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借代可分为十余类,重要者如下: (一)以特征或标记代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 源记》)

(二)以官名、地名代人 。 白起为秦将,北抗马服。(《史记·项羽本纪》
) (三)以职业、劳动代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四)以人或事物的属性代人或事物。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一、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 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 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 情。《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 类。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 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 体的是暗引。

暗引: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曹操《短歌行》)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割裂
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 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割裂可 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 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 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 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 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当句互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文常见修辞

古文常见修辞

一、古文常见修辞1.比喻,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也叫譬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显地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喻词常用“如、若、似”等。

如“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

把比喻的事物和所说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叫暗喻。

它常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叫借喻。

如“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朽木指不可教育的人)。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博喻。

《劝学》中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喻中比喻句的数量不固定,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更多,方可称之为博喻。

2.互文,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的修辞手法。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关的别的事物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都安闲自在,快快活活。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事物)。

“金.就砺则利”(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和小孩儿磨过就锋利了)。

“朱门....的食物多得都变臭了,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人.。

“朱门”是房..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屋的一部分,“骨”是人体的一部分,以部分代整体)。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英雄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刘备..已经..已平”(天下已经安定,战争..才逃到这里来。

以地名代刘备,因刘备曾任豫州牧)。

“天下已定,金革平息。

以具体代抽象)。

“听事..前面仅仅能够容一匹马转身。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谦词:不穀、寡人、仆、臣、妾、牛马走、等。
(2)臣子不敢直言君父的过失 往往用委婉 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即“为尊者讳”。例如:
陛下富于春秋。 太子方富于年。 行年 四岁,舅夺母志。
4、交际辞令 (1)外交语的委婉。例如: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2)社交用语的委婉。例如: 后諅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
五、互文(参互、互言)
前后文义互相补充,彼此渗透,叫“互文见 义”,简称互文。
“互文”和“并提”的区别:互文把应该合成 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并提则把应该分成两句 的话并成了一句。
1、单句中的互文:在一句话中,某些字词的 互相补充。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侣鱼虾而友麋鹿。
王之臣为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劳师以 袭远,非所闻也。
运于掌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代称
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 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代称。
代称的类别: 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乘坚策肥,履丝
八、委婉(婉曲、婉转)
古人长用的委婉语,大致有几种情况: 1、避粗俗。例如: 权起更衣。 荒侯市人,不能为人。 2、避忌讳。例如: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岁违和。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崩殂 千秋之后 百岁之后 宫车晏驾 不可为讳 捐馆舍 填沟壑
公去
3、避冒犯 (1)对人(特别是君王)用敬词,对己用
(三)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包括明 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引用文字的出处。
2.暗引:不说明出处,或者是把原作略加改 动,或只取一句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如果对 古书不熟悉,不容易明白这种引文。
二、譬喻
譬喻,是通过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以此喻 彼的一种修辞格。其作用是为了使所要描绘的 事物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已平。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5、以部分代全体。例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征帆去棹残阳里。 6、以特称代泛称。例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 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这就有夸饰的色彩。例如:
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燕山雪花大如席。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2)“甲比乙更……”,夸张的色彩更浓。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以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 反掌,安于泰山。
3、同义词的互训。例如: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
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有时意义上互文,又同义词互训。例如: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叫嚣乎东西,隳 突乎南北。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 取龙城?
六、夸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用名词作状语比喻事物的状况和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成“像……一样”。例如: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蛇盘龟息,以听先生。
(三)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 有时比喻事物的外形特征,例如: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霽何虹? 春寒赐欲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有时比喻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例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
四、并提 (合叙、分承)
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 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 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达。例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耳目聪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齐楚试项他、田巴将兵随市救赵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襗、董允等 。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
七、倒置(颠倒、错综)
不按照语义通顺的原则而颠倒用词的辞格。所 以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有时是为了造成一 种特殊的意境。例如: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冽。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使人意夺神骇, 心折骨惊。
历观文苑,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 忘倦。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一)明喻。又叫“直喻”。直接点明的比喻, 一般用比喻词“如、若、犹”等。例如: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趋下
也。
(二)暗喻。不用比喻词,直接把喻体说成是本体, 常见的形式有两种: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比喻人或事物的性质。 译成现代汉语,一般译成明喻句。
曳缟。 为肥甘不足口与?轻暖不足体与?
2、以事物的属性(原料、质地)指代该事物。 例如:
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 许子以铁耕乎?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3、以地名、官名相代。例如: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 川之笔。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4、以具体代抽象。例如: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思? 天下已定,金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