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级抗震课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2011 新版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2011 新版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4 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时,尚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 部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时, 其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 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 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 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 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 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 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 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11.2 材料
11.2.1 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 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2 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 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结 构构件,不应低于C20。
11.2 材料
11.2.1条文说明:根据混凝土的基本材料性能, 提高构件抗震要求的最高和最低混凝土强 度等级的限值,以保证构件在地震力作用 下有必要的承载力和延性。近年来国内对 高强混凝土有了较多的试验研究,也有一 些工程应用。基于高强度混凝土的脆性及 工艺要求较高,对高烈度地震区,高强度 混凝土的应用应有所限制。
11.1 一般规定
11.1.8 箍筋宜采用焊接封闭箍筋、连续螺旋箍 筋或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当采用非焊接封 闭箍筋时,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 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 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 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宜大 于100mm。

防震减灾课程设计

防震减灾课程设计

防震减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影响;2. 学生能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预警信号识别、逃生自救技巧、家庭应急物资准备等;3. 学生能了解我国地震防治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家庭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2. 学生能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进行有效逃生和自救;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防震减灾设备,如地震警报器、急救包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2. 学生能关注地震灾害,关心受灾地区,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3. 学生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灾害防治教育范畴,旨在提高学生的地震灾害应对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灾害认知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易于接受新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构建安全校园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特点:讲解板块构造、地震波传播、震级与烈度等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教材章节:《自然灾害》第四章第一节2. 地震预警与防护措施:介绍地震预警系统、预警信号识别,学习家庭、学校防震减灾措施,如逃生路线规划、应急物资准备等。

教材章节:《自然灾害》第四章第二节3. 逃生自救与互救:教授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方法、逃生技巧、自救互救常识,提高学生在地震中的生存能力。

教材章节:《自然灾害》第四章第三节4. 防震减灾设备使用:学习地震警报器、急救包、防烟面具等防震减灾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教材章节:《自然灾害》第四章第四节5.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了解我国地震防治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抗震课程设计

抗震课程设计

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波的特点;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和逃生技巧;了解我国抗震救灾的历史和成果。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正确保护自己,迅速逃生;能够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和实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知识、地震逃生技巧、抗震救灾实例和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波的特点等基本知识。

2.地震逃生技巧: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在桌子下、捂住头部等;教授学生地震时的逃生路线和技巧。

3.抗震救灾实例:分析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抗震救灾事件,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灾精神。

4.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如检查房屋结构、储备应急物资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知识、逃生技巧等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抗震救灾实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逃生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逃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地震逃生书籍,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地震逃生知识和实例。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地震及其影响、我国的抗震设防思想、地震作用的计算理论、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分析方法以及各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等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更加熟练地应用工程规范,对我国的抗震设防思想、地震作用的计算理论、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分析方法有进一步的掌握和理解,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和工程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实施1、设计资料教师给定合适的设计对象,考虑到时间因素,允许对工程实例作部分简化。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典型性,可选为训练对象,也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形式。

设计对象的资料包括结构物的名称、功能、地点,建筑和结构方案、布置和做法、场地条件等;地震资料包括工程所在地的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等。

所给资料应能使得学生通过查阅规范和有关材料,明确工程的设防类别和标准,工程设防目标,本次设计的阶段和任务,能按规范的要求,正确确定有关计算参数以及正确选择计算模型和方法。

2、分组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小组5-6人,通过改变设计对象、地震资料、轴线选择、计算方法等尽量做到没有雷同。

3、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完成以下主要设计内容:(1)审阅设计资料,确定计算参数和方案(2)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的资料,正确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3)计算结构抗侧刚度根据结构类型,较准确地计算结构抗侧刚度。

(4)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计算根据设计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要求,提供多种实现方案,如:方案A:简化方法计算周期,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底部剪力法的应用,正确使用设计反应谱。

方案B:迭代法计算前几阶周期和振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应用,正确使用设计反应谱。

方案C:对已掌握计算动力学、PKPM等工程设计软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电算得到各阶周期和振型,再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了解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如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学习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如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工程抗震设计。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抗震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会查阅和应用相关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2.工程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3.地震工程: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4.工程抗震设计实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工程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抗震原理和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实验法: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程抗震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如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试验设备等。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相关学术期刊、地震工程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D 中柱(7 根)
Σk K= b 2k c

