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文的赏析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方法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引言: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个人感悟、思考和体验的文学形式。
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抒发情感、展示思想为目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作品。
一、散文的特点:1. 平实自然的语言:散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不拘泥于修辞手法,更注重真实和直接的表达。
2. 真实生活的题材:散文以真实生活为题材,关注日常琐事、人际关系、社会现象等,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3. 主观情感的抒发: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表达作者的情感、思考和感悟。
4. 灵活多样的结构:散文的结构灵活多样,可以是记叙、抒情、议论等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章节划分。
5. 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散文常常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但也可以适度虚构,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散文的鉴赏方法:1. 关注情感表达:散文作品中的情感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读者可以通过细致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表达,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
2. 抓住细节描写:散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通过细致品味文字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 理解主题思想:散文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核心观点,读者可以通过深入理解文字中的言外之意,领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分析叙述方式:散文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叙述方式,如记叙、抒情、议论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手法。
5. 对比与联想:散文作品中的对比和联想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读者可以通过对比和联想,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
结语: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平实自然的语言和真实生活的题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关注情感表达、细节描写、主题思想、叙述方式以及对比与联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散文作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鉴赏散文,提升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语文散文赏析大全

语文散文赏析大全标题:语文散文赏析大全导语:散文是一种抒发情感、叙述事物、表达思想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纯净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系列精选的语文散文赏析,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字之美的海洋中。
1.《草》——鲁迅赏析:这篇散文以鲜明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片草地以及草木的生命力。
作者通过描述草地中成千上万的草叶既互相交榻、互相斗争,又互相拥抱、互相合作的样子,表达了草地上万物互联互通的生机勃勃之态。
文章以简练而深沉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洞察与敬畏,令读者对自然界的伟大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2.《春》,郭沫若赏析:这篇散文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变幻多样的意象,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示了春天的繁花似锦、风光旖旎的景象。
文章中蕴含了深情的笔墨,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喜悦。
同时,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讴歌,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美好的渴望,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幸福生活。
3.《向日葵》——徐志摩赏析:这篇散文以向日葵为主题,通过描述向日葵的生长和开放,以及它们面向太阳的坚定和顽强,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文字的表达中,作者用鲜明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向日葵向阳时的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通过向日葵的形象,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思考。
4.《简·爱》——海伦·凯勒赏析:这篇散文通过讲述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成长之路展示了一个不放弃追求自由和充实人生的正能量。
作者通过真实细腻的叙述,勾勒出海伦·凯勒从无法沟通的黑暗世界到自由世界的转变,表达了对生命坚持和追求的信念。
文章以深厚的情感、真实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读者,呼唤着每个人发掘内在力量,坚守希望的力量。
5.《小时候》——余秋雨赏析:这篇散文用平实的文字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和回忆,勾起了人们对于纯真时光的思念。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意义。
简述鉴赏散文的方法

简述鉴赏散文的方法鉴赏散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抓住“文眼”:散文的“文眼”因文而异,可能是文章中的某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甚至是某一景一物。
通过抓住“文眼”,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2. 把握线索: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
散文的线索可能包括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这些线索将文章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品味语言: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
在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语言的运用,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4. 体会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文章所营造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5. 感受思想情感:散文往往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鉴赏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6. 领悟哲理:优秀的散文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通过领悟这些哲理,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智慧。
7. 了解背景:了解文章的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相关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8. 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文章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章的美感。
9. 注重表达技巧:鉴赏散文时,要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0. 反复阅读:对于一些深奥的散文,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理解。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注意到一些细节,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散文鉴赏,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哲理和深层意蕴,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

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散文是一种具有自由度较高的文学形式,它以抒发情感、描写事物、思考问题和传达思想为主要目的,采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不同于诗歌和小说,它以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事实展示世界,平淡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论述散文的特点以及鉴赏散文的方法。
一、散文的特点1. 自由性:散文不拘泥于特定的格式和结构,没有固定的押韵和节奏要求,具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由组织思路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多样化。
2. 真实性:散文追求真实,注重描写和反映人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真实事物。
它以真挚的感受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客观描述和主观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
3. 叙事性:散文通常采用叙述的方式呈现。
它可以通过故事、事件、人物等来展现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叙事也增加了散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4. 抒情性:散文常常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感受。
在表现思考和观点的同时,通过抒发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抒情性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区别之一。
二、鉴赏散文的方法1. 理解主题: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理解其主题和核心思想。
通过整体阅读和思考,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观点,理解散文的意义所在。
2. 注意语言运用:散文的语言通常较为简洁、真实和质朴。
关注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词汇选择和句式结构等,领会作者意图,体味语言的美感。
3. 分析结构和段落:散文的结构和段落布局对整体阅读体验有很大影响。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把握文章的结构逻辑,理解每个段落的独特意义。
4. 体味情感和意境:散文常常通过抒发情感来打动读者。
注意体味作者所描绘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其中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进一步领悟散文的内涵。
5. 对比参照:鉴赏散文时,可以对比其他散文作品或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和参照,发现散文的独特之处,进一步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散文鉴赏与欣赏技巧

