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Model report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Experiment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3篇小泰温馨提示: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本文档根据实验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变形监测实验报告文档2、篇章2:三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文档3、篇章3:《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实验课指导书(含实验报告)篇章1:变形监测实验报告文档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A点坐标 X xxxxxxx.175Y 527483.758B点坐标 X xxxxxxx.348Y 527412.793D点坐标 X xxxxxxx.239Y 527259.558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C点坐标:X xxxxxxx.2304Y 527453.3827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顶岗实习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顶岗实习变形监测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概述本次实习单位为某地质勘查设计研究院,实习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2年8月,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变形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工作。
二、实习过程及收获1. 实习前期培训在实习开始前,单位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变形监测原理、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训,我对变形监测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2. 实习中期实践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变形监测项目,包括桥梁、高层建筑和隧道等。
在项目实践中,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变形监测数据采集: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监测点的位置布设,并对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记录相关数据。
(2)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监测点的位移、沉降等变化情况。
(3)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方案、监测过程、监测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3. 实习后期总结在实习后期,我对所参与的项目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变形监测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同时,我还就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实习感悟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变形监测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技能。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首先,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操作则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
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实习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项目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导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这使我更加懂得了与人沟通、协作的重要性。
最后,实习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是每个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 2

实验报告二:建筑物倾斜观测一、实验名称:建筑物倾斜观测二、实验性质:综合型实验三、实验地点:淮工本部土木楼东时间:2012-11-27四、实验目的:1.掌握经纬仪投影法进行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2.掌握测角前方交会进行变形监测的作业方法,同时能通过实习能将两种方法掌握,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方法的精度。
五、仪器和工具:全站仪一套,棱镜一个,对中杆一个,小钢尺一个。
六、实验内容过程:1.经纬仪投影法:在建筑物的附近选择合适的地点能长期保存的埋石点B与C,然后分别在两处设置站点。
对建筑物的上下墙角进行投影,用图解的方式测出该建筑物的倾斜位移值Q。
对准建筑物A的倾斜观测部位,B、C为经纬仪测站位置(约在建筑物墙面的沿线上),使AB和AC所构成的角度接近去90°,A上、A下为墙角A的上、下两处的观测标志。
观测步骤如下:⒈在B点安置全站仪,仪器力求稳定,在A下横放一小尺;正镜照准A建筑物的一条棱的顶部然后将全站仪的镜头往下移动此时会在小尺上有一个投影,用十字丝对准小尺读出偏移量;⒉同样的方法在C点的位置进行观测。
⒊观测两组投影结果,用图解方法求A的总倾斜位移值Q,即由两次测量的矢量和(即由第一次观测结果和第二次观测结果的矢量和)就是A点的总倾斜位移QA。
建筑的变形在设计规定的范围内,可视为正常现象,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楼房建筑的质量(必要时还要进行建筑物的裂缝观测),严重的还会危及楼房的安全。
所以,在楼房施T建设和运行管理期间非常需要进行变形观测,对通过各种测量方法获取的变形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楼房建筑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楼房建筑的安全。
2. 测角交会法:在所测建筑物周围选定两个已知点作为工作基点A 、B ,并在建筑物同一条棱的顶部和底部布设观测点P 、P ’。
使得交会角尽量接近90°,工作基点至建筑物的距离控制到与建筑物的高度大致相等。
在观测现场假设B 点坐标(0,0),用全站仪瞄准工作基点A ,瞄准之后假定AB 方位角为0,同时测得A 点坐标并记录。
变形观测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工程建设日益增多。
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变形观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变形观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变形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 掌握变形观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3. 学会建立变形观测网和控制点;4. 能够进行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变形观测原理学习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变形观测的基本原理,包括变形观测的目的、方法、误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变形观测在工程建筑物安全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2. 变形观测仪器设备操作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全站仪、水准仪等变形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测量工作。
3. 变形观测网建立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建立变形观测网。
首先,我们选取合适的观测点,然后根据观测点的位置,建立相应的观测网。
在建立观测网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点位放样、仪器校准等操作。
4.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实习过程中,我们对采集到的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我们能够得出工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5. 实习成果展示实习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习成果展示。
展示了实习过程中所建立变形观测网、采集到的变形观测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结果。
通过展示,我们检验了实习成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变形观测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变形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掌握了变形观测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3. 能够独立进行变形观测网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4. 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对变形观测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2.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3. 实践操作经验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
水平变形监测实习报告