α=
K 2+ K


D = αk c
12 ( KN / m) h2
12 3.9 2 12 3.9 2
4 × 27.54 × 10 3 = 1.37 2 × 40.06 × 10 3
3
1.37 = 0.407 2 + 1.37 0.684 = 0.256 2 + 0.684
K=

2+ K 3 0.5 + 0.687 2 × 27.54 × 10 = 0.442 = 0.687 3 中柱(7 根) 2 × 40.06 × 10 2 + 0.687
1 × 27.54 × 10 = 0.344 边柱(14 根) 2 × 40.06 × 10 3
3
Σk b 2k c
α=
0.5 + K
Σk K= b 2k c

3
α=
K 2+ K


D = αk c
12 ( KN / m) h2 12 3.9 2
4 ×14.17 ×10 = 0.707 中柱(15 根) 2 × 40.06 ×103 2 × 14.17 × 10 = 0.354 边柱(6 根) 2 × 40.06 × 103


D = αk c
12 ( KN / m) h2
12 4.7 2
0.442×40.06×103× =9616.56 0.36×40.06×103× =7834.99
0.5 + 0.344 = 0.36 2 + 0.344
12 4.7 2
∑D=9616.56×7+7834.99×14=177005.7 KN/m (3) 框架自振周期的计算 计算公式: T1 = 2Ψ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框架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土木工程专业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二0一四年十一月一、结构选型与布置1.结构方案选择房屋结构方案应根据使用要求、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进行必要的经济技术比较,在满足安全、适用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房屋的结构型式,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造型、房屋的高度、工程地质条件、工期等物质与技术条件来确定,根据教学要求,本次设计的主体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体系的选择,与房屋内部的空间要求有关,还与所受的荷载性质及其大小有关。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和纵横向框架承重体系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整体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

地震区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采用现浇整体式框架。

2.结构布置房屋的结构布置,既要满足建筑在使用和造型上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到结构布置合理,有利抗震。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体型力求简单,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建筑的立面和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房屋楼层不宜错层。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结构刚度和荷载相差悬殊或房屋有较大错层时,宜设防震缝将房屋划分为平面规整、对称的单元。

(1)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通常有三种:1)横向框架承重方案由横向框架梁与柱构成主要承重框架,纵向由连系梁将横向框架连成一空间结构体系。

建议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此方案。

2)纵向框架承重方案由纵向框架梁与柱构成主要承重框架,横向由连系梁将纵向框架连成一空间结构体系。

此承重方案横向刚度较差。

3)纵横向框架承重方案沿房屋纵横向布置承重框架,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的长度相等或接近时,或两个方向柱列区格相近时,或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此承重方案。

有关各种承重方案具体特点及适用性详见教材及相关参考书。

(2)柱网与层高多层工业与民用房屋的平面与剖面尺寸,应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确定,设计时应满足建筑上的功能要求,同时应尽可能地考虑构件的标准化。

(3)板、梁、柱截面尺寸初估本次课程设计梁、柱截面采用矩形截面,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规范的构造要求。

1)板的厚度h简支单向板:h≥l/35(l为板的跨度);简支双向板:h≥l/45(l为板的较小跨度);连续单向板:h ≥l /40(l 为板的跨度); 连续双向板:h ≥l /50(l 为板的较小跨度)。

最小厚度:单向板:屋面板:60mm 民用建筑楼板:60mm 工业建筑楼板:70mm 双向板:80mm 2)框架梁截面高度:h b =(1/12~1/8)l (l 为梁的跨度) 截面宽度:b b =(1/3~1/2)h b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3)连系梁截面高度:h b =(1/12~1/8)l (l 为梁的跨度) 截面宽度可同墙厚。

4)次梁截面高度:h b =(1/12~1/8)l (l 为梁的跨度) 截面宽度:b b =(1/3~1/2)h b 5)框架柱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一般根据柱轴压比限值控制,可按下列公式估算:n Fg N E β= []cN c f u NA ≥式中:N ——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可由该柱负荷面积大小,根据竖向荷载的经验数据估算;F ——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负载面积;g E ——折算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按实际荷载计算,也可近似取12~15kN/㎡;β——考虑地震组合后柱轴力增大系数,取1.2~1.3; n ——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A c ——框架柱截面面积,A c =b c h c ;[]N u ——框架柱轴压比限值,一级、二级和三级抗震等级分别取《抗规2010》。