散文鉴赏与欣赏技巧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裁形式表达的篇章,旨在传达作者情感、思想和观点。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欣赏。
然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散文的内涵,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
本文将介绍散文鉴赏与欣赏的相关技巧和方法。
一、散文的鉴赏方法1. 了解背景和作者:在鉴赏一篇散文之前,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文学观点等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2. 品味文学语言:散文是通过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因此,我们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文学语言。
注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他们在文章中的运用。
3. 分析结构和布局:散文的结构常常是自由松散的,没有固定的章节和段落。
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布局、段落的逻辑关系和文本之间的联系,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4. 寻找主题和情感:散文通常有一个基本的主题,通过描述和叙述来传达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文字,找到散文的主题,并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体会细节和意象:散文中常常会有一些细节和意象,这些细节和意象往往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我们要重点体会这些细节和意象,从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散文的欣赏技巧1. 感受情感共鸣:散文常常通过情感的表达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当我们阅读散文时,我们应该尝试理解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2. 倾听内心声音:散文往往涉及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欣赏散文时,我们应该放下杂思杂念,静心倾听这个内心声音。
3. 想象故事情节:虽然散文通常不像小说那样有严格的情节,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阅读和欣赏散文中的细节和意象,来想象出其中的故事情节。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意图。
4. 情感共鸣与思考交融:欣赏散文不仅仅是感受作者的情感共鸣,还需要进行思考和自我对话。
通过与散文的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
怎么鉴赏散文

怎么鉴赏散文散文,如同散落在生活各个角落的珍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但要真正领略散文的韵味,学会鉴赏是关键。
那究竟怎么鉴赏散文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特点。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在取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十分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它可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也可以谈古论今、说东道西,似乎没有什么限制。
而“神聚”则是说尽管形式上松散,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
在鉴赏时,我们要善于捕捉这条“神”的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在看似纷繁复杂的文字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作者出门夜游,到漫步荷塘,再到联想江南采莲,所写内容看似随意,但始终围绕着他在那个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与寻求宁静的心情这一主题。
我们在鉴赏时,就要抓住作者这种情绪的变化和抒发,理解他借助荷塘美景来排解忧愁的意图。
语言的运用是散文鉴赏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散文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华丽典雅,有的诙谐幽默。
好的散文语言往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想法。
以老舍的散文为例,他的语言通常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济南的冬天》中,“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段文字通过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将济南冬天的温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我们在鉴赏散文语言时,要留意作者对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
比如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拟人能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通过对这些语言技巧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情感的表达也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散文往往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感慨。
金蔷薇.珍贵的尘土散文赏析

其次,散文通过对金蔷薇花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花朵的世界。作者用丰富的感官描写,描述了花瓣的色彩、触感和香气,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这朵花的美丽与魅力。
此外,散文还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赋予了金蔷薇花更深层的含义。例如,散文中提到花朵的绽放需要尘土的滋养,这可以被视为一种比喻,表示美丽和成长需要经历坎坷和困难。同时,金蔷薇花也象征着珍贵和宝贵的东西,引发了人们对珍贵事物的思考和感悟。
金蔷薇.珍贵的尘土散文赏析
《金蔷薇:珍贵的尘土》是一篇散文作品,描述了一朵金色蔷薇花的美丽与珍贵。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
《金蔷薇:珍贵的尘土》以金色蔷薇花作为主题,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情的文字,展现了这朵花的独特之处。散文以花朵为中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鲜花香气和色彩的世界。
首先,散文中的“金蔷薇”形容词的运用使得花朵的美丽更加引人注目。金色象征着珍贵和尊贵,将蔷薇花与一般的花朵区别开来。这种描绘让读者对这朵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何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

