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研究思想评价.doc

合集下载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也成为了重要的教育领域之一。

在学前教育方面,陈鹤琴和陶行知这两位教育家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

本文将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为基础,探讨他们的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主张从“人的整体”,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去看待幼儿教育。

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主,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和个体差异的尊重。

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引导幼儿自由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她还提出了“参与式教育”的思想,鼓励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给我国学前教育带来了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情感、意识、认知和身体的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了解幼儿的差异,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特点来制定教育方案。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发现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

二、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以“以性情伟大为目的”的教育,即重视幼儿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教育。

他提出了“以自由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思想,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和自由发展,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他还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应该围绕幼儿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展开。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心理和道德教育,以培养积极向上、有爱心和有责任感的人格为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幼儿的自由创造和自由发展,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将课程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及其思想述评在介绍陈鹤琴生平的基础上,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陈鹤琴著作《家庭教育》的介绍;(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3)在学习接受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标签: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教育研究者来说,陈鹤琴以及他的名著《家庭教育》家喻户晓。

《家庭教育》自1925年问世以来便风靡全国,对中国儿童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或实践的人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它的裨益。

陈鹤琴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别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家庭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温陈鹤琴先生有关家庭教育理论的论述,对当今的父母不无教育和启迪意义。

因此,在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写一篇纪念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重温陈鹤琴这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思想精髓,让我们认真地思考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发展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陈鹤琴生平简介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189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

陈鹤琴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后留学美国,先后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

1919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

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时期的、开拓性的实践、实验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全国政协第一至五届委员。

他的遗著已编成《陈鹤琴全集》出版。

陈鹤琴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

教育家陈鹤琴的个人经历及思想小结

教育家陈鹤琴的个人经历及思想小结

教育家陈鹤琴的个人经历及思想小结陈鹤琴,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思想家及心理学家,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担任教授,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在学前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作品流传于世。

他为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

与文学家鲁迅的经历颇为相似,陈鹤琴本为医学专业,后认为“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便弃医从“教”,将教育事业认定为其一生的奋斗志向。

在霍布金斯大学读书期间,陈鹤琴用三年的时间爬罗剔抉,参互考寻,广泛学习并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相关知识。

在学习研究教育法的过程中,陈鹤琴对实验考察和启发式教育方式感受颇深,有其独到见解。

为了践行自己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以其长子陈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观察和实验,连续跟踪记录了808天,最终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1940年3月,陈鹤琴先生在赴重庆参加国民教育会议途中,给桂林中山学校题词“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其力求避免传统的“死”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从生活中、自然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来寻求成长的活力和营养。

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思考当中,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逐步得以完善并进一步确定实施了“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可以说,这三大目标是在通过广泛吸收和改进现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育史的广泛学习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陈鹤琴先生与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不仅是受限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国情,还源于他们出国留学期间都曾被教育学家杜威给予了诸多指导。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陈鹤琴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士,他的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实践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倡因材施教。

陈鹤琴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式和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陈鹤琴教育思想在这方面对我国的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陈鹤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这对于培养学生成才和个性发展非常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的这一思想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重视,很多学校开始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倡教育教学相结合。

陈鹤琴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面的突出都是不完整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教育的深度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既获取知识,又提升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非常重要,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年论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

学年论文2015届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教育学院专业学前教育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6年6月10日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述评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都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着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点,他的“活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1 陈鹤琴的生平陈鹤琴(1892—1982年),中国着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

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作为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

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对孩子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实验。

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

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幼稚教育》、《家庭教育》等着作。

他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创立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仍有生命力,对改革当前幼儿教育的弊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陈鹤琴的教育思想2.1 论幼稚教育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意义孙爱月在《继承与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中提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2.1.1 幼稚教育的对象应从“0”岁开始。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陈鹤琴的生平、主要著作及教育实践活动(一)陈鹤琴的生平(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

1892年3月,陈鹤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个破落小商人家庭。

他6岁丧父,7岁起帮母亲替人洗衣以补贴生活。

在读6年私塾后,14岁靠亲友资助进杭州葸兰中学读书,立志济世救人。

191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一学期,秋季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高等科。

他在校内办了一个“校役补习班”,又在校外城府村办了—·所“义务小学”。

1914年赴美留学,为报国而学教育。

1917午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18午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1919年9月,他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等课,1921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

他大力提倡开展学校课外活动,主张学生自治。

他反对封建包办婚烟制度,写成《学生婚烟问题之研究》调查报告,于1921年在《东方杂志》发表,受到李大钊称赞。

1922午,他编成中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开创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为编写成人扫盲教材和儿童课本,读物,提供用字的科学依据。

1920年起,他以其长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开创我国儿童研究。

1921—1925年,他从事儿童心理测验的研究,编制中小学各科测验资料,与廖世承合著《智力测验法》、《测验概要》。

1925年,他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

1927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

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主编《幼稚教育》刊物。

6月,他担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着力整顿中小学和幼儿教育,设立实验区制,培训师资,试验新教学法,树立实验和研究风气,编纂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研制玩具、教具和设备等。

1928年,他受民国大学院之聘,主持起草《全国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于30、40年代在全国推行。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学期教育史上,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当推陈鹤琴先生。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期教育学家。

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探索,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课程的发展。

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

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

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20~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

然而,从50年代初起,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

而他本人,在1958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

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

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活教育理念研究报告

陈鹤琴活教育理念研究报告

陈鹤琴活教育理念研究报告陈鹤琴活教育理念研究报告1. 引言陈鹤琴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知名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她提出的活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施。

本文将对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原理和方法,并探讨活教育理念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2.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是基于她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研究和思考而提出的。

她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活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应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通过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来实现个体的发展和全面提升。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点:•学生主体地位:活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发展:活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养方式。

•自主选择:活教育理念倡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活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批判性思维:活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3. 活教育理念的原理和方法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理和方法:3.1 学习任务的设计活教育理念强调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

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任务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

3.2 学习环境的营造活教育理念强调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3 教师的角色转变活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引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
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

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

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

”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

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

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我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评价:学前教育是目的在于促进入学前儿童(0~6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而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之中,就使得所有课程有了系统的结构性,将五大领域有目的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生硬拼凑,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又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学习知识。

例如,可以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游戏活动,这样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更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每个幼儿都是相对独立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利用经验重叠理论,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有所提高。

卢梭认为影响人发展的三个因素是:自然因素(遗传);物的因素(环境);人的因素(教育)。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

陈鹤琴提出的:“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

”正符合了这一客观规律。

幼儿本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愿望应该得到满足。

抓住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借用幼儿自身的求知欲,激发其对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其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

作为学前工作者,要尊重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其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陈鹤琴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

儿童在家庭交往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难免让孩子自我中心。

幼儿园教育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与人平等交往的机会。

可以让儿童在与父母以外的人的交往中,学会做人的行为规范与基本的思想道德,让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现在儿童家园不一的现象极为明显,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

因此家庭教育急需改善。

陈鹤琴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站在长辈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里,权威不是专制独裁,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促进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帮助孩子解决。

也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建立和睦家庭。

陈鹤琴还重视特殊教育,他所指的特殊教育不仅是指那些盲、聋、哑、低能等生理有残疾的儿童,还指问题儿童,天才儿童。

学前教育是根据幼儿期发展特点应运而生的。

幼儿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学前教育正是专门为幼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共事业。

特殊教育应始于学前教育,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开施教,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

特殊教育为天才儿童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平台;提早发现问题儿童,并及早解决问题;让残疾儿童也有学习提升的机会,为将来的进一步教育打下基础。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