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维普资讯
’ , 塞 l 王 ,
主义 文 化 中要 强 于 在 集 体 主义 文 化 中 。 且 自 并 尊与 主观 幸 福 感 之 间呈 正 相 关不 具 普 遍 性 , 在 集 体 价 值 高 于 个 人 价 值 的社 会 文 化 中 , 自 尊 高 感并不 定 意 味 着 高 幸 福 感 。 Bo ke( 6 rcn r1 9 ) 9 等人 对 中 国大 陆 和 美 国 大 学 生 的 抽 样 进 一 步 研 究 发 现 , 个 人 主义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美 国 高 自 在 尊学 生 在 面 对 各 种 困 难 时 比 在 集 体 主 义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中 国 大 陆 低 自 尊 学 生 更 倾 向 于 自 我 乐 观 反 应 。 而 E no kM.u 强 调 , 总 体 上 u ko S b 从 讲, 虽然 自 尊对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预 测 作 用 存 在 明 显 的 文 化 差 异 , 是 , 尊 的 内 在 重 要 作 用 是 但 自 被 西 方 传 统 的 心 理 幸福 理论 过 于 夸 大 估 计 了。 B so ( 0 0 等 人 又 考 察 了 内 隐 和 外 显 os n 2 0 ) 自尊 对 个 体 主 义 文 化 主 观 幸 福 感 、 极 情绪 和 积 消 极 情 绪 的 预 测 作 用 , 究 发 现 , 显 自 尊可 研 外 以 较 好 预 测个 体 在 积 极 和 消 极 情 绪 上 的 差 异 ,
内 隐 自 尊 可 以 预 测 个 体 的积 极 情 绪 。徐 维 东
(0 5 等 人 试 图 结 合 内隐 社 会 认 知 和 自 尊结 20)
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万民钢 杨俊龙
古希 腊 哲 学 家 伊壁 鸠 鲁 声 称 ,快 乐 是 幸 福 生活 的开 始 和 目的 。 为我 们 认 为 幸 福 生 活 是 我们 天 上 最 高 的 善 , 们 因 我 的 一 切 取舍 都 从 快 乐 出 发 ; 门的 最 终 目 的 乃 是 得 到快 乐 。 捌 2 0世 纪 新 弗 洛 伊 德 主 义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的 弗 洛 姆 认 为 , 快 乐 和 幸福 没 有 质 的 区 别 , 是 快 乐 与 某一 个 别 行 为 有关 , 只 而 幸福 可 以称 为 是 某 种 持续 和 — 体 化 的 快 乐 经 历 。 了 现 代 , 到 学 者们 采 用 更 理 性 的视 角和 更科 学 的 方 法 再 次 掀 起 了人 类 幸 福 的研 究 热 潮 。2 世 纪 6 年 代 以来 , 理学 家对 主 观 幸 0 0 心 福感 ( uj t e We— en) 理 论与 实证 研 究 倾 注 了极 大 S b ci lb i 的 e v l g 的热 情 , 么 , 竟 有 哪 些 因素 会 影 响 门的幸 福 感 呢 ?从 那 究 跨文 化 的 角 度 出发 ,研 究 者 们 是 如 何 探 讨 自 尊 、自 我 同 一 性 、 格和 文 化 因 素 与 主 观 幸福 感 的关 系 的甲 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姓名:马丹学号:200561214【摘要】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

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

因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

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因素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1930年Dodge提出幸福理论,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

”从幸福感的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

自幸福感的提出,研究者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多,幸福感的解释理论也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研究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

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

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国外综述论文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国外综述论文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国外综述论文引言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使得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综述国外学者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成果。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满意程度和主观幸福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情感状态、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1.工作环境和组织支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得到组织的支持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例如,提供良好的课堂设施和教学资源,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给予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等。

2.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增加职业满意度。

3.教师与同事和家庭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与家庭的和谐关系对教师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缓解作用。

4.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增加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5.激励和奖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奖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国外研究成果研究一:美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美国研究学者通过对美国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学生表现、教学资源、工作支持和教师关系密切相关。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教学经验)也对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二:芬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创新策略芬兰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教师职业幸福感也较高。

