FC的长,求出AB的长即可.7、【答案】解:作AD⊥BC于D,∵∠EAB=30°,AE∥BF,∴∠FBA=30°,又∠FBC=75°,∴∠ABD=45°,∠C=60°,AD=30,则tanC=,∴CD==10,∴BC=30+10.答:该船与B港口之间的距离CB的长为:(30+10)海里.【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解析】【解答】作AD⊥BC于D,根据题意求出∠ABD=45°,得到AD=BD=30 ,求出∠C=60°,根据正切的概念求出CD的长,得到答案.【分析】作AD⊥BC于D,根据题意求出∠ABD=45°,得到AD=BD=30,求出∠C=60°,根据正切的概念求出CD的长,得到答案.8、【答案】解:过点C作CD⊥AB于D,∴AD=CD•cot45°=CD,BD=CD•cot30°= CD,∵BD+AD=AB=250(+1)(米),即CD+CD=250(+1),∴CD=250,250米>200米.答:在此路段修建铁路,油库C是不会受到影响【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在△ABC中,∠ABC=30°,∠BAC=45°,AB=250(+1)米,是否受到影响取决于C点到AB的距离,因此求C点到AB的距离,作CD⊥AB于D点.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及勾股定理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方向角,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作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化斜为直”是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常需作垂线(高),原则上不破坏特殊角(30°、45°、60°).9、【答案】解:他的这种坐姿不符合保护视力的要求,理由:如图2所示:过点B作BD⊥AC于点D,∵BC=30cm,∠ACB=53°,∴sin53°= = ≈0.8,解得:BD=24,cos53°= ≈0.6,解得:DC=18,∴AD=22﹣18=4(cm),∴AB= = = <,∴他的这种坐姿不符合保护视力的要求.【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BD,DC的长,进而结合勾股定理得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解10、【答案】解:设DH=x米,∵∠CDH=60°,∠H=90°,∴CH=DH•sin60°= x,∴BH=BC+CH=2+x,∵∠A=30°,∴AH= BH=2 +3x,∵AH=AD+DH,∴2 +3x=20+x,解得:x=10﹣,∴B H=2+ (10﹣)=10 ﹣1≈16.3(米).答:立柱BH的长约为.【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析】【分析】设DH=x米,由三角函数得出= x,得出BH=BC+CH=2+ x,求出AH= BH=2 +3x,由AH=AD+DH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x,即可得出结果.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由三角函数求出CH和AH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1、【答案】解:如图,过点D作DF⊥AB于点F,过点C作CH⊥DF于点H.则DE=BF=CH=10m,在直角△ADF 中,∵AF=80m﹣10m=70m,∠ADF=45°,∴DF=AF=70m.在直角△CDE中,∵DE=10m,∠DCE=30°,∴CE= = =10 (m),∴BC=BE﹣CE=70﹣10 ≈70﹣17.32≈52.7(m).答:障碍物B,C两点间的距离约为.【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析】【分析】如图,过点D作DF⊥AB于点F,过点C作CH⊥DF于点H.通过解直角△AFD得到DF的长度;通过解直角△DCE得到CE的长度,则BC=BE﹣CE.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12、【答案】解: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G,作DH⊥BG于H,如图所示:在Rt△DHC中,∠DCH=60°,CD=4,则CH=CD•cos∠DCH=4×cos60°=2,DH=CD•sin∠DCH=4×sin60°=2 ,∵DH⊥BG,∠G=30°,∴HG= = =6,∴CG=CH+HG=2+6=8,设AB=xm,∵AB⊥BG,∠G=30°,∠BCA=45°,∴BC=x,BG= = = x,∵BG﹣BC=CG,∴ x﹣x=8,解得:x≈11(m);答:电线杆的高为11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掌握仰角俯角的概念、熟记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G,作DH⊥BG于H,由三角函数求出求出CH、DH的长,得出CG,设AB=xm,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BG,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13、【答案】解:过A作AE⊥MN,垂足为E,过C作CF⊥MN,垂足为F设ME=x,Rt△AME中,∠MAE=45°,∴AE=ME=x,Rt△MCF中,MF=x+0.2,CE= = (x+0.2),∵BD=AE+CF,∴x+ (x+0.2)=30∴x≈11.0,即AE=11.0,∴MN=11.0+1.7=12.7≈13.【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析】【分析】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应利用其公共边构造三角关系,进而可求出答案.二、综合题14、【答案】(1)解:过点B作BE⊥AC于点E,在Rt△AEB中,AB=60m,sinA=,BE=ABsinA=60×=30,cosA=,∴AE=60×=30m,在Rt△CEB中,∠ACB=∠CBD﹣∠A=75°﹣30°=45°,∴BE=CE=30m∴点B到AC的距离为30m.(2)解:过点B作BE⊥AC于点E,在Rt△AEB中,AB=60m,sinA=,BE=ABsinA=60×=30,cosA=,∴AE=60×=30m,在Rt△CEB中,∠ACB=∠CBD﹣∠A=75°﹣30°=45°,∴BE=CE=30m,∴AC=AE+CE=(30+30)m,在Rt△ADC中,sinA=,则CD=(30+30)×=(15+15)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析】【解答】过点B作BE⊥AC于点E,在直角三角形AEB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AE的长,在直角三角形CEB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BE与CE的长,由AE+CE求出AC的长,即可求出CD的长.【分析】此题考查了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求线段长的知识点.15、【答案】(1)解:由题意可得:tan50°= ≈1.2,解得:AC=24,∵∠BDC=45°,∴DC=BC=20m,∴AB=AC﹣BC=24﹣20=4(m),答:建筑物BC的高度为4m;(2)解:设DC=BC=xm,根据题意可得:tan50°= = ≈1.2,解得:x=25,答:建筑物BC的高度为25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析】【分析】(1)直接利用tan50°= ,进而得出AC的长,求出AB的长即可;(2)直接利用tan50°= ,进而得出BC的长求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正确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是解题关键.16、【答案】(1)解:作BH⊥AF于H,如图,在Rt△ABF中,∵sin∠BAH=,∴BH=800•sin30°=400,∴EF=BH=400m(2)解:在Rt△CBE中,∵sin∠CBE= ,∴CE=200•sin45°=100 141.4,∴CF=CE+EF=141.4+400≈541(m).答:AB段山坡高度为400米,山CF的高度约为541米【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解析】【分析】(1)作BH⊥AF于H,如图,在Rt△ABF中根据正弦的定义可计算出BH的长,从而得到EF的长;(2)先在Rt△CBE中利用∠CBE的正弦计算出CE,然后计算CE和EF的和即可.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与坡角问题:坡度是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又叫做坡比,它是一个比值,反映了斜坡的陡峭程度,一般用i表示,常写成i=1:m的形式.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坡度i与坡角α之间的关系为:i═tanα.17、【答案】(1)解:∵教学楼B点处观测到旗杆底端D的俯角是30°,∴∠ADB=30°,在Rt△ABD中,∠BAD=90°,∠ADB=30°,AB=4m,∴AD= = =4 (m),答:教学楼与旗杆的水平距离是4 m.(2)解:∵在Rt△ACD中,∠ADC=90°,∠CAD=60°,AD=4 m,∴CD=AD•tan60°=4 × =12(m),答:旗杆CD的高度是12m.【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得出∠ADB=30°,进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AD的长;(2)利用(1)中所求,结合CD=AD•tan60°求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的应用,正确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是解题关键.18、【答案】(1)解:如图所示:延长BA,过点C作CD⊥BA延长线与点D,由题意可得:∠CBD=30°,BC=120海里,则DC=60海里,故cos30°= = ,解得:AC=40 ,答:点A到岛礁C的距(2)解:如图所示:过点A′作A′N⊥BC于点N,可得∠1=30°,离为40 海里.∠BA′A=45°,A′N=A′E,则∠2=15°,即A′B平分∠CBA,设AA′=x,则A′E= x,故CA′=2A′N=2× x= x,∵ x+x=40 ,∴解得:x=20(﹣1),答:此时“中国海监50”的航行距离为20(﹣1)海里.【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得出:∠CBD=30°,BC=120海里,再利用cos30°= ,进而求出答案;(2)根据题意结合已知得出当点B在A′的南偏东75°的方向上,则A′B平分∠CBA,进而得出等式求出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熟练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是解题关键.。

常州市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经典测试题附答案

常州市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经典测试题附答案

