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课堂教案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课堂教案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课堂教案I.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况;2. 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背景和影响;3. 分析科技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II.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教学材料:有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文章、图片或视频;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

III. 教学过程Step 1: 课堂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发明让世界瞩目?请举例说明。

Step 2: 知识介绍 (15分钟)教师使用PPT或黑板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背景和概况,包括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

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 四大发明 (2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对于每个发明,教师可以讲解其发明的背景、原理、应用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Step 4: 科技与社会 (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意义,例如科技发展为农业、军事、交通、医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带来的变革和便利。

同时,教师可以以具体的案例,如水利工程的改革、古代航海技术的应用等,来展示科技发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Step 5: 学生参与互动 (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古代科技发明,并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出他们对科技发展的疑问,教师对其进行解答或指导。

Step 6: 总结归纳 (10分钟)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以及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或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IV. 教学延伸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一步展开讲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现代科技的联系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社会的持续影响和未来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英文
SPECIAL SUBJECT OF SCIENEE IN ANCIENT CHINA
课程性质
专业方向课
学时/学分
32 /2
授课范围
历史学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四3-4节:C403室
人数
限制
30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以及冶金陶瓷等技术方面的特点和突出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课程由天文、农学、医学、技术和李约瑟难题等五个专题组成,这些专题以传统科技的独立性和统一性特征为中心,以科技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天象与古代政治的关系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三讲中国古代农学
第一节传统农学的特点
传统农学的特点
第8周
第二节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农学
传统农学的确立
第9周
第二节隋唐宋元农学
一、农业的发展
二、农书与农学理论的发展
第10周
第三节明清农学
一、人口激增下的农业压力
二、农业技术的特点
三、农书创作的繁荣
第11周
第四讲博大精深的中医学
第三节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第17周
第六讲关于李约瑟问题的讨论
探讨李约瑟难题有何意义?
第18周
讨论:如何认识和解读李约瑟问题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堂讨论,布置课后思考题。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优质课详细说课稿设计

高一历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优质课详细说课稿设计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地位:课标的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指导意见的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科学艺术文化,而中国古代科技曾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单元中的地位,本课内容都至关重要。

教材特点:本课内容跨度大,知识点多,资料丰富,图文并茂;本课四目分别介绍了四大发明,是并列的关系。

教学时用什么方法使上课不重复、不雷同,另外如何利用好教材丰富的资料是本课教学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教学重点: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依据:课标、指导意见的要求,而且只有了解四大发明,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认识其贡献,感受其价值。

如何突破: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资源(图片、文字等),最后列表整理四大发明的概况。

教学难点: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如何用史证的方法论证观点依据: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是需要调动已学的必修二知识、甚至是初中学过的知识,对于调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是有困难和障碍的。

如何突破:结合资料卡片的材料,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引导。

为何要学习史证的方法呢?首先是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中每一目都有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作为证据;其次历史课中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兴趣所在,基于学情的考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突破:以印刷术为范例,通过“围绕问题收集史料——解读史料、论证问题——得出历史真相”三个步骤进行证伪,再总结史证的方法,并运用范例法,举一反三,分小组对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的一些观点进行论证,运用史证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经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已拥有一定的四大发明的历史知识储备。

能力基础:有一定的整理知识的能力。

历史课程古代科技教案

历史课程古代科技教案

历史课程古代科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古代科技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 掌握古代科技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代表性成就;3. 培养对古代科技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科技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成就;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古代科技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科技的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

基础知识讲解1. 定义古代科技:古代科技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中,通过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总称。

2. 古代科技的特点:古代科技以简单、原始、技艺独特为特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3. 代表性古代科技成就(1)古代造纸术:讲解造纸术的发明和作用,引发学生对纸张的重要性的思考。

(2)古代指南针:解释指南针在航海、导航中的重要作用,并配以实例说明。

(3)古代火药:介绍火药的发明和在战争、民生方面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火药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实践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科技成就,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一种新的创新应用方案。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理由。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他们保持创新思维和对科技的热情。

四、巩固练习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古代科技成就,编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该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应用方式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在对古代科技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仍有待加强。

下节课可以添加辅助教具和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科技 说课稿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科技 说课稿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发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材:初中历史教材- 图片或实物:展示古代科技发明的图片或实物- 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 教学辅助材料:学生练册、课堂练题等- 黑板、彩色粉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一句引人注意的问句或展示一张古代科技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对科技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思考。

3. 主要发明讲解(20分钟)- 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相应的发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

4. 研究活动(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某个古代科技发明的影响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兴趣。

5. 展示与总结(10分钟)- 让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鼓励学生充分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他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困惑。

6. 课堂练(15分钟)- 发放学生练册或课堂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和兴趣。

2. 教师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作业,评价学生对研究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发展馆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视野。

3.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利用黑板和彩色粉笔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例如:- 中国古代科技- 主要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科技与历史的关系- 影响和意义。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让高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科技成就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发展,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对科技进步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事例引起学生对古代科技问题的兴趣,激发思考。

