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我国南北朝时“后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姚氏统治下的民族,其主体虽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权却具羌族特色,并继承了过去那种多民族相结合的封建统治传统。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分布于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权。

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族人民积极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其他民族一起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六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

1935年,红四方面军经过羌族地区,羌族人民踊跃参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获得解放,接着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羌族民俗文化的研究羌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在多年前是形成中华少数民族的重要因素,它与藏族、彝族联系十分密切。

羌族把自己本族的民族文化也传播到其他民族地区,因此许多民族多多少少都保留着羌族的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羌族人民不但创造了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羌族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这为我们音乐工作者研究羌族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理清羌族文化脉络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

一、转山会转山会是羌族人民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4月初八,羌民们为了祈祷国泰民安、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举行了转山会。

中国文革期间,转山会这类民俗文化活动被披上迷信色彩,渐渐被其它民俗活动所取代。

30年后,转山会又陆续恢复。

每年的转山会羌族人民会准备祭山神的祭品,羌人们要杀肥壮的毛牛、山羊、绵羊,蒸“瓦达”(羌族特有的用荞面和豆腐做成的蒸饺),用荞面做成不同色彩的猪、羊、狗,以此来感谢山神的保佑,保佑这一年来的五谷丰收,感谢上天的眷顾。

早些年,转山会只允许男人参加,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腰间插旗子一边唱一边转山,来庆祝转山会的顺利举行。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的意识建立起来,每逢转山会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带上砸酒、祭品参加节日活动。

转山会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祭祀活动,活动场所由释比选出一座山,在山上用石块垒成两米多高的塔形。

转山会由释比主持,祭祀时在塔前放上一坛砸酒,把晾干的柏树枝点燃,杀鸡、宰羊,把鸡血、羊血洒在塔子的周围,端上三刀头(羌族人民称为一块三斤重的猪肉)。

随后,释比开始做法,唱着经文,祈祷来年丰调雨顺,边击打羊皮鼓、边唱经。

此段唱经结束,把羊角挂在塔顶,男子们把腰间的五彩旗子插在塔子上。

男女老少跳着萨郎舞,唱着羌族山歌,互相敬酒,烤好的羊肉也互相分享。

第二个部分是跳萨郎舞。

祭祀结束,年轻的男子们拿着五颜六色的旗子返回村寨,游行村寨的时候,每家每户领一份祭了山神的羊肉。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羌族文化研究综述刘筝筝【内容摘要】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年来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研究比如释比、婚葬之俗研究方面有很大成就。

但亦有不足之处,如对羌族遗址文化的研究较少,较强专业性的著作不多,对于羌族的剪纸等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研究也较欠缺。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民俗特点【作者简介】刘筝筝,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3-0040-03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从1998年以来,对羌族的研究硕果可谓丰硕。

在此,笔者拟对近十年来有关羌族文化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不足之处,在此肯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思想文化方面在研究羌族思想文化方面,高恒天、汤剑波两位先生通过对秦汉时代羌族人民的道德生活方面的研究认为,羌族分离和分立其部落的风尚在促使其支分、繁多、广泛分布的同时,也使其道德生活表现为以崇尚“豪强”为特色的功利主义和“窝里斗”。

在政治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世袭已成为新的道德规范;在婚姻道德方面,婚前性自由、一夫一妻制、多妻和转房现象等具有道德合法性[1]。

杨健吾先生却认为,羌族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独特的氏族形式,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作品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社会观念以及伦理观念,这些构成羌族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主流[2]。

徐铭先生从解析羌族白石钟信仰方面入手,得出羌人在与汉人的接触过程中,多数人受汉人民间信仰影响,信仰的神灵增多(以前只是白石钟信仰),祭祀也以原来的部落为重转变为以家庭为主,但是其宗教制度与祭仪仍保留羌族固有的特色[3]。

邓宏烈先生从西方传教士的眼光进行考查认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分别做出不同的阐释[4]。

又见神秘与古老—我对羌族民俗文化的解读

又见神秘与古老—我对羌族民俗文化的解读

又见神秘与古老—我对羌族民俗文化的解读羌族本来还没有学习课程的时候觉得是一个人数人多的民族,其历史人文文化应该是悠久而神秘。

可是通过对其民族服饰和民族文化的粗略的了解,我才认识到羌族也是一个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纯厚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民族。

