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

合集下载

参考文献标注[1]

参考文献标注[1]

参考文献标注[1]
参考文献标注是指在论文中引用其他文献,需要标注出来源的方法。

通常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通常采用数字标注法,即在文中引用到某一文献时,用方括号将该文献的编号标注在相应的位置。

例如:[1]。

同时,在论文的末尾,需要列出所有的参考文献,按照文献的引用顺序编号,并给出详细的文献信息,包括作者、题名、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在文科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通常采用著者-日期法,即在文中引用到某一文献时,用括号将该文献的作者和出版日期标注在相应的位置。

例如:(Smith, 2005)。

参考文献列表也需要按照著者-日期的方式列出,给出详细的文献信息。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参考文献标注,都需要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确保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

- 1 -。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

参考文献引用[1,2]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如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优秀论文,2020: 1-10.[2] 王麻子,赵六,钱七. "写作技巧对文章表达的影响." 学术研究,2019: 20-30.标题:如何让文章更具人情味引言:写作是一门艺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和情感是作者的目标之一。

然而,如何让文章更具人情味,引起读者的共鸣,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使文章更富有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真人叙述的魅力。

1.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能够赋予文字更多的情感色彩,增强读者的感知体验。

例如,可以用"阳光洒在大地上,犹如母亲的温暖拥抱"来形容温暖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柔软与温情。

2.注重细节描写细节是文章的灵魂,通过细腻的描写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不仅仅描述"花开了",而是可以写"春风吹过,花瓣轻轻绽放,如雪般洁白,散发出阵阵芳香,整个花坛都被春天的气息所包围",这样的描写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感受。

3.运用感叹句和疑问句感叹句和疑问句能够增加文章的表达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多么美丽的世界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忽视这些美好的事物呢?"这样的句子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文章更具人情味。

4.借助个人经历和故事个人经历和故事是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别人的真实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和生动。

例如,通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结论:让文章更具人情味是一项需要技巧的工作,但通过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注重细节描写、运用感叹句和疑问句以及借助个人经历和故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一)马列原著和党的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1991年版,第5卷1996年版,人民出版社。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

1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0日。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 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8. 李长春发表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说明,人民网2011年10月27日,/xxfb/xwzx/whxw/201110/t20111027-132395.html1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的参考⽂献参考⽂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著作或论⽂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后参考⽂献中。

按照字⾯的意思,参考⽂献是⽂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献。

论⽂的参考⽂献1 参考⽂献: [1]Ronald WRebore.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6th Edition)[M]. Boston:Allyn &Bac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xx [2]C Chadwick, P Cappelli. Alternative to Generic Strategy Typologies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99 [3]宋本江胡跃福:⼈才招聘,另请⾼明还是⾃⼰培养[J].中国⼈才,20xx(8) [4]丁敬平: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J].中国企业家,20xx(11) [5]程桢贾雅军:企业内部⼈才资源的运⽤[J].经济问题,20xx(11) [6]安鸿章:企业⼈才聘任的两种模式[J].中国⼈才,20xx(4) [1]亚瑟W⼩舍曼:乔治W勃兰德·斯科特A斯奈尔著张⽂贤主译:⼈⼒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学出版社,20xx [2]魏峰李赕张⽂贤:国内外⼼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管理科学学报,20xx(10) [3]陈加洲:凌⽂辁&⽅俐洛.组织中的⼼理契约,管理科学学报, 20xx,4(2) [4]陈加洲凌⽂辁·⽅俐洛:企业员⼯⼼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理学报, 20xx,35(3) 参考⽂献: [1]王刚编著:《把握好⽤⼈的技巧与管⼈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xx年2⽉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xx年9⽉ [3]李诚主编:《⼈⼒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xx年11⽉ [4]吴志明著:《员⼯招聘与选拔实务⼿册.机械⼯业出版社,20xx年1⽉ [5]赵曙明:《⼈⼒资源管理研究》.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 [6]詹姆斯.W.沃克:《⼈⼒资源战略》.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1⽉ [7]罗布.⼽菲:《⼈员管理》.中国⼈民⼤学出版社,20xx年01⽉论⽂的参考⽂献2 [1]林红梅.“⽣态⽂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5):92-93. [2]杨多贵,周志⽥,陈劭锋.我国⼈与⾃然和谐发展⾯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xx(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惠,译,长春:吉林⼈民出版社, 20xx. [4]卢风,肖葳.应⽤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学出版社, 20xx. [5]李培超.⾃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民出版社,20xx: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J].⾏政与法,20xx(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学出版社,20xx:15.(责任编辑:1011)论⽂的参考⽂献3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

参考文献[1][2][3]的字号间距

参考文献[1][2][3]的字号间距

参考文献[1][2][3]的字号间距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字体: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另外文献总数量超过20篇,且至少有3~8篇英文文献。

