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自然界中的水
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2.2《自然界中的水》第一课时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来水澄清透明,属于纯净物
B、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3/4,因此不存在水危机
C、给水加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D、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的是物理变化
(2)自然沉降(4)加热煮沸
A、(3)(2)(1)(4)B、(3)(1)(2)(4)
C、(3)(1)(4)(2)C、(1)(3)(4)(2)
4、关于水的说法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海水(2)矿泉水(3)自来水(4)蒸馏水
(5)冰水混合物(6)澄清的石灰水。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黄泥水由水、泥沙、等多种物质组成;平时所指的水(H2O)是一种物质;引出下面两种情况:
1、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
2、由两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分析概念得出结论:
(1)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标准是物质的种数。一种――纯净物,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物。
(2)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
(3)化学一般研究纯净物的性质。
(4)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含有杂质量极少,杂质对其性质不会产生很大影响,这样的物质通常看作是纯净物。
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参照彩图引导学生明确水的蒸馏原理和自来水生产过程。
总结:(1)、江河湖水等天然淡水通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人工净化方法可以转变成生活用的自来水。
2、过滤。详细指导学生完成全部的过滤过程,并重点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分析水中不溶性难沉降的固体杂质的除去方法。
初中化学《自然界中的水》基础考试题及答案.doc

初中化学《自然界中的水》基础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评卷人得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属于混合物B.点燃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时,不需要检验纯度C.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也能证明水的组成【答案】【解析】选A。
水是纯净物,只含有水这一种物质;电解水的装置中原来没有空气,不需验纯;氢气难溶于水,故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实际上是氢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难度:中等知识点:分子和原子2.科学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并在催化剂作用下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技术使水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B.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C.水分解和氢气燃烧都不会产生污染D.水分解产生氢气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答案】【解析】选D。
水在催化剂、激光照射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解,节约了电能。
水分解的生成物和氢气燃烧的生成物都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水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光能,而不是放出能量。
难度:基础知识点:水的净化3.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①含泥沙的粗盐②浑浊的河水③含有沙子的大米④果汁和果渣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答案】【解析】选C。
过滤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从液体中分离出去。
含泥沙的粗盐中泥沙不溶于水,而食盐易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使食盐进入滤液,泥沙留在滤纸上,从而使两者分离;浑浊的河水经过滤可将杂质从水中分离出去;含有沙子的大米中沙子和大米均不溶于水;果汁和果渣可用过滤法分离,故①②④能用过滤法分离。
初中化学《自然界中的水》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1.分子运动探究活动过程(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
评)
评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评价要 点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3.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评价
评价指标:
(1)收集信息详实
(2)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与配合。
(3)反馈意见中肯有实效,建议有可操作性
2 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 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学习目标达成度。
专题四:爱护水资源:理解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1 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 2 原子、分子的概念;3 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纯净物、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单质化合物区别。用微粒 观点解释化学物理变化 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预期教学成果:探究实验报告、思维导图、课堂综合检测、调查报告、 防治水污染宣传学习小报、举办防治水污染调查活动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1.水的电解探究活动过程(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
评)
评价方法:完成实验报告
评价指标:
评价要 点
(1)探究活动报告记录完整,结论正确。 (2)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态度积极。 (3)活动过程规范有序、效果明显。
(4)活动中能相互交流与配合,有效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2 学习水平
评价方法:纸笔测试 问卷调查。
1 闻花香,体会分子特点 专 题 问 2 网络视频体会分子很小 题设计 3 氨分子扩散实验体会分子运动
4 动画演示体会分子原子特点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评价教学设计分析——以沪教版“自然界中的水”为例

案例采撷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评价教学设计分析———以沪教版“自然界中的水”为例文|杨泱初中化学单元复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预先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教学评价标准,提前敲定实施细则。
以沪教版“自然界中的水”单元复习教学为例,说明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评价教学设计需做的前期准备以及具体实施流程,同时提出几点反思,为提高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评价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沪教版“自然界中的水”围绕水的净化,水的变化,水的组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几方面知识展开,具体包括:(1)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去除水中不溶性物质、可溶性杂质、不挥发性物质的水的净化方法;(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气与氧气(电解水实验);(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水电解的化学反应式);(4)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方法。
“自然界中的水”前承“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单元,在物质构成微粒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水分子电解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研究。
