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字

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字
古文字中表示攀登的字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古文字:
1. 登,登字是最常见且常用的古文字,它表示攀登、上升、登
上等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常用登来形容人爬山、攀登高峰的动作。
2. 陟,陟字是另一个表示攀登的古文字,它表示向上行走、攀
登山峰的意思。
陟字中的部首阝表示土地,而上面的部首才表示向
上行走。
3. 爬,爬字是描述攀爬、爬行的古文字,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
动物用手和脚爬行或攀爬的动作。
爬字中的爬部分表示用手抓住,
行部分表示行走。
4. 揚,揚字原本表示扬起、升起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中也用
来形容攀登高山的动作。
揚字中的手部分表示手臂,而上面的部分
表示向上。
5. 翻,翻字原本表示翻转、翻倒的意思,但也可以用来表示攀登、翻越的动作。
在古代文献中,翻字常用来形容人翻越山峰或高
墙的动作。
这些古文字都可以用来表示攀登的动作,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含义。
使用这些字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攀登的场景和动作。
以上是我从多个角度对古文字表示攀登的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古代汉语文字

谢谢!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河图、洛书的关系
•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 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 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 割。
•
492
•
357
•
816
•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
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
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
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
• 《淮南子·本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 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昆侖。”
• 《論衡·骨相》:“倉頡四目,爲黃帝史。”
小結1: 關於文字的起源有哪幾種說法?
• “八卦說”
• “結繩說”
• “倉頡造字說”
文字産生的途徑
• 1、源於記號 • 結繩 • 契刻
• 當記號的意義爲大衆所熟知,同時,具有 了大衆所共同認讀的語音後,這種記號就 成爲形、音、意的結合體,就脫離了契刻 的記事方式而進入了文字的行列。
• 《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 書,後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 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 道者。”
• 《韓非子》:“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 謂之厶,背厶者謂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 倉頡固以知之矣。”
• 李斯《倉頡篇》:“倉頡作書,以教後詣。”
• 漢代以後,這些傳說就更離奇了。
b甲骨文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當時的語言; c甲骨文在書寫方面也已經顯得十分成熟。
• 大約到西元前21世紀,隨著夏朝的建立, 漢字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 隨著夏朝的建立,我國社會正式進入了君 主宗法制的社會,爲了有效地實行君主宗 法制統治,國家迫切需要有一套比較完善 的文字,國家對文字的創造改進整理的速 度和力度一定會大大加快。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之前为起源史,虽然具体起源时间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形式已经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已发现大约15万片甲骨,包含4500多个单字。
金文则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殷商时期,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2.春秋战国时期,大篆和小篆开始出现。
大篆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
小篆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文字。
3.汉代是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4.楷书出现后,文字的发展趋于稳定。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到隋唐基本定型,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基本属于楷书范畴。
书法和古文字的关系

书法和古文字的关系
书法和古文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文字是书法的源头,而书法则是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古文字是书法的载体。
古文字是记录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等的重要工具,也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基础。
书法的字体、结构、章法等方面都与古文字的形态、笔画、构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的书写风格和特点,都在书法的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书法是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文字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其形态、构造等方面相对简单,而书法则通过笔墨的运用、线条的变化、章法的布局等手法,将古文字的艺术性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同时,书法也通过对古文字的再创造,形成了各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如楷书、行书、草书等。
总之,书法和古文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文字,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而通过欣赏和研究书法作品,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古文字学-第四章-古文字材料