除英文以外的其他文字的参考文献需译为英文并在该文献的后面加“in”以说明原文字。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1[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166-167.[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0,17(2):66.[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4):51.[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03,16(3):43.[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3.[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3,4,(2):7.[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01,18(2):13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2[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3[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7]马金耀,崔开艳,王D.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8]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4[1]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2]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4]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8]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9]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10]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2]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3]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14]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涂明华,杨耀防,姚果原等.医学专科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5[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6[1]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3]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7[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邹红烨, 李为民, 刘敏.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J].水利天地,1997年06期;26-27[2] 郭正兴,李金根主编.建筑施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石名磊,龚维明等编.基础工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主编.200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叶作楷主编.土木工程施工[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6] 邵全,韦敏才主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7] 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11]建筑工程做法(L06J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13]肖桃李.《建筑工程定额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对照——应用实例详解》.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黄伟典.《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5]马淑敏. 浅析工程造价的控制的重点[J]. 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06,(02)[16]叶峰. 浅析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J]. 山西建筑, 2007,(32)[17]孟丽. 浅谈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J]. 山西建筑.2007,33(17):270-271[18]沈杰.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9]江苏省建设厅.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20]建设部.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1]刘钟莹,卜龙章主编.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1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价标准[S].广东:南方电网,2004.[2]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上、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Ali A. Chowdhury,Don O. Koval.配电系统可靠性实践方法及应用[M].王守相,李志新.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4]谢开贵,胡博.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优化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7]安剑,孙秀梅,巩建华.Visual Basic项目开发案例全程实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王金娟.太原地区220KV赵匡架空线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4.[9]董邦洲.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及隐形故障诊断[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10]何迎春.基于故障树的架空输电线路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11]张宁.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可靠性的FTA法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12]赵联英.塞北地区50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13]张彤.考虑特殊区段的架空输电线路可靠性评估与检修决策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14]卢乐书,陈振辉,张杰.OPGW光缆用于高压架空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0):73-75.[15]李洋,王彦卿.超声波、紫外技术在配网架空线路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4,(04):9-11.[16]丁陶.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视频在线监测系统开发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0):143-145.[17]王彪,张艳军.红外测温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4,33(04):18-20.[18]祁树文,高山,梁晓亮.基于GPRS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J].吉林电力,2008,36(02):45-46.[19]黄文焘,邰能灵,范春菊.基于杆塔结构力学测量的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4):71-76.[20]乐振春,刘文韬,赵文彬.基于图像识别的嵌入式架空线路监测系统[J].华东电力,2014,42(01):61-66.[21]王敩青,戴栋等.基于在线监测系统的输电线路覆冰数据统计与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2,38(11):3000-3007.[22]张予.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J].高电压技术,2008,34(09):1992-1995.[23]王孔森,孙旭日,盛戈皞等.架空输电线路导线弧垂在线监测误差分析及方法比较[J].高压电器,2014,50(04):27-34.[24]杨之望,薛伍德.架空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J].华东电力,2013,41(04):780-785.[25]郭昊坤,衡思坤.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舞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64-3467.[26]张喜泽,张大义,蔡丹宙等.大跨越导线测振及监测技术研究[J].电线电缆,2011,(05):42-45.[27]周海滨,董明,任重等.振动频谱法在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检测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04):12-18.[28]陈琦.对输配电线路故障的在线监测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29]裴慧坤,岳鑫桂.智能故障定位监测系统在高压架空线路跳闸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7):98-99.[30]何清,汪涛,金涛等.输电线路覆冰监测技术[J].湖北电力,2009,33(01):16-17[31]陈金熠,范春菊,胡天强等.考虑架空输电线路状态的线路覆冰监测系统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15):93-98.[32]彭向阳,周华敏,郑晓光.架空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分析[J].电力建设,2009,30(09):20-24.[33]郑耀华.架空输电线路走廊树障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研究[J].核电信息,2014,(24):150-151.[34]孙凤杰,赵孟丹,刘威等.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2,6(04):17-22.