如何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它以自由度很高的写作形式,灵活运用语言和表达技巧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评价和鉴赏散文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要求我们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欣赏和评价一篇散文。
本文就如何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进行探讨。
一、阅读理解在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
散文中的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我们要仔细阅读散文,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首先,我们要理解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散文通常有一个主题,它贯穿整篇作品,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来展示主题。
我们要通过细读散文,理解作者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其次,我们要关注散文的结构和组织。
散文的结构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我们要理解其中的层次关系和组织结构。
同时,我们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及句子和词语的选择和运用。
最后,我们要抓住散文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语言是散文的基础,而修辞手法则是散文的提升和美化工具。
我们要仔细品味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它们的用意和效果。
二、感受与体验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需要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深入感受和体验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我们要感受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散文是一种情感化的文体,它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我们要注意散文中所传递的情感,如喜悦、忧伤、怀旧等,感受其中的情感氛围。
其次,我们要在散文中思考和反思。
散文常常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我们要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作品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思考的角度,深化我们对散文的理解和体验。
最后,我们要在散文中寻找启示和思考。
优秀的散文常常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反思,它们能够唤起我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我们要在评价和鉴赏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作品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和思考价值。
三、评价与分析评价和鉴赏一篇散文需要我们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和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对散文的赏析篇一:散文赏析散文赏析一、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特点散文或许是一个内涵较空疏、外延极宽泛的模糊概念。
就文学体裁分类的传统而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无不特征鲜明、疆域了然。
惟独散文包罗万象、融汇大千。
似乎不宜归入前三类体裁者,都应划作散文的范围。
散文在表现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记人叙事、摹景状物、抒情论理皆纵意所如;在题材对象的选择上,无拘无束无穷,笼天地于形内、聚万物于笔端,全然一副海纳百川的博大气象。
形散神凝——历来被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
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题材的无穷无尽,更是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的无拘无束。
对此,一代文宗苏轼颇多妙喻: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吾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散文崇尚真诚。
唯真诚方能自然。
它记真人事,绘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泻、风流云起,无心营构、随意命笔;当行则行,不可行则止。
欣赏散文当然要珍惜这一特性,认真体味作者的心境意图,感受其喜怒哀乐。
散文是灵魂的倾诉、心弦的交响。
强烈的精神个性、真切的生命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灵性透视、世态人情的静观默察而渗露挥发,化作一种无法抑制的抒情冲动。
这便是散文与诗歌血脉相通的共质。
散文中那些托物言志、寄怀山水之作,因其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最接近于诗。
如果稍加韵律修饰,这样的散文便可称为“散文诗”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属于应用文体的散文,其文学价值的形成更依赖情感的表现。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忧国忧政的苦心孤诣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属公文,但以简洁朴素的文笔将作者的坦荡襟怀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深沉苍凉的笔调传达了为事业忍辱发愤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
此类散文都是实用的,并非以发表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心绪情怀更坦诚真挚,诗歌的情蕴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语体特征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诸体皆备且独具风貌:含蓄凝练、形神兼备、声韵并美的诗歌语言比比皆是;真率质朴、本色天然、如话如诉的日常口语也屡见不鲜。
由于在题材、结构、篇制、语言等方面少有局限,散文的审美空间更为广阔。
诗歌的本性在散文中已经扩张放大。
唯此,诗歌的赏析方法、思路大都可移用于散文。
二、散文赏析概述——散文的分类散文分类的标准不太严格,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
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
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般说来,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
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
不过,意象、意境与其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
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
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
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
议论性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是杂文和小品文。
杂文侧重抒写杂感随想。
