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2.代称的分类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C用特称代泛称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屈原《哀郢》)D用工具代本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史记·鸿门宴》)E用部分代全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F用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蔺列传》)四、并提(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1.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2.如何辨识并提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

(《汉书·魏豹传》)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

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1.修辞效果行文简约,丰富文义,形成对仗2.互文的分类A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B双句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C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谏逐客书》)六、夸饰(夸张)1.修辞效果突出特点,加深印象2.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七、倒置(倒文)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

如:野于饮食。

(《墨子·非乐上》)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江淹《恨赋》)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未尝不心游目想。

(萧统《文选序》)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江淹《恨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八、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又“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

”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A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B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C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D交际辞令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九、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赋《棠棣》之七章以卒。

(《左传·襄公二十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

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章也。

‘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

”A省略主语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左传·鞍之战》)B省略宾语、兼语明日,子路行,以()告()。

(《论语·子路从而后》C省略述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D省略“曰”字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古汉语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4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

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共用。

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5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有“异”义,“同”不表义。

6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一.什么是古汉语中的修辞(P1370)在《易经》中就出现“修辞立其诚”的说法,虽然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修辞”,但已经强调对“辞”需要“修”(研究),才能在达意时“立其诚”。

孔子虽然曾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又记载了他的另一个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强调说:“非文辞不为功,慎之哉!”《礼记·表记》则主张“情欲信,辞欲巧。

”以上说法都说明早在先秦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说话的表达效果问题了。

到六朝时的刘勰更在其文艺理论专书《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理愈翳。

”他实际上是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

修辞不当,反而会影响表达效果。

第一个建立我国系统语法学的马建忠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也已经注意到了古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说明语法与修辞关系甚密,有时甚至是难以分开的。

吕叔湘先生在《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

把语法和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

后者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到,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启后之功。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系统研究修辞的专著。

该书对古汉语中的辞格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他统计有三十八种辞格。

而且“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因此关于修辞格,实在是数量既多,情况又非常复杂的。

作为古汉语教材的一节,不拟对古汉语修辞作详细介绍,仅就对阅读古书帮助最大、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辞格加以介绍和说明,并不是古汉语中只有本书中所谈到的辞格。

二.几种与古书阅读关系最为密切的修辞格:一)、稽古——从正面或反面援引古代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论点。

也就是说,有正面引用和反面引用两种。

正面是吸取经验,反面则以之为教训。

例见教材。

二)、引经——在文中正面引用古代经书中圣贤的言论。

注意与“稽古”的区别:(一)“稽古”是引用古代的历史事实,“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一为事,一为言。

(二)“稽古”可正引可反引,而“引经”一律是作为正面论据来使用的。

三)、代称“代称”又叫“借代”,它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