常州市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经典测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上,AB ∥CF ,∠F =∠ACB =90°,∠E =30°,∠A =45°,AC =122,则CD 的长为( )A .43B .12﹣43C .12﹣63D .63【答案】B【解析】【分析】 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根据题意可求出BC 的长度,然后在△EFD 中可求出∠EDF =60°,进而可得出答案.【详解】解: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在△ACB 中,∠ACB =90°,∠A =45°,AC =122,∴BC =AC =122.∵AB ∥CF ,∴BM =BC ×sin45°=212212⨯= CM =BM =12,在△EFD 中,∠F =90°,∠E =30°,∴∠EDF =60°,∴MD =BM ÷tan60°=43,∴CD =CM ﹣MD =12﹣43.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根据题意建立直角三角形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2.在半径为1的O e 中,弦AB 、AC 32,则BAC ∠为( )度.A .75B .15或30C .75或15D .15或45【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草图,因为C 点位置待定,所以分情况讨论求解.【详解】利用垂径定理可知:AD=3222AE =, .sin ∠AOD=3,∴∠AOD=60°; sin ∠AOE=22,∴∠AOE=45°; ∴∠BAC=75°.当两弦共弧的时候就是15°.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垂径定理,特殊三角函数的值,解题关键在于画出图形.3.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ABC V 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折痕为DE ,则tan CBE ∠的值是( )A .247B .73C .724D .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BE=AE .设BE=x ,则CE=8-x .在Rt △BCE 中,x 2=(8-x )2+62,解得x=254,故CE=8-254=74, ∴tan ∠CBE=724CE CB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4.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m高的天桥一侧修建了40m长的斜道(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这条斜道倾斜角的度数,具体按键顺序是( )A.B.C.D.【答案】A【解析】【分析】先利用正弦的定义得到sinA=0.25,然后利用计算器求锐角∠A.【详解】解:因为AC=40,BC=10,sin∠A=BC AC,所以sin∠A=0.25.所以用科学计算器求这条斜道倾斜角的度数时,按键顺序为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计算器-三角函数:正确使用计算器,一般情况下,三角函数值直接可以求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需要用第二功能键.5.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AE⊥BD,垂足为E,∠BAE=30°,则tan∠DEC的值是()A.1 B.12C.32D.33【答案】C 【解析】先根据题意过点C 作CF ⊥BD 与点F 可求得△AEB ≌△CFD (AAS ),得到AE =CF =1,EF =323-=33,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过点C 作CF ⊥BD 与点F .∵∠BAE =30°,∴∠DBC =30°,∵BC =2,∴CF =1,BF =3 ,易证△AEB ≌△CFD (AAS )∴AE =CF =1,∵∠BAE =∠DBC =30°,∴BE =3 AE =3, ∴EF =BF ﹣BE =3 ﹣3=233 , 在Rt △CFE 中,tan ∠DEC =323CFEF ==,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含30°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解题关键是证明所进行的全等6.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AB =8,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作CD 的中垂线与CD 交于点E ,与BC 交于点F .若CF =x ,tanA =y ,则x 与y 之间满足( )A .2244x y +=B .2244x y -=C .2288x y -=D .2288x y+=【解析】【分析】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出CD =12AB =AD =4,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 =∠ACD ,得出tan ∠ACD =GE CE=tan A =y ,证明△CEG ∽△FEC ,得出GE CE CE FE ,得出y =2FE ,求出y 2=24FE ,得出24y=FE 2,再由勾股定理得出FE 2=CF 2﹣CE 2=x 2﹣4,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所示:∵在△ABC 中,∠C =90°,AB =8,CD 是AB 边上的中线,∴CD =12AB =AD =4, ∴∠A =∠ACD ,∵EF 垂直平分CD , ∴CE =12CD =2,∠CEF =∠CEG =90°, ∴tan ∠ACD =GE CE =tanA =y , ∵∠ACD+∠FCE =∠CFE+∠FCE =90°,∴∠ACD =∠FCE ,∴△CEG ∽△FEC , ∴GE CE =CE FE, ∴y =2FE, ∴y 2=24FE , ∴24y=FE 2, ∵FE 2=CF 2﹣CE 2=x 2﹣4, ∴24y=x 2﹣4, ∴24y+4=x 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相似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3,BC=10,E、F分别在边BC,AD上,BE=DF.将△ABE,△CDF分别沿着AE,CF翻折后得到△AGE,△CHF.若AG、CH分别平分∠EAD、∠FCB,则GH长为()A.3 B.4 C.5 D.7【答案】B【解析】【分析】如图作GM⊥AD于M交BC于N,作HT⊥BC于T.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M、GM的长,同理可得HT、CT的长,再通过证四边形ABNM为矩形得MN=AB=3BN=AM=3,最后证四边形GHTN为平行四边形可得GH=TN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作GM⊥AD于M交BC于N,作HT⊥BC于T.∵△ABE沿着AE翻折后得到△AGE,∴∠GAM=∠BAE,AB=AG=3∵AG分别平分∠EAD,∴∠BAE=∠EAG,∵∠BAD=90°,∴∠GAM=∠BAE=∠EAG=30°,∵GM⊥AD,∴∠AMG=90°,∴在Rt△AGM中,sin∠GAM=GMAG,cos∠GAM=AMAG,∴GM=AG•sin30°3AM=AG•cos30°=3,同理可得HT3CT=3,∵∠AMG =∠B =∠BAD =90°,∴四边形ABNM 为矩形,∴MN =AB =23,BN =AM =3,∴GN =MN ﹣GM =3,∴GN =HT ,又∵GN ∥HT ,∴四边形GHTN 是平行四边形,∴GH =TN =BC ﹣BN ﹣CT =10﹣3﹣3=4,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翻折变换,解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8.如图,AB 是垂直于水平面的建筑物.为测量AB 的高度,小红从建筑物底端B 点出发,沿水平方向行走了52米到达点C ,然后沿斜坡CD 前进,到达坡顶D 点处,DC BC =.在点D 处放置测角仪,测角仪支架DE 高度为0.8米,在E 点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 点的仰角AEF ∠为27︒(点A ,B ,C ,D ,E 在同一平面内).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那么建筑物AB 的高度约为( )(参考数据sin 270.45︒≈,cos270.89︒≈,tan 270.51︒≈)A .65.8米B .71.8米C .73.8米D .119.8米【答案】B【解析】【分析】 过点E 作EM AB ⊥与点M ,根据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可设CD x =,则2.4 CG x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 的值,进而可得出CG 与DG 的长,故可得出EG 的长.由矩形的判定定理得出四边形EGBM 是矩形,故可得出EM BG =,BM EG =,再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AM 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过点E 作EM AB ⊥与点M ,延长ED 交BC 于G ,∵斜坡CD 的坡度(或坡比)1:2.4i =,52BC CD ==米,∴设DG x =,则 2.4 CG x =.在Rt CDG ∆中,∵222DG CG DC +=,即222(2.4)52x x +=,解得20x =,∴20DG =米,48CG =米,∴200.820.8EG =+=米,5248100BG =+=米.∵EM AB ⊥,AB BG ⊥,EG BG ⊥,∴四边形EGBM 是矩形,∴100EM BG ==米,20.8BM EG ==米.在Rt AEM ∆中,∵27AEM ︒∠=,∴•tan 271000.5151AM EM ︒=≈⨯=米,∴5120.871.8AB AM BM =+=+=米.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若∠B=60°,则c a a b c b+++的值为( )A .12B .22C .1D 2【答案】C【解析】【分析】 先过点A 作AD ⊥BC 于D ,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B=60°,利用3sin602︒=cos60°=12,可求13,,22DB c AD c ==把这两个表达式代入到另一个Rt △ADC 的勾股定理表达式中,化简可得即a 2+c 2=b 2+ac ,再把此式代入通分后所求的分式中,可求其值等于1.【详解】解:过A 点作AD ⊥BC 于D ,在Rt △BDA 中,由于∠B=60°,∴13,,2DB c AD c == 在Rt △ADC 中,DC 2=AC 2﹣AD 2, ∴2221324a c b c ⎛⎫-=- ⎪⎝⎭, 即a 2+c 2=b 2+ac ,∴()()2222222 1.c a c cb a ab a c ab bc b ac ab bc a b c b a b c b ac ab bc b ac ab bc b++++++++++====++++++++++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勾股定理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注意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好方法.10.如图,ABC V 中,90ACB ∠=︒,O 为AB 中点,且4AB =,CD ,AD 分别平分ACB ∠和CAB ∠,交于D 点,则OD 的最小值为( ).A .1B 2C 21D .222【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内心,得到DO 最小时,DO 为三角形ABC 内切圆的半径,结合切线长定理得到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答案.