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合集下载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对于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尤为密切。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语言和文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并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语言变革是指语言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的改变。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语言不断涌现,促使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和观念上。

新的语言变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语言层面的基础。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逐渐成熟,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紧密相连。

一方面,语言变革为文学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文学现代转型也促进了语言变革的深入发展。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念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范畴,使得语言变革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具体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相互促进。

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他运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老舍则以浓郁的京味语言和讽刺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北京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现代文学多样化的风格。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就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和经典诗词上,传统文学知识的传授占据了大部分教学时间。

这种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使得学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无法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无法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2. 教学方法传统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死记硬背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难以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地区的学生因为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无法接触到优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资源,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对策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我们应该逐步丰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为了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3. 提高师资水平为了改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我们应该通过培训和招聘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水平。

可以开展师资力量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地区师资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4.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除了提高师资水平以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日益重要地位,汉语言文学教育成为了热门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运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忽视了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大多时间都花在了死记硬背课文和古诗词上,而缺乏实际的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在实际运用汉语时的能力较弱,难以应对真实的语言环境。

2. 缺乏趣味性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缺乏趣味性,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过多的书本知识传授,使得学生对学习汉语产生了抵触情绪,容易产生学习厌倦。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缺乏语言文学意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学生的语言文学意识往往被忽视。

大多数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语言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很难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学知识。

4.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有限,教材陈旧,教学设备简陋。

这样的条件下,教师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也难以获得更广阔的汉语言文学知识。

二、对策建议1.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汉语语言能力。

2. 创新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我们必须增加趣味性。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讨论、微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学习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学习者都会遇到各种困惑。

本文将探讨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1. 语音难以掌握对于非汉语母语者来说,汉语语音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汉语的声调、韵母、辅音等都与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多学习者很难准确地发音和掌握语音。

2. 字词句理解困难汉语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独特文字系统,以及词语和句子结构。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字词句理解困难的情况,无法顺利理解文章的含义。

3. 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难度大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语言结构,因此对于非母语者来说,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1. 提高语音表达能力要解决语音难以掌握的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的语音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模仿、跟读、录音等方式来加强语音训练,逐步提高语音的准确度。

2. 多角度学习文字系统对于字词句理解困难的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文字系统理解能力。

比如通过中国文化的了解、历史的学习、多读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加深对文字系统的理解。

3. 多维度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并辅以相关的解读资料,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也可以尝试通过电影、音乐等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从而加深理解。

4. 投入学习汉语文化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在学习这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通过学习汉语文化,如中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汉语言文学。

5. 结合实际情境学习汉语言文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学习一个社会、一个文化。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中国的电影、综艺节目、参加中国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结合实际情境来学习汉语文学,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汉语言文学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技能。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汉语言文学学习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探讨这些困惑,并提供一些解决措施。

汉字的复杂性是学习者面临的首要困惑之一。

由于汉字的独特结构和丰富内涵,学习者需要掌握数千个汉字来进行有效的汉语交流和文学阅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重基础识字:学习者可以通过识别和记忆常用字,逐渐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划分字的组成部分,学习字的结构和含义,加深记忆。

2. 多练习写字:通过多写字来提高字的书写和记忆能力。

可以通过复习常用字的写法,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文言文的复杂性也是学习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习者来说,其古老的词汇和句式可能难以理解和运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者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增加阅读量: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用法和特点。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文言文读物,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提高。

2. 注重语法和句式: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规则,了解其特点和运用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解读文言文的相关书籍和教材,辅以实际阅读和写作练习。

汉语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也给学习者带来了困惑。

由于汉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往往与学习者的母语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者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学习者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 学习中国文化: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思维方式。

可以选择一些与汉语文学相关的书籍和课程,深入学习。

2. 多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者可以通过与中国人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念。

可以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结识一些中国文学爱好者,一起讨论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学习存在的困惑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措施,学习者可以逐渐克服这些困惑。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_顾彬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_顾彬