水平变形监测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变形监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水平变形监测。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提高变形监测技术水平,本次实习旨在通过水平变形监测实践,掌握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变形监测》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了水平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实习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如全站仪、水准仪等,并掌握了其操作方法。
2. 实习过程(1)布设监测点:根据设计要求,我们在工程区域内布设了若干个监测点,以便进行水平变形监测。
(2)初始数据采集:在监测点布设完成后,我们使用全站仪对各监测点进行了初始数据采集,记录了各监测点的初始坐标。
(3)定期监测:在初始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对各监测点进行了定期监测。
每次监测时,我们使用全站仪对各监测点进行数据采集,并记录下来。
(4)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了判断工程是否存在水平变形,我们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通过计算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分析工程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倾斜等现象。
三、实习成果与分析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成功完成了工程区域的水平变形监测任务。
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在规定范围内,未超过预警值。
此外,我们还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撰写了水平变形监测报告。
2. 实习分析(1)水平变形监测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水平变形监测是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环节。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工程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倾斜等现象,为工程加固和调整提供依据。
(2)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判断工程是否存在水平变形的前提。
因此,在监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测量误差,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3)监测周期的设定:监测周期的设定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范文精选篇一:变形监测实验报告1、实验要求: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2.实验过程: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 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A点坐标X 3525052.175Y 527483.758B点坐标X 3525047.348Y 527412.793D点坐标X 3524903.239Y 527259.5584.实验观测数据:α=76°22′05″,β=80°37′19″,γ=88°39′44″(检核角)竖角θ=37°24′03″5实验结果:C点坐标:X 3524875.2304Y 527453.3827Z 75.066检校误差3″6.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篇二:三维动画制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二、实验原理五、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三、实验仪器六、误差分析及问题讨论目录1. 认识操作界面2. 物体模型制作基础3. 放样建立模型的使用4. 曲面建立模型的使用5. Poly建模的使用6. 材质编辑的使用7. 灯光的使用8. 基本渲染器的使用9. Unwrap UVW贴图的使用10. 动画基础11. 动力学系统的使用12.骨骼的使用13. 粒子系统14. 使用脚本编写动画15. Video post的使用每次实验课必须带上此本子,以便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和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混凝土变形测量的仪器设备操作技巧。
3. 分析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验原理如下:1. 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作为变形测量的基准。
2. 在结构上设置测点,通过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3. 分析变形数据,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全站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变形量。
2.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
3. 水准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高程变化。
4. 应变计: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
5. 水泥混凝土试件:用于模拟混凝土结构的受力过程。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平台,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将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成标准尺寸,进行养护。
2. 测量原始尺寸和形状: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记录数据。
3. 设置测点:在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测点,保证测点分布均匀。
4. 测量变形量:使用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5. 测量应变变化:使用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分析结构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和应变变化数据。
2. 分析:(1)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2)分析应变变化与变形量的关系,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3)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变形数据,分析影响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因素。
六、实验结论1. 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变形量与受力程度和结构形式有关。
2. 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目的(3篇)

第1篇一、引言变形监测实验是工程测量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对工程建筑物、地质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的监测,了解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报告旨在阐述变形监测实验的目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力学等领域的实践技能。
3. 通过对工程建筑物、地质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的监测,掌握其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4. 分析变形原因,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5. 研究变形规律,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提高工程抗风险能力。
6. 掌握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7. 深入了解变形监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变形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三、实验内容1. 变形监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包括变形监测的定义、分类、目的、原理、方法等。
2.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如全站仪、GPS、水准仪等。
3. 变形监测实验,包括:a. 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如建筑物、地质结构等。
b. 设计变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置、监测周期、观测方法等。
c. 进行实地观测,记录观测数据。
d. 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变形量、变形速度、变形趋势等。
e. 结果分析,包括变形原因、变形规律等。
4. 变形监测报告撰写,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建议。
四、实验意义1. 变形监测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力学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2. 变形监测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变形监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变形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3. 变形监测实验有助于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工程抗风险能力。
4. 变形监测实验有助于推动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5. 变形监测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TQC/K485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形监测实验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1、实验要求:
应用全站仪对科技楼楼顶避雷针进行变形观测
2.实验过程:
首先认真理解前方交会原理,然后利用GPS做静态控制得出控制点坐标,将全站仪架在其中一个控制点A上,另一个控制点B架上反射棱镜,将全站仪望远镜瞄准反射棱镜定向,然后置零,转动照准部对准避雷针顶端C,记录角度,然后盘右观测,一站观测两个测回,得出夹角α将全
站仪与反射棱镜互换位置,同样方法测得夹角β,根据已知A,B两点坐标可求得避雷针顶端的平面坐标,然后在另一已知点D 上架全站仪,A点架上反射棱镜,以A点做后视定向,观测A,D两点间夹角,盘左盘右观测两个测回γ,同时观测竖角β,量取仪器高,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进行比较检核。
3.实验已知数据:
A点坐标X 3525052.175
Y 527483.758
B点坐标X 3525047.348
Y 527412.793
D点坐标X 3524903.239
Y 527259.558
4.实验观测数据:
α=76°22′05″,β=80°37′19″,
γ=88°39′44″(检核角)
竖角θ=37°24′03″
5
实验结果:
C点坐标:X 3524875.2304
Y 527453.3827
Z 75.066
检校误差3″
6.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巩固了在变形监测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还不是很熟练,以后应该多加练习,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一定
的差距。
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忍耐,有时候仪器不稳定,必须得等。
本处可输入公司或团队名字
THIS TEMPLATE IS DESIGNED BY FOON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