[35]王秋瑾.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7(11):59-62.[36]ZhouJing,GuLongfei,LiWei.A Centralized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 ofTransmission Lines in Mined-out Area[A].2011 6TH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2011:2774-2777.[37]DengYuanjing,RenXichun, Xia Kaiquan.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Corridor Inspection[A]. AER-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C].2014,1111-1114.[38]Kumar Pradeep,SinghAsheesh K. Single Measurement Based Mechanical State Estimation for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Level Spans[A]. IEEE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C].2014,633-637.[39]WeiZhen-Bo,GongHui,JiangLe,prehensive risk based operational status assessment of transmission line[C]. IEEE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C].2014,232-237.[40]WangKongsen,ShengGehao,al.Operation risk assessment of a transmission line dynamic line rating system[J].DianliXitongZidonghua/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1,35(23):11-16.[41]ZhangJiangang,SunPeng,al.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online monitoring and condition assessment expert system oftransmission lin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13,12(17):4192-4195.[42]HaoBing,ZhiLi.Wire suspension system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 running condition assessment[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1401-1402.[43]Qin W.,MengF,al.Transmission Lines Operating Reli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Real-time Power Flow[A].2012:606-610.[44]阳林,郝艳捧,李立浧等.采用多变量模糊控制的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0,36(12) :2996-3001.[45]吕静芸,韩富春.Vague集相似度量分析在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08,(03):73-81.[46]姜涛,韩富春,范卫星.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J].电气技术,2007,(04) :58-60.[47]韩富春,周林伟,贾雷亮,周国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架空线路运行状态的评价[J].高电压技术,2009,35(2):399-402.[48]万龙,韩富春,张强.基于不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架空输电线路综合评价[J].电力学报,2007,22(02):180-183.[49]韩富春,董邦洲,贾雷亮等.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01):101-104.[50]张鑫,韩富春.基于蒙特卡罗的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模型[J].电气技术,2007,(04):74-78.[51]郭晓敏,韩富春,简靖森等.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架空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评估[J].电气技术,2006,(07):39-41.[52]宫宇,王奇.一种新颖的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方法[J].电磁避雷器,2015,(06):18-23.[53]王成江,李红艳,范开明等.基于Delphi法和分层模型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2012,34(05):52-57.[54]何乐彰,张忠会,张琪琪.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电力与能源,2014,35(03):349-352.[55]王奇,钱海,常安,宋云海等.基于数字电网统一功能架构的高压输电架空线路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电力,2014,42(4):698-703.[56]刘泽坤,于虹,郭铁桥.电网状态评估防范体系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2014,42(04):49-52.[57]冯剑飞,王臻卓.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架空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机电信息,2011,(24):66-67.[58]纪航,刘新平,杨庆华,孟夏卿.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超高压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方法思考[J].华东电力,2009,37(07) :1122-1126.[59]韩富春,张宁,童国力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的FTA法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38(01):45-47.[60]陈丽娟,李霞.2011年全国输变电设施可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2012,45(07):89-93.[61]张逸群,张金光,郑福斌.输电线路运行档案智能化管理与状态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电气技术,2010,(05):68-71.[62]韩富春,刘亚新等.老旧架空输电线路评估状态标准的研究[J].山西电力,2005,(06):1-3.[63]李冰然,夏临闽,赵晶晶.基于模糊评价和风险矩阵的输电线路风险评估[J].电力与能源,2014,35(06):672-677.[64]张宁,韩富春,童国力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的可靠性评价[J].山西电力,2006(05):9-10.[65]杨帆,查星,黄江龙等.基于贝叶斯网络和分层模型的输电线路状态评估[J].电子世界,2014,(11):41-42.[66]王洪,柳亦兵,董玉明等.基于短期振动测量数据的线路振动状态评估方法[J].电网技术,2008,32(12):12-16.[67]段晓丽.基于模糊理论的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模型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08):4-7.[68]童国力,韩富春.输电导线防舞的双向稳定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38(6):517-520.[69]黄志煊.浅析10kV配网架空线路的运行维护与检修[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5):69-70.[70]张颖,于红丽,舒彬等.利用OPPC技术实现架空线路实时全程测温与通信的研究[J].2012,(09):26-30.[71]童国力,王金娟.均布荷载架空线路应力状态方程的近似处理[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40(4):407-410.[72]王瑞珏,桑赵刚,布春明.架空线路现有在线监测系统应用情况分析[A].2010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458-462.[73]周健科,沈佩琦.架空线路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四遥功能的实现[J].浙江电力,2013,(12):24-26.[74]邱兵涛,李永飚.架空线路防污闪及防覆冰措施和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9):94-96.[75]李文群.架空输电线路的健康状态和风险评估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8):69.[76]沈鑫,王昕,刘清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监测与研究[A].第四届全国架空输电线路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718-725.[77]赵广平.关于输电线路检修部分问题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4):95-96.[78]黄新波,刘家兵,蔡伟,王小敬.电力架空线路覆冰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电网技术,2008,32(04):23-28.[79]胡兵,夏涛,薛志鹏等.一种计及检修风险的配电网检修优化方法[J].华东电力,2013,41(04):802-807.[80]卓勇,史晓红.输电架空线路覆冰实时监测和防治方案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1):12-15.[81]汤洪峰.浅析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176-177.[82]李昭廷,郝艳捧,李立浧等.利用远程系统的输电线路覆冰厚度图像识别[J].高电压技术,2011,37(09):2288-2293.[83]孙羽,王秀丽,王建学等.架空线路覆冰闪络跳闸特性分析与风险建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31):149-158.[84]徐鹏,王钢.架空线路电弧故障的非线性估计单端测距方法[J].电网技术,2007,31(11):82-87.[85]石峰,刘哲,朱学成等.架空输电线路状态检修探索[J].黑龙江电力,2006,28(06):452-454.[86]阳林,郝艳捧.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覆冰力学计算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39):100-105.[87]盛戈皞,江秀臣,曾奕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和故障综合监测评估系统[J].高电压技术,2007,33(08):183-186.[88]阳林,郝艳捧等.架空输电线路覆冰状态评估模糊专家系统[J].高电压技术,2011,37(12):3028-3035.[89]薛宇箭,赵彦平.架空输电线覆冰和融冰仿真软件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1,(36):38-40.[90]孙羽,王秀丽.冰灾天气下架空线路倒塔断线风险评估[J].东北电力技术,2013,(11):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s of
