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朝的社会阶层与阶级斗争

明朝的社会阶层与阶级斗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阶层构成和阶级斗争对于研究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流动以及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阶层的构成和阶级斗争的表现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究明朝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一、社会阶层的构成明朝社会的阶层构成主要分为士人、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士人作为精英阶层,拥有特权和权力,主要由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子组成,往往担任政府官员和学者。
他们在社会地位上高人一等,享有尊重和优厚待遇。
地主是农业社会的代表,他们拥有土地并通过租佃制度从农民手中获取丰厚的农产品和租金。
地主阶层的力量在明朝社会中非常强大,他们经常干扰政治决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是明朝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大部分通过务农为生,生活贫困,且往往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尽管农民在社会地位上较低,但他们数量庞大,经常参与到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中。
手工业者是明朝社会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如纺织、陶瓷、制造等。
手工业者通常凭借技艺获取收入,而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处于社会阶层的中下层。
商人是明朝社会中的新兴阶层,他们通过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获取利润。
明朝商人的地位与财富往往较为尊重,但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与士人和地主媲美的地位。
随着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的兴起,明朝社会的阶层结构稍有变化,社会流动性也有所增加。
二、阶级斗争的表现明朝社会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在士人与地主的矛盾冲突。
士人阶层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职和政治权力,而地主阶层以拥有土地和财富为基础,追逐政治利益。
士人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在明朝社会中十分明显,一些重要的政治变革和决策往往受到地主的干扰和反对。
此外,农民阶层也常常与地主发生冲突。
在明朝时期,土地的私有制度使地主能够通过收取租金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
农民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权益,不断发起农民起义和抗争,如白莲教起义、李自成起义等,这些农民起义的爆发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明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古代
1、古代是商人的黄金时代:当时,中国古代商人处于极佳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极大的经济力量,实施政治与宗教活动,是当时社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从而在社会地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古代村落中的商人:当时,商人与村落紧密联系,他们的贸易活动,对促进村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村民们对商人有着极大的敬重,并且将他们视为守护神。
二、唐朝
1、唐朝:出现变化,唐朝大力发展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也大有进步;经济上,商人处于极重要的位置,它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支柱,它
的经济力量极大地支持唐朝的繁荣发展。
因此,唐朝商人处于极为高
的社会地位,甚至几乎可以和贵族接轨。
三、宋朝
1、宋朝:进一步彰显商人地位,宋朝大力兴修水道建设,加强了内河
贸易,也推进了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商人社会地位又一次得到提升,
贸易间接带动宋朝经济发展,从而给商人社会地位带来更多的荣誉。
四、元朝
1、元朝:元朝发动对外贸易,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元
朝的贸易活动无所不在,商人在商业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他社会
群体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以至于在某些方面,商人甚至能够和官僚
比拼。
五、明清时期
1、明朝:随着明代经济的昌盛,商人又再次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商
人获得的特权不断攀升,他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
中国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清朝:继续进行对外贸易,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人的
财富也日益增加,让他们处于地位极高的层面,他们的财富及其地位,都超越了房地产豪门等传统贵族。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主要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组成。
这四个阶层在明朝社会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和职责,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演变。
一、士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的士阶层是以大学士、翰林院、儒官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阶层。
他们在明朝社会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
首先,士阶层是统治者的核心力量,他们从事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士阶层可以通过考试选拔,获得高官厚禄,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来源于朝廷的官员职位。
然而,明朝后期,士阶层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随着农民起义的频发和贪污问题的加重,明朝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士阶层的重视,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二、农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阶层,担负着农田开垦和粮食生产的重任。