优秀的杂文体式短小精悍,行文泼辣尖锐,多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极富感染力、说服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堪称颠峰之作。
其关注视野之广阔、批判锋芒之犀利、哲理议论之精辟、文化底蕴之深邃、语言表达之精纯完美,在文学史上罕见其匹。
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练带有较强抒情意味的议论文。
所谓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札记即属此类。
小品文篇制虽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挥洒自如,语言或诙谐幽默或雅致蕴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兼知识性休闲性之并长。
虽然社会意义、时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拥有大量读者。
三、散文赏析点1、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创作背景本是文学赏析的一般方法,其渊源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之说。
但对散文赏析来说,它别有一番意义。
散文创作求真实、忌虚构,其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
例如,古代散文中多应用文体,其内容往往涉及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环境。
无论议论性散文或是记叙性散文,凡涉及具体背景的,总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了解创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况。
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
散文篇制短小,集中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并无多少困难。
这样,从作家生平切入了解背景就更为必要了。
了解创作背景的方法主要是查阅有关资料。
好在一般散文选本都附有注或提示,作到大致了解并无困难。
重要的问题是在平时学习中扩展阅读范围,积累大量的文史知识,将大致了解提升为深刻了解。
2、分析作品结构:结构解析应为散文欣赏的着眼点。
这是因为散文样式差异较大,结构灵活多样。
要透过繁复各异的形态去把握凝聚贯注的神韵,似乎非由此不可。
前述散文大致分为抒情、记叙、议论三类,是说它们的表现对象、内容、方式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必然导致结构的差异并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趋向与文体化特征。
无论任何对象,只要其结构呈现出规律性,那么由此开始认识的进程都是较便捷的。
现代散文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重:思想内蕴结构和艺术形式结构。
古代散文往往还要多出一重文体结构。
古人作文非常重视文体特性。
其立意谋篇、记事说理都要受到文体的规范。
现代散文的文体结构比较自由,模式化趋向不太显著。
例如,古文中的“记”以记叙为本,要先记地点,次记景物、传说,再叙事件经过或事物特性,最后还要说明作文原由。
“记”的这种写法说明:文体结构实质上是一种表达模式。
早在魏晋时代,曹丕就曾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由此可见,文体结构对文章的内容、风格也会产生较直接的影响。
熟悉文体结构对提高欣赏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请看下例:3、感受审美内蕴:艺术要表现人生的况味与真韵,怎能回避对思想哲理的呼唤?散文在这一领域中也有着数不清的成功尝试。
余秋雨先生认为:艺术哲理的本质,在于对世界、人生的内在意蕴的整体性开发。
哲理性的文学作品,既不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着重于表扬好人好事,一般地抒发爱憎感情,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褒赞一般的品格,而是对社会的总体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开发。
例如一只羽毛未干的麻雀幼雏被大风从树巢里摇下来,痴呆地、绝望地蹲在地上。
这时一条猎狗慢慢地接近它。
突然,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从附近一棵树上飞快地冲下来,落在狗鼻子前面,它蓬松着羽毛,惊恐失态,迎着獠牙狰狞的狗嘴跳着,要以自己软小的身躯掩护幼雏。
如果到此为止,只是把"老雀护雏"这一件事真实地记下来,不去突破故事框架作更多的构想,那么,这篇散文的内容未免矢之琐碎,意义就有限得很,没有多少美学价值;或者如某些惯于结笔点睛、开拓哲理者所做的那样,下面用一段文字,就老雀的行动议论开来,落实到母雀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上。
这样写,对原先的故事框架虽有所突破,思想意义增强了,但是,它所揭示恶毒仅限于庸常的道理,而不是对人生意义的整体性开发;而且,这种脱离故事、缺乏形象意蕴的孤立发挥,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与艺术哲理相距很远。
可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见〈屠格涅夫散文选〉)的写法却不同,它突破如上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显示出非凡的意义。
在叙述老雀从树颠冲下,迎着凶犬“绝望而哀戚地吱吱地叫着”之后,文章这样写道:它俯冲下来救护。
它用躯体掩护自己的幼雏但瘦小的躯体,吓得浑身颤抖,小小的叫声变野,变哑了。
它垂死挣扎。
它准备牺牲自己!对它来说,猎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呵!可它不能稳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种比它的意志更强烈的力量,把它从那里抛了下来。
我的猎犬特列佐尔停下步子,后退了一下,显然,它也承认了这种力量。
爱,我认为,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
只有它,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
作者既没有纯然叙事,也没有简单地用叙事加议论的方法拔擢事件的内蕴,而是把力量大小悬殊的两个动物对比着描写,以收到超出故事之外的特殊意义。
这里有两组艺术比照:凶猛庞大的猎犬与躯体瘦小、惊恐失态、哀凄绝望的麻雀比照;浑身颤抖、吱吱哀鸣、勇敢冲向狗的嘴边,以死相拼的麻雀,与凶猛的猎犬一时停下、向后退一步相比照。
这种反差强烈的比照,具有异常鲜明动人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就自然地于寻常意义的琐碎的故事中,渗透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道理:“爱,比死亡和死之恐惧更强大”,“只有爱,才能维持和推动生活前进”。
这就是屠格涅夫对社会爱的哲理认识。
散文对哲理的追求,往往通过作者精神活动得以实现。
日本散文家得富芦花在“相模滩”观看落日,看着,看着,片刻之间,作者内心涌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在风平浪静的黄昏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
庄严之极,平和之至。
纵然一个凡夫俗子,也会感到已将身子包裹于灵光之中,肉体消融,只留下林灵魂端然伫立于永恒的海滨之上。
落日溅沉,接近山顶。
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猛然一沉······举目仰视,世界上没有了太阳。
光明消逝,海山苍茫,万物忧戚。
太阳沉没了。
忽然,余光上射,万箭齐发。
遥望西天,一片金黄。
伟人故去皆如是矣。
(《相模滩落日》)我们所见过的写落日的散文,一般侧重于山光水色、余光反照的客观描写,或从中引出悲喜之情,而《相模滩落日》却不同。
作者不是纯客观描写落日与后辉下的海滩奇景,而是把自己置身于风平浪静的黄昏滩头那“庄严之极,平和之至”的气氛中,描写心灵上引起的触动、顷刻之间产生的特有的感受—“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伟人故去皆如是矣”--一种“宏大无比的悲喜的情绪性体验”。
这种体验当然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个人的悲喜之情,所以作者说:"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则过之,言"哀"则未及。
"经过理性纯化而超乎"喜""哀"之外的这种感情,无疑是哲理化感情。
赏析: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