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活用-虚词-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虚(词类活用- 词-音韵)(词类活用、句法、副词部分)练习一一、说明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1、左右欲兵之。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3、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4、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二、判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并分别予以说明:1、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2、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3、曲其堗(同“突”,烟囱),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说苑•权谋篇)4、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篇)5、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史记•赵充国传)三、指出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1、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

2、乡邻之生日蹙。

3、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

4、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

5、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四、指出下列句子宾语所在的位置,说明其语序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4、余唯利是视。

5、子归,何以报我?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说明它的词性和用法。

1、太后之色少解。

2、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4、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5、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

6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六、古文加标点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霍光传》)1、 2、 3、 4、 5、 6、 7、 8、 9、 、说明下列加点的“者”字、“所”字的用法:夫执舆者为谁?赦之,以劝事君者.。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也。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

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准确把握其句法和语法规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句法与语法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一、文言文的句法特点文言文的句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相似,但在词序和用词上有所差别。

例如,“吾爱人如己”(义理细讲)、“大禹之治水,视海不兴,视江如困龙者也”(辞章杂著)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限定或补充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例如,“士之为学也,力行节义,恭敬而已矣”(大学)。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部分,虽然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规则并未改变。

以下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的一些重要内容:1. 五音十六字:文言文中的字音按照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其中入声又细分为上入声和去入声。

这种音韵规则对于正确理解和朗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2. 虚词的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等,它们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之”可以表示宾语,“乎”可以表示疑问等等。

3. 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以“引、承、转、合”的结构为主,通过引子引出主题,承接发展主题,转折说明论点,最后在文章结尾进行总结。

三、文言文的句法和语法分析是对文言文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细致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意义。

句法分析包括对句子的成分结构和词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语法分析则侧重于对句子的语法规则进行解读。

在文言文的句法分析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词性分析:对于文言文中的每个词语,需要准确判断其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漢語的修辭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 恰當的語言材料 來提 高表達效果 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 ·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 ·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 ·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 ·河伯)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及修辞学的定义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 一种努力。 修辞学就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表达 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王希杰《修辞学通论》 修辭是人們使用符號,尤其是語言,在他人 身上誘發合作的行為。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我國關於修辭的研究源遠而流長

司馬遷《報任安書》
庾亯《哀江南賦》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 素,冲冠—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 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 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 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 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 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 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 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 向谁诉?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 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 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 安。
仍明清三付,是戲曲、小說空前發展的時期, 同時詩文創作仍然佔據着正統地位
這一時期的語言材料豐富,作家眾多,修辭
研究呈現出以詩文、戲曲、小說為对象的百 花齊放的新局面,金末仍好問《論詩三十 首》、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何良俊 《曲論》、徐渭《南詞敘錄》、馮夢龍《太 霞曲語》、清人李漁《閒情偶寄》、袁枚 《隨園詩話》等都是這一時期頗更影響的專 論性著作。
二、古汉语修辞主要表现:炼词和炼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刘禹锡)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惟陈言之务去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

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
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1.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谏逐客书》)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以使语势增强,避免呆滞,平仄协调,意境清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
七、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1.避粗俗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避冒犯
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4.交际辞令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