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农民属于被统治者的一部分,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明朝农民的地位在明代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明朝崇尚农耕,认为农民居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也是背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
明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和待遇。
然而,在明朝后期,农民的处境逐渐恶化。
土地兼并、天灾频发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困苦,他们的地位和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三、工阶层的地位与变迁工阶层是明朝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制造业。
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初期,工匠们享受一定的地位和待遇,因为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而明朝后期,由于朝廷对商业的严厉限制,工匠们的地位逐渐下降。
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许多手工业者失去了工作机会,生活状况更加困难。
四、商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商人的地位在明初是相对较低的,商业被视为非正统职业。
然而,明朝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发展。
商人通过贸易活动积累了财富,并逐渐提高了社会地位。
明朝的社会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期间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本文将从皇权阶层、士人阶层、农民阶层和商人阶层四个方面对明朝社会的阶层状况进行探讨。
一、皇权阶层明朝的皇权阶层位居社会最顶端,由皇帝及其亲属组成。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几乎没有任何制约,象征着神圣的天命。
皇帝下设官员体系,按照职责不同,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两个层面。
中央官员由内阁成员组成,掌管朝政,决策重大事务。
地方官员则分为州县官员和乡村官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阶层,皇权阶层享受着特权和豪华,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二、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明朝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读书为门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成为朝廷官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士人阶层主要由文官和武官组成。
文官是以文学才能著称的士人,他们在朝廷中从事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工作。
武官则是拥有军事实力和军事技能的士人,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治理边境地区。
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士人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有些出身寒微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获得高官厚禄。
三、农民阶层农民阶层是明朝社会中最广大的阶层,也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大部分中国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以耕种土地为生,为官员纳税,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民阶层在家族关系中较为封闭,多数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了解有限。
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务农的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
在明朝,农民受到了一定保护,有些法律规定保护他们的权益,但也存在着地主剥削、赋税过重等问题。
四、商人阶层在明朝社会结构中,商人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轻视和排斥。
士人崇尚“读书做官”,认为商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缺乏忠诚和高尚的品德。
明朝设立了上千个行会,对商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使他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然而,在明朝的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商人阶层逐渐壮大,通过贸易、手工业和金融活动积累了财富。
明朝的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士人农民与商人的生活

明朝的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士人农民与商人的生活明朝的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士人、农民与商人的生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为了更好地了解明朝社会的阶级结构和财富分配情况,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朝社会的主要阶级有士人、农民和商人。
每个阶级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不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以士人、农民和商人为主线,来探讨明朝社会阶级与财富分配的情况。
一、士人阶级在明朝社会中,士人阶级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士人通常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被誉为“士大夫”。
士人的生活主要围绕文化教育展开,他们注重修养与礼仪,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主张道德伦理和家族尊严。
士人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经营和赋税。
在明朝,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而农业是明朝经济的支柱。
士人通常拥有大片宅基地,他们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以获取租金收益。
另外,士人还可以通过出任官职获取额外的收入,这些官职通常需要通过考试和政治关系获得。
但是,士人阶级在财富分配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高层士人能够获取更多的土地和官职,从而增加其财富和影响力。
而低层士人由于竞争激烈和缺乏政治背景,往往只能依靠少量土地租金维持生活。
因此,尽管士人阶级整体上享有相对较高的财富和地位,但内部的阶级差距仍然存在。
二、农民阶级明朝社会的农民阶级是最底层的社会群体。