【详解】解:Q CD ,AD 分别平分ACB ∠和CAB ∠,交于D 点,D ∴为ABC ∆的内心,OD ∴最小时,OD 为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DO AB ∴⊥过D 作,,DE AC DF BC ⊥⊥ 垂足分别为,,E F,DE DF DO ∴==∴ 四边形DFCE 为正方形,O Q 为AB 的中点,4,AB =2,AO BO ∴==由切线长定理得:2,2,,AO AE BO BF CE CF r ======sin 4522,AC BC AB ∴==•︒=222,CE AC AE ∴=-=-Q 四边形DFCE 为正方形,,CE DE ∴=222,OD CE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动态问题中的线段的最小值,三角形的内心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关键.11.如图,河堤横断面迎水坡AB 的坡比是,堤高BC=10m ,则坡面AB 的长度是( )A .15mB .C .20mD .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解:∵Rt △ABC 中,BC=10m ,tanA=,∴AC===m . ∴AB=m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勾股定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正确计算是本题的解题关键.12.如图,有一个边长为2cm 的正六边形纸片,若在该纸片上沿虚线剪一个最大圆形纸片,则这个圆形纸片的半径是( )A 3cmB .2cmC .23cmD .4cm【答案】A【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正多边形圆心角的求法求出∠AOB 的度数,最后根据等腰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如图所示,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cm ,OG ⊥BC ,∵六边形ABCDEF 是正六边形,∴∠BOC=360°÷6=60°,∵OB=OC ,OG ⊥BC ,∴∠BOG=∠COG=12∠BOC =30°, ∵OG ⊥BC ,OB=OC ,BC=2cm , ∴BG=12BC=12×2=1cm , ∴OB=sin 30BG o=2cm , ∴2222213OB BG --= 3,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和圆,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正六边形的性质解答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3AB =,点M 在CD 的边上,且1DM =,AEM ∆与ADM ∆关于AM 所在直线对称,将ADM ∆按顺时针方向绕点A 旋转90°得到ABF ∆,连接EF ,则cos EFC ∠的值是 ( )A 171365B 61365C 71525D .617【答案】A【解析】【分析】 过点E 作//HG AD ,交AB 于H ,交CD 于G ,作EN BC ⊥于N ,首先证明AEH EMG V :V ,则有13EH AE MG EM == ,设MG x =,则3EH x =,1DG AH x ==+, 在Rt AEH V 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 的值,进而可求,,,EH BN CG EN 的长度,进而可求FN ,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 的长度,最后利用cos FN EFC EF∠=即可求解. 【详解】 过点E 作//HG AD ,交AB 于H ,交CD 于G ,作EN BC ⊥于N ,则90AHG MG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3,90AD AB ABC C D ==∠=∠=∠=︒ ,∴四边形AHGD,BHEN,ENCG 都是矩形.由折叠可得,90,3,1AEM D AE AD DM EM ∠=∠=︒====,90AEH MEG EMG MEG ∴∠+∠=∠+∠=︒ ,AEH EMG ∴∠=∠,AEH EMG ∴V :V ,13EH AE MG EM ∴== . 设MG x =,则3EH x =,1DG AH x ==+在Rt AEH V 中,222AH EH AE +=Q ,222(1)(3)3x x ∴++= ,解得45x =或1x =-(舍去), 125EH BN ∴==,65CG CD DG EN =-== . 1BF DM ==Q175FN BF BN ∴=+=. 在Rt EFN △ 中, 由勾股定理得,2213EF EN FN =+= ,17cos 1365FN EFC EF ∴∠==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能够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4.一艘轮船从港口O 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沿北偏东60°的方向航行4小时后到达A 处,此时观测到其正西方向50海里处有一座小岛B .若以港口O 为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 轴的正方向,1海里为1个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则小岛B 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A .3,30)B .(30,3-50)C .330)D .(30,3)【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解:OA =15×4=60海里,∵∠AOC =60°,∴∠CAO =30°,∵sin 30°=OC AO =12, ∴CO =30海里, ∴AC 3∴BC =(3-50)海里,∴B (3-50,3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15.如图,两根竹竿AB 和AD 斜靠在墙CE 上,量得60BAC ∠=︒,70DAC ∠=︒,则竹竿AB 与AD 的长度之比为( ).A .2sin70︒B .2cos70︒C .2tan70︒D .2tan 70︒【答案】B【解析】【分析】 直接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分别表示出AB ,AD 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BAC=60°,∠DAC=70°,∴cos60°=12AC AB =, 则AB=2AC , ∴cos70°=AC AD, ∴AC=AD •cos70°, AD=cos70AC ︒, ∴2cos70AC AC AB AD=︒=2cos70°.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正确表示出各边长是解题关键.16.如图,基灯塔AB 建在陡峭的山坡上,该山坡的坡度i =1:0.75.小明为了测得灯塔的高度,他首先测得BC =20m ,然后在C 处水平向前走了34m 到达一建筑物底部E 处,他在该建筑物顶端F 处测得灯塔顶端A 的仰角为43°.若该建筑物EF =20m ,则灯塔AB 的高度约为(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sin43°=0.68,cos43°=0.73,tan43°=0.93)( )A .46.7mB .46.8mC .53.5mD .67.8m【答案】B【解析】【分析】 根据山坡的坡度i =1:0.75,可得BD CD =43,设BD =4x ,CD =3x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D =4x =16m ,CD =3x =12m ;再利用矩形的性质求出FG =DE =46m ,BG =DG ﹣DB =4m ,最后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详解】解:如图,∵∠ADC =90°,i =1:0.75,即BD CD =43, ∴设BD =4x ,CD =3x ,则BC 22(4)(3)x x +5x =20m ,解得:x =4,∴BD =4x =16m ,CD =3x =12m ,易得四边形DEFG 是矩形,则EF =DG =20m ,FG =DE =DC+CE =12+34=46(m ),∴BG =DG ﹣DB =4m ,在Rt △AFG 中,AG =FG·tan ∠AFG =46·tan43°≈46×0.93=42.78(m ), ∴AB =AG+BG =42.78+4≈46.8(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和俯角问题、坡度坡比问题,灵活运用三角函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于E 点,若AD =CD = 3»BC的长为( )A .3πB .23πC .33πD .233π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垂径定理得到3CE DE ==,»»BC BD = ,∠A=30°,再利用三角函数求出OD=2,即可利用弧长公式计算解答.【详解】如图:连接OD ,∵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于E 点,AD =CD = 23,∴3CE DE ==,»»BC BD = ,∠A=30°, ∴∠DOE=60°,∴OD=2sin 60DE =o , ∴»BC的长=»BD 的长=60221803ππ⨯=, 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垂径定理,三角函数,弧长公式,圆周角定理,是一道圆的综合题.18.在Rt △ABC 中,∠C =90°,如果∠A =α,BC =a ,那么AC 等于( )A .a•tanαB .a•cotαC .a•sinαD .a•cosα【答案】B【解析】【分析】画出图形,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即可.【详解】如图,∠C =90°,∠A =α,BC =a ,∵cot αAC BC =, ∴AC =BC•cotα=a•cotα,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应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是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余弦是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正切是对边与邻边的比;余切是邻边与对边的比;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9.如图,在Rt △ABC 内有边长分别为a ,b ,c 的三个正方形.则a 、b 、c 满足的关系式是( )A .b=a+cB .b=acC .b 2=a 2+c 2D .b=2a=2c【答案】A【解析】【分析】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边长为a 和b 两正方形上方的两直角三角形中由正切可得a b c b a c-=-,化简得b =a +c ,故选A.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0.如图,AB 是⊙O 的直径,C 是⊙O 上的点,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若∠A =30°,则sin ∠E 的值为( )A.12B.22C.32D.33【答案】A【解析】【分析】首先连接OC,由CE是⊙O切线,可证得OC⊥CE,又由圆周角定理,求得∠BOC的度数,继而求得∠E的度数,然后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得答案.【详解】如图,连接OC,∵CE是⊙O的切线,∴∠OCE=90°,∵OA=OC,∴∠OCA=∠A=30°,∴∠COE=∠A+∠OCA=60°,∴∠E=180°-90°-60°=30°,∴sinE=sin30°=1 2 .故选A.。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