——
支 表
天干
地支
• 六、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价值
• 高亨:“吾人生今之世,得见数千年前之遗文,可谓厚幸。 据此遗文,可以补正《说文》之阙误,可以作金石文之印 证,可以推究殷代之历史。……地下材料如此丰富,研究 成果如此巨大,可谓开古文字学及商代史之新纪元。甲骨 文研究价值之高,影响之大,于此可见矣。”
二、甲骨文的发现、著录与研究
( 一 ) 甲 骨 文 的 发 现 与 发 掘
• 1899年
• 王懿荣(1845-1900) • “龙骨” • 金石学
国子监 祭酒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 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 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 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 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 器、古钱、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 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 故取藏之,然无过问者。
吴 王 孙 无 壬 鼎
• 四、战国金文 • 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各国的文字分化大大 加剧,形成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两大系统。 • 各国金文所属文字各具特色。
3、金文材料
(1)《殷周金文集成》
(2)《金文编》 (3)《金文大字典》
战国文字
1、定义 战国文字是对战国时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 有品类文字的统称。 2、总体状况: “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而皆去 其典籍。”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叙》)
其极大甲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 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 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 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 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 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 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 多,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 则以铲除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 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四大古文字

四大古文字:
1.中国的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
2.古埃及纸草文字。
由法老王那默尔的铠甲关节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记起,到现在用在教堂内的古埃及文字。
后来被欧洲人称作这是希腊语“神圣”与“铭刻”组成的复合词,意思是“神的文字”,即“神碑体”。
通常书写在一种称作“纸草”的纸张上。
3.巴比伦泥版文字。
是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记录。
最初为苏美尔人所采用,后来扩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内容包括各种经济文件、文学作品、法律条文和宗教典籍等。
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
4.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
玛雅人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玛雅人也是玛雅文明的创造者。
古文字

