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第七单元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时:二时第一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呢?探究:燃烧的条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缺一2、条氧气(或空气)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燃烧和灭火的知识。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酒精灯、火柴、烧杯、水、沙子等实验器材。在实验前,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感到害怕或不安,这可能影响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可能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提问和思考习惯也有待培养,他们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提问的意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和灭火的方法(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他们还能够理解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火灾时的逃生方法和灭火器的使用。
2. 实验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进行燃烧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3.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对燃烧和灭火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实践与运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他们能够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例如在家中安全使用火源和电器,正确处理火灾事故。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3.知道爆炸的含义。

4.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4.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3.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准备:多媒体、镊子、酒精灯、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如图1)并不陌生,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如图2)吗?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4. 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二、推进新课(一)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4.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关爱、尊重、引导为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章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燃烧和灭火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设计火场逃生演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3.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燃烧和灭火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燃烧的本质、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火警新闻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燃烧和灭火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燃烧和灭火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探讨燃烧和灭火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掌握灭火的方法,能根据火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3.了解燃料的分类和利用,能分析不同燃料的优缺点,提出合理化的燃料利用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3.举例说明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燃烧和灭火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讨论不同物质的燃烧特点和灭火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极其之间的关系(2)了解燃烧的概念(3)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灭火原理和简单的消防常识过程与方法:(1)能依据对比实验的思想设计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否是缺一不可。

(2)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

使学生学会运用事物不断发展,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观点去认识事物。

(2)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与竞争的意识(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究活动2结】【点拨知识运用魔手绢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回答提问唯一不会燃烧的原因就是没术有达到着火点,所以,根据燃揭烧的条件,魔术揭秘。

秘】思考回答根据燃烧提问,【给和条件和现象,燃发生燃烧是定烧(现象)的,一个燃烧下的定反应。

义义】燃烧能为人类造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能引发灾难,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过应用所学的原理来灭火呢?渡】了会学果根据燃烧学生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如提问:【三的条件,你能推是条考,1、根据燃烧条件来推理灭火思小组讨件烧燃的探那么交流,原理论,回答测出灭火的方个缺一不可,灭火条很容得出,页,最后一、阅读教材2129法吗?你的依究件条烧据是什么?、、1回答“讨论”个自然段,2是件就燃活分别应用了什么灭火原理3 缺一即可。

34灭火原理:缺一即可!【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空气)板书】【课后反】思5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能理解并说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1.引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镁带在氧气中燃烧,能否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都能燃烧、发光并放出大量的热。

2.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沙子、棉花、水、纸、火柴、木材、酒精、石头有哪一些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棉花、纸、火柴、木材、酒精。

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

追问:只要是可燃物,就可以燃烧吗?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 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观看【实验7—1】,完成课本P129讨论题,并总结燃烧的条件。

1.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2.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答: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答:需要氧气。

注意事项:(1)白磷和红磷不要放得太近。

如果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2)烧杯中的热水不能太少。

因为热水太少,会使得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也不会燃烧。

4.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知识模块二 灭火的原理阅读课本P129的“讨论”中的灭火实例,并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燃烧的条件,分组归纳灭火的原理并展示。

1.如何灭火?(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到灭火的原理或方法)灭火可通过以下方法:⎭⎪⎬⎪⎫①清除或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2.观看实际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及其原理。

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导管,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热水,白磷,红磷,酒精,面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2、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略[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交流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讲述: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开始点燃木柴。怎样很快点燃木柴呢?
讲述:通常先点燃着火点低的物质再点燃着火点高的物质。
观看投影。
学生回答。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并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燃烧的定义并描述。
学生作出燃烧条件的猜想。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完成实验填写学案。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其它:多媒体设备,燃烧条件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焰火与火的图片及视频引入新课。
根据燃烧特征的总结引出燃烧的定义。
给学生创设篝火晚会的情境,通过篝火晚会需要燃起篝火,引出燃烧的条件,并进行探究。
通过练习,强化燃烧的条件。
通过篝火晚会上篝火的点燃,讲述可燃物点燃的方式。
引入:同学们还记得奥运会开幕式、60周年国庆晚会、11届全运会开幕式吗?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请填写学案【实验探究】第2题。
你知道第四位同学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吗?
学生回答。
学生演示实验
①点燃手帕;
②点燃沾水的手帕;
③点燃沾了酒精的手帕;
④点燃沾有60%酒精溶液的手帕。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
锻炼学生的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学生自我小结,锻炼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
讲述: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
请完成学案[课堂练习]。
学生总结知识。
发挥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教 后 记】
【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讲内容“燃烧与灭火”,在小学五年级自然课上学生学过,因此学生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于是我将燃烧的条件设计为一个学生的探究实验。本节课内容较多,我利用一台篝火晚会将之串联,分别引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点燃的方式,燃烧剧烈程度(燃烧是否旺盛)的影响因素及灭火的原理;最后讲到火灾的自救;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展多元智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学习②;③。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①;②;
③。

4.常用的灭火器有、、。

扑灭图书、档
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可用。

5.可燃物在的空间里急剧的燃烧,就
会在短时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
主完成同步学习学习情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问题1:燃烧需要氧气,除了氧气外
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能燃烧?
问题2: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能发
生燃烧现象?
【实验7-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问题1: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问题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例1】“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
材料做容器盛放汤
料,当酒精燃烧时纸
张不会燃烧。

对此现
象,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A.纸张不是可燃
演示:将小木条、纸
条、小石块、红砖块分别
放在酒精灯火焰烧。

通过
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检
验,讨论、交流。

认识:
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
条件。

通过生活周围很多
可燃物不燃烧的现象,引
导分析、讨论,认识:燃
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的着火点)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醒注意体会:
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在该
实验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归纳、总结物质燃烧
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
同的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分析:纸火锅里的汤
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到
纸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题指导:物质燃烧
探究与交流
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
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
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
“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
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大量空气的
作用是;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
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
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巩固练习2】夜间发现煤气泄漏时,可
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开灯,将煤气开关关闭
B.开灯,寻找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
星及明火
D.向室内喷水,使煤气溶解在水
中,防止其燃烧
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
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
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
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
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
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答案:(1)使面粉
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
均匀(或增大面粉与氧气
的接触面积)
(2)①②
(3)严禁烟火(或
保持通风,合理均可)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
梳理整合
达标测试1.2011年2月3日除夕之夜,东北第一高的首家白金五星级酒店沈阳皇朝万鑫酒店突然发生火灾,造成严重损失。

火灾系因燃放烟花不慎引起楼体外部燃烧所致。

关于烟花在火灾中的作用是()
A.提供可燃物
B.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李扬同学用家用燃气炉炒好菜后,要熄灭火焰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吹灭火焰
B.关闭出气阀
C.喷水降温
D.用湿抹布扑盖
3.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乙醇的包装箱上应贴的标志是( )
4.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支燃烧现象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5.2011年5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发生森林火灾,
3900多名消防队员紧急奔赴火场。

⑴他们有的使用风力灭火机强力灭火(如图1),它以汽油为燃料,喷出类似12级大风的高
速气流,将火扑灭,其原理是;武警部队官兵在大兴安岭林区5号火场构筑防火隔离带(如图2),其灭火原理又是;
⑵四架直升机轮番进行洒水灭火(如图3),水在灭火中起作用。

6.新华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
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如右图),他们惊奇的发现,镁竟然能在二氧化碳中
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

试回答:
⑴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⑵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写出一点。

作业
设计
书面作业:教材P135第3、5、6题
课外作业:同步学习中开放性作业
教后
反思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
案新人教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