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生平事迹
三国中周瑜的英雄事迹5篇(精选)

三国中周瑜的英雄事迹5篇(精选)三国中周瑜的英雄事迹精选篇1周瑜英年早逝,公元211年,周瑜病死在出征的路上,时年仅仅36岁。
孙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万分,亲自为他料理后事。
所谓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致死,存属演义类的故事。
实际上,周瑜__格开朗,谦虚和气。
不仅吴郡人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英才敬仰万分,他同时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也是其中一人。
周瑜从青少年时就辅助孙策创建了__东的基业。
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吴郡人爱称周瑜为周郎。
孙策临终前嘱咐他的弟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由此可见周瑜的能力不同一般。
曹__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后,实力已经很是强大,此时的东吴分为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
周瑜是极力主战,他知道曹__的弱点。
并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败曹__,这也就是闻名的赤壁之战。
曹__也因此多年囤守北方不敢南下。
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之一,周瑜随这个闻名战争名垂千史。
900年后,苏轼还在__边凭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中周瑜的英雄事迹精选篇2那天晚上,精疲力尽的我,躺在床上正听着凯叔讲《三国演义》。
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梦乡……“主公!主公!”我回过神来猛地一惊,心里想着这是在哪里?他们是谁?我仔细的打量着每一个人。
身边这位,身高八尺,身穿碧绿征衣,手提青龙偃月刀,脸上通红,五绺长髯。
我心想,这不是关羽关云长吗?大帐中间,赵云手握亮银枪,张飞倒提着丈八蛇矛,各位诸将在两侧听候号令。
张飞性急说道:“孔明军师,在七星坛上借风也快结束了,咱们也出发和周瑜会合吧。
”我这才反应过来,我穿越到了,赤壁之战前夕,附在了刘备身上,急忙说道:“号令三军,出发。
”我们来到了曹操水寨一百里之外,亲眼目睹了曹军水寨的工程之宏大。
突然,一阵东风吹来,周瑜一声令下:“先锋军,出发。
”只见黄盖率领五十艘战船,船后还挂着洒满硫磺硝石的火船,整军齐发,不一会儿便到了水寨门前。
按事先约定,来诈降的黄盖并未停船,直冲了过来,战船渐渐靠近,而后面的火船,则利用惯性冲了出来。
关于周瑜的故事

关于周瑜的故事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周瑜的故事,欢迎阅读!周瑜火攻赤壁曹*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南下,进攻刘表。
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
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
他听到曹*大*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陵(今湖北*陵)。
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
曹*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陵积了大批*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
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十几里。
曹*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
刘备的人马,被曹*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
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
但是往*陵的路已经被曹*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占领了*陵,继续沿*向东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
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
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西九*西南)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
将*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为什么不投降曹*呢?”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呢?”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象*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
不过刘将*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呢?”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二万。
曹*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
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
周瑜的小故事

周瑜的小故事
周瑜,字公瑾,江东庐江人,东吴重要将领,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是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被誉为“江东美青年”。
周瑜小时候聪明伶俐,深受父母宠爱。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兵法、历史等方
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周鲂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经常教导他要有胸怀天下、忠诚于国家的品质。
周瑜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忠诚的将领,为国家尽忠。
年少时,周瑜曾在庐江当地的一家书院学习,师从名师学习兵法和文学。
他勤
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学霸。
他的聪明和才华也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认可。
后来,周瑜进入了孙坚的部下,成为了一名将领。
他在孙坚手下表现出色,深
得孙坚的信任和赏识。
周瑜在孙坚手下历经磨练,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将领。
赤壁之战,是周瑜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战。
当时曹操派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南方。
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与曹操决战于赤壁。