- 提问学生关于古代科技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对古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古代科技的背景(10分钟)- 分析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

- 解释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因:生活需求、提高劳动生产力、战争需求等。

3. 科技成就及其影响(30分钟)a) 农业科技(10分钟)- 分析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如灌溉技术、农耕工具的改进等。

- 讨论农业科技的影响,如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人口增长等。

b) 器械工艺和制造业(10分钟)- 介绍古代器械工艺的发展,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 讨论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印刷术的出现和促进文字传播等。

c) 文化科技(10分钟)- 探讨古代中国文化科技成就,如科学家的贡献、天文学、医学等。

- 分析这些成就对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中医在保健和治疗上的应用等。

4. 古代科技的启示(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科技如何影响现代社会,以及如何对待科技进步。

- 讨论古代科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启示和借鉴,如经验智慧的传承和创新等。

5. 总结归纳(5分钟)- 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强调古代科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 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古代科技成就,并对现代科技发展保持探索和创新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图片、视频展示:通过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 小组讨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考,扩大知识面。

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教学案

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教学案

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教学案一、中国古代科技概述中国古代科技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农业、手工业、冶金、造纸、印刷、医学、数学以及天文学等。

中国古代科技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发展,更是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影响和交织的结果。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1. 农业技术农业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农业技术,如水利灌溉、耕作工具的改进以及农田的合理规划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手工业技术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染织技术、陶瓷制作等众多手工业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对其他领域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医学技术中国古代医学技术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针灸、草药治疗以及中药的炮制技术等医学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古代中国人民提供了有效的医疗方式,对保障人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数学和天文学技术古代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技术也有重要的发展。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数学算法和方法,如表示大数的位权记数法、牛顿插值法、高斯消元法等。

同时,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学也有深入研究,并且建立了准确的历法体系,对农业和天文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技的发展上,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小喜欢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实践能力科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教案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教案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发展史,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进程与历史地位;2、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发掘和传承中国古代科技遗产和精神文化。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神农氏时期的农具、秦朝时期的权杖、翻书器等,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作品。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科技产品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和传承。

2、教学方法给学生两种教学方式:(1)现场观摩:到当地博物馆、手工作坊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实物观察和体验式学习。

通过观摩实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2)研讨式学习:基于授课教育资料和参考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让学生一起分析、互动、交换看法和作品,以获得更多思维上的启示和创新灵感。

三、教学实施1、教学重难点(1)构建科技思维;(2)分析古代科技创新的推动因素;(3)掌握古代科技产品的技术及制作过程。

2、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2)鼓励学生搜寻有效的资源进行科学创新、科技发展等主题的独立研究。

(3)利用网上资料和实体资源,让学生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

(4)通过分组辩论、合作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领袖魅力,完成学生自策划的科技作品的展示。

3、教学评价(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考察成果定向化、个性化、多元化,使之自主观看和非正规化。

(2)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互动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3)采用季度制作业结构,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教案开展这些内容的关键是,在重视经典传承的前提下,用较新、开放、灵活、具互动性和变革性等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授。

这样,确保了学生既可以在传承古代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科技的创新魅力,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英文
SPECIAL SUBJECT OF ECONOMY IN ANCIENT CHINA
课程性质
专业提高课
学时/学分
32 /2
授课范围
历史学专业2014级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二1-2节:c403室
人数
限制
46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高校历史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索和特征,并结合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对其进行剖析、思考,以探索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以及制约传统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同时丰富同学们的经济学社会学理论视野,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能力。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课堂讲授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内容摘要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内容及时间、地点
第1周
第一讲导论:一、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史研究状况
第2周
二、关于学习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
阅读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第12周
第五讲工商货币政策的沿革
•第一节从“工商食官”到王莽新政
第13周
第二节东汉隋唐工商业政策的演变
阅读:齐涛《论榷盐法的基本内涵》《盐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第14周
第三节宋明工商货币政策的成熟
第15周
第四节清代工商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
第16周
第六讲经济区的变迁
一、基本经济区与变迁
比较阅读:波斯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二节中国古代人口概况与特点
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第8周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
阅读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3
第9周
第二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第10周
第三节两税法的历史转折
第11周
第四节明清
第17周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课堂讨论,布置课后思考题。
五、实践教学
课堂讨论
六、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20%。其中课堂讨论和上课出席参与各占10%。
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80%,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考试说明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经济史》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4]朱伯康、施正康著《中国经济通史》(上、下),中国社科出版1995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和特征,并学会运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方法来剖析、探索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
第3周
第二讲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环境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宁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宁可史学论集》
第4周
第二节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
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化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5、
第5周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户籍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阅读:陆益龙著《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
系主任签名:分管教学院长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备注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电话、手机以e-mail传送给任课老师。
2.若以e-mail与老师联络时,请于主题处注明您的班级、姓名及事由等。
3.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若无法准时前来,应有请假条。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翟桂金
性别

学历
硕士
职称
讲师
研究方向
魏晋隋唐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隋唐史专题
联系电话
8538086
电子信箱
Zhaiguijin@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