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 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
古文字能够揭示汉字的起源和构造,在幼儿识字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汉字中有20%左右是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这三类字在,字形跟字义已经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如果溯源 到古文字(甲骨文或篆书),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举例来说,绳 子吊着钟,组成了一种乐器(其实就是编钟)。
以上所说各种古代文字,仅是史书上的记载,且久己失传,实无从稽考。纵有迹象,都为六国诡文,篆势奇 谲,殊难辨认。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 是中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 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 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 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艺术
艺术
古文 字艺术,是借助古文字资源如碑文、器物、史实、思想、艺术、临写等方面,所进行一次艺术推广、 教研、乐学、参与的形式展出。古文字资源的研究和成果,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于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 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古文字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具有较高的社会反响和学术研究 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
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
[3](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
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
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
基于此,他主张中国文字学是研究中国文字的学科,应该独立于中国语言学,并将其命名为“the science of characters”。
在先秦时,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当时的语录体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等记载的对话与当时的口语几乎是吻合的。
秦汉以后,当时的文人已经很难读懂先秦的文献典籍,原因除了两个时代的文字已有不少的差异外,还在于当时的文字与语言已有很大的出入。
到了隋唐,当时的人就连秦汉时期的著作都已无法完全读通。
由此可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本就不应该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现在我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由此可见唐兰先生的这一见解是极具远见的,它不仅确立了文字学在中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文字学在世界的地位。
(三)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每一个汉字都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形;一是字义;一是字音。
我国传统语言学一直是以语义的研究为出发点,又以语义的研究为落脚点的[4],其范围包括了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而三者又一般以训诂为主,文字和音韵很多的时候是作为训诂的工具。
正因为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字学研究都是兼形音义为一体。
中国古代文字学最有影响力的《说文解字》就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和辨识声读的文字书,如《说文解字》玉部中的(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走部中的(趣):疾也,从走取声[5]。
自从许慎以后,中国历代文字学研究者都大体沿袭着他的研究方式,很少有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
对于文字学将形音义合并研究的状况,《中国文字学》指出,文字学应该把研究内容放在字形,把字义、字音即训诂和音韵送出,因为在唐兰先生看来:“中国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
一个字的音义虽然和字形有关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严格说起来,字义是语义的一部分,字音是语音的一部分,语义和语音是应该属于语言学的。
”[6]唐兰先生的这一主张除了明确中国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外,更进一步确立了文字学和语言学相互间的地位,这是难得可贵的。
但是文字与语言间的联系千丝万缕,这又是无法忽视的。
研究文字字形,尤其是古汉字的字形,训诂和音韵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仅从字形研究文字有的时候常常会望文生义,如许慎把“士”解释为“推十合一”,把“王”解释为“一贯三横”,王安石把“波”字解释为“水之皮也”。
所以,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固然要以字形为主,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字形、字义和字音三者的内在规律,这一点在研究古汉字尤其重要,正如丁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说:“古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得。
其形、音、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而且,任何古文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研究古文字,既应注意每一个本身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又应注意每一个字和同时代其它字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纵的关系。
”[7]因此,我们认同唐兰先生以字形作为文字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字音和字义,这是由中国文字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关于文字的起源和发生问题几乎每一部汉子研究的论著都会对文字的起源和发生问题进行探讨。
汉字的起源和形成一直是文字学界争论不已的话题,由于年代久远,可提供研究的史前实物不足,再加上历代典籍文献众说纷纭,能提供的信息也不丰富,我们对汉字的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只能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论证和猜想。
因为主客观条件不同,历代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早在中国古代,许多文字研究者就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讨论,但他们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传说阶段,而且莫衷一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最早涉及文字起源的是《易经·系辞传》“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到了战国末期,诸子百家著作如《荀子》、《韩非子》等又提出了仓颉造字说,而后的学者都继续沿袭和发展这些说法,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始造书契。
”[8]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
仓颉造之,鬼哭粟飞;皇帝用之,官治民察。
”[9]到了宋朝以后,郑樵在《六书略》中又提出“始一成文”说。
总而言之,在文字起源和发生这一问题上,古代文字研究者似是而非,大体都停留在结绳造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八卦成书说等传说阶段。
在《中国文字学》中,唐兰先生对这些文字起源传说一一加以否定。
在他看来,结绳只是记事方法,还未达到文字的阶段,仓颉造字只是文人一厢情愿,至于八卦成书说则更无根据,古代的八卦只是古人算筹布爻,不是文字的取材。
对于文字的起源和发生六书者,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郑众《周礼注》)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打破了中国文字学研究千余年来的六书框架,这种大胆创新的学术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对文字学理论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受时代条件的制约,唐兰先生的三书说理论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足以包括一切中国文字,其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们认为其主要的问题有:(一)忽视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不同地域间的联系加强,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原来用来记事的文字画、契刻符号等被人们用于记录相应的语言,文字和语言一一对应的关系确定,文字才真正形成。
时代的进步对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便在现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他们在已有的文字上采用表音的方法,借用某个字或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来制造假借字[15],从现有的甲骨文看,图画文字所占的比例不大,而假借字所占的百分比较大,可见在当时假借已是很常用的一种产生新字的方法。
在假借字大量出现的同时,形声字也不断涌现,最初的形声字都是通过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定符或者音符而产生的[16],后来的形声字的产生也大体延用这种方式,形声字在甲骨文的比例是很高的,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发展的重大的历史转折,它使文字表达语言更加的准确和清晰,形声字也因此成为了汉字发展的主流。
纵观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大体上是延续从表意到表音的发展过程。
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分为象形、象事和形声,“象形和象事是上古时期的图画文字,形声字是近古的声符文字”[17],也就是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把中国文字主要的发展历程划为形→意→声。
假借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字构造方式,唐兰先生并未将其纳入三书,而是作为产生新字的六技之一,应该说唐兰先生的这种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假借更多的时候确实只是一种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但假借在文字构造上有重要的地位,三书未把它纳入是很不全面的。
同时,唐兰先生把象形和象意都归为图画文字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少的象形和象意文字早已没有了图画的意味,如日早期写为,是典型的象形,后逐渐变成写为;明是象意字,甲骨文多写为,已没有多少图画意味了。
而且三书说把象形和象意字定为上古时期的文字,形声字定位近古时期的文字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象形、象意、假借和形声产生是紧密相联的,在时间上应该不会相差太久,我们很难准确确定其出现的先后,唐兰先生人为分割,是很难让人完全信服的,这与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二)象形和象意界限不明,难以准确区分关于这一点,很多的学者都已经提出了质疑,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就明确指出:“唐先生自认为三书说的分类非常明确,一点混淆不清的地方都没有。
其实象形和象意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的。
”[18]《中国文字学》对象形和象意的定义为: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符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