周瑜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巧妙地利用风向,火攻曹军船队,最终大败曹操,成为了一战功臣。
周瑜的一生虽短暂,但却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他忠诚于国家,勇敢无畏,智勇
双全,被后人誉为“江东美青年”,成为了一代名将。
周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胸怀天下、忠诚于国家的品质,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周瑜的一生虽短暂,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体现周瑜的英雄事迹

体现周瑜的英雄事迹体现周瑜的英雄事迹1诸葛亮得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心想:不能让世界上有比我更聪明的人!正巧,攻打曹军要用火攻,却没有东风,久而久之,周瑜装病躺在床上,诸葛亮得知周瑜病倒,便来看望他。
周瑜有气无力地问他:“先生……我怕是时日不多了,你想出什么计谋没?”诸葛亮答道:“用火攻。
”“对,是个好办法,可是我们没有东风呀!”诸葛亮说:“先生,我能借来东风,如有虚实,我便当即处死。
”周瑜高兴地说:“好,一言为定”。
诸葛亮拿出扇子,机智地摇了一摇,一日后,诸葛亮说:“我已请来风神,今日就行。
”周瑜便下令让所有军士乘船,发射火箭,让曹军的数名将领葬身于火海,士兵们见没了将领顿时做鸟兽散,东奔西跑,没一人幸免存活。
诸葛火烧赤壁,周瑜无奈长叹一声,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体现周瑜的英雄事迹2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人文武双全但小肚鸡肠,他就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
周瑜文武双全,如苦肉计、火烧赤壁,他用自己的智谋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在蒋干盗书的时候,他先假装热情骗过蒋干,结果因为蒋干过于大意,损失了曹操的两名水军大都督,这也是赤壁大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而且周瑜非常有志气,在蒋干盗书中,他就吟出了一篇大有志气的文章:“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为平生,为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周瑜还非常幸福,因为他有一位美貌过人的妻子小乔。
但是周瑜为人小气,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诸葛亮来东吴时,他千方百计想杀掉诸葛亮,因为他嫉妒诸葛亮比他聪明。
他就想让诸葛亮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用了借箭的方法,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诸葛亮以聪明还击他三次后,周瑜就被诸葛亮气死了!第一次赤壁大战结束后,诸葛亮比他先取了南郡,周瑜因此而发怒;第二次周瑜想用美人计,诸葛亮用计让刘备得到了妻子,还二气了周公瑾”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次,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最后得利的却不是自己。
周瑜因此气得丢了性命。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周瑜的小故事

周瑜的小故事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之一。
他聪明机智,智勇双全,被后人誉为“东吴之虎”。
据传说,周瑜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湖边玩耍,突然看到一个大鱼跃出水面,周瑜眼睛一亮,立刻拿起弯弓,搭箭射去,结果一箭就将大鱼射中。
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城,人们都惊叹于周瑜的神箭手之名。
周瑜长大后,投靠了孙权,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和将领。
他在赤壁之战中,以火烧连营的计谋,成功击退了曹操的大军,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这场战争中,周瑜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被誉为“赤壁之擒”的功臣。
除了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周瑜在政治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善于察言观色,善于交际应酬,深得孙权的信任。
在孙权去世后,周瑜更是辅佐孙权的儿子孙策,帮助他稳固东吴政权,成为了东吴的实际掌权者。
然而,周瑜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比如,他曾经因为一次军事失误,被孙权责备,甚至降职处理。
但是,周瑜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反思中汲取教训,更加努力地为东吴效力。
最终,周瑜在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了东吴的一代名将,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令人敬佩。
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追求卓越。
周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智慧和勇气,更离不开坚持和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在历史的长河中,周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勇往直前。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英雄事迹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英雄事迹周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将领,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赞誉的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勇敢果敢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事迹。
以下是关于周瑜的事迹的一些重点。
首先,周瑜是一位聪明而机智的军事家。
在他与刘备、孙权三人会面时,他使用为关羽报仇的任务作为借口,诡计使得刘备在孙权的保护下,并与孙权结好。
他还经常运用自己的智慧,快速制定战略和战术,以击败敌人。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对敌军的火攻计谋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巧妙地利用风向,布置了火攻计划,以迷惑、削弱曹军。
这一计策最终导致了曹操的败退,为孙刘联军赢得了胜利。
其次,周瑜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果断。
作为一位军事将领,周瑜不仅要有出色的智慧,也需要有勇敢的品质。
在赤壁之战前夕,当被部下劝告放弃抗曹的计划时,周瑜毅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高举刀剑,斩断了卧龙岗上的蓝带之始,表示将顶替以卧牛束根的职位。
