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病机2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病机

第八章  病机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 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 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 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 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 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 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 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形成: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 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
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或衰弱,代谢缓慢, 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 虚寒证。 先天禀赋不足 形成 后天饮食失养 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 原因 劳倦内伤 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久病伤阳 (肾阳为诸阳之本)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 表现 神疲、喜静瞋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
机理 阳热亢盛 邪自内生,气郁化火 热——壮热、面红、目赤 表现 动——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口渴、便干、苔黄 转归: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阴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 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 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 不甚)的实寒病证。 感受寒湿阴邪 形成原因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 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脘腹胀满、疼痛 (但时作时减)等假实征象。 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出现的便秘。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衰 邪去正虚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不复
1.正胜邪退
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 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痊 愈。
基本病机
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 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虚实病机
邪盛 正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实的病机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 一种病理状态。
正气? 不虚!
病机特点: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斗争激烈,病理反 映明显
2.阳损及阴
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 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病理状态。 例如肾阳亏虚、水泛为肿(阳虚水泛)一证, 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 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阳升风 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 阳两虚证。
表现: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
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多见于: 素体虚弱,精气不充; 外感病的后期; 各种慢性病证日久; 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3.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正气不虚 ——实证 正气亏虚,邪气不盛 ——虚证 邪气亢盛,正气亏虚 ——虚实错杂证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了解病机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转化的病机。

4.熟悉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六)阴阳转化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虚、精瘀。

(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三)血的失常:血虚、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失调;气与血关系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

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

(二)病性转化: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

【课时与方法】总课时10邪正盛衰2阴阳失调1精气血失常1津液代谢失常1内生五邪1疾病传变2讨论2。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

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病机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I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邙日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基本病机一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主要内容」疾病病机一一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病证病机一一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一一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特点立足整体联系的病机观整体观。

寸小[_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J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A本教材介绍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

1. 虚实病机实的病机 (邪气盛则实)虚的病机 (精气夺则虚)2. 虚实变化、“亡阳”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
2.阴偏衰(阴虚)
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虚热 证。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
比较:
阴虚则热——虚而有热; 阳胜则热——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五脏六腑皆可发生阴虚病变,但一般以肾阴 亏虚为主。肾阴为诸阴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
不能滋”,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
.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阳盛—阳邪作用→机体之阳的
于机体 绝对偏盛
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兼伤阴——“阳胜则阴病”。
阴衰— 机体阴 → 不能 → 阳相对 虚热证(即“阴虚则热”)
液不足 制约阳 偏盛
.
阴盛—阴邪作用→机体之阴的

于机体 绝对偏盛
“虚”的临床假象。
“大实有羸状”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
气血不能外达所致。
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 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 妇科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
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
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至虚有盛候”
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 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
麻疹 病机
发热 病机
痢疾 病机
疼痛 病机
…… ……
第一层次:基本病机 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
理反应。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形成 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必然引起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v 邪正盛衰 v 阴阳失调 v 精气血津液失常

第八章 病机

第八章 病机

阳盛格阴
(1)含义: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 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 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见真热假 寒的病证,又称“格阴”。 (2)病机特点:邪热深伏于里,阴气 格拒于外。
(3)临床表现:真热假寒证,热极似寒。 热势越高,肢冷越甚,又称“热厥”,“阳厥”
胸腹灼热,壮热、面红
真 热 假 寒 证
脉沉取有力,腹久按灼热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部分表现 “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 含义 “虚”为病机本质,
形成 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
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 、腹 表现 痛(喜按)等假象。 老年人便秘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 邪退
邪气退却物质 和脏腑经络的 损害逐渐康复



病机学说 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 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包
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形成: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 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 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 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病因: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 邪热炽盛,逼津外泄 慢性热病,久耗阴液 大吐大泻大汗,骤损阴液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八章病机