主观幸福感之研究方法

主观幸福感之研究方法

(五)观察者报告法
由于人们有时会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拒绝披 露自己的消极情感, 因此可以请熟悉受试者的人或者受过 特殊训练的观察者来报告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
比如; 可以请受试者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提 供有关受试者快乐相关行为的信息;或者请能够辨别具体 情感信号的专家进行观察, 比如采用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S)对面部的肌肉动作进行辨别,以确定受试者的情感。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机制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发展了多项目测验一早期测量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m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
1 (一)早期测量 2 (二)自陈量表法 3 (三)体验取样法 4 (四)昨日重现法 4 (五)观察者报告法 4 (六)生理测量法 4 (七)任务测量法
(一)早期测量
• 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 Bradbum (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 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 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
(六)生理测量法
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研究者可以根据受 试者的心律、心动加速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 皮肤导电系数来判断受试者的情绪。
此外, 最近的研究表明, 还可通过脑电图(EEG) 来测量脑电波, 根据脑电波的相位、振幅和齐整性, 或者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测量大脑的活跃区 域来判断受试者正在体验的情感种类。但目前利用 这些生理测量方法还只能做出定性分析, 而定量分 析的结果还不可靠。
(七)任务测量法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1、选题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1)国内研究情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

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国外理论动态·2013 年第 7 期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 葡] 佩德罗·孔塞桑 罗米娜·班德罗 著 卢艳华 译
[ 内容提要] 传统意义上,幸福是通过一种单一的客观维度来加以界定的,即以收 入或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来衡量的物质上的进步。 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 认为,幸福这一概念不能仅仅通过 GDP 来描述: 幸福是多维度的,它涵盖了人类生 活的所有方面。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客观指标来完善、 补充 或者取代 GDP 这一标准。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主观标准来衡量幸福: 即让人们报告 他们的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本文介绍了从有关决定快乐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 文献中得出的主要研究发现。虽然从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来讲,快乐有着重要 影响,但本文也表明,快乐指数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关键词] 快乐 幸福 指数 生活质量
全球问题研究 第三种超越 GDP 标准的方法是通过建 构那种能够抓住幸福的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衡 量标准来代替 GDP 标准。 这些衡量标准的 建构通常使用了不同的要素,人们对这些要 素以某种方式进行加权,以形成一个单一的 指数。建构综合性幸福指数的最初的尝试之 一 发 生 在 1979 年, 当 时 海 外 发 展 委 员 会 (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 的大卫 · 莫 里斯 ( David Morris) 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 数。这一指数将婴儿死亡率、 预期寿命、 成 人识字率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便是众所周 知而又备受争论的人类发展指数,它是 1990 年提出来的,该指数将人均收入 ( 按购买力 平价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 率以及入学率结合起来。 尽管这一指数作为 衡量幸福的标准远非完美无缺,但其优势在 于它的简单和透明。 尽管各种指数是获得信息的有用工具, 但在对待这些指数时,我们必须考虑对其的 诸多批评和附加说明。 指数往往会将非常复 杂的现实情况过度简单化,这些复杂的现实 情况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指数来说明的。 此 外,用于构建这些数据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指 数的评估往往并不透明。 对这些指数的批评 涉及对所使用的指标的选择、 指标之间的共 线性问题、不同因素被赋予的权重以及用来 建构指数所使用的数据的质量。 另外,相关 批评还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征,有着各自侧重的问题,但是 这两类 国 家 在 建 构 指 数 时 使 用 了 相 同 的 方 法。而且,各种衡量指数可能容易被政治家 们所利用,成为一种 “伪造账目 ” ( creative accounting) 的做法,而非客观的衡量标准。 最后,各种指数的排名往往是在年复一年地 “颂扬” 同一批国家,同时被用来对另一些 国家进行 “点名羞辱” ,此外再无其他价值。 是通过主观衡量标准: 自我描述的快乐与生 活满意度。 很久以来 , “快乐 ” 这一主题一 直属于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但最近 却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首先是进入精神病 学领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主流社 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 ( 一)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马克 · 麦吉利夫雷 ( Mark McGillivray ) 和马 修 · 克 拉 克 ( Matthew Clark ) 指 出: “主观幸福感涉及 对 生 活 的 多 维 度 的 评 价, 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以及对感情和 ” 一些经济学家将 “主观 情绪的情感评价。 幸福感” 这一术语作为 “快乐” 的同义词来 使用,但在心理学中,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 福感更狭义的概念。 路易吉诺 · 布鲁尼 ( Luigino Bruni ) 和 皮尔 · 路 易 吉 · 波 尔 塔 ( Pier Luigi Porta ) 对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某 : 种程度的澄清。 他们指出 “心理学家区分 了属于认知因素的生活满意度、 属于感情因 素的情感以及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 指幸福的状态,它是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经 ” 他们还提出了另 过长时间的结合的产物。 外一些解释,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组成 要素: 愉悦的情感、 不愉悦的情感、 对生活 的整体评价 ( 生活评价) 、 具体领域满意度 ( 包括婚 姻、 健 康、 休 闲 等 等) 。 