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他们为明朝朝廷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民一般生活在农村,以种植粮食和耕作为主要职业。
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耕牛等生产工具。
他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计,努力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然而,农民阶级的财富往往受到天灾、战乱和赋税等因素的影响,处于较为困难的境地。
在明朝社会中,农民通常要向官府支付各种赋税和劳役。
赋税包括田赋和其他杂税,劳役则是农民需贡献一定的劳动力用于修建水利和公共设施。
由于赋税和劳役的负担,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很少,生活水平较低。
三、商人阶级明朝社会中的商人阶级是相对较新兴的社会群体。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明朝社会,人们被划分为四大阶层,即士农工商。
本文将对明朝社会的这四个阶层进行介绍。
一、士明朝的士阶层是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类人。
士是指拥有文化教育和知识修养的人,他们通常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通过考试进入官府任职。
士阶层的人有权读书、考试、参与政治决策等特权。
他们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社会管理提供智慧和才能。
士人通常有富裕的家庭背景,许多士人族谱载明他们祖上有功名或官职。
他们的儿子通常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家族延续士人的地位。
二、农农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农民在明朝是社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负责耕种土地、种植作物、养殖牲畜等。
农民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通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只注重农业技术的传承和改进。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出售,他们努力工作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然而,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是社会的支柱,为国家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必需品。
三、工工是指从事手工工艺生产的人,如木工、铁匠、陶工等。
工人通常是技术熟练的手工艺人,他们通过熟练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明朝时期,工人通常组织在工坊或工会中,相互学习和合作。
工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技术和工艺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商商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商人在明朝是社会中的商业精英,他们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利润。
明朝时期,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商业家族。
商人经常远足于国内外,开展贸易活动,他们运用商业技巧和经营理念来扩大自己的财富。
明朝政府对商业的管理相对较宽松,商人们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商人的资本积累和商业利润,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有时会引起官方的嫉妒与限制。
总结明朝的社会阶层划分是士农工商四大类,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试论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

支 独 立的政 治力量。
【 关键词 】 明清商人 政治地位 官 僚
新四民观 的兴起和传播
中 西比较
绅商的出现
商人 阶层与士绅 阶层 的对 流 : 士商相 混 。 伴 随着新 四民
明中叶 以后, 随着社会 商品经 济的发展和 商业作用的扩
从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到内地的繁华市镇, 大, 商人对 国家政 权影 响力增强 , 商人对 自身社会价值 的评 观的兴起和传播, 价越来越高。明末清初的商人则提 出了名利相通, 义利相通的 越来 越多 的官吏 和士人开始兼 营工商。 一般 来说 , 无官职 的 观点。 明清时期封建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 展, 商人经济地位也 士人经商, 多出于仕 途不顺 , 借商贾维持生计。《 泉州府志》 卷 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但“ 士贵商贱 ” 作为传统观念依然广泛 五十九 曾记载 :“ 黄继宗晋江人 , 幼 慧, 习举业。 即长, 父没家
地位 的差 别。 士与商都是一种追求生计的职业而 已, 无非是职 士绅阶层流动 。 在传统社会里 , 当官是读书人 的特权 , 不是儒 所以, 就算穷困儒生也有令人敬畏 之处: 业技能要求和 方法不 同, 两者 实质上并不存在相互排斥, 作为 士一般 都不能当官。
在相 同 目标 下不 同的实 践 , 两 者甚 至 还 颇 有共 通 之处 。
士 商相 混 ” 逐 渐 扩 大 为 影 响 全 国的 社会 潮 流 。 其 结 果 就 国的经济实力, 才是治本之 策。 他还谈到 日本 的例子。日本效 出的 “
法西方各国, 振兴制造和商务, 光绪四年至七年,日本外贸赤字 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形成了一个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阶层逐渐取代传统士绅阶层, 成为大 2 2 . 7 万元, 而光绪八年至十三年,日本外贸盈余竟然高达5 2 8 o  ̄ 相适应 的绅商阶层。 构成了官与商之间的 元。 这 种变 化正是商战所带来 的, 它是抵御西方入侵, 推动 国 中城市和许 多市镇最有权势的非官阶层,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一、明初商人的社会地位“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
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①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
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②“重本抑末”,主题在于“重本”,“抑末”是为了“重本”。
所谓抑末,主要是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
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一经济政策呢中国的“重本”,不同于西欧18世纪的重农学派③,鼓吹理想农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大农业,而是重地主制经济的农业,对于土地利有权和封建剥削关系的确认及对封建剥削对象小农经济的讴歌。
换言之,中国的“重本”,是重在为封建剥削基础的农业土地关系,抑末的基本出发点是巩固封建经济,因此“重本”就特别强调巩固小农经济。
此可谓中国封建重农思想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并非同义语(如日本的独立经营农户,现仍依附于现代资本主义)。