八年级三角形综合题难题附答案第1节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三角形的边1、如图,点P是△ABC内部的一点.(1)度量线段AB,AC,PB,PC的长度,根据度量结果比较AB+AC与PB+PC的大小;(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吗?(3)你能说明上述结论为什么正确吗?【答案】(1)如图有:AB+AC>PB+PC;(2)改变点P的位置,上述结论还成立;(3)如图,连接AP,BP,CP,延长BP交于AC于点E,在△ABE中有,AB+AE>BE=BP+PE △在△CEP中有,PE+CE>PC △△+△得,AB+AE+PE+CE>BP+PE+PC,AB+AC+PE>BP+PE+PC,△AB+AC>BP+PC.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如图,在△ABC中,AB=AC,BD是腰AC上的中线。

(1)若AB>BC,填空:△AD=_____________;△△ABD的周长与△BEC的周长之差为_________。

(2)若△ABC的周长为20cm,BD将△ABC的周长分成差为4cm的两部分,求△ABC的边长。

【答案】(1)△EC;△AB-BC(2)8cm,8cm,4cm;或16/3cm,16/3cm,28/3cm2、如图,△ABC中,△C=90°,AC=8cm,BC=6cm,AB=10cm.若动点P从点C开始,按C→A→B→C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6秒时,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2)当t=6.5秒时,CP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3)当t为何值时,△BCP的面积为12cm2?【答案】(1)6;(2)6.5;(3)2或6.53、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C=90°,点D沿BC自B向C运动(点D与点B、C不重合),作BE△AD 于E,CF△AD于F,则BE+CF的值()A.不变B.增大C.减小D.先变大再变小【答案】C第2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一、三角形的内角和1、△ABC中,∠A=50°,有一块直角三角板PMN放置在△ABC上(P点在△ABC内)使三角板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和C(如图)(1)填空:∠ABC+∠ACB=______°,∠PBC+∠PCB =______°;(2)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答案】(1)130;90;(2)∠ABP+∠ACP=40°2、如图①,在△ABC中,∠A=50°,有一块直角三角尺PMN放置在△ABC上(点P在△ABC内),使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C.(1)填空:∠ABC+∠ACB=___,∠PBC+∠PCB=___;(2)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结论;(3)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尺PMN的位置(点P在△ABC外),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仍然分别经过点B、C,(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0;90;(2)∠ABP+∠ACP=40°;(3)发生变化;∠ACP -∠ABP=40°.3、问题情景:如图①,将一块直角三角板PMN放置在△ABC上(点P在△ABC内),使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恰好分别经过点B、C.试问∠ABP与∠ACP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1)特殊探究:若∠A=50°,则∠ABC+∠ACB=___,∠PBC+∠PCB=_____,∠ABP+∠ACP=_____;(2)类比探究:请探究∠ABP+∠ACP与∠A的数量关系.(3)类比延伸:如图②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尺PMN 的位置(点P在△ABC外),三角尺PMN的两条直角边PM、PN仍然分别经过点B、C,(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0°;90°;40°(2)∠ABP+∠ACP=90°-∠A;(3)不成立;∠ACP -∠ABP=90°-∠A.4、动手操作:(1)如图1,将一块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直角三角板ABC上,使三角板DEF的两条直角边DE、DF分别经过点B、C,且BC△EF,已知△A=30°,则△ABD +△ACD=______°;(2)如图2,△BDC与△A、△B、△C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3)灵活应用: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列问题:如图3,BE平分△ABD,CE平分△ACD,若△BAC =40°,△BDC=120°,求△BEC的度数。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检测(有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检测(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d =或x a ≥B .x a ≥C .x d =D .x d =或x a >2.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DE BA ,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若F α∠=,则ABE ∠的大小为( )A .αB .52αC .2αD .32α3.如图,AC 与DB 相交于E ,且BE CE =,如果添加一个条件还不能判定ABE △≌DCE ,则添加的这个条件是( ).A .AC DB = B .A D ∠=∠C .B C ∠=∠D .AB DC =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5,6,11B .3,4,8C .5,6,10D .6,6,135.如图△ABC ≌△ADE ,若∠B=80°,∠C=30°,∠DAC=25°,则∠EAC 的度数为( )A .45°B .40°C .35°D .25° 6.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4、5、6B .3、4、5C .2、3、4D .1、2、37.工人师傅常用直角尺平分一个角,做法如下:如图所示,在∠AOB 的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直角尺,使直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即CM =CN ).此时过直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A .HLB .SASC .SSSD .ASA8.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判定A ABC B C '''≌△△的是( )A .AC A C BCBC C C '''''==∠=∠ B .A A BC B C AC A C '''''∠=∠== C .AC A C AB A B A A '''''==∠=∠D .AC A C A A C C ''''=∠=∠∠=∠9.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8,x ,则x 的值可以是( )A .6B .5C .4D .310.如图,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D ≌△ACE ,其中B ,C 为对应顶点,D ,E 为对应顶点,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C=CDB .BE=CDC .∠ADE=∠AED D .∠BAE=∠CAD11.如图,已知ABC ADE △≌△,若70E ∠=︒,30D ∠=︒,则BAC ∠的度数是( )A .80︒B .70︒C .40︒D .3012.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结BF ,CE .下列说法:①CE =BF ;②△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③BF ∥CE ;④△BDF ≌△CDE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13.如图,∠A=∠B=90°,AB=10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 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向点D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2:3,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上取一点G,使△AEG与△BEF全等,则AG的长为_____.14.如图,在△ABC和△DBC中,∠ACB=∠DBC=90°,E是BC的中点,DE⊥AB,垂足为F,AB=DE.若BD=8cm,则AC的长为_________.15.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OF⊥OE于点O,若∠AOD=70°,则∠AOF=______度.16.如图,△ABC中,点D在边BC上,DE⊥AB于E,DH⊥AC于H,且满足DE=DH,F为AE的中点,G为直线AC上一动点,满足DG=DF,若AE=4cm,则AG= _____cm.17.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为2、7、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18.如图,AB=12,CA⊥AB于A,DB⊥AB于B,且AC=4m,P点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m,Q点从B向D运动,每分钟走2m,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_______分钟后△CAP 与△PQB全等.19.如图,在长方形网格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长为2,宽为1,A,B两点在网格格点上,若点C也在网格格点上,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则满足条件的点C有______个.20.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为1和5,第三边长为整数,那么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三、解答题21.