而 另 一 方 面,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福感更为狭义的概 念,它也不同于生活满意度: 虽然快乐和生 活满意度二者均为主观幸福感的组成要素, 但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人所认知到的现实与 愿望之间的差距,而快乐则来源于积极的情 感和消极的情感之间的平衡。 在这一研究方 法中,主观幸福感是 “处于快乐状态 ” 的同 义词 ( 即亚里士多德将快乐作为幸福进行研 究的方法) ,而像 “满意度 ” 和 “快乐 ” 这 样的概念被视为 “感受到快乐 ” ( 一种快乐 主义的研究方法) 。 尽管存在着以上差异,但经济学家却一 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另一种方式 直在可互换的意义上来使用 “快乐” 和 “生 — 1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外向型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所存在的 稳定关系 ,不少研究者都试图加以解释 。沃森和 克拉克认为 ,具有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特征的人 , 分别具有体验负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 性 。③这种观点很明显受到了格林的人格理论的 影响 。格林提出 ,大多数的人格差异是由大脑的 两种主要的反映系统所决定的 。行为激活系统 (BAS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 对奖赏和非惩罚 性信号 以 及 趋 向 性 行 为 敏 感 。行 为 抑 制 系 统 (BIS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则对惩罚和非奖 赏性信号以及存在某种惩罚威胁时所出现的抑制 行为敏感 。具有外向型特征的人对奖赏更为敏 感 ,这种敏感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奖赏性刺激时体 验到更强的愉悦性情感 。④ 希蒂等人的研究表 明 ,在一系列好的或坏的事件发生之后 ,人们最终 要回归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的基线 。为此 ,他们 提出了一种人格因素决定情感反应基线的动力均 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 ,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们 的情感在这条基线上下波动 ,但是它们最终总要 回归到这条基线 。伊蒙斯等人提出一种较为复杂 的交互作用模型 ,也被称之为“交互的 、动态的 、和 谐的相互作用模型”。这一模型将人格和环境均 视为互为因果的独立变量和依存变量 。⑤莫斯科 维茨和科特的研究部分地证实了这一模型 。他们 发现 ,与一个人所从事的特定活动相比 ,人格与环 境之间的和谐性对情感的影响并不大 。自信的个 体在从事自己比较自信的活动时会体验到更多的 积极情感 ,而仅仅表达出某种自信时则不会有类 似体验 。因此 ,环境状况 、个人行为和个体人格之 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 。⑥
是主观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 。④但近年来的一 些研究则对这种结论提出了挑战 。维恩霍温发 现 ,在较为贫穷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 相关较强 ,这一结论也被哈约等人对东欧一些发 展中国家的研究所验证 。⑤
二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 “, 性格决定一个人 的命运”,那么幸福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人格 决定的呢 ? 就人格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孰 轻孰重 ,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 ,先后出 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视角和理 论解释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主观幸福 感的外部客观变量 ,如外部事件 、生活情景以及人 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 。自下而上理论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威尔逊的研究 。他假 定人类存在一些基本的 、普遍的需要 ,如果周围环 境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类需要 ,人们就会感到幸 福 。⑥自下而上理论部分地得到了验证 ,例如 ,斯 塔林斯等人的研究表明 ,每天所经历的快乐事件 与人们的快乐情感体验显著相关 。⑦然而大量的 研究却表明 ,个人的幸福体验比较稳定 ,外部客观
人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 ,有关人格与主观 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 素 。由于上述结论绝大部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
30
文化背景下得出的 ,人们有理由对它的普适性提 出质疑 。这种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 例如 , 威 尔 逊 曾 经 提 出 , 自 信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相 关 。⑦的确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采用多 种认知策略来维持他们的自信 ,而且来自西方的 取样也多次证明自信与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强的相 关关系 ,但一项跨文化研究却发现 ,尽管在美国自 信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 ,而 在香港 ,人际协调却可以更好地用来预测人们的 生活满意度 。⑧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 的跨文化研究中 ,界定了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tic) 和集群主义 (collectivistic) 两种文化形态 。他们认 为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而集群主义 文化则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与他人之间 的关系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选择的自由和个人的 需求 ,而集群主义文化强调责任以及他人的需求 。 施马克等人对来自两个个体主义文化国家 (美国 、 德国) 和三个集群主义文化国家 (日本 、墨西哥 、加 纳) 的被试者分别进行了外向性 、神经质 、快乐权 衡标准和生活满意度测验 。结果表明 ,外向性和 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对快乐的权衡标准 产生同等的影响 。但与集群主义文化相比 ,在个 体主义文化中 ,快乐权衡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具有 更强的预测力 。为此他们推断 ,外向性和神经质 等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很大程度是以 快乐权衡标准为中介的 ,而快乐权衡标准又深受 文化的影响 。因而 ,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 以文化为中介的 。⑨
考虑到 年 龄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纯 粹 的 人 口 学 变 量 ,它可能还包含了较多的人们在成长和价值观 形成期的一些重要的时代信息 ,有的研究者试图 在考察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 ,尽可能排除 这类信息的“污染”。伊斯特林在对主观幸福感进 行研究时 ,采用了合成的分组技术 ,以一定年限为 间距将被试者按年龄分组 ,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对 特定年龄组进行追踪研究 ,以考察该年龄组被试 者的年龄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④ 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追踪研究 ,看来要对横向研 究就年龄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加以科