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形式二者达到和谐一致。
中国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小农加上家庭手工业,再加上家庭饲养业,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中国……因农业和手工业制造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④小农经济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
中国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种植业,由此而形成农户经营农业并力求自给自足;二是社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四中所说的“古人立法,厚本而抑末;今 向上的小商人形象,并且这个小商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善良赢得
日之法,重末而抑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策和法律已 了花魁的青睐。《喻世明言》中蒋兴哥新婚数日就出行,一定程
经出现了向商人倾斜的趋势。[2]
度上反应了商人的敬业精神。黄宗羲曾说:“世儒不察,以工商
8
商人自身的价值观也在大的社会背景中发生了变化。归有
【注 释】
①《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
②《皇明经世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③明 ④明 ⑤明 ⑥明
曹嗣轩《新安休宁名族志》,黄山出书社,2007.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 1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吕坤《去伪斋集》卷 2.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2011.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绡、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 学作品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同时,由于商人大都需要在各地
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 自秦至此,重农抑商又达 跑动,经历丰富,情节曲折,往往会成为创作者的最好素材。这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收拾残破的 样,以商人为主体的文学作品就满足了市民阶层对刺激和性的
人发放“盐引”。食盐生意一本万利,一直处于政府垄断的状态, 的十几两银子,在各地奔波买卖,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勤俭节
如果有“盐引”,商人们就可以合法地从事食盐生意。这样政府 约终于成为了亿万富翁。这不是个例,《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
给商人提供优惠政策,商人给政府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郎独占花魁》一节中,作者通过对卖油郎的刻画,开始塑造积极
下的良好的经济经济基础,使得明朝建立之后,江南一带的农业 不好,使得人们的心理预期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商人的高利也
发展迅速,尤其是棉花种植和蚕桑种植等,这直接催生了小手工 就显得十分诱人。万历年间的吕坤在《去伪斋集》中记载,“今天
业的繁荣。手工业制造的商品需要流通,商人的作用就必须重 下盐商不止数万家,天下盐店不止数万处”。[5]如此推算,那么商
商人,都对教师十分尊重。如此,一方面便于教师对子弟的管理, 商业的运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以地域为
另一方面还能使教师更加投入的教学。许多商贾世家都让自己 集团的商帮,其中以晋商和徽商在后来的发展中更为成熟。商
的子孙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即使是科举不成,商人也 帮的产生使得大量的资本可以在同一领域流通,也使得他们有
视起来。明中期,携带大量资金到湖州、苏州等地收购布匹丝绸 人的总数量可能已达到几百万甚至更多。商业的发展壮大了市
的客商被称作“标商”,而当地的小规模收购的商人负责将收购 民阶层,市民阶层又在很多层面上反过来促进商业的发展。小
的商品转手给“标商”,他们被称为“庄户”。
市民们渴望能够反映生活面貌,贴近自身实际的娱乐活动。文
【参考文献】
[1]三言二拍.书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铭伟,吉林大学文学院。
○ 捆绑在一起,从社会影响上,商人的地位也变得有钱更有势了。
一
二 “凤湖汪氏,世以诗礼承家,文人高士,抱节明经,代不乏人。有
年
第 以计然致富者,有以盐箂起家者,连檐比屋,……咸望族也。”[3]书
二
十 香门第也抛弃对商人的鄙视,对商业的成见,开始走上了经商致
八 期
富的道路。商人已经不再是政府压制,百姓歧视的行业了。华明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章
张铭伟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力量壮大了,其 社会地位影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 商人;社会地位;变化
Magnificent Writing
至明中期,商业的繁荣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宋元时期打 光就曾指出“士与农商常相混”。[4] 明朝士人在从政时的待遇并
动。尤其是北方边境的粮草供给缺口甚大,如果交给普通商人 商人的描写蕴含了对商业的肯定,阅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也
做这笔生意的话,政府也会省去路程上的人力物力消耗。粮草 会产生类似的想法。《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中,《徐老仆义愤成
生意风险大,利益小,于是明政府就给往北方边境输送粮草的商 家》写的就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商人。老仆阿寄用主人生前留下
让自己的子弟学习书法、算学等相关知识,让自己的孩子在商业 更集中的力量左右政局、人才和舆论,这种情况下,商人地位的
活动中也能占据着主动权。《醒世恒言》中太湖西的商人高赞就 提高成为了必然。
是让自己的儿子读书科考。明朝著名大臣东林党人首领顾宪成
二 出自商贾之家。如此,商人的利益与当权阶级的利益就紧紧地
经济局面,明政府只能采取重本抑末的政策迅速恢复小农经济 寻求。《三言二拍》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
的生产活力,将更多的人固定在土地上。然而到了明中期,农业 示了商人的生活、商业的发展。当然,在后期的发展中,市民文
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档次,政府开始重视贸易流通对经济的带 学开始向庸俗、色情或古怪的方向滑落。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对
商人们也会合理地利用社会法则提高自己的地位。明朝的 为末,妄议抑之。”[6]这些大家的言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舆论也
商人很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工作,很多商人都会有家塾和私学。商 肯定了商人的地位,这让商人们更加理直气壮起来。
人在有过丰富的从商经历和社会阅历之后,尤其是那些出色的
史家称,明中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的积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