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养生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要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他将道家哲学与武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来应对外界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功和快功两种,慢功注重内在的调养和修炼,而快功则强调外在的力量和技巧。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和动作流程等。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保持重心稳定,同时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椎的垂直状态。
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节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循环。
太极拳的动作流程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氧气的摄入量。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太极拳的应用领域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许多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太极拳还被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
在国际上,太极拳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焦虑症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武术论文5篇范文

武术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武术论文太极拳习练对我院学生性格塑造的价值“虎借风威抟阵式,龙乘云气显功夫。
乾元虚实凌霄剑,坤道柔刚太极湖。
竞技包容增智慧,武林拳艺演真如。
”-----------题记时间太窄,指缝太宽,不经意间,昨天已是流年。
刺眼的阳光照射着宿舍,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不觉间,在塔沟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武术练习也已成了习惯。
匆忙的日子总不给人闲暇的喘息机会,只能意犹未尽的去回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对我的影响颇深,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回想刚入学时自己的模样,练习武术扭扭捏捏,到现在却已经能够淡定自若,不能不说练习武术的功劳,而作为武术项目中的精华---太极拳,更不得不提。
伟大领袖邓小平曾在1978年会见日本友人时赞誉“太极拳好”,可见太极拳的地位。
而国家领导人为何如此重视太极拳呢?不得不与太极拳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人的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有关。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一些见解。
我们在进行每一次的太极拳练习时,教练都会要求我们先站桩,目的就在于使心情静下来,而练习时保持心无杂念才可能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追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内心的自我更新。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唯有心静才可能练出太极的韵味,因为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运动。
心静,自然无杂念,忘记自我,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缓,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偏激,心理承受能力非常的脆弱,遇事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傻事蠢事,酿成不可收拾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在大学都普遍开设了武术教程,而太极拳往往是最主要的,可见人们已经意识到太极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就拿我们教练来说,经常练习太极拳,使他看上去是那么谦和。
如果我们可以坚持把太极练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们也可以达到太极所教授的‘修心养性,尽性如天’的境界。
武术和养生的关系

武术和养生的关系武术和养生的关系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条件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养生这块投入的关注也就更多了,多种多样的健身方式,养生方法让人应接不暇。
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经历了几千年仍然历久不衰,自然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风姿,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和养生的关系。
欢迎阅读!武术和养生的关系中国武术除了本身具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色,它在养身健身这块的造诣也是不可小嘘的,它的实用价值让很多中外名家赞叹,是我国五千年历史下积攒的瑰宝。
养生同样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保健学问,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保养身心,从而使身体获得最健康的状态,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那么养生和武术碰到一起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武术和养生的关系1、神共养又称“性命双修”。
宋代以后“性命双修”发展为“性功”和“命功”的炼养体系。
在养生治身的修炼中,性与命本来是统一的“本一而用则二”的关系,精神意识的修炼和生命物质的修炼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过内外的修炼,一方面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精神得到新的体验和发展,使人的生命机能日臻完善。
所以形神共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和武术理论重要的炼养原则。
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人的心性、精气神、意识、思维等。
形神共养,即不仅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意在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养生手段来实现生命和潜能的开发与完善。
武术和养生的关系中国武术继承了“形神共养”或“性命双修”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的“内外兼修”炼养理论与方法。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基本物质的转化运动形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功能和能量形式;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液、津液的外在表现。
正因为精气神具有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动力、精神主宰三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武术与养生

武术与养生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健身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具有攻防技击、艺术展现和养生保健功能。
武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而不被种种的现代意识形态所淹没,除去本身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外,主要依靠了其养生健身这一古老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功能。
在李氏形意太极拳创编人李春苓先生的身上这种养练观显现的最为突出,他少年时身患重病,久治无效,后经人介绍以修习山西形意拳求生存。
通过坚持习武强身,不但病治好了而且身体比一般人还要好很多。
多年以后他继承统武术精华,根据人体构造对山西形意拳加以了突破和改进。
如今他己七十四岁高龄仍肤红齿坚、发乌骨硬、耳聪目明、力大无比,几个小伙子,与他较力,几番下来,几个年青人被累得大汗淋漓,而老人家却稳如泰山一般,这与他长期练武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繁多。
为推动武术运动全面发展,将武术分为五大类:拳术类、器械类、对练类、集体项目、攻防技术。
目前流传广泛适合大家练习的有太极、站桩、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八卦掌、推手等等。
这些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并且配合呼吸、意念,调理气血、放松精神。
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活血化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还能改善已经形成淤血的脏器的生理状态,例如心肌梗死、脑血栓、早期肝硬化等等;通过畅通经络,将体内病气排出,从而使内脏趋于阴阳平衡。
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延缓各。
传统养生运动论文

