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4. 博喻: 连续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如: ( 1)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 ,燕巢于飞幕之上 。(丘迟 《与陈伯之书》 ) (2) 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 , 断弦离柱箭脱 手 , 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 )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教材称之为引经。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短歌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
对某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用语,古人往往以婉词表达。 侯家舍人得罪他广(人名,是樊哙庶子市人的儿子。市人死后,
其舞阳侯之位由他广代之),怨之,乃上书曰:“荒侯(市人谥号)市 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实非荒侯子, 不当代侯。 ”
(“不能为人”的意思是:不能像正常的男人那样与妻子同房生子。 “为人”是“发生性关系”的婉称。)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7连文(连及 连类而及)
本说甲,而连带说到乙,使两个相关的词连在一起,与之突出表 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这种修辞方法叫连文。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教材称之为稽古。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 安书》)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苏秦说秦 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补加型互文与启发型互文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 光》)
6 变文
因为避重、避熟或押韵等原因,在上下文表达同一意思之处 用不同的同义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变文。古人有时也把它叫互 文。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②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用官职代人名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4、并提(合叙、分承)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 提”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耳目 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 聪 目 明。
文辞简练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戊午上高宗封 事》)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生家中人的气却以怒色对待市人。谓迁怒于人。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心危,孽子坠涕。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使人意骇神夺,心惊骨折。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未尝不心想目游。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形容水)
积极修辞:
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 积极修辞。修辞格都是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也 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 经·卫风·硕人》)
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论语·颜渊》) 宋·邢昺 《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 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 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谓酸鼻。(《汉书·鲍宣传》) 歌台暖响。(杜牧《阿房宫赋》)
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苏轼《夜烧松明火》)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10、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又“中 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 避冒犯
对皇帝或达官显贵的过失,不敢直说,只能隐约其辞地委曲表达。
司马迁《报任安书》:“……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 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明主不晓”,实际上是汉武帝 冤枉了司马迁,“明主”其实不“明”。)
★ 用谦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待罪辇毂下”是“在京城担任官职”之婉辞。)
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本意是:我曾任太史令之职,在朝廷里参与议论国家大事。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
卫。”(杨恽《报孙会宗书》)
备,充数。“得备宿卫”,实际指自己担任郎官。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其实际意思是:我们晋军到齐国来,是为鲁国、卫国向您请命 的;我是个军人,我今天追上了您,我将按军官的职责办事,抓您 当俘虏。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避粗俗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
9、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 ◎用泛称代特称
★外交辞令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这句话表面是说“承蒙您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使您蒙受耻辱来 收纳我国国君”,实际意思是: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 同盟。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 语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②互文的分类
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用地名代人名 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修辞
引用 譬喻 代称 并提
修辞
互文 变文 连文 共用
修辞
倒文 委婉 双关 省略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1、何为修辞?
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 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