他的果断作风赢得了众将的敬佩,也激发了军队的斗志。
此外,周瑜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为了重要的军事统帅。
他在整个东南地区建立了坚固的军事基础,并成功地巩固和扩张了孙吴的势力。
他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的战略,并亲自指挥军队实施。
他在与曹操、刘备两位强敌的对抗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眼光。
他能够分析敌人的弱点,并在战场上灵活应变,有效地巩固自己的防御,击败曹操多次进攻。
他的才能和胆识使他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最有权威和实力的军事领导者。
综上所述,周瑜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和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
他的智慧、勇气和果断使他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成为了一个备受赞扬的英雄。
周瑜的事迹不仅让人们对他本人产生了敬佩,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
最新周瑜的英雄事迹故事五篇

周瑜的英雄事迹故事五篇现在提起周瑜,人们就会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些的典故联系起来。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周瑜的英雄事迹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周瑜的英雄事迹故事1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
——题记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虽有些才干,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都督。
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活活气死的人。
然而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首的周瑜果真如此吗?三国陈普传里曾写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由此看来真正周瑜其实与《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并不完全相同。
其实我认为真正的周瑜有三点是最让人折服的:一是爱情。
人人都知道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俗话说“江南有二桥,河北甄宓俏”,周瑜抱得美人归,故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引得后来多少豪杰对其羡慕不已。
推测算起来小乔和周瑜做了12年夫妻,小乔与周郎实为三国里第一佳配。
所以孔明也曾在赤壁之战前用计激周瑜时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以此激怒周瑜,坚定他作战的决心。
二是高超的智谋。
赤壁之战这场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周瑜一生中光鲜无比的一笔。
在赤壁之战中,朝中大臣们都人为吴国不能以卵击石,应该投降曹操,周瑜对此力排众议,分析敌我利弊,劝孙权与蜀国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又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想出用火攻之计,充分体现了他的计智无穷,他步步为营,随机应变,使用黄盖的苦肉计和假投降一事令曹操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从而大获全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曾评价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描绘了赤壁之战,颂扬了周瑜的计谋高超。
三是忠于友情。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
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
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
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
周瑜的故事

周瑜的故事周瑜,字公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聪明才智、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周瑜的故事。
周瑜出生于公元175年,是一个富有的家族的子弟。
他从小聪明机智,善于学习,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年轻时,他曾在当地的学府学习经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他对历史和兵法特别感兴趣,经常研究古代名将的战略和战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周瑜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认可,他被推荐给当时的东吴名将孙策,成为了孙策的幕僚。
在孙策的带领下,周瑜参与了多次战役,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善于分析敌情,制定战略,指挥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孙策的高度赞赏,成为了孙策的得力助手。
然而,孙策在公元200年遭到刺杀身亡,东吴陷入了动荡之中。
周瑜在孙策去世后,成为了东吴的重要人物,他与孙策的弟弟孙权一起共同执掌东吴政权。
周瑜在政治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稳定了东吴的政权,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瑜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周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形势十分危急。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采取了火攻的战术,成功地烧毁了曹操的船队,使曹操遭受重大损失。
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东吴的安全,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周瑜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当时的各方人士的高度赞赏。
他被封为都督,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军事上的智慧,使得东吴在他的领导下得以繁荣发展。
他还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东吴的长治久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周瑜的一生并不如意。