我不完全认同将中国文学今天的处境归因于政治的那些人 , 因为其实这是作家本身引起的 。 从
虽然中国当代文学碰了很多钉子 , 我还是会说 , 1949年以后是中国作家自己破坏了现代性的文 语
学 。 我发现早在 30年代中期 , 包括臧克家 、何其芳在内的这一批人都已说得非常清楚 , 不要什么
言 角
但是 60 -70年代学中文的条件是非常好的 , 一个老师只教三个学生 。 所以 , 虽然我原来是 学神学 、日耳曼文学和哲学的 , 但因为我碰上非常好的老师 , 开始慢慢走上汉学的路 。 我觉得学 汉学是非常有意思的 , 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 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学中文 。我想学好的东 西 , 那个时候我觉得中文就是好的东西 。当然 , 那时说 “学中文 ”的意思都是指学古代汉语 。所以 毕业时 , 现代汉语我根本不会说 。 我的老师非常严格 , 他是德国人 , 40年代在中国 , 他的一个朋 友是胡适 , 他认为我应该来华学一年的现代汉语 。那个时候对我来说 , 中国就是唐朝 , 我想作为
学 和语言的评论 , 都是从我学过的语言来讲的 。另外 , 我不仅是学者 、翻译家 , 我也是作家 。我在 20
· 人
岁后发现 , 做一个好作家是很难的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法国诗歌 , 法国 19世纪诗人马拉美
文 科
(StéphaneMallarmé, 1842 -1892)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他说 :“如果
活在社会的边缘 。我非常高兴他们都在社会的边缘 , 因为如果他们在社会的中心 , 他们也许会出
卖自己 。过去中国的作家 , 在 1949 -1979年间 , 把自己卖给政治 , 因为他们想得到政治上的好 处 ;1992年以后 , 他们又把自己卖给市场 。比如去年我在香港看到报载莫言用 43天写完了小说 高

现代中国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现代中国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一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言”。

“白话”包括各方言区和各阶层丰富的口语,也不排斥依然活在当代人口头的一部分古白话书面语乃至成语和文言遗产,笼统称为“活人的语言”稍嫌宽泛,胡适后来将其凝练成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白话文运动的目标就是让“全国的人渐渐都能用它(按即“国语”)说话,读书,作文”譹訛。

这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日常语言生活及其上层建筑的必要条件,也可说是五四前后提出的诸多现代化方案中最基本的一条。

以后的文化建设,包括复杂多变的文学运动,均有赖于这个语言现代化方案的渐次展开。

文学对这一现代化方案有独特的反作用力。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譺訛,意在阐明“新文学”与新“国语”的互动关系,为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奠定了比较稳固的总体理论框架。

主角是“白话文”,因其语言基础是“国语”,周作人又称之为“国语文”,基本的策略,是鲁迅、傅斯年、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在“第一个十年”反复论述、后来又不断修补的所谓“博取”各地口语、外来(主要是欧化)词汇句法以及适量文言,再“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譻訛。

诸家论述丰富,彼此也有差异,但大致不超出胡适的框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但这个框架相当宽松开放,给后来继续探索和论争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白话文”的语言基础是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当时只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但五四以后,“官话”不断变化,新“国语”不可能总停留于旧官话的水平,这就要处理不断变化的新国语及其书写系统与各地方言、外来(欧化、日化)语以及文言的关系。

但具体怎样“博取”,怎样“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要求草创阶段的白话文理论一蹴而就。

比如方言与文学的关系。

鲁迅反对纯用一地方言,也反对方言土语用得太多,太生僻,主张“博取”各地方言,并不在乎别人所嘲讽的“南腔北调”譼訛,《阿Q 正传》中赵太爷骂“阿Q ,你这混小子”就是北方话。

文学研究论文

文学研究论文

文学研究论文范文一:文学研究中语言问题研究摘要:在文学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学中,语言都是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的语言观对我国的文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桎梏,只能从语言形式方面来对文学进行研究,从而难以深入文学的根本。