了解“中国传统养生运动”生活幸福、身体康泰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各种不同的尝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学是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的总称。
它包括呼吸吐纳、导引、推拿按摩、长拳、太极拳等各种徒手练习方法和骑马射箭、狩猎划船、蹴鞠踢毽等借助器械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
我所了解的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运动方法有三种:八段锦和五禽戏、太极拳。
其中八段锦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
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
我主要选修学习了站式八段锦,以下是我了解到的它的动作的作用及其与经络的关系: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作用:通三焦经、心包经,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各种慢性病症状。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作用:疏通肺经,同时治疗腰腿、手臂、头眼部等疾病。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作用:调和脾胃两经的阴阳,增强人体正气,主治脾胃不和之症。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作用: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颈椎和腰椎疾病。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作用:通心包经、心经、小肠经,治疗心火旺所致的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和脚步不稳,增强腰力、腿力和眼力。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作用: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治疗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第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作用:疏通肝经、胆经,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作用:利用颤足使得脊柱得以轻微的伸展和抖动,去邪扶正,接通任督二脉,贯通气血,消除百病。
除了八段锦外,五禽戏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中华武术的传统医学融合与健康保健

中华武术的传统医学融合与健康保健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技艺,更是一门包含中华文化精髓的综合体系。
在许多人看来,武术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但其实中华武术还融合了丰富的传统医学理论,可以为个体健康保健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中华武术源于古代军事技术,其技法融入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是由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引起的,而武术练习可以通过调整呼吸、锻炼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灵活性等方式,促进气血的流畅和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强健身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首先,中华武术强调的是身体的自我调理和保养。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调整身体的脏腑功能,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和爆发力,锻炼人体的耐力和体质。
比如太极拳就是一种典型的以柔克刚、以缓制急的武术形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系统,帮助人体达到内外兼修的健康状态。
同时,武术练习注重呼吸和调控身体的气机,使人体气血得以和谐运行,维护身体的健康。
其次,中华武术的传统医学融合还包括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
比如太极气功、武当养生功等传统功法,通过呼吸、动作和意念的结合,调和气血、舒缓经络,有助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些养生功法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调理,帮助人体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此外,中华武术还注重心理的调养与健康。
在武术练习中,往往强调身心合一、意念集中、保持冷静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压力、舒缓焦虑、增强自信和忍耐力。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武术的传统医学融合在这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传统医学融合与健康保健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体系,涵盖了自身的技术要求、中医养生理论以及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
通过练习中华武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和谐身心等多重保健效果,有助于维护个体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倡导人们尝试中华武术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传统医学融合的特点,从而实现全面的健康保健目标。
浅谈太极拳的文化与养生-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与养生价值

浅谈太极拳的文化与养生: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与养生价值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太极文化是其中一枝璀璨的奇葩,太极文化的理论基础是《易经》。
以太极拳运动为其核心,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球等。
太极拳的精髓即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相互变化。
而其奥秘,则在于永远处于变动开合状态。
而这种状态,必须遵守平衡,即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先贤从用兵和较技中认识到一条真理:天下有常胜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
关键词:太极文化太极拳阴阳哲学里的太极:什么是太极?太极一词,始见于《易经》系辞上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
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二仪,两仪即太极。
总之,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拳学里的太极:太极,太极拳的原理可以概括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动态体现。
宋周敦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
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
”意思是太极为宇宙生化之源,万物启蒙之本。
一、太极拳理对养生的阐述太极拳理包括的方面众多,众多拳家在自身的练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予以总结,使太极拳理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也使学习者收益终身。
(一)“根”的健身作用“千变万化有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陈鑫:《陈氏太极图说》);“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其根在脚,发于腿”(武禹襄:《十三势说略》)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太极拳中“根”的重要性。
有研究证实,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的增强老年人的下肢平衡力,改善下肢的柔韧性即关节灵活性。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简析传统武术的养生价值