同时,“自然界中的水”单元涉及的电解水实验,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的微观粒子图示为后续单元“认识化学元素”“化学式”教学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经过单元教学,学生大致了解了净水除杂的方法,对电解水实验有了大致认识,掌握了化学反应式,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过程。
但是,学生不能将相关内容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此外,部分学生未掌握单元知识迁移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在独立解答书面问题、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三、课标分析对“自然界中的水”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如下:使学生明确水的构成,掌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能说出氢、氧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学会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变化,了解电解水实验的基本流程与实验现象,认识到水电解可以生成氢气与氧气(且氢气与氧气的比例为2颐1),认识到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取氧气等。
具体要求对应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四种化学核心素养。
据此可以确定“自然界中的水”单元评价要点(见表1)。
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自然界的水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的存在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自然界的水》这个知识点的总结。
一、水的分子结构及性质:1.水分子的结构: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分子式为H2O。
氧原子为中心,两个氢原子与氧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2.水分子的极性: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较高,氧原子与氢原子的电子密度不均,使得水分子呈现极性分子的特点。
3.水的表面张力: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水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水分子在液体表面上呈现收缩状态,水滴能形成球状。
4.水的比热容和比热:水的比热容较大,比热也较大。
这使得水具有较大的热稳定性,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
5.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纯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
同时,水的密度变化也与温度密切相关,水在4℃以下增温时,密度逐渐增大,4℃以上则变小。
6.溶解性: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在自然界中能溶解许多物质,形成溶液。
二、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运动:1.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表面上约70%的面积被水覆盖,其中97%为海水,3%为淡水。
2.水的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大气中蒸发,形成云,然后降下来形成降水的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运动的基本模式。
3.水资源的分布:尽管地球上水的总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非常有限。
4.河流和湖泊: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资源。
河流是地表水的重要运输方式,湖泊则储存了大量的淡水。
三、水的重要性和用途:1.生命的基础: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水是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和资源。
3.饮用水和卫生用水:水是人类日常饮用和保持卫生的重要资源。
4.水污染和水净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水净化技术的研发对保护水资源至关重要。
5.水的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水的净化》 PPT

下面是一杯从池塘里获得的水,如何对水进行净化?
可溶性杂质 不溶性杂质
微生物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图
二、水的净化方法
1、沉淀
(3)如何进行过滤, 过滤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滤 纸
铁架台
漏斗 烧杯
注意事项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思考: 在过滤实验中,有些同学得到的液体
仍然是浑浊的,请你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1)滤纸破损
4、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不把纯净水纳入饮用水范畴,中国消费者协会 也曾正式发布消费警示,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不宜长长期饮用纯净水。
知识点一、水的净化方法 【典例1】下列有关过滤与蒸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过滤不能降低水的硬度,蒸馏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B.蒸馏时温度计有两个作用:一是测量温度,二是搅拌液体C. 过滤时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蒸馏时水变为蒸气,是化学变化
D.日常生活中的自来水是经过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多道 工序净化制成
(2)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
多,都可以采取 杀灭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来降低硬度和 加热煮沸
1、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
是( )
A. 沉淀D
B. 过滤
C. 吸附
D. 蒸馏
2.(2010·南安中考)灾区人民解决用水困难的一个应急办法是将浑浊的河 水直接静置(或投入沉淀剂静置)后过滤。若在化学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 ,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 )
初中化学九上2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实验2)水的生成实验: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 干燥的冷烧杯(图2-24),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和本质:
实验1中的现象: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 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4、无色透明的自来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列举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观 点。
(实验1)水的分解实验:
(1)在电解器中加满水,如图2-22所 示。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玻璃管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平放在与电 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口处,打开活
塞,观察实验现象。
氯化消毒 磁化技术 反渗入技术 电渗入技术 离子交换法 臭氧解决法 “第四代”广谱杀菌消毒剂
生物办法
好气生物解决 厌气生物解决
地球上的水
工 厂排放的污水
海水的净化妆置
节省用水从身边做起
干裂的土地
缺水的地表
பைடு நூலகம்
沙漠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一 水是由什么构成 二 水的净化
三 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
有关水你已经懂得什么:
1、水,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但你懂得水是一 种什么样的物质吗?
2、你能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 应用实例吗?
3、水、冰和水蒸汽互相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请用图示来阐明,并描述自然界中的这种 变化。
1、你对水的构成有什么认识? 2、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能够开发成能源,你认为如何?
