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生平事迹

周瑜生平事迹
周瑜生平事迹

周瑜生平事迹

篇一: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作者系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

一、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历史人物,影响了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的思想与人生。其中周瑜就是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正统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明显倾向于蜀汉,因而便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周瑜过多的负面刻画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并且将周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怎样去刻画周瑜的形象的,这个形象的特点在哪里,而历史上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呢?

二、周瑜的生平以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1.周瑜的生平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周瑜“长壮有姿貌”[1],他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

谐也”[1]。自此,周瑜便开始了他的三国征途。后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当孙权势力单薄,关键时刻,周瑜等人挺身而出,忠心不二地继续扶持孙吴政权,使其逐渐走向了繁荣的局面,促使形

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建议孙权争夺蜀地。得到孙权的肯定后,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2.《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故事

由于受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表现对正统蜀汉的推崇,进行了不少的夸大来赞美蜀汉,为此,作者便需要通过故意夸张地贬低其他政权和才人来衬托蜀汉的正统和蜀汉阵营谋士的智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周瑜在很大程度上被贬低了,而这样做的目的在书中很容易看出:作者是通过对周瑜的负面描写如计谋不够高、心胸狭窄等特点来反衬诸葛亮的大度和神机妙算等,从而达到襃赞正统蜀汉的目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的很多贡献都被移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使得周瑜在小说中的活动不是非常丰富。纵观整部小说,周瑜的人生基本上被作者无情地划分为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很明显是诸葛亮的出山: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即在小说的三十八回之前,周瑜可谓在东吴叱咤风云,有充分的权威性,他的各种战略也是十分优秀而且有远见。历数他在这一阶段作出的贡

献,有初出之时设计活捉太史慈等等许许多多的战斗成果。然而在孔明出山之后,他的智谋似乎急剧下降,唯一算是大一点的赤壁之战中他也是低于诸葛亮一筹。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来看,我们遗憾地发现,周瑜的事迹并不是多丰富,而这一切仍逃不离正统思

想对小说观点的影响。

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

从整部小说来看,周瑜整体的形象特点是:首先从正面来说,周瑜有较高的智谋,并且有十足的忠心;但更多的,从反面来说,三国演义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以及容易冲动,意气用事。下面分别就他的各个主要性格特征加以分析说明。(1)首先来看周瑜的正面形象特征。在小说中,虽然作者主要是通过贬低周瑜来衬托诸葛亮,但与此同时周瑜仍不乏智谋,并有众多其他优点。比如周瑜的出场就足以表明他的不凡:

(孙策)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2]

从这一段简单的出场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周瑜的很多性格特点:通过“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这句,足以看出周瑜的风度,这是他内在文雅的精神的表现,仅此一句,就自然地暗示了他的与众不同,注定了他的才华横溢;接下来的“见了孙策,下马便拜”表现出了他的谦逊、对孙策的敬重。不得不说,从这些来看,周瑜的性格与其后的

心胸狭窄、甚至有时有些傲慢无礼的表现是无法契合的。

而他的忠心更是毋庸置疑的。周瑜早期是跟随其挚友孙策为其出谋划策的。但后来,孙策中箭而亡。在此处前后周瑜的一系列表现尤

为深入地表现了他的忠心:

(周瑜)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2]

在这里,周瑜首先是时刻挂念着孙策的伤势,并专程为此“回来问候”,得知其死讯后,他的反应极度强烈:星夜来奔丧、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这表明他是一个重视情义的人。而其后他“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的举措将其忠心不二的形象刻画的更是淋漓致尽。

至于周瑜的智谋,书中有不少的表现,此处仅选取两个侧面描写来加以说明:

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此句是孙策在临终前对吴太夫人的遗嘱。试想一个能够被君主在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甚至因不能在面前而深为遗憾的臣子,我们怎能说他没有十足的智谋与策略!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多处正面表现出周瑜的智谋过人,在此不一一赘述。

(2)对周瑜反面性格的刻画

尽管小说中有不少对周瑜的正面表现,但总体来说小说仍是反面

的刻画更加明显。自小说38回后即孔明出山,除赤壁之战中谋划了反间计等一些计谋,作出重要的贡献之外,他的出现大多时候是以其对蜀汉的不轨之谋失败来作为诸葛亮的陪衬的。而他最突出的性格缺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其最突出的表现自然是他与诸葛亮或者说是蜀汉的斗争。在与蜀汉的合作时期,周瑜不断的思考着要将诸葛亮除去,名为担心诸葛亮成为东吴的祸患,但事实上更多地透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才能的嫉妒。也正是这种嫉妒和心胸狭窄的性格最终使他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这种嫉妒的心理的驱使下,他便反复地不择手段地想办法除去孔明。例如在孔明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之时:

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1]

除此之外,周瑜还有很多次想除去孔明甚至是刘备。以致经常在吴营中上演“大帐两侧埋伏五十名刀斧手,结果被蜀汉的大将揪出来”的闹剧。那么周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除了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之外,这也表现了他的另一个性格缺点:目光短浅,容易冲动,没有长远而

深刻的眼光,而这,也许也就是他为什么始终难以成功的原因。而他另一个容易冲动的典型表现就是诸葛亮智激周瑜时他的反应。周瑜面对一群群东吴大将的劝说都一直坚持不想抗曹,却在诸葛亮三言两语涉及儿女私情的话之下怒不可遏,随即决定抗曹,这表明他极易

