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转:语言文字周报杨剑桥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
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熟知、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其一般规律。
现就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例举如下: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果: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引用谚语)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峡》)(引用歌谣)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事。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例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例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未说明出处,是暗引。
)④改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为肥甘(饮食)不足于口与?轻暖(衣服) 为肥甘(饮食)不足于口与?轻暖(衣服) 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宣王 ?(《 齐宣王》 不足于体与?(《孟子 齐宣王》) 四海之内(的人),皆举首而望之。 ),皆举首而望之 (2)四海之内(的人),皆举首而望之。 孟子·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孟子 滕文公下》)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 造的酒)。(曹操《短歌行》 )。(曹操 康(造的酒)。(曹操《短歌行》) 无丝竹(音乐)之乱耳,无案牍(公务) (4)无丝竹(音乐)之乱耳,无案牍(公务) 之劳形。 陋室铭》 之劳形。《陋室铭》
6
(二)比喻三要素 • 一个比喻要有:1.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 一个比喻要有:1.被描写的事物或被说明的道 2.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 3.它们两者之 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 理;2.用来比方的事物或道理;3.它们两者之 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但有某 间须是本质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但有某 种相似点。 形式上则有: 1.本体 2.喻体 本体; 喻体; 种相似点。 形式上则有: 1.本体;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词。 其翼(本体) 比喻词) 3.比喻词。 如“其翼(本体)若(比喻词) 垂天之云(喻体)。 )。” 垂天之云(喻体)。” (三)比喻的分类 •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隐现,比喻分为: 根据“三要素”的异同、隐现,比喻分为: 1.明喻 三要素同时出现。 明喻: 1.明喻:三要素同时出现。如: •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 如点漆。 北征》 如点漆。《北征》
9
三、代称(借代)(换名) 代称(借代)(换名) )(换名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借 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体”。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 右擎苍( )。” 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密州出猎》 是本体,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犬”、“鹰”是本体, “黄”、“苍”是借体。 是借体。 代称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二)代称分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分为“旁借” 对代”两类: 的关系,分为“旁借”和“对代”两类: • 1.旁借: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旁借: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它的方式有4 :(1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它的方式有4种:(1)以 特征、标记代;( ;(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特征、标记代;(2)以处所或所属代;(3)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 ;(4 以质料或工具代。 者或产地代;(4)以质料或工具代。如:
4
2.暗引(引文):即不指明引文出处,只引原 暗引(引文):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文或把原文改动,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如: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岳阳楼》 (1)“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岳阳楼》 先王以至日闭关, (《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复 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论语 子罕》 子在川上, 子罕 子在川上 不舍昼夜。’”) 夫!不舍昼夜。’”) 其末也,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3)“其末也,庄周以荒唐之辞鸣。”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 《送孟东野序》(《庄子 天下篇》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古代汉语的 修辞方式
1
一、 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 1、 修辞、修辞学 修辞、 中国大百科全书》 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 语言活动。 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它是 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 2、 修辞方式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 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7
2.隐喻(暗喻):不出现比喻词。表达形式有: 2.隐喻(暗喻):不出现比喻词。表达形式有: 隐喻 ):不出现比喻词 • A.用判断句形式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教材P.300 。(教材P.300) (2)曹公,豺虎也。(教材P.300) • B.用本体和喻体并列形式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 。(《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滕王阁序》 。(《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滕王阁序》)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C.喻体、本体按状中结构组合 喻体、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苏秦始 。(《 (2)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 苏秦始 连横》 连横》)
3
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让读者自 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 去体会。 去体会。如: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北征》)(陶渊明 。(《 (1)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陶渊明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 。(陆游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 苏秦说秦失败,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二)引经 •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以 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广义的“引经”包括引言、引文; 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 不只是圣人贤人言论,还包括格言、俗语、谣谚。引 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 经也有明引、暗引两种: 明引(引言),即指明作者、或篇名, ),即指明作者 1.明引(引言),即指明作者、或篇名,引用原文或原 话。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 季氏》 语·季氏》 季氏 (2)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谚曰: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2
一、引用 • “引用”,就是引用古人的言论或事迹来增强言语的 引用” 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 引经” 说服力。具体形式又分为“稽古”和“引经”。 引事(稽古、用典) (一)引事(稽古、用典) • “引事”,即考古,就是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 引事” 即考古, 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 的见解,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用 即引用古人的事迹。)有明用、暗用两种: 。)有明用 典,即引用古人的事迹。)有明用、暗用两种: 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 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 李斯,相也, (2)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 刑;……(同上) (同上) 盖文公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3)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同上) (同上)
5
二、譬喻(比喻) 譬喻(比喻) • 譬喻就是“比喻”,一般叫“打比方”。即在描写事 譬喻就是“比喻” 一般叫“打比方” 物或说明道理时, 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常见的事物或道 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 比者, 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说 物也。 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 善说》 苑·善说》有段话讲得很精彩: 善说 有段话讲得很精彩: •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 客谓梁王曰: 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 能言矣。 王曰: 明日见,谓惠子曰: 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 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 惠子曰: 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 此而不知弹者, 弹之状若何? 应曰‘ 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 如弹。 则谕乎? 王曰: 未谕也。”“于是 于是, 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 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 则知乎? 王曰: 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 可知矣。 惠子曰: 夫说者, “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 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 无譬’ 则不可矣。 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王曰:“善。” 王曰: • 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 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 知之。 知之。”
11
2.对待:借体与本体(文中所说事物)有相对待的关系。 对待:借体与本体(文中所说事物)有相对待的关系。 它的方式也有4 :(1 部分代整体;( ;(2 它的方式也有4种:(1)部分代整体;(2)特指代 ;(3 具体代抽象;( ;(4 结果代原因。 泛指;( 泛指;(3)具体代抽象;(4)结果代原因。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 。(《 采葛 采葛》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采葛》) 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谁 与为不善?( 孟子·滕文公下 ?(《 滕文公下》 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 ),天下莫强焉。(《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 上》) 饮食男女(男女关系),人之大欲存焉。( ),人之大欲存焉。(《 (4)饮食男女(男女关系),人之大欲存焉。(《礼 礼运》 记·礼运》) 礼运 汉皇重色思倾国(佳人)。( 长恨歌》 )。(《 (5)汉皇重色思倾国(佳人)。(《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