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_教案
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

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教案标题:《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风筝》,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分析小说《风筝》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写作和讨论。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风筝》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写作和讨论。
教学准备:1. 《风筝》的文本材料;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印象?二、讲解文本(15分钟)1. 分享《风筝》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风筝》的文本材料;2. 学生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3. 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写作训练(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风筝》的读后感;2. 学生交换作文,进行互评;3.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课堂讨论(15分钟)1.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你认为《风筝》的主题是什么?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你认为鲁迅的作品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剧场演出,加深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2.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和课堂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价;3.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风筝》(鲁迅)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2、通过探讨,理解__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__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2、感悟亲情的伟大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时间:12、6、7两天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__的结构和人物。
知道倒叙的特点。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一、布置预习: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二、导入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
”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作者: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__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投影倒叙的意义。
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风筝》教学设计篇1本文是同学进入学校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
再加上学校生平常对冲突误会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同学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同学多角度探究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敬重同学的个体差异,以鼓舞为主,引导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同学的自主力量得到进展,共性得到进展。
</ul上一页[1][2][3][4][5]《风筝》教学设计篇2一、设计说明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同学而言有肯定的难度。
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同学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学问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本文,可联系同学的生活体验,采纳情境激趣法,同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就生发出的问题绽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儿童喜爱玩具、喜爱嬉戏的天性,熟悉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供应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受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殊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嬉戏对儿童身心进展的重要性。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文本。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自由。
二、教学重点1. 《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深度。
3. 学生如何将文本内涵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立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风筝》文本。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象征意义解读、人物分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
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标注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每组选取一个象征物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给全班。
4.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5. 文本鉴赏: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风筝》文本。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思考亲情、友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整理学习心得。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意象,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风筝》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关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童真的珍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命运,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风筝》的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揭示深层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风筝》,谈谈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
2. 请学生分析《风筝》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3. 请学生谈谈对《风筝》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对《风筝》主题思想的领会,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内容和主题。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4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篇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
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
(出示图片)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
“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
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
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
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
(由点到面)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初一8.8)(一)导入: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内容概要: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五)课文分析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第二课时一、分析文章(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
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入迷情状: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她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三)第三部分(5—8自然段)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一下子意识到当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是错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但是当作者想要给弟弟道歉时,弟弟却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让作者想要补过的心倍受打击,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四)第四部分(9—12自然段)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全然忘却。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而“我”沉重的心情也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五)课堂总结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风筝》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丫杈() 2.瑟缩() 3.什物() 4.虐杀()二、根据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伶仃:憔悴:2.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三、阅读理解。
(一)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________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在地下,()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一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4.画出在“我”发现小兄弟做风筝后的心理描写,并思考为什么“我”对小兄弟做风筝那么生气?(二)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
他给我从美国带回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
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
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
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
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
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
”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
”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
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
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1.“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独特的见解”。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3.谈谈你对“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1.chà 2.sè 3.shí 4.nuè二、1.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指风筝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