在赤壁之战后不久,他因为长期劳累和过度操劳,身体逐渐衰弱。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5岁。
他的去世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东吴的政权陷入了动荡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瑜生平事迹篇一: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作者系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历史人物,影响了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的思想与人生。
其中周瑜就是主要人物之一。
由于正统思想的影响,《三国演义》中明显倾向于蜀汉,因而便不可避免的通过对周瑜过多的负面刻画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正面形象,并且将周瑜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怎样去刻画周瑜的形象的,这个形象的特点在哪里,而历史上的周瑜又是怎样的呢?二、周瑜的生平以及其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1.周瑜的生平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瑜“长壮有姿貌”[1],他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
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
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
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1]。
自此,周瑜便开始了他的三国征途。
后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
当孙权势力单薄,关键时刻,周瑜等人挺身而出,忠心不二地继续扶持孙吴政权,使其逐渐走向了繁荣的局面,促使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建议孙权争夺蜀地。
得到孙权的肯定后,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然而不幸的是他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2.《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故事由于受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表现对正统蜀汉的推崇,进行了不少的夸大来赞美蜀汉,为此,作者便需要通过故意夸张地贬低其他政权和才人来衬托蜀汉的正统和蜀汉阵营谋士的智慧。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周瑜在很大程度上被贬低了,而这样做的目的在书中很容易看出:作者是通过对周瑜的负面描写如计谋不够高、心胸狭窄等特点来反衬诸葛亮的大度和神机妙算等,从而达到襃赞正统蜀汉的目的。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在历史上的很多贡献都被移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这使得周瑜在小说中的活动不是非常丰富。
纵观整部小说,周瑜的人生基本上被作者无情地划分为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分界线很明显是诸葛亮的出山: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即在小说的三十八回之前,周瑜可谓在东吴叱咤风云,有充分的权威性,他的各种战略也是十分优秀而且有远见。
历数他在这一阶段作出的贡献,有初出之时设计活捉太史慈等等许许多多的战斗成果。
然而在孔明出山之后,他的智谋似乎急剧下降,唯一算是大一点的赤壁之战中他也是低于诸葛亮一筹。
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来看,我们遗憾地发现,周瑜的事迹并不是多丰富,而这一切仍逃不离正统思想对小说观点的影响。
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从整部小说来看,周瑜整体的形象特点是:首先从正面来说,周瑜有较高的智谋,并且有十足的忠心;但更多的,从反面来说,三国演义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以及容易冲动,意气用事。
下面分别就他的各个主要性格特征加以分析说明。
(1)首先来看周瑜的正面形象特征。
在小说中,虽然作者主要是通过贬低周瑜来衬托诸葛亮,但与此同时周瑜仍不乏智谋,并有众多其他优点。
比如周瑜的出场就足以表明他的不凡:(孙策)行至历阳,见一军到。
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
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
”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2]从这一段简单的出场描写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周瑜的很多性格特点:通过“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这句,足以看出周瑜的风度,这是他内在文雅的精神的表现,仅此一句,就自然地暗示了他的与众不同,注定了他的才华横溢;接下来的“见了孙策,下马便拜”表现出了他的谦逊、对孙策的敬重。
不得不说,从这些来看,周瑜的性格与其后的心胸狭窄、甚至有时有些傲慢无礼的表现是无法契合的。
而他的忠心更是毋庸置疑的。
周瑜早期是跟随其挚友孙策为其出谋划策的。
但后来,孙策中箭而亡。
在此处前后周瑜的一系列表现尤为深入地表现了他的忠心:(周瑜)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
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
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
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
”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2]在这里,周瑜首先是时刻挂念着孙策的伤势,并专程为此“回来问候”,得知其死讯后,他的反应极度强烈:星夜来奔丧、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
这表明他是一个重视情义的人。
而其后他“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的举措将其忠心不二的形象刻画的更是淋漓致尽。
至于周瑜的智谋,书中有不少的表现,此处仅选取两个侧面描写来加以说明: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此句是孙策在临终前对吴太夫人的遗嘱。
试想一个能够被君主在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甚至因不能在面前而深为遗憾的臣子,我们怎能说他没有十足的智谋与策略!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多处正面表现出周瑜的智谋过人,在此不一一赘述。
(2)对周瑜反面性格的刻画尽管小说中有不少对周瑜的正面表现,但总体来说小说仍是反面的刻画更加明显。
自小说38回后即孔明出山,除赤壁之战中谋划了反间计等一些计谋,作出重要的贡献之外,他的出现大多时候是以其对蜀汉的不轨之谋失败来作为诸葛亮的陪衬的。
而他最突出的性格缺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