篇二:诸葛亮生平事迹概述microsoftword文档(3)

诸葛亮生平事迹概述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诸葛亮字孔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一个仕宦家庭,(阳都故城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诸葛村一带)。其父诸葛圭,字君贡,曾任泰山郡梁父县尉,后迁至泰山郡郡丞。诸葛亮八岁前父母双亡,诸葛亮兄弟三人,兄谨,弟均及两个姐姐,皆由叔父诸葛玄照料抚养。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诸葛玄被袁术署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玄便携诸葛亮、诸葛均及其两个姐姐赴豫章任所。此时诸葛亮年十四岁。朝廷另委派朱皓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携家眷及诸葛亮兄弟姐妹投奔了时任荆州牧的老友刘表。不久,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兄弟姐妹移居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山(今湖北襄樊市),躬耕谋生。此时,诸葛亮年方十七岁。这期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出嫁,一个嫁于中庐县人蒯祺,一个嫁于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他自己娶河南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当时的荆州战乱较少,北方不少世家大族迁徒于此。内有一些学识渊博者如颖川人司马徽等,还有一些好学上进的青年。诸葛亮师事司马

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与颖川人石广元、徐庶,汝南人孟公威一起游学。石广元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其大略”,善于抓住关键,独立思考。他身高八尺(相当于1.84米),常把自己比为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曾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和战国时燕国名将乐

1毅(曾率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他喜欢吟诵“梁父吟”(乐府诗,叙说齐国名相晏子运用智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诸葛亮少年时期便志向高远,表露自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经世济民能力的愿望。被人称誉为“水镜先生”的知名学者司马徽(字德操)有知人之鉴,赞谓诸葛亮是“卧龙”,是识时务之“俊杰”。当时刘表据荆州拥兵十万雄据一方。刘表既为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之老友,又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同娶蔡氏之女(刘表后妻与黄承彦之妻为姊妹),但诸葛亮却未在刘表那里谋事求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司马徽和徐庶推荐,时驻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感动,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既在“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予争铎,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形势下,尽力夺取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伐魏,以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此后,诸葛亮结束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出山辅佐刘备,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从政生涯,时年二十七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攻荆州,时为荆州之主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刘备兵退夏口(现武汉市汉口),在此危难之时,诸葛

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的对策,自请面见孙权。他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预测了抗曹破曹后“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的结局,促成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趁此收取了江南数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

2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兵入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展开夺取益州之役。刘备决定留关羽守荆州,由诸葛亮率张飞、赵云溯江而上入川。不久,两支军队合围成都,刘璋投降。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攻占汉中,称汉中王。此时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第二年四月,诸葛亮等上表劝进,刘备称帝于成都,年号章武,国号汉。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五月,立刘禅为太子。六月,刘备为报关羽被孙吴杀害之仇,兴兵伐吴,张飞临行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张飞原任司隶校尉一职,由诸葛亮兼任。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后撤到鱼复,改此地曰永安。章武三年

(223年)初,刘备病重,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二月,诸葛亮到永安,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逃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流涕而曰:“臣敢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诏太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四月,刘备病故。五月,诸葛亮与太子刘禅扶

柩达成都。刘禅即帝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

刘备去世后,南中诸郡相继作乱,诸葛亮虑国内新遭大丧,未便出兵,便派人使吴修好,以稳定局势,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部南征,

3当年秋,南中平定。

在国以富饶治兵讲武的基础上,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出师表,决心“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达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他率军北驻汉中,开始了伐魏之役(即三国演义所言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发动了第一次伐魏之战。诸葛亮率军北出祁山,派马谡为前部。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因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故而大败。诸葛亮迁西县一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后上表自劾,承担失败责任,要求自贬三等。刘禅下诏书任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是年冬,诸葛亮探知孙权大败魏将曹休,魏兵大量东调关中虚弱,乘机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未下,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兵追赶,被诸葛亮部杀死。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收取了武都、阳平二郡。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是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派史往贺,复立盟约,约分天下。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用木牛运粮,粮尽退兵时,设伏射杀曹魏大将邰。

建兴十二年春(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用流

马运粮,占据武功县五丈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魏将司马懿结营对垒,闭不出战,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诸葛亮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他遗令“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刘禅派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赴汉中吊唁,赠诸葛

4亮丞相武乡候印绶。谥忠武候。

诸葛亮称得上是三国时期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人物。因《三国演义》的宣扬和渲染,诸葛亮更成了亦人亦仙的传奇人物。千百年来诸葛亮所以能嬴得朝野咸敬、古今同钦,主要是人们认为他是“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成功的典型。他超乎常人的才高志远,洞察潮流的远见卓识,安邦治国的卓著功绩,为政清廉的高尚品格,智慧超群的传奇事迹,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嬴得了人们的尊崇。他被誉为集智勇忠诚等美德于一身的理想全人。

“诸葛大名垂宇宙”。诸葛亮的思想人品节操业绩,都己沉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本人也早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象化的典范。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谋划的两路出兵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未能达到,他一生事业中也有后世史学家们指出的某些失误及不足。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万千后人,诸葛亮早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与世永存。他生活的年代距我们已很久远,但他的形象却就在我们面前。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