从对羌族服饰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中折射出的羌族的历史渊源、生活环境、传统工艺、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对于羌族详细的文化与民族的特性再次我们不能做详细的阐述了了解,我在此通过学习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羌族其中一部分文化与民俗,即丹巴羌族的民俗文化,主要包含其民居、饮食、服饰及稍微介绍一些民族民歌乐器及舞蹈,本文借鉴了关于很多丹巴羌族介绍的文章,因为很多文章的介绍与我在丹巴写生学习时期的见解与认识,可能并非是全方位的对一个民族民俗文化的诠释,更多的是站在个人角度的一种说明,也不是是对羌民族立体的解读。

一、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羌的第一面记得在去丹巴县的时候,导游曾今给我们介绍羌族文化与历史:“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车辆游走在四川西部邛崃山脉西端的丛山峻岭之中,在大渡河上游的小金河流域两岸,峰峦重叠,高山对峙,峡谷深邃,沟谷众多,它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当地藏语称此地为“嘉绒”地区。

这里有“千碉之国”、“东方金字塔”的美称,这块神秘之地美女辈出,故又称之为“美人谷”。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

[羌族的族源及历史]探寻氐羌族的历史轨迹论文世纪之交,何光岳先生的新作《氐羌源流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

这是何先生《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著作中的又一项重要骨干工程。

它的问世,是何先生几十年艰苦耕耘的重大收获。

这是一部关于氐羌族源流研究的开拓性学术专著。

首先,它填补了空白,第一次梳理出氐羌源流的基本脉胳。

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

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

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

它先在今河北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

由于氐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过着农耕定居的生活,经济较为发达,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少数民族要高。

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族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

到唐代,氐族几乎都融人汉族。

属于氐人系统的人、白人则向西南迁人川西、滇北、滇中。

因此,氐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骨干。

氐羌族源远流长,列国分支和氐族繁多复杂,延续时间久远,要对氐羌族源流、分支、列国、诸姓氐的分布和迁徙作一纵向梳理,这绝非易事。

何先生以数十年之积累,数十万里之调查访求,在艰苦的条件下撰成《氐羌源流史》,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氐羌族的源流、迁徙、分布、流变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有关氐羌族史,历朝留下的史料十分稀少,且分散零碎,难以搜寻。

时至今日,关于氐羌族的论著仅限于氐、羌、藏、彝及西南各民族的专史,如马长寿的《氐与羌》,任乃强的《羌族源流初探》,李绍明、冉光荣、周锡银的《羌族史》,方国瑜的《彝族史》,杨铭的《氐族史》等,这些专著无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羌族历史与习俗研究

羌族历史与习俗研究

可得儆备。【 代 , ”】 2 汉 除在西羌设置机构管理羌人外 , 苏毗羌等先后融人藏族 ;关 中的羌人逐渐融人汉 还将归降的羌人大量 内迁。 内迁的羌人,与华人杂 族 ; “ 甘青羌人融人到藏、 、 汉 蒙古等民族 中。岷江上 处, 数代 之后 , 族类藩 息 。” 嗍 游 的羌 人 因离 吐蕃 较远 , 又得 到唐宋 的庇护 而得 以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中原 地 区又 陷 入 了战 乱之 保 留下来 。 中。统治 者为 了加强对 西北 少数 民族地 区 的控制 , 元 、 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中央集权高度发 明、 更为 了争取 新 的兵源 和更多 的劳 动力 , 纷招 引 和 展 的时期 。 纷 封建 统 治者 比较稳 固地统 治 了各少
周毓华 : 羌族 历 史 与 习俗 研 究
校尉 “ 持节领 护 , 其怨 节 , 时循行 , 理 岁 问所 疾苦 。 又 自己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发展 到 了新 的高度 。 这一 时 期 的羌 人 除党 项外 的 白兰羌 、 白狗羌 、 大小 羊 同羌 、 数遣使 译 通动 静 , 塞外 羌 夷 为吏 耳 目 , 使 州郡 因此
— —
21 00年 9月
羌 族 历 史 与 习 俗 研 究
周毓 华
( 西藏民族 学院民族研 究院 陕西成阳 7 2 8 ) 10 2
摘 要 : 羌族 是 中华 民族 大 家庭 中一个 历 史悠 久、 布 广泛 、 响深 远 的 少数 民族 , 分 影 在我 国民族 史
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 从秦汉时期到元明清, 中央王朝 在 的统 治下 , 羌族社会 在不 断发展 的 同时 , 形成 了 自己鲜 明的 民族 风格 。 关键词 : 羌族 ; 史 ; 历 习俗 中图分 类号 :2 7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0 3 8 8 (0 )5 0 8 — 4 K8. A 1 0 — 3 82 1 0 — 0 4 0 0