文体用品与科技总第464期2021年4月(上)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河北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19KYYB17。
作者简介:周嵩山(1981-),男,河北冀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文化。
前言武术与医学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武术依赖于医学而产生,而养生作为医学的重要内容,它和武汉源于同样的历史背景、哲学基础,不言而喻武术具有较强的养生健身价值。
1、传统武术养生的基本特点1.1、武术招数孕育着养生理论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传统武术养生每一个招数,我们发现它理念都孕育着深厚的养生理论。
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武术中的运动注重运动者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在确保身体运动的基础上强调每个人的养精、炼气、调神,这些运动基本要点成为了他们传统武术动形的主要形式,也是传统武术锻炼者的锻炼形式。
同时,传统武术注重阴阳理论,在武术运动中强调虚与实、动与静的观察和结合,强调开合升降等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强调武术运动过程中的屈伸与俯仰,并形成了形、身、气、血的整体统一,强调武术运动中表与里的和谐统一。
1.2、武术养生强调意、气、形的和谐统一从运动生理角度来看,传统武术强调意、气、形的和谐统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呼吸与躯体运动是否与他们的意念达到了和谐统一的位置,通过传统武术运动就可以在坚守意念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来不断进行调息,最后达到动形与意念的统一发展。
其中,坚守意念就是意守,在传统武术中就是指运动者意念专注;调息就是运动者根据自身情况来调节呼吸节奏,而动形就是指他们的形体运动,和谐统一就是意念专注、调节呼吸、形体运动三者之间能够通过运动达到整体的协调配合。
在武术运动中运动者要保持形的神一致性,也要确保意和气紧紧相随,最后让形和气相互感知,通过形体运动和意念专注来促进身体内外的和谐性,最后达到医学角度的养生健身作用。
1.3、武术具有风格独特的养生方法传统武术具有“融诸家之长于一体”的基本特点,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人们通过传统武术养生实践来总结出来的,这些运动生理的养生知识和经验就成为了人们别具一格的养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史 并融合了道家文
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因此 传统武术才真正称得上养生运动。
传统武术在人类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健康意识与传统武术在健身中的优势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探讨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健身养生价值
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它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并且不断发展 能传播到世界各地 因为它确实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 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
比如太极拳和八卦掌 都具有极强的抗暴功效、极好的开智效果、无穷的艺术趣味更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
不但中国人喜欢 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喜闻乐见。
一、社会健康意识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在已是高科技时代 是数
码之家了。
特别是高科技不断融入人类生活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如电脑代替很多体力劳动 出门电动车 公交车 小轿车代替步行 自行车等等。
可是别忘了 任何事情
都具有两面性 科技发达的今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我们本来具有的动物特征逐渐退化 人类的头脑越来越
发达 而身体却越来越虚弱。
还有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强烈的欲望 使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 心理不
平衡 导致一系列“职业病”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另外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与日俱
增 人们对健康也给予了更高的标准。
那么人们怎样才能使
的生命的时间达到极限 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具有健身养生
功能的体育运动 然而传统武术则刚好具备这一功能。
二、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
现代社会呼吁健康长寿 因此人们急切需要具有健身养
生功能的体育运动 而中国的传统武术独具健身养生思想和
养生方法。
传统武术养生强调“天人合一” “内外合一” 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 应遵循宇宙的规律 让人体与宇
宙达到共振 与自然融为一体 协调发展 人的个体本身也
应该达到内在的心意思维与外在的表象动作协调一致 强调“调心练意” “练意调神”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
“意”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 通过锻炼 达到身心俱健。
此外 中国传统武术主张“松静自然” “动静结合”。
松 指精神与身体的放松 静 指心态和情绪的
平静。
传统武术强调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以动
为用 以静为养 动静适宜方能健康。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都要求动静适宜。
三、传统武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术
中华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因此 传统武术被称为养生术。
传统武术不仅
锻炼外在形态姿势 更讲内功的修炼。
“内练一口气 外练
筋骨皮”是各种流派都遵守的练功准则 各种功法和技法皆
以意带动 形随心动 以形达意 形意合一 注重通过练功
达到疏通经络 防止疾病 保健强身的目的。
另外通过练习
传统武术可达到精神、形体的双重冶化 全面改善生理、心
理的机能。
这也正是武术养生有别于一般体力锻炼的重点之
所在。
作为一种健身的运动形式 传统武术与其他运动相比具
有独特的优势。
他不受体质 地点 金钱 年龄等的限制。
它比较自由 灵活 并且它的运动量 运动幅度 都可以由
练习者自己来控制。
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选择运动量大、较
长的套路 身体素质一般的人可以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的、较
短的套路 也可以从中选择一段或一节进行练习。
另外 传
统武术对外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同样是健身方式 乒乓
球运动需要球台和球拍 羽毛球需要球拍和球网 打篮球需
要篮筐和篮球 而传统武术则不需要任何器材 同样能够达
到锻炼效果。
除此之外 传统武术的练习没有年龄的限制
它是一项终身运动 每一个年龄段得人都可以练习。
因此
许多武术专家认为 传统武术是适合任何人的最好的健身养
生方法。
四、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传统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运动方法 能够增强和维护
联系着的生理功能。
另外 传统武术是一种整体运动 要求
内外合一 所有动作都要求身体各部分以及内在精神的协调
配合 这样身心各部分都得到了锻炼 从而全面提高或维护
练习者的柔韧、反应、灵敏、协调、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 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调养其气血 改善内在机能。
传统武术击技训练使人获得防身自卫的能力 以增加练
习者的安全感 从而是练习者保持心态平静 精神放松 这
样间接地起到了健身养生的作用。
传统武术道德训练是一种
使人心态平衡的修养方式 传统武术道德训练可以提高人的
精神境界 降低人的欲望 解决期望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
造成的心理不平衡问题 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传统武术的练
习 将人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和人生哲学连在一起 相互
作用 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 兼而得
之 较好的把健身养生结合起来。
健身和养生既一致 又不
是同一个东西。
现代生活讲究生活质量 即活的健康 在健
康的基础上长寿 传统武术追求的是高质量的健康和长寿。
健康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今天 大力开展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活动 发挥中国传统武术养
生文化的优势 将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人们从事传统养生运动 体验其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可以更好地体现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追求。
传统武术对健身非常全面 它注重人的内外兼修 强调从精神到肉体 由内到外 循序渐进地全面进行锻炼 从中了解、领悟做人真谛 完善人生价值 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