① Bradburn ,1969. ② Haring et al. ,1984. ③ Diener et al. ,1993. ④ Diener et al. ,1999. ⑤ Veenhoven ,1991 ; Hayo ,2003. ⑥ Wilson ,1967. ⑦ Stallings et al. ,1997.
《国外社会科学》二 ○○五年第三期
势 。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 ,却并没有多 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 。相当多的研究发现 ,随着 年龄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不会下降 ,反 而会有升高的趋势 ,至少也会保持稳定 。迪涅等 人对 40 个国家的 6 万名成年被试者的研究表明 , 在他所认为的构成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 ,只 有正向情感有随年龄增长而略微下降的趋势 ;从 20 岁到 80 岁 ,生活满意度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而 负向情感在各个年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 。① 他们的研究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 ,收入呈递减趋 势 ,报告有婚姻生活人数的比例也在下降 。那么 , 为什么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 降呢 ? 一些研究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 ,人们往往 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赖芙发 现 ,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 受更为吻合 。
在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之所以 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 到社会变迁 、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 明 ,在美国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幸福体验与 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 。科德克 ( Kurdek) 在对这些研究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后 认为 ,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于离婚率 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 。这两种现象使得 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迪 涅等人的研究则表明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未 婚同居的容忍度不同 ,生活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 下的未婚者 ,比在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未 婚者更为幸福 。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 在婚姻问题上可能较多地考虑利益和社会奖赏 , 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 ,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可能 更注重爱与社会支持 ,婚姻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必 然会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⑧
一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 幸福应具备的 5 个要素之首 。那么 ,物质财富的 多寡与人们的幸福体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 布 莱德博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表明 ,高收入者 体验到较多的正向情感 ,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 的负向情感 。①之后 ,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研究 者的关注 。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 是从 国 家 内 ( within- nation ) 和 国 际 间 ( betweennation) 两个层面展开的 。
《国外社会科学》二 ○○五年第三期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黄立清 邢占军
提 要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婚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财富 人格 年龄 婚姻 中图分类号 C913
从国家内层面来看 ,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 大多证实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 达到了显著水平 ,但相关系数并不高 。哈林等人 发现 ,在国家内部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 平均相关为 0117 。②迪涅等人对美国居民的随机 抽样调查发现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 0112 。③克拉克等对英国人的一项研究则显示 ,收 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迪涅 等对法国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 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跟踪研究表明 ,尽管在最近 50 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 ,但
长期以来 ,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打开幸福之 门的钥匙 。那么 ,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 幸福体验呢 ? 从 20 个世纪中期起 ,西方研究者采 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主观幸福感 ( subjective wellbeing) 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们 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 、人格 、年龄 、婚姻等因 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
学的解释 ,不仅要借助于发展心理学知识 ,而且还 必须结合被试者成长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 。
四 、婚姻与主观幸福感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 反复证实 。20 世纪 70 年代 ,坎贝尔等人甚至将 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总体幸福感的 15 个 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在他们看来 ,由于配 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 观幸福感水平 。⑤马斯特克瑟甚至将已婚者和未 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做“幸福裂谷”。⑥然 而 ,哈林 - 希多等人对 556 项研究的二次分析表 明 ,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平均相关仅为 0114 ,而且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解释率 仅在 2 %左右 。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