羌族文化研究

羌族文化研究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四川阿坝羌族自治洲文化调查姓名陈骏云学号09011052院系(部所)法学院专业法学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8月14 日四川羌族特色民族文化摘要:羌族是我们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9.8万人。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和最具特色的食物、习俗、服饰、歌舞等。

关键词:阿坝州羌族历史习俗歌舞发展现状一、羌族历史发展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历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龙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羌族人口为198252人。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在有人口19.8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为四川省独有的民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经过改土归流,羌族的土司制度基本废除,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

羌族富有革命传统。

20世纪以来国内羌族研究文献述评_安群英

20世纪以来国内羌族研究文献述评_安群英

20世纪以来国内羌族研究文献述评安群英史军[摘要]羌族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内的羌族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不同学科及方式承载其社会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20世纪以来在“不变”与“变”的研究框架取舍中渗透,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元并进格局,逐渐远离“中心化”旨趣,催促“本土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轨道,并秉承了中国学术传统的“传统”,彰显了历史、社会、文化取向的研究优势。

[关键词]羌族;羌族研究;文献;文献计量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3—0230—05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以来羌族研究的成果整理与研究”(SC12E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安群英(1963-),女,彝族,四川雷波人,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献学、民族学;史军(1966-),男,彝族,四川盐边人,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博士,研究方向:民族学。

四川成都610041羌族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人民),是历经战争、迁徙而融合后留存的古西羌(自称“子拉族”)后裔,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贵州的石阡县、江口县。

从文献记载的脉络看,甲骨文、《诗经·商颂·殷武》、《史记》、《后汉书》等皆有其史料文献,“但以近代科学体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初。

”[1]百年有余的研究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之前是羌人问题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和成熟,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2]这些涉及羌族研究的文献作为羌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总结的所有载体,纵向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并揭示了羌族的历史和现状;横向上,记录了有关羌族在各个学科领域的伟绩和丰功,展现了其文化的绚丽多彩;微观上,直面羌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情、教育、宗教等方面;宏观上,集中外文字和羌族籍人物所作或所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羌族史的回顾对于重建羌族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有利于更准确整理和挖掘其文化脉络。

近百年来对羌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人的来源与流变、分布与迁徙、与各族的互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本文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并作以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仍需加深研究力度之处。

关键词:百年;羌族;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81.7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12-05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Century QiangsCHANG qia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istory Pepartment ,Shanghai 200241,China)Abstract: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Qiang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in favor of a more accurate collation and mining its cultural context.The past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Qiang Qia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and interac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more detail the relevant monographs and theses,and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a brief,pointed out that the need to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intensity.Key words:A hundred years ,Qiang ,Research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常倩(1979-);甘肃政法学院行政学院讲师,现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反向为中国古代史。

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常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200241)2009年第3期(第29卷总第127期)贵州民族研究Guizhou Ethnic Studies No.3,2009(Vol.29.February.No.127)羌族研究在我国民族研究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2008年中期至今,学界展开了对于重建羌族文化的活动,为了更准确的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对于羌族史的回顾是至为重要的。

本文就近百年来羌族史的研究成果作以总结。

民国初期做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有董作宾、胡鉴民、王文萱、闻宥、刘恩兰、庄学本、马长寿等。

他们研究的重点倾向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族源。

例如董作宾《殷代的羌与蜀》(《说文月刊》1942,7)、丁骕《史上羌民之记载分析》(《边政公论》1944,5)、刘朝阳《小乙征羌方考》(《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白川静《羌族考》(甲骨全文学论丛第九册,1958)等;二是探讨羌民的社会文化生活。

如庄学本《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胡鉴民《羌民之经济活动形式》(《中山文化学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期)、王文萱《四川西部羌人之信仰》、吕朝阳《羌民生活一瞥》、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等。

国外学者中,目前能检索到的最早有关羌族研究的论文是日本学者中岛敏1934年发表在《历史学研究》1卷6号,主要探讨宋和西夏战争对西羌的影响[1]。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对羌族地区进行详细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羌族语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四川少数民族调查组羌族小组编印了《羌族简史简志合编》、《羌族》二书,主要对当时羌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考查。