其最突出的表现自然是他与诸葛亮或者说是蜀汉的斗争。
在与蜀汉的合作时期,周瑜不断的思考着要将诸葛亮除去,名为担心诸葛亮成为东吴的祸患,但事实上更多地透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才能的嫉妒。
也正是这种嫉妒和心胸狭窄的性格最终使他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在这种嫉妒的心理的驱使下,他便反复地不择手段地想办法除去孔明。
例如在孔明劝说孙权联合抗曹之时: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
其计画又高我一头。
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
肃曰:“不可。
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
”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
”[1]除此之外,周瑜还有很多次想除去孔明甚至是刘备。
以致经常在吴营中上演“大帐两侧埋伏五十名刀斧手,结果被蜀汉的大将揪出来”的闹剧。
那么周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除了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之外,这也表现了他的另一个性格缺点:目光短浅,容易冲动,没有长远而深刻的眼光,而这,也许也就是他为什么始终难以成功的原因。
而他另一个容易冲动的典型表现就是诸葛亮智激周瑜时他的反应。
周瑜面对一群群东吴大将的劝说都一直坚持不想抗曹,却在诸葛亮三言两语涉及儿女私情的话之下怒不可遏,随即决定抗曹,这表明他极易篇二:诸葛亮生平事迹概述microsoftword文档(3)诸葛亮生平事迹概述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
诸葛亮字孔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一个仕宦家庭,(阳都故城在山东省沂南县砖埠镇诸葛村一带)。
其父诸葛圭,字君贡,曾任泰山郡梁父县尉,后迁至泰山郡郡丞。
诸葛亮八岁前父母双亡,诸葛亮兄弟三人,兄谨,弟均及两个姐姐,皆由叔父诸葛玄照料抚养。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诸葛玄被袁术署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诸葛玄便携诸葛亮、诸葛均及其两个姐姐赴豫章任所。
此时诸葛亮年十四岁。
朝廷另委派朱皓任豫章太守,诸葛玄携家眷及诸葛亮兄弟姐妹投奔了时任荆州牧的老友刘表。
不久,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兄弟姐妹移居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山(今湖北襄樊市),躬耕谋生。
此时,诸葛亮年方十七岁。
这期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出嫁,一个嫁于中庐县人蒯祺,一个嫁于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他自己娶河南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当时的荆州战乱较少,北方不少世家大族迁徒于此。
内有一些学识渊博者如颖川人司马徽等,还有一些好学上进的青年。
诸葛亮师事司马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与颖川人石广元、徐庶,汝南人孟公威一起游学。
石广元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则“独观其大略”,善于抓住关键,独立思考。
他身高八尺(相当于1.84米),常把自己比为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曾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和战国时燕国名将乐1毅(曾率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
他喜欢吟诵“梁父吟”(乐府诗,叙说齐国名相晏子运用智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诸葛亮少年时期便志向高远,表露自己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经世济民能力的愿望。
被人称誉为“水镜先生”的知名学者司马徽(字德操)有知人之鉴,赞谓诸葛亮是“卧龙”,是识时务之“俊杰”。
当时刘表据荆州拥兵十万雄据一方。
刘表既为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之老友,又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同娶蔡氏之女(刘表后妻与黄承彦之妻为姊妹),但诸葛亮却未在刘表那里谋事求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司马徽和徐庶推荐,时驻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感动,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目标。
既在“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予争铎,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形势下,尽力夺取荆、益二州,待“天下有变”,两路出兵伐魏,以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
此后,诸葛亮结束了十年的隐居生活,出山辅佐刘备,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从政生涯,时年二十七岁。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攻荆州,时为荆州之主的刘表次子刘琮降曹。
刘备兵退夏口(现武汉市汉口),在此危难之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的对策,自请面见孙权。
他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预测了抗曹破曹后“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的结局,促成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刘备趁此收取了江南数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2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兵入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展开夺取益州之役。
刘备决定留关羽守荆州,由诸葛亮率张飞、赵云溯江而上入川。
不久,两支军队合围成都,刘璋投降。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攻占汉中,称汉中王。
此时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
第二年四月,诸葛亮等上表劝进,刘备称帝于成都,年号章武,国号汉。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五月,立刘禅为太子。
六月,刘备为报关羽被孙吴杀害之仇,兴兵伐吴,张飞临行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张飞原任司隶校尉一职,由诸葛亮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