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2)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设CD BE ,相交于点O ,若60A ∠=︒,12DCB EBC A ∠=∠=∠.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 ∠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3)在ABC 中,如果A ∠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12DCB EBC A ∠=∠=∠.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22.如图,CE AB ⊥于点,E BF AC ⊥于点,F CE 交BF 于点,D 且BD CD =.()1如果已知65BAC ∠=︒,求BDC ∠的度数;()2在图中补全射线,AD 并证明射线AD 是BAC ∠的平分线.23.(1)如图1,已知OAB 中,OA OB =,90AOB ∠=︒,直线l 经过点O ,BC ⊥直线l ,AD ⊥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C ,D .依题意补全图l ,并写出线段BC ,AD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OAB 中,OA OB =,C ,O ,D 三点都在直线l 上,并且有BCO ODA BOA ∠=∠=∠,请问(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ABC 中,AB AC =,90CAB ∠=︒,点A 的坐标为(0,1),点C 的坐标为()3,2,请直接写出点B 的坐标.24.如图(1),已知ABC 中,90BAC ∠=︒,AB AC =;AE 是过A 的一条直线,且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1)求证:BD DE CE =+;(2)若直线AE 绕A 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BD CE <),其余条件不变,问BD 与DE ,CE 的数量关系如何?请给予证明.(3)若直线AE 绕A 点旋转到图(3)位置时(BD CE >),其余条件不变,问BD 与DE ,CE 的数量关系如何?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4)根据以上的讨论,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直线AE 在不同位置时BD 与DE ,CE 的位置关系.25.已知:AB BD ⊥,ED BD ⊥,AC CE =,BC DE =.(1)试猜想线段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26.如图,P 为等边ABC 的边BC 延长线上的一动点,以AP 为边向上作等边APD △,连接CD . (1)求证:ABP ACD ≌△△;(2)当PC AC =时,求PDC ∠的度数;(3)PDC ∠与PA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随着点P 位置的变化,PDC ∠与PAC ∠的数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A 解析:A 【分析】当x =d 时,BC ⊥AM ,C 点唯一;当x ≥a 时,能构成△ABC 的C 点唯一,可确定取值范围. 【详解】解: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C 点唯一即可, 当x =d 时,BC ⊥AM ,C 点唯一;当x >a 时,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 只有一个交点,x =a 时,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 只有两个交点,一个与A 重合, 所以,当x ≥a 时,能构成△ABC 的C 点唯一, 故选为: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画法,根据题意准确作图并且能够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2.C解析:C 【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2BED α∠=,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出ABE ∠的大小.【详解】 解:如下图所示,∵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 ∴21,22C CBE DE ∠∠==∠∠, ∵12F ∠+∠=∠,F α∠=, ∴21α∠-∠=,∵EBD BED EDC ∠+∠=∠,∴22212ED D C BE EBD α∠∠-∠=∠-==∠, ∵//DE BA ,∴2ABE BED α∠==∠,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正确理解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是解题关键.3.D解析:D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每个选项分别分析、解答出即可. 【详解】根据题意:BE=CE ,∠AEB=∠DEC ,∴只需要添加对顶角的邻边,即AE=DE (由AC=BD 也可以得到), 或任意一组对应角,即∠A=∠D ,∠B=∠C , ∴选项A 、B 、C 可以判定,选项D 不能判定, 故选:D .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记判定定理并熟练应用是解题的关键.4.C解析:C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解答. 【详解】A、5+6=11,故不能构成三角形;B、3+4<8,故不能构成三角形;C、5+6>10,故能构成三角形;D、6+6<13,故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5.A解析:A【解析】∵△ABC≌△ADE,∴∠D=∠B=80°,∠E=∠C=30°,∴∠DAE=180°−∠D−∠E=70°,∴∠EAC=∠EAD−∠DAC=45°,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6.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C解析:C【分析】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有三组边对应相等,由此证明△OMC≌△ONC(SSS),即可得到结论.【详解】在△OMC和△ONC中,OM ON CM CN OC OC =⎧⎪=⎨⎪=⎩, ∴△OMC ≌△ONC(SSS), ∴∠MOC=∠NOC ,∴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比较简单,注意利用了三边对应相等,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8.B解析:B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解:A 、根据SAS 即可判定全等,该项不符合题意; B 、根据SSA 不能判定全等,该项符合题意; C 、根据SAS 即可判定全等,该项不符合题意; D 、根据ASA 即可判定全等,该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9.A解析:A 【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①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②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8,x , ∴8-3<x <8+3, 即5<x <11, 故选:A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0.A解析:A 【详解】∵△ABD ≌△ACE ,∴∠ADB=∠AEC ,∠BAD=∠CAE ,BD=CE ,∴180°-∠ADB=180°-∠AEC,∠BAD+∠DAE=∠CAE+∠DAE,BD+DE=CE+DE,即∠ADE=∠AED,∠BAE=∠CAD,BE=CD,故B、C、D选项成立,不符合题意;无法证明AC=CD,故A符合题意,故选A.11.A解析:A【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AC=∠EAD,在△ADE中可求得∠EAD,则可求得∠BAC.【详解】解:∵∠E=70°,∠D=30°,∴∠EAD=180°-∠E-∠D=180°-70°-30°=80°,∵△ABC≌△ADE,∴∠BAC=∠EAD=80°,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2.C解析:C【分析】∆≅∆,则可对④进行判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对①根据“SAS”可证明CDE BDF进行判断;由于AE与DE不能确定相等,则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对②进行判断;根据∠=∠,则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对③进行判断.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CD FBD【详解】∆的中线,解:AD是ABCCD BD∴=,∠=∠,DE DF=,CDE BDF∴∆≅∆,所以④正确;CDE BDF SAS()∴=,所以①正确;CE BF∵与DE不能确定相等,AE∆面积不一定相等,所以②错误;ACE∴∆和CDE∆≅∆,CDE BDF∴∠=∠,ECD FBD∴,所以③正确;//BF CE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悉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40或75【分析】设BE=2t则BF=3t使△AEG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情况二:当BE=AEBF=AG时列方程解得解析:40或75.【分析】设BE=2t,则BF=3t,,使△AEG 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 BE = AG ,BF = AE 时,列方程解得t ,可得 AG;情况二:当 BE = AE ,BF = AG时,列方程解得 t ,可得AG.【详解】设BE=2t,则BF=3t,因为∠A=∠B=90°,使△AEG与△BEF全等,可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BF=AE,AB=100,∴3t=100﹣2t,解得:t=20,∴AG=BE=2t=2×20=40;情况二:当BE=AE,BF=AG时,∵BE=AE,AB=100,∴2t=100﹣2t,解得:t=25,∴AG=BF=3t=3×25=75,综上所述,AG=40或AG=75.故答案为:40或7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4cm【分析】由DE⊥AB可得∠BFE=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DEB=90°由∠ACB=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A=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DE解析:4cm.