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卷2011年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介绍高考是每一位中国学生为了进入大学而必须参加的重要考试之一。
语文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对于考生而言,熟悉往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备考的必要步骤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帮助考生了解考试内容。
试题及答案题目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这是唐代·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原句。
在现代汉语中,“仙人”、“桃花”、“换酒钱”这些词组的语境意义与原文相比,以下哪个说法不正确?()A.“仙人”比喻美丽的女子。
B.“桃花”常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
C.“换酒钱”意味着以诗琴酒等表达文人的人生情趣。
D.“仙人、桃花、换酒钱”标志着快乐温馨的田园生活。
答案:B.“桃花”常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
题目二:完形填空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上个世纪,孔雀群里的一直是雌性,我国有一个早已销声匿迹的品种——白孔雀,它更罕见。
如果人工培育出一种只有白孔雀的群体,用来取悦一个中国古代皇帝,我国许多人只知道白孔雀是人种出来的,这是一种错觉。
实际上,白孔雀是一种从 12世纪就在欧洲圈养的品种,而且不是中国人训练出来的。
(2)有时候,我们常常看到野生孔雀群从我们身边飞过,当然也有记录显示,白孔雀偶然出现在巴基斯坦。
(3)总之,圈养的雌性孔雀当然不会飞的,因为它们根本就不会飞,飞得的只是雄性的孔雀,而且印度的白孔雀在公园也习惯如家的生活。
(4)但现实是人工培育白孔欧美各有其特点,所以,白孔雀常常成为珍稀的鸟种。
(5)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希特勒是第一个在斯佩尔迪火训练了几对白孔雀,但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白孔雀因名利受挫而战战兢兢,只有一个白孔雀活着离开这个斯佩尔迪短途旅行。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
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
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
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②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
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到了21 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③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
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
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④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
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春季卷)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春季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
但人类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
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后来才迁移到世界各地。
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小。
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一般认为,到了21 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在人类进入荒原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
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以及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
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
但是总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由于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
2011上海高考语文

2011上海高考语文2011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分析引言: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高考中,语文科目一直被视为学生们最重要且最具挑战性的科目之一。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本文将对该试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试题分析: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分为两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占总分60%,共有8道题,非选择题占总分40%,共有两个大题,包括解答题和作文。
选择题分析:选择题中包含了诗歌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等多个方面的题目。
其中,诗歌鉴赏题目是该试题中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对古代和现代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非选择题分析:非选择题中的解答题要求考生对于指定的题目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这一部分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文本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解答题主要围绕着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包括对于小说《阿Q正传》和散文《沉沦》的解读和分析。
作文分析:作文是语文科目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题目是《记一次另类晚自习》,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写一篇记叙文。
这个题目要求考生具备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试题评价: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整体来说,难度适中,试题中涉及的内容广泛,考察了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本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试题设计合理,能够较全面地考察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结:高考是一个对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的考试,语文科目在高考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通过选择题、非选择题和作文,全面考察了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来说,理解、分析和解答试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2011上海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及范文

【优秀范文】
风中的余香 (得分:68分)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 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 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 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 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 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 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 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 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 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 绝响。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 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 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 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 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 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 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 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 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 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 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解析: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读书、做人的角度来谈自己。“什 么可以过去?”、“什么不可以过去?”这是一种心态。学 生在成长的经历中,肯定会涉及到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暂 时的,也都会过去。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些东 西不会过去的,如果你做过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做过什么对 不起人的事情,会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人在社会上坐一 些公益事业、贡献,看上去会吃亏,用长远的眼光看,这些 都不会吃亏。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 考生还可以从世界、国家的发展来谈社会现象,对当前 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少数人为牟取更多 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会做出令人痛心的事情,坑蒙拐骗, 做出对老百姓不负责的事情。其实,老百姓心中有一个碑牌, 对这些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评价,这些历史永远不会过去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些东西是暂时的?哪些东西是永恒的? 对考生来说,需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立场。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解析

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解析(一)、(18分)1. (2分)A解析B项“答理”中“答”音dā;C项“膝盖”中“膝”音xī;D项“煽风点火”中“煽”音shān2. (2分)发展的历史解析“年轮”本是树木记录自身历史、时间的标志,这里形象的说明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3. (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解析文章第七节,采用总分的顺序,先总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
后分说:第一“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
接着又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4. (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理疾病;第5段地“空间”是指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愉悦,而不敢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各1分)解析第4段的“空间”在后面有举例: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
第5段地“空间”是指建筑与建筑家之间,让人不压抑的“开阔”空地。
5. (3分)D解析A项中营造精神家园才是核心(第1节结尾处);B项城市雷同、文化缺失都是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C项中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强调“传统”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6. (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的,体现家园城市能够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释3分)(二)、(20分)7. (2分)突出鹭鸶的美解析由第3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上面令人陶醉的美景皆是为了鹭鸶做铺垫的。
8. (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第1点1分,第2 点2分)解析从第4段结尾“从心里扑飞而出,化为鲜活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可以看出。
9. (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的表达出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再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一阅读 80分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又见鹭鸶陈忠实
⑴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悠步。
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
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⑵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
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⑶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时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⑷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
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⑸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
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庆贺"指示"发表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贵族阶级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抑或是不屑于这一方地域上人类的愚蠢可笑拂尾而去?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⑹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⑺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
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
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
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耀视为吉祥。
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到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议着公推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儿里。
更不必担心伤害鹭鸶的事了,那是被视为作孽短寿的事。
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
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⑻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
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
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
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
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
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
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潮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⑼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
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⑽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⑾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⑿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⒎第⑶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
(2分)
⒏简析第⑷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3分)
答:。
⒐第⑹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⒑第⑻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
(2分)。
⒓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4分)
答:。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6分)
⑴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②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⑵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
”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⑶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②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⑷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稼说送张琥苏轼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⑴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⑵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⑶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⑷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高考资源网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高考资源网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参考答案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