60年代以后,民族研究工作迟滞。

80年代以后,羌族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使对“羌”的112··常倩: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研究逐步形成覆盖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显示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下面本人就羌族史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一、学术专著类:(一)羌族源流: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羌族的形成及其创造的文化,阐释羌人是如何从羌塘高原形成并逐渐与华夏文化产生关系,羌族如何演变为藏族等;下篇主要论述从羌族派生的各民族,分析考辨它们与羌族的族源关系。

包括吐蕃、东女国、党项、宕昌、达布以及西戎、北狄、月氏、白狼、濮等等。

任乃强先生提出古羌人的迁徙与盐池分布地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认为吐蕃、月氏、西戎等都是由羌族派生则过于偏颇了。

何光岳著《氐羌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该书把羌族繁多的支系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整理、分类研究与论述,用模糊史学与泛史学的理论观点,阐述戎、氐、羌各支系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与融合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认为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主干。

并认为广义的羌人包括“戎、氐、羌三大部分”。

何光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其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中在论述羌人的来源时,以考古材料不充分为由没有对古羌人族源作以定论,只是推论在新石器时代,羌族应是河曲一带新石器文化的主人。

(二)羌族通史周锡根、李绍明、冉光荣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宋以前的羌人,下篇介绍宋至近现代的羌人。

全书论述比较详实,分期阐释不同朝代的羌人的社会状况,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及由此导致政府对羌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比较详实的记述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羌人与汉及其他民族或同化或融合的过程。

黄烈先生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一书中选择记述了古羌、西羌、东羌和后秦羌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三编第六章“氐与羌”中记述羌人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编第四章“党项”,记述了党项的来源及消亡的过程。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第四章第三节“商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一节中详细介绍商与羌方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的关系。

韦东超、王瑞莲著《中国民族流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部分简单明了的介绍了羌人从古到今的流变。

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第七章“羌族”阐述了羌族的起源及先秦、西汉、东汉、十六国时期羌族的分布和活动。

第十三章“党项族”记述党项的来源和发展直至最终建立西夏政权的过程。

马长寿先生著《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考证氐与羌实际是两个民族,并分别阐述。

羌族部分首先详细记述了羌族的起源、迁徙及各部落名称与分布;其次论述有汉至唐羌人与政府的互动,展现期间羌人的生活状况;最后整理文献记载的古代羌人的社会经济文化。

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主要介绍唐以前党项的历史。

其中对党项羌的族源及其发展进行详实的考证和阐释。

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书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论述西夏正式建国前党项的历史。

比起其《早期党项史研究》一书,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的内容。

以上关于羌族史的专著,不同程度的介绍了羌人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和发展等情况,然而对于不同时期羌人的内涵、羌人共同体的变化论述不够清晰。

(三)“羌”人的迁徙与各族的互动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一编第三节“西方民族”中论述商朝时西方民族羌方的活动;第九节“羌族社会和反抗汉朝统治的斗争”中详细阐释了两汉时期羌人的活动及与汉朝的关系。

第二编第一节“与蜀汉争夺氐羌”论述了羌人对三国割据政权的重要性,同时也113··2009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9年6月版揭示了羌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

第三节中探讨了“吐谷浑、氐、羌与南北朝的关系”,其中涉及羌人在南北朝时期的分布与活动。

第三编第二节“党项羌的兴起和西夏的建立”中论述了党项羌的由来及其发展,建立西夏的过程。

同时也阐释党项羌与北宋的关系。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中论述了两汉时期羌与中原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与匈奴、氐、卢水胡等族政权的相互关系。

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一书第一章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徙及其社会形态变化之研究”中提到此时起羌人的内徙。

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再论羌藏与蒙土问题》一文中略述了“西羌与西戎”名称的由来,氐羌关系、羌藏关系以及羌语与藏语的关系问题。

《青海地区羌藏文化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一文再一次强调羌藏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二章第二节“羌族的迁徙”阐释先秦至秦汉时期羌人的迁徙及其与其它民族的互动。

第十三节“党项族的迁徙”论述了安史之乱前后党项的迁徙及迁徙后自身发生的变化及对其它民族的影响。

张云著《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一书收录了几篇有关羌人的论文:《吐蕃与党项政治关系初探》、《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汉代匈奴与西羌之比较研究》、《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五代时期的散居党项》,分析并阐释了不同时期羌人的状况及与其他各族互动往来的情况。

周伟洲《吐谷浑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章第二节“吐谷浑国的复兴及其与唐朝、党项的关系”中,比较详尽地阐释了党项羌与吐谷浑的往来。

马长寿《碑铭所建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书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