本文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研究中文学语言问题的突破,以及当前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语言问题。

关键词:语言问题;文学研究;文学翻译从语言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究是最为主要的文学研究内容,也是文学研究的本质。

语言关系到文学理论中的风格、抒情、叙述、意境、典型、文体、文学性、审美、形象、意识形态、形式、思想等等。

语言也是翻译的本质问题,只有从语言的角度来对我文学及其研究才能对其本真性进行深刻的认识。

因此对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文学研究中语言问题的表现语言是翻译文学、文学理论、文学史发展的重要表象和标志,但是语言也对翻译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我国的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在语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外形上的差异,更体现在审美、品格和类型方面的深层差异。

尽管二者同属于汉语文学,事实上却隶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

古代作为口语的白话文与现代汉语中的白话文形式仍然具有本质的区别,现代汉语的白话文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词语,包括科技词语和思想文化词语,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语言体系、也不同于中国古代语言体系的语言体系。

可以说现代汉语整合了西方语言的汉语翻译形态、文言文和古代白话语口语,既具有中国性又具有西方性。

从现代汉语的现代性可以找到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原因[1]。

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语言,语言对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对文学中的思想内容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白话文运动之后出现了语言欧化和国语问题,30年代出现了文学通俗化问题,40年代出现了文学民族化问题,50年代出现了民歌运动,80年代出现了新名词的大爆炸,90年代出现了网络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汪曾祺
①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胡适提倡“白话文”,提出“八不主义”。

他的“八不”都是消极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没有积极的东西。

他忽略了一种东西:语言的艺术性。

结果,他的“白话文”成了“大白话”。

他的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实在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语言。

我们的语言都继承了前人的语言,是在前人的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

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

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意蕴就越丰富。

②这可以说是书面文化,另外一种文化是民间的,口头文化。

我在兰州遇到过一位青年诗人,他怀疑甘肃、宁夏的民歌可能是诗人的创作流传到民间去的,因为那里的民歌是那样善于用比喻,押韵押得那样精巧。

可有一回他遇见了一对婆媳,这婆媳二人把他“吓倒”了:她们一路上没有说一句散文——所有的对话都是押韵的。

媳妇到一个娘娘庙去求子,她跪下来祷告,不是说:“送子娘娘,您给我一个孩子,我给您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而是:“今年来了,我是跟您要着哪,明年来了,我是手里抱着哪,咯咯地笑着哪!”
③这是我所听到过的祷告词里最美的一个。

我甚至觉得,不读民歌,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④有一首著名的唐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并没有说这位新嫁娘长得好看不好看,但是宋朝人的诗话里已经指出,这一定是一个绝色的美
女。

这首诗制造了一种气氛,让你能感觉到她的美。

⑤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了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少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

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⑥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加”在一起的。

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用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联系的。

⑦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活”的。

“文气”是中国文论特有的概念,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一直都讲这个东西,我觉得讲得最好、最具体的是韩愈。

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⑧后来的人把他的理论概括成“气盛言宜”四个字。

我觉得他提出了三个很重要的观点。

他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实。

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他提出了一个语言的标准:宜。

即合适,准确。

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

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句话表明语言的美不在于一句句单独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在于整体传达出来的信息。

《受戒》中,一串清晰的脚印本来平淡无奇,作者却将它们与小和尚痒痒的心联系在一起,新奇而形象。

作者用有形的脚印与无形的心绪,将刚刚萌发的自然纯真的爱恋描写得美妙无比。

《晚饭花》中,晚饭花的盛放,与傍晚的空气以及它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将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得生动传神。

(示例二)语言的美不在于字面的平淡无奇,而在于它暗示的言外之意。

《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脚印,语言平淡,却将萌动的纯真的爱恋含蓄地表现出来。

《晚饭花》字面上写出了晚饭花旺盛的生命力,用晚饭花象征着王玉英的年轻、美丽、有活力的形象,意味深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