寒性病机
表现为手脚冰凉、退化性关节炎等病症。
2
热性病机
表现为热、燥热、口臭气味等症。
3
寒热错杂
由于气血失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原因,会导致寒热错杂,表现多种病理状况。
风湿病机
风寒湿病机
表现为寒湿痹痛、风湿疼痛等症 状。
阳水病机
表现为小腿、足踝肿胀、痛经等 症状。
血瘀病机
表现为骨质髓瘤、血管瘤等症状。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 八章病机
本章介绍中医理论中的“病机”知识点,探讨疾病形成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学 习病机是学好中医理论的基础,请跟随我一起学习。
病机概述
1 什么是病机?
病机是疾病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病机有 助于辨证施治,进而治疗疾病。
3 病机的形式有哪些?
中医理论将病机分为六经、脏腑、气血、痰 饮、寒热、风湿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病 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气滞血瘀
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气滞 血瘀,顽固性疾病多与气滞血 瘀相关。
痰饮病机
痰湿
痰湿是积聚在身体里的湿气,多由湿邪侵入体内以及脾胃、肺脏等所致。
饮液
饮液是身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体液,多因脾胃、气机失调、肾衰等原因造成。
痰瘀
痰瘀是湿气和血液凝聚在一起形成瘀血,表现为脉络瘀阻、患处肿胀等。
寒热病机
1
2
病机的计算机模拟
加强对该理论的模块化分析,缩短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时间以及促进临床输送速 度。
3
病机的数字化分析
基于大规模数字化病历数据,实现病机知识的推断和学习。
2 为什么要了解病机?
病机是中医学的核心,掌握病机可以更好地 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助于剖析疾病本 质。
4 如何辨别病机?

第八章 病 机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第八章 病 机 -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第八章病机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邪正盛衰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了解中医病机学的形成。

教学内容1. 病机的概念及中医病机理论的形成、发展。

(约10分钟)2. 中医病机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为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律液失常。

第二层次是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第三层次是分类病机,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第四层次病证病机,包括各类疾病和证候病机。

第三层次是症状病机,研究某一症状的发生机理。

(约10分钟)3.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① 虚实病机:虚实的概念、虚实的病机特点、虚实病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约20分钟)② 虚实错杂: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

(约10分钟)③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虚或实性质的转化,包括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

(约5分钟)④ 虚实真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质不相符,甚则出现假象的病机变化,包括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

(约10分钟)4.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① 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转归。

(约5分钟)② 邪胜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死亡方面的转归。

(约5分钟)③ 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 重点:①病机的概念。

②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

③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2. 难点:①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关系。