二、水的净化和污水解决
水的净化和污水解决技术大致能够分 为: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自然界中的水》(解析)

第2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C.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D.水分子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答案】C【解析】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可从其化学式的宏观意义解决,元素不能论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C、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不能用宏观概念描述微观概念,此项说法错误;故选C。
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河水可用蒸馏的方法净化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别C.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 1 : 2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答案】C【解析】A、河水可用蒸馏的方法净化,根据蒸馏的原理是正确的叙述;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别是正确的叙述;C、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 1 : 2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 : 2;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3.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错误的是()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能燃烧C.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D.用试管收集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生成的气体,在空气中能燃烧【答案】B【解析】A、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这个结论与事实相符,故A正确;B、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能燃烧,这个现象的描述与实验事实不相符,故B错;C、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电解水是化学变化,故C正确;D、用试管收集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生成的气体,在空气中能燃烧,与实验事实相符合,故D正确;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中观察到 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氢气具 有 性; 同时也说明了水由____ 组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属于 反应类型
三、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江河、湖泊、海 洋约占地球表面积 的 3/4 ,地面淡水量 不到总水量的 1% , 且分布很不均匀。
海洋是最大的储水库 ,其储水量约占全球 总储水量的96.5%。
人体含水约占人 体质量的 2/3 。 我国水资源的分 布南 多 北 少 ,目 前进行一项重要工程 是 南水北调 。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世界上 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 量的60%-80%。工业上要用大量的 水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并 用水作原料来制化肥等产品。水还 要用于发电、运输等。
化学性质
可燃性(故点燃时要验纯)
探究实验二:水的合成--氢气的燃烧 1、实验现象: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 淡蓝色 火焰,放出 大量的热 ,烧杯内壁凝结 有 水雾 。
注意: 点燃不纯的氢气易
因此,点燃前应当要
爆炸, 验纯
。
2、实验结论:
H2 + O2
点燃
H 2O
氢气 氢气的验纯的方法: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防止水污染
• 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 •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水污染的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 • 工业上: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 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提倡使用农家肥. • 生活上: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 加强水质的质量监测
防止水体污 染的措施:
• 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 • 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 若发出尖锐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电解 实验 (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 稀硫酸目的是 。 (2)实验时将水电解器与 电源(填 直流或交流)相连接。 (3)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 产生的气体是 ,两者的体积比为 ,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通过该实验能得出关于水 组成的结论是 .
自然界中的水(一)
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水是一种 无 色 无 味的液体, 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 0 0C,沸 点是 100 0C,水在 4 0C时密度最大, 是 1 g/cm3。结冰时体积 膨胀 。 等体积的水和冰, 水 质量大; 等质量的水和冰, 冰 体积大。
二、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一:水的分解 1、主要仪器: 2、反应条件: 3、实验现象:
部分国家的人均水量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中国各省份人均水量
由图说明: 1、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 缺水状况。 2、人均水量在3000m3以 上的地区有江西、福建、 青海、西藏等。 3、极度缺水的地区有北 京、上海、天津、河北、 山东、江苏等。 4、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水污染的原因
污 工业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染 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源 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 一方面:节约用水
1、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止浪费
• 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节约用水的具体方法:
• 生活上,改变习惯,一水多用。 • 农业上,变漫灌为喷灌、滴灌。 • 工业上,水的多次
通电后,两玻璃管内均有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试管内收集
V正:V负=1:2
二、水的组成
4、气体验证:
正氧负氢
氢二氧一
使带火星木条复燃(O2) 正极相连气体: 能燃烧,淡蓝色火焰(H2) 负极相连气体: 5、实验结论: (1)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淡水危机
紧缺性 轻度缺水 中度缺水 重度缺水
人均水量/年 1700~3000 1000~1700 主要问题
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出现用 水问题
将出现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用 水紧张 将经受持续性缺水,经济发 展受到制约,人体受影响 将经受极其严重的缺水
500~1000
极度缺水
<500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电解水实验说明: (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 B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混合就能得到水。
氢气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 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难溶于水
(2)水发生化学变化,其文字表达式: + 氧气 水 通电 氢气
H2 H 2O O2 (3)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二、水的组成
6、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 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2)实际实验中,一开始时氢气与氧气的 体积比大于2:1,一段时间后接近于2:1。 这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及所用电 极上的其他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