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形象

合集下载

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

摘要: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优异。

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

但不论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外貌形态智者忠臣悲剧英雄《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

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

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

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

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解读作者:李景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摘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亮伺奉了二朝君主刘备和刘禅,成为一代贤相,他的目标是上报君恩下安黎庶,结束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但穷尽一生终究未能实现这宏大的愿望,令无数英雄为其扼腕叹息。

纵观诸葛亮一生,27岁之前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潇洒日子,27岁出隆中随刘备东征西战,54岁病逝五丈原,完成了他壮观而又悲剧的一生。

其生可悲,其死可敬,一生壮观堪称一代人杰,本文中笔者就其悲情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国演义;诸葛亮;悲情一、诸葛亮形象《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一部长篇历史主义小说,他以宏大的结构,精妙的构思,丰富的人物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画卷。

诸葛亮无疑是这幅画卷的主要人物,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1、雅士的诸葛亮其内心之优雅,保持着“我本是卧龙岗闲散人”的洒脱;其居住环境之清幽,不富丽堂皇却别有韵味;其结交之朋友,虽不为官却对天下大事有着清醒认识;其题诗咏句寓意精妙高深,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风采于此可见一斑。

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岗就听到有人吟诗“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二顾茅庐时听到“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三十七回)诗句一次比一次寓意深刻,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雅士之形象。

此极言其雅士之风流。

2、贤臣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蜀汉事业兢兢业业,对刘氏父子一心一意。

帮助刘备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

为刘备制定“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战略决策。

刘备死后对刘禅也是忠贞如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呕心沥血的帮助刘禅实现一统天下。

诸葛亮为了刘氏父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自己却是这样的勤俭节约,对后世儿女也是如此要求,他成为了后世贤臣形象的代表。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浅析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悲剧命运的根源
赵晓忱
( 鲁迅美术学 院
辽宁 沈阳
10 1 ) 86 1
【 摘要】 《 国演义》是我 国长篇历 史小说 的开 山之作 。 罗贯 中以深情 的笔调 ,赞 美和 鞭挞 了他 所 三 爱憎 的人物 。在整个 小说 中 ,作 为核 心 角 色出现 的诸 葛亮 ,他 的悲剧命 运表现得 最 为突 出,具有 巨大 的 艺术感 染 力。他 的悲剧有 天命 的一 面,他 的性格特质 对其 悲剧命 运产 生 了深 刻影响 ,同时微 妙 的君
命。

孤之重 ,为 了 “ 忠义 ”价值观 的完全 实现,诸葛亮竭 力忍受 身 体 上 的 疲 顿 ,克 服 精 神 上 的 劳 乏 , 为 了一 个 明知 不 可 能 完
成 的理 想 而 殚 精 竭 力 , 死 而 后 已。
( ) “ 小慎微 ”和 “ 二 谨 事必躬 亲”
“ 小 慎 微 ” 和 “ 必 躬 亲 ” 构 成 了 诸 葛 亮 个 人 悲 剧 谨 事 的两 大 难 以超 越 的事 业 人 生 障 碍 。这 也 是 由个 人 悲剧 走 向 社 会 、时代 悲剧 的津梁 。 由于诸葛亮谨 小慎微 、事必躬 亲,大 权独揽 ,忽视人才 的培养 ,造成蜀汉 人才的过度 匮乏 ,专权 而 不 放 权 ,集 权 而 不 分 权 。


诸葛亮的悲剧有天命观 的一面
在 《 国演义》 中的诸葛 亮,就是在与 宿命的不断抗 争 三 中 , 最 终 走 向毁 灭 的 。他 的悲 剧 精 神 主 要 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是 知 不 能 兴 汉 而 出 山 ; 二 是 知 不 能灭 魏 而 北 伐 ;三 是 知 不 能 保 蜀 而 尽 保 蜀 之 心 。 《 国 演 义 》所 展 现 的 三 国历 史 三 进 程 带 有 浓 厚 的 宿 命 色 彩 ,这 与 作 者 罗 贯 中 的 天 命 观 思 想 密 不可分 ,罗贯中赋予 了诸葛亮 亦人亦神亦妖 的灵魂 ,他 能够 清醒地意识 到命运安排与个人 抗争 的对立 。诸葛亮虽然在 智 慧上是神或是 妖,但他在 肉体上毕竟还 是凡 人 ,他苦苦 为之 奋斗 的理想和 事业恰恰都 是违 背天命 的。诸 葛亮最后 的 日子 十分痛苦 ,在 五丈原夜观天象 ,已知 自己命 在旦夕 ,此 时的 苍凉和 内心 的孤独来 自他深 重的危机感和 强烈的使命感 ,他 清 醒 地 意 识 到 在 他 有 生 之 年 已无 力 完 成 伐 魏 兴 汉 之 大 业 。 中 国 的历 史 是 一 部 分 久 必 合 、 合 久 必 分 的 历 史 。因 此 三 国 “ 分 久 必 合 ” , 一 统 于 晋 ,是 历 史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也 符 合 当 时 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产力水平 北方高于南 方的现实 。诸 葛亮 一 人的抗争改变不 了蜀汉灭亡 的命运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辨析——兼论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
斗终身
第三章
小说与历史中诸 葛亮形象的比较
小说与历史中诸葛亮形象的异同点
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智慧、忠诚、谋略过人,善于用兵,能预知未来。 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于治理国家,长于战略规划。 异同点:小说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神秘和传奇,历史中诸葛亮形象更加真实和全面。 原因:小说创作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来吸引读者,历史记录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
文学技巧:小说作者通过运用文学技巧,如描写、叙述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创作意图: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会影响其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读者接受: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影响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小说人物通过艺 术手法展现历史 人物的性格特点 和行为逻辑,使 读者更深入地理
第四章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
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添加标题
联系: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小说人物往往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 过艺术加工来塑造形象。
添加标题
区别: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其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标准,而历史人物是真 实存在的,其形象和事迹通过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得以流传。
解历史。
小说人物在文化 传承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能够 传递民族文化和 价值观,影响读 者的思想和行为。
历史人物是文化传 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 研究和传播,可以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民族认
同感和凝聚力。
小说人物与历史 人物的辨析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历史, 从而更好地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
智慧和谋略的代表 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篇1]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极富魅力、光辉四射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那位羽扇纶巾的军师、丞相诸葛亮。

