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第二版课程设计 (2)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结构抗震》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抗震(Resisting Earthquake Of课程代码: 07116010The Building)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选修)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学分:3先修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开课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课程性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强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课程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地震与抗震概论 2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震及地震动的基本知识,熟悉抗震设防目标;2、掌握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及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教学内容】1、地震与地震动;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3、地震灾害概说;4、工程抗震设防;5、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构造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基本术语;2、建筑抗震设防依据及我国抗震设防中的“三水准、两阶段”。

难点:*1、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2、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第二章场地与地基 4课时【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建筑场地;2、掌握场地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基本概念;3、熟练应用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教学内容】>1、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2、地基抗震验算;3、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场地地段的划分、场地类别的划分;2、地基基础抗震验算,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3、地基土液化的判别,软土地基抗震措施。

计算书(二)

计算书(二)

计算书(二)西北地区某体育场钢铝结合隐框幕墙设计计算书(二)基本参数: 地区基本风压0.600kN/m^2抗震7度(0.15g)设防Ⅰ.设计依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JGJ 102-2003《建筑幕墙》 JG 3035-1996《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GJ/T 139-2001《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JGJ 113-2003《铝合金建筑型材基材》 GB/T 5237.1-2000《铝合金建筑型材阳极氧化、着色型材》 GB/T 5237.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1-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母粗牙螺纹》 GB/T 3098.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自攻螺钉》 GB/T 3098.5-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GB/T 3098.6-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GB/T 3098.15-2000《浮法玻璃》 GB 11614-1999《钢化玻璃》 GB/T 9963-1998《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 GB 17841-1999《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第二版) 》《BKCADPM集成系统(BKCADPM2005版)》Ⅱ.基本计算公式:(1).场地类别划分:地面粗糙度可分为以下类别:--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乌兰察布体育馆按B类地区计算风压。

(2).风荷载计算:幕墙属于薄壁外围护构件,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规定采用风荷载计算公式: Wk=βgz×μs×μz×W0 (7.1.1-2)其中: Wk---垂直作用在幕墙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第7.5.1条取定。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完成一栋多层框架结构以及一栋单层工业厂房的钢结构设计。

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结构设计中主要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施工图纸的基本内容和绘图技巧,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建筑结构设计和工程制图的能力。

成绩评定设计计算书40%,图纸60%,按等级评定。

(一)门式刚架工业厂房设计一、设计目的通过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实践,全面掌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的选型、柱网布置、荷载计算、结构分析、构件和节点设计、绘制门式刚架钢结构施工图等专门知识,从而加深对钢结构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设计要求1.熟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的相关条文;2.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和求解结构;3.掌握钢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表达方法;4.掌握计算书的书写格式和制图标准;5.计算书应计算正确,条理清楚,施工图绘制应规范准确。

三、设计内容1.方案设计(包括厂房平面布置、剖面设计和结构构件选型)与材料(包括连接材料)选择;2.刚架设计(截面估算、刚度计算、荷载计算、内力及变形分析、荷载及内力组合、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包括梁柱截面、节点、柱脚节点(考虑抗震)。

3.柱下独立基础设计4.柱间支撑设计5.檩条设计6.绘制施工图。

四、设计资料车间长度90m,两等跨,柱距、跨度和檐高见下表。

屋面坡度1:10。

梁柱采用Q345-B 钢材;屋面采用单层彩色钢板或夹芯板(自选);墙面单层彩色钢板或夹芯板(自选);天沟采用彩板天沟或钢板天沟(自选)。

控制指标:柱顶水平位移H/60;横梁挠度L/240。

厂房所在地为成都,基本风压w0=0.3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组合值系数ψc=0.6;基本雪压S0=0.1kN/m2,组合值系数ψc=0.6。

五、进度安排(12天)1.下达设计任务及结构布置0.5天2.设计计算及整理计算书9.5天3.绘制施工图2天六、设计成果1.结构设计计算书;2.结构设计说明;2.设计图纸:包括结构平、立面布置图,结构详图。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各类抗震设计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完成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抗震设计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抗震知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对工程技术的尊重和热爱;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结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从事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抗震基本原理- 地震波传播与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原理-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2. 建筑结构类型与抗震特点-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桁架结构- 其他新型抗震结构3. 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 抗震设防等级与目标- 结构布局与体系设计- 抗震构件设计- 抗震连接设计4.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建筑抗震设计案例- 抗震设计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 抗震设计优化措施探讨5. 抗震设计实践- 简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抗震设计报告撰写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作业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作业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作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各类结构的特点。

2. 学生能了解建筑结构的受力原理,掌握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3. 学生能掌握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具备初步的结构选型能力。

2. 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运用绘图软件完成建筑结构的设计作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结构知识,培养对建筑美学和工程实践的兴趣,增强对建筑行业的热爱。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了解建筑结构在历史和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结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建筑结构的作用、分类及各类结构的特点,如梁、板、柱、框架、剪力墙等。

2. 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讲解建筑结构受力原理,如受力状态、受力分析的方法、内力图的绘制等。

3. 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建筑结构设计流程:阐述建筑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结构计算等。

5. 结构设计软件应用:教授学生使用绘图软件(如AutoCAD、SketchUp 等)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 第1-2周:建筑结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各类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2. 第3-4周:建筑结构的受力分析,讲解受力原理及受力分析的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3. 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相关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生态环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程意识。

内容可以直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大纲的制定;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制定:-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2.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步骤;- 难点: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 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 教材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教材第6章: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教材第7章: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 教材第8章:结构抗震设计软件介绍。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 引言: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课时);2.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讲解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2课时);3.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解读我国相关法规,了解设防标准(2课时);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3课时);5.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课时)。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010019承担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08〕审核〔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10.23〕批准〔〕批准日期〔2022.10.23〕(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建筑工程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施工员、质检员及安全员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相关岗位上的关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继专业课提供材料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建筑力学》、《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后续课程有《质量事故分析》、《工程监理》和《毕业综合实训》。

2.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房屋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从而初步具备懂得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的方法;能领会结构设计意图,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的结构抗震问题。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工作提供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场地土、场地类别划分、抗液化措施与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天然地基与桩基础进行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结构基本周期、地震系数、地震作用效应与“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结构抗震验算的能力,并且能用计算简图和计算书来表达验算过程;通过对钢筋混土框架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及抗震验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施工图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通过对砌体结构震害特点、房屋选型、结构布置、抗震验算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多砌体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能力,并且能用图表和计算书来表达设计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抗震性能是建筑物最为基本的安全要求之一。

在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地震频繁,地震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结构稳定性的考验极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更加稳定、抗震的建筑结构抗震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二、设计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抗震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抗震结构问题的能力。

通过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了解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结构抗震中重要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掌握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针对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所需的差异性设计等。

三、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建筑结构抗震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结构抗震的原理、常见抗震设计策略、抗震设计计算等。

设计将按照以下步骤完成:
1. 抗震设计基础知识研究
对建筑结构抗震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常见的抗震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2.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掌握
本阶段将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计算方法,包括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动力计算、结构响应控制等。

3. 抗震设计案例练习
在本阶段,学生将尝试应用所学知识,处理一个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从中汲
取经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抗震设计比较分析
本阶段将对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明确各种设计策略在不同
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与限制性。

四、设计要求
1.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力学和地震学基础知识;
2.熟悉并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抗震设计的方法、建筑结
构抗震中重要参数的计算和评价,掌握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针
对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所需的差异性设计等;
3.学生需编写报告,详细记录所设计的建筑结构抗震过程,提出自己见
解和思考;
五、设计结论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抗震设计的能力,并通过实际案例应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