②虚实转化病机的特点。

③虚实真假病机与虚实错杂病机的区别。

3. 思考题:①中医病机学包括哪些层次?②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有何关系?③如何分辨虚实真假病机?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有何不同?④邪正盛衰怎样影响病势的趋向及转归?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2-125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87-489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6-535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66-271;281-286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71-172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3-246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1985;4:16)
2、热极生风
(1)概念 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邪热炽盛,
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致使筋脉失养 而化风。 (2)临床表现: 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常伴有高热、 神昏、谵语。
病案举例 (热极生风)
柳某,男,2岁。1994年6月25日诊。 晨起发热,体温39.8℃,送某医院以青霉素、病毒唑静滴,
证见神倦懒言,颜面及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舌质淡红,苔 薄白少津,脉沉细。。
病案举例(慢性肾炎)
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肾阴匾乏,水湿停聚。治以益气健 脾,滋阴补肾,利湿消肿。(处方:党参30,黄芪60,白术
12,泽泻12,山萸肉12,熟地黄15,山药15,茯苓15,牡丹皮10)
连服l周,病情无好转。遂考虑患者除体虚水湿内停外, 因病变日深,气弱不能行血,气血瘀滞亦为其主要病机。 于原方加丹参、益母草各30,再服1周,尿量增加,水 肿消退过半。守方继续治疗1个月,水肿全部消失,头 晕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
甘草2g,生姜2片,大枣3枚,防风4g,钩藤6g。日1剂, 加水400ml,慢火煎取药汁140ml,分2次服,服下后食稀 粥少许以助药力。服1剂后津津汗出,体温37.9℃,,抽搐 缓解,再进1剂,热退神爽而愈。
病案举例 (热极生风)
按:本例彻夜受凉,玄府闭塞,寒郁卫阳之气而致身热。此
时若以辛温之品如葱豉汤等辛而散之,则表开热退自安。 然前医却以抗生素等以寒治寒,冰伏其邪,则表闭更实, 以致郁热内炽,热极生风而惊厥。当务之急,宜遵“体若 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急开其表。桂枝汤能温经解肌, 调和营卫;加防风开泄腠理,发汗祛邪;钩藤清热平肝止 痉,药证相符,故服2剂而愈。
参苓辈无效者,细审其因,证有腹胀,双掌赤红,度其 体内当有血瘀。血瘀于内,阻滞肠胃,清浊不得归行常 道,相互混杂于下而作泄泻。此为虚实错杂之证,遂行 以攻补兼施。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茯苓、薏苡 仁淡渗利湿,柴胡、延胡索、川芎、桃仁、红花理气活 血化瘀,当归养血,甘草和中,虚者得益,实者得泻, 治中其要,病随药解。
天热退神苏而出院,因后遗手脚抽动而来诊。诊见神形 疲惫,消瘦,色白,日晡两颧潮红,肌肤干燥,目光无 神,舌红无苔少津,脉细弱无力,便干,手脚时有抽动, 或手指蠕动。
病案举例 (阴虚风动)
证属热邪久羁,真阴亏虚。治宜填阴沃燥,潜阳熄风。 拟大定风珠加减:生地、生白芍各15,麦冬、阿胶、生龟
板、生鳖甲、炙甘草各10,五味子、地龙、麻仁各6,鸡 子黄2只。每日1剂,加水800ml,煎取300ml,再入鸡子 黄,搅和后分3次服。服7剂后神情转好,下午潮热差,目 光比前有神,大便顺,手脚已不抽动,唯手指还时有蠕 动,原方再服,半个月后手指已不蠕动,肌肤已润泽。
梁xx,女,46岁,汉族,家务,入院日期:82年10月6日。 患者自述:剧烈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肢体活动无力
一天。始有头目眩晕,四肢乏力,心悸,继头痛逐渐加重, 头顶部痛甚,呕吐频繁,颜面潮红,脉弦紧,舌质赤苔黄, 血压180/130mmHg,呼吸18次/分,心肺正常。 中医诊为“中风”,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脑病” 。
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0g,川芎10g,柴胡5g,甘草 6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10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每天2~3次,腹胀明显好转.守方 继续治疗3周,大便成形,每天一解,无粘液,腹胀消失, 舌苔正常。结肠镜复查:肠粘膜充血水肿消失。随访半年 未复发。
病案举例(慢性结肠炎)
按:病泻日久,兼见乏力,脉细缓,乃脾虚之候。然四君
(1)概念: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因之
亢逆,亢而无制而化风的病理状态。
(2)临床表现:
肝阳上亢 →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肾阴不足 → 腰膝酸软,振振欲仆地,或肢麻震颤,筋惕
肉瞤。
中风(脑血管意外) → 突发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甚
至因血随气逆而卒然昏仆,不醒人事。
病案举例 (中风)
病案举例 (血虚生风)
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
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 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着逐 渐增长的趋势。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均为控制症状(进行 病因治疗的尚未报道),且毒副作用较为明显。中医学认 为该病属于慢惊风、痉证、颤证等病证的范畴,其主要 病理机制是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治疗上以滋阴养血, 平肝潜阳为主。