【分析】由DE⊥AB,可得∠BFE=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DEB=90°,由∠ACB=90°,由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BC+∠A=90°,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A=∠DEB,然后根据AAS判断△ABC≌△ED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到BD=BC,AC=BE,由E是BC的中点,得到BE=12BC=12BD=4.【详解】解:∵DE⊥AB,可得∠BFE=90°,∴∠ABC+∠DEB=90°,∵∠ACB=90°,∴∠ABC+∠A=90°,∴∠A=∠DEB ,在△ABC 和△EDB 中,ACB DBC A DEBAB DE ∠∠⎧⎪∠∠⎨⎪⎩===, ∴△ABC ≌△EDB (AAS ),∴BD=BC ,AC=BE ,∵E 是BC 的中点,BD=8cm ,∴BE=12BC=12BD=4cm , ∴AC=4cm .故答案为:4cm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普通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四个定理,即AAS 、ASA 、SAS 、SSS ,直角三角形可用HL 定理,但AAA 、SSA ,无法证明三角形全等,本题是一道较为简单的题目,找准全等的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OE 平分∠AOC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解析:145【分析】由已知、角平分线和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到∠AOE 和∠EOF 的大小,从而得到∠AOF 的值.【详解】解:∵70180110AOD AOC AOD ∠=︒∴∠=︒-∠=︒,,∵OE 平分∠AOC ,∴1552AOE AOC ∠=∠=︒, ∵OF ⊥OE 于点O ,∴∠EOF =90°,∴∠AOF =∠AOE+∠EOF =55°+90°=145°,故答案为145.【点睛】本题考查邻补角、角平分线和垂直以及角度的运算等知识,根据有关性质和定义灵活计算是解题关键.16.2或6【详解】∵DE ⊥ABDH ⊥AC ∴∠AED=∠AHE=90°在△ADE 和△ADH 中∵AD=ADDE=DH ∴△ADE ≌△ADH(HL)∴AH=AE=4cm ∵F 为AE 的中点∴AF=EF=2cm 在△F解析:2或6.【详解】∵DE⊥AB,DH⊥AC,∴∠AED=∠AHE=90°.在△ADE和△ADH中,∵AD=AD,DE=DH, ∴△ADE≌△ADH(HL),∴AH=AE=4cm.∵F为AE的中点,∴AF=EF=2cm.在△FDE和△GDH中,∵DF=DG,DE=DH, ∴△FDE≌△GDH(HL),∴GH=EF=2cm.当点G在线段AH上时,AG=AH-GH=4-2=2cm;当点G在线段HC上时,AG=AH+GH=4+2=6cm;故AG的长为2或6.17.5x9【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的长一定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得:7−2<x<7+2即5<x<9解析:5<x<9【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的长一定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得:7−2<x<7+2,即5<x<9.18.4【分析】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此时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得出x=解析:4【分析】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此时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得出x=6,BQ=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CA⊥AB于A,DB⊥AB于B,∴∠A=∠B=90°,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AP=12-4=8,BQ=8,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解得:x=6,BQ=12≠AC,此时△CAP与△PQB不全等;综上所述:运动4分钟后△CAP与△PQB全等;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方程等知识;本题难度适中,需要进行分类讨论.19.4【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解析:4【分析】尝试在网格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16个点,可以依次尝试一遍.【详解】根据题意,遍历网络中的所有点,发现符合条件的点C点如下图: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在格点中找寻符合要求的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大胆尝试.20.【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第三边是整数确定三角形的周长【详解】解:设第三边为a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5﹣1<a<5+1即4<a<6∵a为整数∴a的值为5则三角形解析:【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第三边是整数确定三角形的周长.【详解】解:设第三边为a,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5﹣1<a<5+1,即4<a<6,∵a为整数,∴a的值为5,则三角形的周长为1+5+5=11.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解答题21.(1)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等;(2)与A ∠相等的角是∠DOB (或∠EOC );猜想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3)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BDEC ,见解析.【分析】(1)本题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就是; (2)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COE ),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3)作CG ⊥BE 于G 点,作BF ⊥CD 交CD 延长线于F 点,易证△BCF ≌△CBG ,进而证明△BDF ≌△CEG ,所以BD =CE ,所以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详解】解:(1)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等.(2)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COE ),∵∠A =60°,12DCB EBC A ∠=∠=∠, ∴∠OBC =∠OCB =30°,∴∠BOD =∠EOC =∠OBC +∠OCB =60°,∴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EOC ),猜想: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3)存在等对边四边形,是四边形BDEC ,证明:如图作CG ⊥BE 于G ,BF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F ,在△BCF 和△CBG 中,DCB EBC BFC CGB BC BC ∠=∠⎧⎪∠=∠⎨⎪=⎩∴△BCF ≌△CBG (AAS ),∴BF =CG ,∵BDF ABE EBC DCB ∠=∠+∠+∠,BEC ABE A ∠=∠+∠,∴BDF BEC ∠=∠,在△BDF 和△CEG 中,90BDF CEB BFC CGE BF CG ∠∠⎧⎪∠∠=︒⎨⎪⎩=== ∴△BDF ≌△CEG (AAS ),∴BD =CE∴四边形BDEC 是等对边四边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等对边四边形的定义,把证明BD =CE 的问题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22.()1115;()2见解析【分析】(1)先求出25B ∠=︒,再根据垂直计算即可;(2)先证明()∆≅∆BDE CDF AAS ,得到DE DF =,再根据垂直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计算即可;【详解】解:()1⊥BF AC ,65BAC ∠=︒,25B ∴∠=︒,又CE AB ⊥,115BDC B BED ∴∠=∠+∠=;()2如图,射线AD 即为所求;证明:CE AB ⊥,BF AC ⊥,90BED CFD ∴∠=∠=︒,BDE CDF ∠=∠,DB DC =, ()∴∆≅∆BDE CDF AAS ,DE DF ∴=,DE AB ∵⊥,DF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3.(1)补全如图所示见解析;CD BC AD =+;(2)成立,证明见解析;(3)点B 的坐标为()1,2-.【分析】(1)依题意补全图,易证△AOD ≌△OBC ,则有AD =CO ,OD =BC ,从而可得CD BC AD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易证23∠∠=,再证明BCO ODA ≌,同(1)即可证明结论;(3)过B 、C 两点作y 轴垂线,构造如(1)图形,即可得三角形全等,再将线段关系即可求出点B 坐标.【详解】(1)补全图1如图所示,CD BC AD =+;证明:∵90AOB ∠=︒,BC ⊥直线l ,AD ⊥ 直线l ,∴∠BCO =∠ODA =90°,∴∠BOC +∠OBC =90°,又∵90AOB ∠=︒,∴∠BOC +∠AOD =90°,∴∠OBC =∠AOD ,在△AOD 和△OBC 中BCO ODA OBC AOD BO AO ∠=∠⎧⎪∠=∠⎨⎪=⎩,∴△AOD ≌△OBC (AAS )∴AD =CO ,OD =BC ,∵CD OD CO =+,∴CD BC AD =+.(2)成立.证明:如图,∵12180BOA ∠+∠=︒-∠,13180BOA ∠+∠=︒-∠,BOA BCO ∠=∠ ∴23∠∠=在BCO 和ODA 中32BCO ODA BO OA ∠=∠⎧⎪∠=∠⎨⎪=⎩∴BCO ODA ≌(AAS )∴BC OD =,CO AD =∴CD CO OD AD BC =+=+(3)点B 的坐标为()1,2-.过程如下:过B 、C 两点作y 轴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同理(1)可得,CN =AM ,AN =MB ,∵点A 的坐标为(0,1),点C 的坐标为()3,2,∴CN =AM =3,ON =2,OA =1,∴MB =AN =ON -OA =1,OM =AM -OA =2,∵点B 在第四象限,∴点B 坐标为:()1,2-.【点睛】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图形与坐标变换,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24.