柱截面高度与宽度均不宜小于400mm ,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同一平面内框架柱与框架梁中心线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边长的1/4。

二、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1.框架的计算单元框架结构是空间结构,设计时通常近似按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分别计算。

图1为横向承重框架结构KJ-3的计算单元选取。

2.动力计算简图多自由度体系动力计算简图采用层间模型,即每层楼面及屋面作为一个质点,楼面与楼面(屋面)之间的竖向构件(如墙、柱等)的质量分别向上、向下集结到楼面及屋面质点处。

3.内力计算简图(1)框架跨度:取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框架高度:底层高度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梁面之间的距离,其余层取层高。

(3)坡度≤1/8的斜梁或折线形横梁简化为水平横梁。

图1 KJ-3的计算单元三、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抗震结构教材或《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多自由度体系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 i取本层楼面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相邻层层间竖向构件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一半之和。

各类荷载的取值主要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及设计任务书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框架刚度计算框架梁的线刚度:i b=EI b/l;框架柱的线刚度:i c=E c I c/H。

对于现浇整体式框架梁:中框架梁:I b=2.0I0边框架梁:I b=1.5I0其中,I 0为按矩形截面计算框架梁的惯性矩。

五、框架自振周期计算可采用能量法、等效质量法或顶点位移法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 1。

1.能量法∑∑===ni ii ni i i Tu G g u G T 11212πψ式中:i u ——计算结构自振周期用的i 楼层的假想侧移(m ),即假想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代表值G i 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出的i 楼层的侧移;T ψ——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一般框架结构取0.6~0.7。

2.等效质量法δπeq m T 21= eq m ——等效质量;δ——体系在等效质奌处,受单位水平力所产生所水平位移。

3.顶点位移法T T u T α7.11=式中:T u ——计算结构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侧移(m ),即假想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代表值G i 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出的结构顶点位移;六、多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40m ,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扭转效应可忽略不计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多遇水平地震作用,其主要计算步骤为:1.计算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 eq =0.85ΣG i ;2.由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1,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确定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1;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ζ取0.05;3.计算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α1 G eq ;4.计算各质点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1)T 1>1.4 T g顶层水平地震作用:Ek n Ek n nj jj ii n F F H G H G F δδ+-=∑=)1(1;其余各层水平地震作用:Ek n nj jj ii i F H G H G F )1(1δ-=∑=。

式中:δn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2)T 1≤1.4 T g各层水平地震作用:Ek nj jj ii i F H G H G F ∑==1。

七、框架各层地震力及弹性位移计算1.各层地震力相应各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 i :V i =∑=ni j i F 。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

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地震作用方向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

2. 位移计算(1)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内最大水平弹性层间位移验算:Δu e ≤/h/550; (2)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Δu p ≤h /50。

八、框架内力分析(1)水平地震作用下:采用D 值法进行计算。

(2)重力荷载效应作用下: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进行计算。

九、框架截面内力组合(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 1)框架梁:梁端支座截面:max M -、max M +、max V 跨间截面:max M +及可能出现的max M - 2)框架柱:上、下两端截面。

最不利内力:max M +及相应的N 、V ;max M -及相应的N 、V ;max N 及相应的M 、V ;min N 及相应的M 、V ;(2)荷载效应组合本次课程设计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的效应组合:EhK Eh GE G S S S γγ+=式中:G γ、Eh γ分别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各系数的取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规定采用;GE S 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EhK S为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3)抗震验算(三级框架)内力的调整,请查《抗规2010》。

1)柱端弯矩设计值调整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 者外,柱端组合的弯距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b c c M M ∑=∑η式中: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可按弹性分析分配;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三级取1.3。

当框架柱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c η。

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3。

3)杆端剪力设计值调整(剪力设计值相应按调整后的柱端弯矩进行计算)。

(a )三级框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G b n rb l b vb V l M M V ++=/)(ηl bM 、r b M ——分别为梁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Gb V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剪力设计值;vb η——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三级取1.1。

(b )三级框架柱端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n t c b c vb H M M V /)(+=ηb cM 、tc M —分别为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vb η——柱剪力增大系数,三级取1.1。

三级框架的角柱经调整后的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十、框架截面承载力计算请查《抗规2010》。

(1)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1)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RE u E M M γ/≤或RE γu E M M ≤式中:RE γ——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值详见教材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E M ——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u M ——梁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