(石延书,广西中医药,1994;1:37)
五、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 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 燥、热(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
因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 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
内生“五邪”--- 属于内伤病的病机 外感六淫 --- 属于外感病的病因
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
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初期多为表证、实证
(一)风气内动
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或筋脉失养而形成的具 有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征的一类状态。
风气 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
胞(一).血肌醉238.6μ mol/L,尿素氮9.9 mmol/L,二氧化碳结合 力18mmol/L。血常规:红细胞3.8×1012/L,白细胞7.9×1012/L, 血红蛋白98g/L。)
病案举例(慢性肾炎)
按:老年多属虚瘀之体,况该例又为水病,水与血同属阴
类,水湿停聚,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水瘀互结,水血 同病。首方未获寸功,乃独治水之故,后方加入丹参、 益母草,水血同治,瘀化水行,邪去正复,可见治虚治 瘀,相得益彰。
病案举例 (血虚生风)
证属血虚生风,治当养血补肝,柔肝熄风,方选芍药甘草 汤加味。
药用:炒白芍12,甘草6,钩藤(后下)8,天麻(另煎)10,当 归、木瓜各6,生地12,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30,全 蝎2,夜交藤10,琥珀末3(冲服) ,酸枣仁6。服药5剂, 患者症状大减,守上方出入10剂,症状基本控制。此后 症情反复,具参照上述辨治,皆获奇效,2003年至今未 复发。
[柳育泉,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19)7:377]
3、阴虚风动
(1)概念 热病后期,久病耗伤,阴津亏虚,筋失濡养而虚风
内动。 (2)临床表现: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等动风症状, 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数等阴虚表现。
病案举例 (阴虚风动)
夏某,11岁,1985年6月3日诊。 半月前因高热神昏送医院救治,诊断为乙型脑炎。住院12
病案举例 (血燥生风)
按: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
老人皮脂腺萎缩,分泌减少或洗浴过多,均可导致表皮角 质层中所含的水分减少,痒阈降低,导致本病。中医则认 为是由于肝肾精亏、气血两虚、血不荣肤所致。故在治疗 本病时,应重视养血祛风。当归饮子中何首乌、生地黄补 肾填精;当归、黄芪补气血、润肌肤,而黄芪又能固表; 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鲜皮祛风止痒。全方共奏 益气填精、养血祛风之功。
至下午3:00时许,突发四肢抽搐,夜,早起即身热。现 壮热无汗,体温40.6℃,面色青白,指纹浮而青紫,四肢 呈阵挛性抽搐,约0.5h发作1次。
病案举例 (热极生风)
证属风寒束表,郁热内积、激扰肝木,以致惊厥。 急宜解表,透热外出。拟桂枝汤加味:桂枝、白芍各3g,炙
病案举例 (中风)
治法:行气凉血、熄风泻火。 处方:木香10克,怀牛藤15克,钩藤20克,石决明15克,栀
子15克,夏枯草20克,半夏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 小蓟10克,菊花5克。服六剂头晕目眩已有好转,血压 150/100mHg,其余症状消失,按前方共服12剂,症状均消 失而出院。84年1月来院复查,血压140/95mmHg,未有不 适之感。
拘挛不伸等症。
病案举例 (血虚生风)
王某,男, 5岁。2000年4月30日就诊。 患者不自主眨眼,耸肩,摆头已半年余,(西医诊断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经口服氟哌啶醇、安坦等药, 患者出现神情呆滞,纳少嗜睡等副作用,故求治于中医。 症见眨眼,耸肩,摆头,坐立不安,时出秽语,面色少 华。平素性情急躁,动辄以物伤人,少寐梦呓,磨牙, 大便干结,舌质淡,脉细涩而弦。
[附] 血燥生风
久病耗血 年老精亏血少 长期营养缺乏 瘀血内阻,新血不生
津枯血少,肌肤失养
肌肤干燥,瘙痒,脱屑, 甚或肌肤甲错,形体消瘦。
病案举例 (血燥生风)
王某,男,75岁,工人,2003年8月16日就诊。 自诉:全身皮肤瘙痒5年有余,心烦不安,夜寐不宁,小便
黄,大便干结,2~3 d一行。曾内服息斯敏、扑尔敏、赛 庚啶等,外用皮炎平霜、思肤霜、肤轻松软膏、乐肤液等,
院做大便常规检查:粘液(+),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结肠镜检:粘膜充血水肿。 诊为慢性结肠炎。屡服四君参苓辈,但收效甚微。 刻诊:面色萎黄无华,腹胀、双手掌面红赤,舌紫暗略胖, 苔白厚腻,脉象细缓。证属气虚脾弱,湿瘀内阻。
病案举例(慢性结肠炎)
治宜益气健脾,祛瘀化湿。 处方:黄芪30g,薏苡仁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
均未使瘙痒减轻。西医诊断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
查见:周身皮肤干燥、脱屑,布满抓痕和血痂,舌质黯红, 苔薄,脉细弦。
病案举例 (血燥生风)
证属:肝肾阴虚,血不荣肤。 治宜:益气填精、养血祛风。 予当归饮子加酸枣仁15g、生龙牡各15g、火麻仁15g、牛蒡
子12g。连服7剂,瘙痒减轻,大便通畅,但睡眠欠佳,上 方去火麻仁、牛蒡子,改生龙牡各30g,继续服用5剂后症 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