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

古汉语的十种修辞转:语言文字周报杨剑桥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
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熟知、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古汉语特殊的修辞方式及其一般规律。
现就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例举如下: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果: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引用谚语)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峡》)(引用歌谣)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事)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事。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例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例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未说明出处,是暗引。
)④改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荒凉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 特征,此代老人;垂髫, 是小孩束发时垂下的短发, 以代小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代海棠叶;红,
李清照《如梦令》
代海棠花。
11
借代-以部分代全体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 国风和小雅是《诗经》中的
《文心雕龙·情采》
两部分,这里作为《诗经》的代 称。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
22
互文-复句中互文
受任于败军之际,
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危难之间。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而欢喜或悲观。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铁是犁的原料,就以
以铁耕乎?
“铁”代称犁。
《孟子·滕文公上》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 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 就以“鱼网”代称纸。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 丹青。 《正气歌》
丹砂和青雘是两种可作 颜料的矿石。由于古代以丹 册记勋,以青册记事,所以 用 “丹青”代称史册。
13
借代-以专名代通名
9
三、借代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借代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名称。
10
借代-以特征代事物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7
2 暗喻(隐喻)
暗喻又叫隐喻,它直接把本体说成是 喻体,中间不用喻词。暗喻一般用判断 句或叙述句的形式表达。 例如: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曹公,豺 虎也。”
8
3 借喻
借喻则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在句中 不出现。例如: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春晖。” 《孟子·梁惠王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 之中也。”
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秋兴八首》
26
八、委婉
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 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 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 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 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我们应透过表面言辞了解说话人的“言 外之意”。
27
委婉-避不吉(死)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14
借代-以人名代事物
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 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
之焉薄。 《哀郢》 为波神。这里以代波浪。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是传说中古蜀国
李白《送人入蜀》
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 曹操《短歌行》 家,后来以“杜康”代酒。
15
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楚山水。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
会猎于吴。
作战。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1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常语序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楚
怒于室,色于市。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
碧梧栖老凤凰枝。
《荀子·天论》
火不积,则晖不博。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江上之清风,耳得之 而为声;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19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 的方针,是促 进艺术发展和科﹏ 学﹏ 进﹏ ﹏步的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水库和运﹏ 河﹏ 象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 衣 ﹏ ﹏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诗经·葛生》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
28
委婉-避不吉(生病)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
《战国策·赵策》
29
委婉-避冒犯
委婉词语
言外之意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
太子方富于年。 《七发》
太子年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后主宠信宦官
《出师表》 感到痛心和遗憾。
5
二、比喻
比喻是通过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 的相似点来打比方、以此喻彼的一种修 辞方法。
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比喻大致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隐 喻)、借喻。
6
1 明喻
明喻要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使用喻词 (“如”、“若”、“犹”等),按“本 体·喻词·喻体”的顺序排列。 例如:
《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对皇帝不满。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30
委婉-交际辞令
委婉词语
言外之意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则是我所不知道的。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礼貌地拒绝了司马
《答司马谏议书》
光的责难。)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 您如果不毁灭我国, 寡君。 《左传·僖公四年》 肯与我们结盟。
秦牧《土地》
煤炭,汾﹏酒﹏ ,老﹏ 醋﹏ ,却在人民的生 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 香﹏ 。
吴伯箫《难老泉》
20
五、互文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 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 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 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 互见、互文见义。
21
互文-单句中互文
《沁园春·雪》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23
六、夸饰
“夸饰”又叫夸张。夸饰是一种为了增 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而采用极度形容 性语词的修辞方法。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