(1)见解析;(2)BD DE CE =-,见解析;(3)BD DE CE =-;(4)当B ,C 在AE 的同测时,BD DE CE =-;当B ,C 在AE 的异侧时,若BD CE >,则BD DE CE =+,若BD CE <,则BD CE DE =-【分析】(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题中条件可得∠ABD=EAC ,又有AB=AC ,则有一个角及斜边相等,则可判定△BAD ≌△AEC ,由三角形全等可得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进而通过线段之间的转化,可得出结论;(2)由题中条件同样可得出△BAD ≌△AEC ,得出对应线段相等,进而可得线段之间的关系;(3)同(2)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4)利用(1)(2)(3)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BD ⊥AE ,CE ⊥AE∴∠ADB=∠CEA=90°∴∠ABD+∠BAD=90°又∵∠BAC=90°∴∠EAC+∠BAD=90°∴∠ABD=∠CAE在△ABD 与△ACE 中ADB CEA ABD CAE AB AC ∠=∠⎧⎪∠=∠⎨⎪=⎩∴△ABD ≌△ACE∴BD=AE ,AD=EC ,∴BD=DE+CE(2)∵BD ⊥AE ,CE ⊥AE∴∠ADB=∠CEA=90°∴∠ABD+∠BAD=90°又∵∠BAC=90°∴∠EAC+∠BAD=90°∴∠ABD=∠CAE在△ABD 与△ACE 中ADB CEA ABD CAE AB AC ∠=∠⎧⎪∠=∠⎨⎪=⎩∴△ABD ≌△ACE∴BD=AE ,AD=EC∴BD=DE-CE ,(3)∵∠BAC=90°,∴∠BAD+∠EAC=90°,又∵BD ⊥AE ,CE ⊥AE ,∴∠BDA=∠AEC=90°,∠BAD+∠ABD=90°,∴∠ABD=∠EAC ,在△ABD 与△CAE 中,BDA AEC ABD EAC AB AC ∠=∠⎧⎪∠=∠⎨⎪=⎩∴△ABD ≌△CAE ,∴BD=AE ,AD=CE ,∵DE=AD+AE=BD+CE ,∴BD=DE-CE .(4)归纳:由(1)(2)(3)可知:当B ,C 在AE 的同侧时,若BD> CE,则BD= DE +CE,若BD> CE,则BD= DE +CE,若BD< CE,则BD= CE- DE.【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余角的性质,线段的和差,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1)AC CE ⊥,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用HL 判断出Rt Rt ABC CDE ≌△△,得出A DCE ∠=∠,进而判断出90DCE ACB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C CE ⊥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Rt ABC △和Rt CDE △中AC CE BC DE =⎧⎨=⎩∴()Rt Rt HL ABC CDE △△≌, ∴A DCE ∠=∠∵90B ∠=︒,∴90A ACB ∠+∠=︒,∴()18090ACE DCE ACB ∠=︒-∠+∠=︒,∴AC CE ⊥;(2)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2A C E D ∠=∠,∵90B ∠=︒,∴190B A AC ∠+∠=︒,∴2190DC E AC B ∠+∠=︒,在12C FC 中,()1221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3)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190ABC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2A C E D ∠=∠,∵190ABC ∠=︒,∴190B A AC ∠+∠=︒,在12C FC 中,()2112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12Rt Rt ABC C DE ≌△△是解本题的关键.26.1)证明见解析;(2)30PDC ∠=︒;(3)PDC PAC ∠=∠;数量关系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AC =∠PAQ =60°,AB =AC ,AP =AQ ,再由SAS 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由∠APC=∠CAP ,∠B=∠BAC ,∠B+∠BAC+∠APC+∠CAP=180°,得∠BAP=90°,再结合ABP ACD ≌△△,进而即可求解;(3)设CD 与AP 交于点O ,由ABP ACD ≌△△,得∠ACD=∠APD ,结合∠AOC=∠DOP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证明:∵△ABC 与△APD 是等边三角形,∴∠BAC =∠PAD =60°,AB =AC ,AP =AD ,∴∠BAP =∠DAC ,在△ABP 与△ACD 中,AB AC BAP CAD AP AD ⎧⎪∠∠⎨⎪⎩===,∴ABP ACD ≌△△(SAS );(2)∵PC AC =,∴∠APC=∠CAP ,∵△ABC 是等边三角形,∴∠B=∠BAC=60°,又∵∠B+∠BAC+∠APC+∠CAP=180°,∴∠BAC+∠CAP=12×180°=90°,即:∠BAP=90°, ∴∠APB=90°-60°=30°,∴∠ADC=∠APB=30°,∵△APD 是等边三角形,∴PDC ∠=60°-∠ADC=60°-30°=30°;(3)PDC ∠=PAC ∠,随着点P 位置的变化,PDC ∠与PAC ∠的数量关系不会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CD 与AP 交于点O ,∵ABP ACD ≌△△,∴∠ACD=∠ABP=60°,∵∠APD=60°,∴∠ACD=∠APD ,又∵∠AOC=∠DOP ,∠AOC+∠ACD+∠PAC=180°,∠DOP+∠APD+∠PDC=180°, ∴PDC ∠=P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特殊三角形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2.下列四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D)A. a=1,b=2,c=3B. a=2,b=3,c=4C. a=2,b=4,c=5D. a=3,b=4,c=53.有下列命题: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③直角都相等;④等边对等角.其中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有(B)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如图,AB∥CD,AD=CD,∠1=70°,则∠2的度数是(C)A.20°B.35°C.40°D.70°(第4题)(第5题)5.如图,已知D为△ABC的边AB的中点,点E在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F处.若∠B=65°,则∠BDF等于(B)A. 65°B. 50°C. 60°D. 57.5°【解】∵△DEF是△DEA沿直线DE翻折变换而来的,∴DF=A D.∵D是AB的中点,∴AD=B D.∴BD=DF.∴∠B=∠BF D.∵∠B=65°,∴∠BDF=180°-∠B-∠BFD=180°-65°-65°=50°.(第6题)6.如图,已知OP平分∠AOB,∠AOB=60°,CP=2,CP∥OA,PD⊥OA于点D,PE ⊥OB于点E.如果M是OP的中点,那么DM的长是(C)A. 2B. 2C. 3D. 2 37.如图,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已知S1=4,S2=9,S3=8,S4=10,则S=(B)A.25 B.31C.32 D.40,(第7题)),(第8题))8.如图,在△ABC中,∠C=90°,∠B=30°,以点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M和N,再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12MN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点D,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D)①AD是∠BAC的平分线;②∠ADC=60°;③点D在AB的中垂线上;④S△DAC ∶S△ABC=1∶3.A. 1B. 2C. 3D. 4(第9题)9.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边上的动点,E 是AC边上一点.若AE=2,当EF+CF取得最小值时,∠ECF的度数为(C)A.20°B.25°C.30°D.45°(第9题解)【解】如解图,过点E作EM∥BC,交AB于点M,则∠AME=∠B,∠AEM=∠AC B.∵△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60°,AB=AC=BC=4.∴∠AME=∠AEM=60°.∴AM=AE=2.∴BM=AB-AM=2.∵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 C.∵EM∥BC,∴AD⊥EM.∴点E和点M关于AD对称.连结CM交AD于点F,连结EF,则此时EF+CF的值最小.∵AC=BC,AM=BM,∴∠ECF=12∠ACB=30°.10.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点E,∠ADC+∠ABC=180°,有下列结论:①CD=CB;②AD+AB=2AE;③∠ACD=∠BCE;④AB-AD=2BE.其中正确的是(C)A. 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第10题)(第10题解)【解】如解图,在EA上取点F,使EF=BE,连结CF.∵CE⊥AB,EF=BE,∴CF=CB,∴∠CFB=∠B.∵∠AFC+∠CFB=180°,∠ADC+∠ABC=180°,∴∠D=∠AF C.∵AC 平分∠BAD ,∴∠DAC =∠FA C.在△ACD 和△ACF 中,∵⎩⎨⎧∠D =∠AFC ,∠DAC =∠FAC ,AC =AC ,∴△ACD ≌△ACF (AAS ).∴AD =AF ,CD =CF .∴CD =CB ,故①正确.AD +AB =AF +(BE +AE )=AF +EF +AE =AE +AE =2AE ,故②正确. 根据已知条件无法证明∠ACD =∠BCE , 故③错误.AB -AD =AB -AF =BF =2BE ,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②④.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是中线.若∠B =60°,则∠BAD =30°.,(第11题)) ,(第12题))12.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10 cm ,BC =12 cm ,则BC 边上的高AD 是__8__ cm.13.如图,在△ABC 中,∠C =31°,∠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如果DE 垂直平分BC ,那么∠A =87°.,(第13题)) ,(第14题))14.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的长分别为40,50,60,其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 ,则S △ABO ∶S △BCO ∶S △CAO =4∶5∶6.15.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AC=AD=DB,∠BAC=102°,则∠ADC=__52°__.(第15题)【解】∵AC=AD=DB,∴∠B=∠BAD,∠ADC=∠C.设∠ADC=α,则∠B=∠BAD=α2.∵∠BAC=102°,∴∠DAC=102°-α2.∵∠ADC+∠C+∠DAC=180°,∴2α+102°-α2=180°,解得α=52°,即∠ADC=52°.16.