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

.;.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以下那组传染病是甲类传染病?()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狂犬病、麻疹C、鼠疫、霍乱。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进行报告?()A、疫情报告属地管理B、时限上报的原则C、逐级上报的原则3、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A、火化B、冰柜保存,待检 C 、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4、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 )A、计划免疫B、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证5、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称之为()A、疫源性传染病B、人畜传染病C、人畜共患传染病6、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称之为()A、传染病控制区B、疫区C、自然疫源地二、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5、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试题及答案单位:姓名:成绩:一、单选题1、疫情报告应遵循的原则是A.属地管理原则B.分级管理原则C.系统管理原则D.上级管理原则答案:A2、我国现行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为A.3类36种B.3类37种C.3类40种D.8类40种答案:C3、以下哪些传染病列入乙类传染病,但需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A.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非典、肺炭疽C.脊髓灰质炎肺炭症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症答案:B4、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报告人在发现除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外,其他乙、丙类传行报告的时限为A.2小时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答案:D5、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该A.及时补报B.年末集中补报C.下年度补报D.不需要再报告答案:A二、多选题1、相关病历文书记录项目包含A.分诊记录B.门诊日志C.入/出院登记D.X线检查登记E.实验室检测检验登记答案:ABCDE2、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以下哪些要求是正确的A.学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工作单位一栏不需填写B.传染病报告卡统一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C.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D.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E.有效证件号如果无法获取可以不用填写答案:BCD3、下列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订正报告A.发现报告错误B.病例发生诊断变更C.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D.疑似病例确诊E.患者及家属出于隐私考虑,不同意上报答案:ABCD三、简答题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服务对象为辖区人口,是否包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答案:包括辖区内的流动人口。
服务人口类型可分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
其中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的服务对象为辖区人口,是最为广泛的,包括了在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对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内容—1.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原则: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
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修订要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以上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 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需要,可调整传染 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既往
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 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 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 和内容。
施办法》
地方性卫生法规
卫生行政规章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36部)
(2015年版)
地方性卫生规章
其他
传染病报告法制建设历史
沿革 十届人大修订通过:《传
七届人大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 9月1日
染病防治法》(主席令 (第十七号)),12月1 《乡日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86号))
★2015年10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 (2016年征求意见稿)(中国疾控中心)
小结
与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
1.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方各级疾控: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 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 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 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 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 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xx
3
基本概念
• 法定传染病: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 甲类: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 乙类: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 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 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 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
xx
13
4、处理
• 重点传染病处置
肺结核、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按照相关要求做好病人随 访管理、健康教育、服药督导等
xx
14
三、服务要求
•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健 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开展传染病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 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 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 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及 时发现与甄别传染病,提高发现能力。
• 提高责任意识,及时判定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
xx
7
2.登记
• 规范门诊登记和出入院登记
✓ 门诊日志: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 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时间、初复诊等项目
✓ 出入院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 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等项目
➢ 规报告;按要求开展外环境监测。
➢ 按规范设置预检分诊处。
xx
17
重点提示
• 管理制度
✓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 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诊制度 ✓ 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 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为加强君华苑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特制定君华苑社区卫生服务站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一、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一)、本站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统筹本社区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工作。
(二)、本站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管理(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制度:1、对本辖区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制度:每日24小时实时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系统进行及时监控,如发现问题,及时向报告单位核实、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对网络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录入(代录)、查重、订正制度:每日8:30分和16:30分别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系统进行及时审核,及时做好报告卡的审核、订正、补报、查重工作,随时检查报卡是否准确、缺漏项、主治医报告不及时、网络报告不及时,如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向报告单位核实、补充或订正;对没有实行网络直报单位,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由区疾控及时录入;每周1次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查重,发现重卡及时进行订正。
3、对传染病报告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利用制度:每月对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做出“传染病疫情简报”上报区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和上报。
4、开展辖区内传染病报告管理督导检查制度:每年检查2次,上半年1次,下半年1次。
对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督导检查记录,检查通报和总结工作。
5、对本辖区的传染病相关数据安全制度:(1)区疾控中心防病科将本地区每年周报、月报、年报、简报、传染病报告卡导出保存,同当年的疫情工作计划、总结、重点传染病分析资料等一同备份保存。
(2)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应按月将《疾疾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卡片导出后保存。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1. 目的为确保对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准确报告和有效处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牧、渔)村等,以及与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处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3. 报告责任(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单位。
(2)上述单位的从业人员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人。
(3)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
4.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
(2)病例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诊断等。
(3)病例相关接触者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等。
(4)其他可能有助于疾病防控的信息。
5. 报告时限(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小时内报告。
(2)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报告。
6. 报告方式(1)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无法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时,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报告。
7. 调查与处理(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发病情况、接触者健康状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必要的消毒、灭菌措施。
(3)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8. 培训与宣传(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防控能力。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 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 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28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 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9
其他
社区工作除了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和处理外,还要做好常见传染病的日 常监测,如登革热的常规监测。
25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 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 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26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 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 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 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 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报告内容: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 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原因、 可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报告单位、 报告人员及通信方式等,具体填写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卡》及附件。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9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 位进行网络直报
基本公卫服务第三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 分诊记录
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 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 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 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
◦ 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2.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
、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成或者可能造成社 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20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要完整、准确、填报人须签名。纸质报告卡要 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 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如下:
◦ 1.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建议按年度编制,如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 位),如“2016-03-0001”,或者采用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
11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 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 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 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 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
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
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6.宣传教育。
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四、服务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五、考核指标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