internal auditing Framework[Z],2001.
[2]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R],1992.
[3]Jayanthi Krishnan.Audit Committee Quality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2):649-675.
[4]Goh,Beng Wee and Li,Dan.Internal Controls and Conditional Conservatism[J].Accounting
Review,2011,86(3):27-33.
[5]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rnance[Z],2002.
[6]Cramling,Audrey A.,Mario J.Maletta,Arnold Schneider,and BryanK.Church.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function incorporate governance:asyn the sisofthe extant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re search[J].Journal of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94-244.
[7]Bailey,Andrew D.,Audrey A.Gramling,Sridhar Ramamoorti.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et
Auditing[M].2005:6-11
[8]Kim,J.,B.Y.Song,and L.Zhang.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404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4): 1157-1188.
[9]Bargeron,L.L.,K.M.Lehn,and C.J.Zutter.Sarbane-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2):34-52.
[10]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Z].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3:8-26.
[1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22.
[1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15.
[1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75-81.
[14]李健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基于内部审计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1:35-43.
[15]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1,(4):82-87.
[16]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J].审计研
究,2014,(6):100-107.
[17]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2015,(1):76-84.
[18]王鲁平,杨诗雯,段兴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24):
91-99.
[19]周小燕,罗绍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内部审
计,2013,(7):24-28.
[20]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
学,2011,(4):124-128.
[21]李奕淑.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3):15-15.
[22]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
(1):69-75.
[23]王莉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12):17-19.
[24]李娟.垂管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14,(12):80-81.
[25]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
2008,(2):86-91.
[26]刘婷婷.内部审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13,(11):23-25.
[27]王守海.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10,(5):82-89.
[28]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
研究,2006,(2):29-37.
[29]余小兵,耿焱.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与审计,2011,(2):188-189.
[30]王巧妮.国企改革后的内部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5,(7):105-106.
[31]沈翠玲.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14-115.
[32]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内部审计治理有效性研究——基于角色冲突的视
角[J].审计研究,2013,(2):35-42.
[33]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34]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用户参与[J].财会月刊,2014,(11):56-58.
[35]苏娟.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5,(3):275-276.
[36]王兵,刘立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5):106-112.
[37]雷英.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3,(1):75-81.
[38]毛新述,孟杰.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J].管理世界,2013,(11):155-165.
[39]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
2014,(2):4-11.
[40]朱华健,张盛勇,高宏伟.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J].会计研
究,2011,(11):57-64.
[41]周守华,胡为民.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3-12.
[42]曹越,黄灿,单铁霞.产权保护导向的政府内部控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
报,2014,(11):65-69.
[43]赵息,许宁宁.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审计研
究,2013,(4):101-109.
[44]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2012,(1):114-124.
[45]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J].审
计研究,2012,(2):105-112.
[46]杨星.高管团队背景特征、薪酬激励与内部控制有效性[J].商业会
计,2013,(12):82-84.
[47]逯东,王运陈,付鹏.CEO激励提高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吗[J].会计研
究,2014,(6):66-72.
[48]吴秋生,郝诗萱.论领导者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
究,2013,(5):32-39.
[49]崔志娟.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能传递财务报告的质量信息吗[J].中国注册会计
师,2012,(8):84-87.
[50]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1):27-30.
[51]刘定寿.浅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与协调[J].商业经济,2011,(6):1010-102.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局限之处:
近些年,我国的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越发凸显,并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空间。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内部审计或者内部控制的单独体系研究颇多,但就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甚少,更无涉及相关企业案例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于COSO 框架,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基础上研究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要素有效性的具体促进作用。

但由于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注并不多,本文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有限。

加之笔者本人无法深入到企业参加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只是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所以有些实际问题无法发现。

这是本文的研究局限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