如图,已知△ABC的周长是21,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OD⊥BC,垂足为D,且OD=3,则△ABC的面积是63 2.,(第16题)),(第16题解)) 【解】如解图,过点O作OE⊥AB,OF⊥AC,垂足分别为E,F,连结OA,由角平分线的性质知OD=OE=OF,∴S △ABC =S △AOB +S △BOC +S △AOC =12AB ·OE +12BC ·OD +12AC ·OF =12(AB +BC +AC )·OD =12×21×3=632.17.如图,在△ABC 中,AB =AC =5,BC =6.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245.,(第17题)),(第17题解))【解】 过点A 作AD ⊥BC 于点D ,如解图. ∵AB =AC =5,BC =6, ∴BD =12BC =3, ∴AD =AB 2-BD 2=4.易得当BP ⊥AC 时,BP 有最小值. 此时12AD ·BC =12BP ·AC , 得4×6=5BP ,∴BP =245.18.如图是两块完全一样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分别记做△ABC 与△A ′B ′C ′,现将两块三角尺重叠在一起,设较长直角边的中点为M ,绕中点M 转动上面的三角尺ABC ,使其直角顶点C 恰好落在三角尺A ′B ′C ′的斜边A ′B ′上.当∠A =30°,AC =10时,两直角顶点C ,C ′间的距离是__5__.(第18题)(第18题解)【解】 如解图,连结C ′C.∵M 是AC ,A ′C ′的中点,AC =A ′C ′=10, ∴CM =A ′M =C ′M =12AC =5,∴∠A ′CM =∠A ′=30°,∴∠CMC ′=60°. ∴△MCC ′为等边三角形.∴C ′C =CM =5.(第19题)19.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若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AB =1,第一个正方形与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S 1,第二个正方形与第二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S 2……则第n 个正方形与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S n =52n +1.【解】 ∵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 第二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221=22,第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222=12,……第n 个正方形的边长为⎝ ⎛⎭⎪⎫22n -1,∴第n 个正方形的面积为⎣⎢⎡⎦⎥⎤⎝ ⎛⎭⎪⎫22n -12=12n -1, 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n -1×14=12n +1, ∴第n 个正方形与第n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S n =12n -1+12n +1=52n +1.(第20题)20.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C =60°,D 是BC 边上的点,CD =1,将△ACD 沿直线AD 翻折,点C 刚好落在AB 边上的点E 处.若P 是直线AD 上的动点,则△PEB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1+3.【解】 ∵将△ACD 沿直线AD 翻折,点C 与点E 重合, ∴∠AED =∠ACD =90°,ED =CD =1.易得当点P 与点D 重合时,△PEB 的周长最小,最小值为BD +ED +E B. ∵∠ABC =60°,∠DEB =90°,∴∠BDE =30°, ∴BD =2BE .设BE =x ,则BD =2x .由勾股定理,得12+x 2=(2x )2,解得x =33,即BE =33.∴BD =2 33. ∴BD +ED +EB =1+3,即△PEB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1+ 3.三、解答题(共40分)21.(6分)如图,已知AB=AC=AD,且AD∥BC,求证:∠C=2∠D.(第21题)【解】∵AB=AC=AD,∴∠C=∠ABC,∠D=∠AB D.∴∠ABC=∠CBD+∠D.∵AD∥BC,∴∠CBD=∠D.∴∠ABC=2∠D.又∵∠C=∠ABC,∴∠C=2∠D.(第22题)22.(6分)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E⊥BC,EF⊥AC,FD⊥AB,垂足分别为E,F,D,则△DEF是等边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解】△DEF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DE⊥BC,EF⊥AC,FD⊥AB,△ABC为等边三角形,∴∠A=60°,∠ADF=∠CFE=90°,∴∠AFD=30°,∴∠DFE =180°-30°-90°=60°.同理,∠FDE =∠DEF =60°.∴△DEF 是等边三角形.(第23题)23.(8分)如图,OE 平分∠AOB ,且EC ⊥OA ,ED ⊥OB ,垂足分别是C ,D ,连结CD 与OE 交于点F .(1)求证:∠1=∠2.(2)求证:OE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3)若∠1=30°,OC =2,求△OCD 与△CDE 的面积之差.【解】 (1)∵OE 平分∠AOB ,EC ⊥OA ,ED ⊥OB ,∴CE =DE ,∴∠1=∠2.(2)在Rt △OCE 和Rt △ODE 中,∵⎩⎨⎧OE =OE ,EC =ED , ∴Rt △OCE ≌Rt △ODE (HL ).∴OC =O D.又∵CE =DE ,∴OE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3)∵∠1=30°,∠OCE =90°,∴∠OCD =60°.∵OC =OD ,∴△OC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CD =OC =2,∠COD =60°,∴∠COE =∠DOE =12∠COD =30°, ∴OE =2CE .设CE =x ,则OE =2x .由勾股定理,得(2x )2=x 2+22,解得x =233,即CE =233,OE =433.∵∠1=30°,∠EFC =90°,∴EF =12CE =33,∴OF =OE -EF =3,∴S △OCD -S △CDE =12·CD ·OF -12·CD ·EF =233.24.(10分)已知△ABC 和△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90°,F 为BE 的中点,连结DF ,CF .(1)如图①,当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请直接写出此时线段DF ,CF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如图②,在(1)的条件下将△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45°,请你判断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判断.(3)如图③,在(1)的条件下将△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若AD =1,AC =22,求此时线段CF 的长(直接写出结果).(第24题)【解】(1)∵∠ACB=∠ADE=90°,F为BE的中点,∴DF=BF=12BE,CF=12BE,∴DF=CF.∵△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45°.∵BF=DF,∴∠DBF=∠BDF.∵∠DFE=∠DBF+∠BDF,∴∠DFE=2∠DBF.同理,∠CFE=2∠CBF,∴∠DFE+∠CFE=2∠DBF+2∠CBF=2∠ABC=90°,∴DF⊥CF.(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解图①,延长DF交BC于点G.∵∠ADE=∠ACB=90°,∴DE∥B C.∴∠DEF=∠GBF,∠EDF=∠BGF.∵F为BE的中点,∴EF=BF.∴△DEF≌△GBF(AAS).∴DE=GB,DF=GF.∵AD=DE,∴AD=G B.∵AC=BC,∴AC-AD=BC-GB,即DC=G C.∵∠ACB=90°,∴△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F=GF,∴DF=CF,DF⊥CF.(第24题解) (3)如解图②,延长DF交BA于点H.∵△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D=DE,∠AED=∠ABC=45°.由旋转可知∠CAE=∠BAD=∠ACB=90°,∴AE∥BC,∴∠AEB=∠CBE,∴∠DEF=∠HBF.∵F是BE的中点,∴EF=BF.又∵∠DFE=∠HFB,∴△DEF≌△HBF(ASA).∴ED=BH.∵BC=AC=22,∠ACB=90°,∴AB=4.∵BH=ED=AD=1,∴AH=3.∵∠BAD=90°,∴DH=10,∴DF=102.∴CF=102.25.(10分)问题探究:(1)如图①,在锐角△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外作等腰△ABE 和等腰△ACD ,使AE =AB ,AD =AC ,∠BAE =∠CAD ,连结BD ,CE ,试猜想BD 与CE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2)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 中,AB =7,BC =3,∠ABC =∠ACD =∠ADC =45°,求BD 的长.(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当△ACD 在线段AC 的左侧时,求BD 的长.(第25题)【解】 (1)BD =CE .理由如下:∵∠BAE =∠CAD ,∴∠BAE +∠BAC =∠CAD +∠BAC ,即∠EAC =∠BA D.在△EAC 和△BAD 中,∵⎩⎨⎧AE =AB ,∠EAC =∠BAD ,AC =AD ,∴△EAC ≌△BAD (SAS ).∴BD =CE .(2)如解图①,在△ABC 的外部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AE ,使∠BAE =90°,AE =AB ,连结EA ,EB ,E C.∵∠ACD =∠ADC =45°,∴AC =AD ,∠CAD =90°,∴∠BAE +∠BAC =∠CAD +∠BAC ,即∠EAC =∠BA D.在△EAC 和△BAD 中,∵⎩⎨⎧AE =AB ,∠EAC =∠BAD ,AC =AD ,∴△EAC ≌△BAD (SAS ).∴EC =B D.∵AE =AB =7,∴BE =72+72=7 2.易知∠ABE =45°,又∵∠ABC =45°,∴∠CBE =45°+45°=90°.∴EC =BE 2+BC 2=(7 2)2+32=107.∴BD =EC =107.(第25题解)(3)如解图②,在线段AC 的右侧过点A 作AE ⊥AB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 ∵AE ⊥AB ,∴∠BAE =90°.又∵∠ABC =45°,∴∠E =∠ABC =45°.∴AE =AB =7,∴BE =72+72=7 2.∵∠ACD =∠ADC =45°,∴∠DAC =90°=∠BAE ,∴∠BAE -∠BAC =∠DAC -∠BAC ,即∠EAC =∠BA D.在△EAC 和△BAD 中,∵⎩⎨⎧AE =AB ,∠EAC =∠BAD ,AC =AD , ∴△EAC ≌△BAD (SAS ).∴EC =B D.又∵BC =3,∴BD =EC =BE -BC =7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