清代才子纪晓岚曾用他响亮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

其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智多星”的丰采“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

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

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

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

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

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

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

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

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

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

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

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

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

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

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

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

这部著作描写的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小民至将相王侯各种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诸葛亮的悲剧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动人心魄的悲剧。

他们生与“命”,“数”抗衡,忠于刘蜀政权,独自苦撑危局,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真至累死。

恰恰相反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

在历史的道德和人格的要求与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献身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正是“英血空劳销笔简,大星无复系云天,就令嗣子非庸主,运不兴刘变枉然。

”①的憾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叹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

”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

……因此,悲剧不是悲哀,悲惨,不是叫人们悲观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悲愤、悲壮,能使人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②诸葛亮的悲剧历程感人最深,特别他百折不挠的人格意志力量令后世敬仰,催人奋进。

下面就从诸葛亮的伦德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此形象的悲剧美:(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

”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他理想中的明主,他知道,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

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以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开始了他悲剧化而又完美化的人生历程。

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这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但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对“求善护礼”伦理观的追求与现实的不可实现的矛盾必然产生悲剧。

罗贯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借诸葛亮的思想来阐发保存型的中国文化:“用悲剧意识暴露困境,又以不实际的文化之礼为原则,而对困境,中国人不是竭力求,而是努力护礼,维护礼的神圣性,甚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从而其弥合方式是毁灭与保存。

”③诸葛亮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

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

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坚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

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但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和“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面等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何其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

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悲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也美于此。

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的“完善”及他们信奉的伦理观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司马徽得知徐庶荐诸葛亮说:“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但他仍在刘氏集团面前赞诸葛亮之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从他人之口表现了诸葛亮的王佐之才和经天伟地之能,司马徵虽如此称颂,但他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倒一丝慰藉,更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

“不得其时”反映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象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斡旋天地,扭转乾坤。

”如一百三回,上方各火烧司马懿,眼看就要成功,忽然天降滂沱大雨,使之功败垂成,连诸葛亮自己了不得不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从他的言语中也暗示以蜀之偏安去伐强魏是何其艰难,况有天助之,也预示诸葛亮与“天命”抗衡的无奈,但他没有因为天命脉不可违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力量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放弃“匡复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思想动机和历史责任。

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

他的悲壮,他的美就是这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其名世,千载谁一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武侯的敬仰。

诸葛亮知道事业难成,仍要坚持,与他的政治理想分不开,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完善应以“仁、义、忠、信”为本,然后才是才能与功业的建树。

继而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

”④所以诸葛亮把道德理想转化政治理想。

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成败利钝则是次要的,按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死不愧于“知遇之恩”的仁君,亦不愧于自己的意志及做人的原则。

他自比“君子之前儒”等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说:“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宁正恶习邪,务使泽其当时,名留后世”。

正因为他不仅忠君而且爱国的政治理想才是他“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贵。

百折不挠的意志及坚定不移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使诸葛亮在几出祁山北伐都失败的情况下,并未产生消极思想,他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生奋斗不已,即不畏难,也不避嫌,而全心全意地进行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事业,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体现了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发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

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艰难境况下却无所建树,这一点他比认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

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勉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他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

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

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决不会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正如张法说的:“护礼之…礼‟却是一个已定的标准”要坚定信心,就可以去誓死捍卫,因此,中国政治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

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

⑤诸葛亮为了“维护”而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

这种不懈的韧劲和义无反顾让后人感受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雄气魄的悲壮,就连第一百三回,诸葛亮临终前发出“再不能计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哀叹也让世人感受到这个杰出天才内心所深藏的时代孤寂感和死不瞑目的恨憾。

世人为他的“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

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人至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遇之恩”的悲剧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

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对刘备的“知遇之恩”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

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

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且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

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

第一百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乇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就是八顾茅芦之恩,诸葛亮也决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他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也符合封建社会当时人民群众的某此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传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