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概要——口腔检查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口腔检查

第二章 口腔检查

染色法
染色法用以检查牙隐裂。吹干牙面,用碘酊涂于可疑隐裂
处,片刻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洗脱碘,如有隐裂,可因染 料渗入而显色。
龋蚀检查液可用于检查龋洞; 菌斑染色剂可用于检查牙面菌斑等。
特殊检查法
是要借助特殊器械、设备和方法才能完成的检查。 如:牙髓活力测试;诊断性备洞;局部麻醉法;X线检查;实验
膜反应。
• 侧向叩诊:叩击方向和牙长轴垂直,用于检查根侧牙周膜
的反应。
叩诊
根据叩诊有无疼痛以及疼痛的轻重程度分为:
叩痛(-) 叩痛(+) 叩痛(++) 叩痛(+++)
扪诊
也称触诊,是利用医师手指的触觉
和患者对触压的反应来进行诊断。 借助扪诊,可了解病变的部位、大 小、范围、形状、活动度、有无扪
痛、有无波动感等。
口腔检查过程既是病史采集过程也是医患交流的过程。
医师在病史采集时,要思想集中,细心热情,以医患平等 的姿态做好解释工作。
口腔检查时,应有爱伤观念、无菌观念和整体观念,操作 要轻柔,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和造成医源性损伤。
一般检查法
一般检查法是医师通过询问、观察及借助常规器械进行的检 查。包括: 1.问诊;
一、诊室环境准备
明亮、清洁、通风、安静、舒适。
• 1.自然采光充分,光线明亮; • 2.要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摆放有序,要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诊
疗室应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 3.诊室要有良好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必要时应安装空气过滤装置; • 4.检查环境要安静、舒适,以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或焦虑情绪。
第二章 口腔检查
授课班级:口腔191 授课老师:马婧
【学习目标】

口腔临床诊疗基本操作技术:口腔基本检查

口腔临床诊疗基本操作技术:口腔基本检查

4.家族史
询问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的患者 • 如牙周炎、口腔溃疡性疾病等可有明显的家族高 患病率倾向 对氟斑牙患者,要询问幼年时的居住地及当地氟
牙症流行情况
5.患者需求
询问患者诊治需求,如解除疼痛、恢复功能、 美容需求等
同一疾病可有多种治疗手段及服务可供选择, 且存在价格差异,治疗前需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一、诊室环境准备
明亮 清洁 通风 安静 舒适
一、诊室环境准备
1. 自然采光充分、光线明亮 2. 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摆放有序,严格区分无菌区、 清洁区、污染区 3. 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
一、诊室环境准备
4. 有良好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必要时安装空 气过滤装置 5. 安静、舒适,以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或焦虑 情绪
淋巴结 肿物和肿胀:双合诊 牙周组织 根尖周组织 颌骨 颞下颌关节
㈥咬 诊
空咬法 嘱患者咬紧上下牙或做各种咀嚼运动,同时注意
牙齿动度和牙龈颜色的改变 咬实物法
选用近似一个牙宽的棉卷或棉签,先检查正常牙, 再检查患牙,根据患牙是否疼痛而明确患牙部位 咬合纸法或咬蜡片法
㈦牙齿松动度检查
㈢颞下颌关节检查
耳屏前扪诊法、外耳道指诊法 检查内容 关节有无疼痛、弹响或杂音 两侧关节动度是否一致,有无
偏斜等
㈣下颌下腺检查
双手口内、外联合双合诊法 检查内容 感受导管的粗细和质地,有无结
石及疼痛 导管口及分泌物的情况
㈤牙周袋检查
工具:牙周探针 检查内容
牙周探诊深度 牙周袋位置、范围、形态 探诊后出血 龈下牙石等
二、检查器械准备
口腔特殊检查用器械 1. 用于牙髓活力测试:牙髓活力测定仪、冰棒、牙胶 棒、冷热水等 2. 用于根管长度测量:根管长度测量仪 3. 用于口腔X线检查:牙片机、口腔全景X光机、口腔 CT机等

口腔内科检查(口腔内科学课件)

口腔内科检查(口腔内科学课件)
测试唇(颊)面颈1/3 安装新造起搏器的诊室 2、 温馨的背景音乐 3、 调整好椅位,光源 4、 严格消毒器械,摆放就位
诊室环境
二、检查器械准备
(一)最基本的器械 • 口镜 左手持镜,可直接观察牙面情况,也可聚光 • 镊子 夹持敷料、异物,检查患牙动度,患牙叩痛 • 探针 检查邻面,点隙裂沟,牙周袋探查
问诊 视诊 探诊 叩诊 触诊 牙齿松动度 咬诊 嗅诊 染色法
• 特殊检查
牙髓活力电测验 局部麻醉法 透照法 X线检查 实验室检查 穿刺检查
口腔内镜检查
二、特殊检查法
(一)牙髓活力测试 1、温度测试 (1)冷诊法:测试牙的唇颊面颈1/3
低位牙向高位牙喷注 (2)热诊法:隔湿、涂凡士林
测试牙的唇颊面颈1/3 2、牙髓活力电测试法
第一章 口腔检查
第一节 口腔检查前的准备 第二节 口腔检查方法
口腔检查的重要性
病患初诊时口腔内牙齿的现存状况及位置的完整记录 是医师做正确诊断之最重要资料之一 是医师要做治疗计划之重要参考与依据 评估看诊效率及品质的重要依据 如发生医疗纠纷时,是医院诊所,医护人员以及病患
合法的保障
第一节 口腔检查前准备
基本检查器械
二、检查器械准备
(二)口腔特殊检查用器械 1、牙髓活力测定仪 2、根管长度测量仪 3、牙片机 4、口腔全景X光机 5、口腔CT机
三、椅位准备
1、检查上颌牙: 将椅背后仰,灯光直射牙面
2、检查下颌牙: 牙平面与地面大致平行,椅背与座位平
面大致垂直,但略后仰
1、上颌检查
2、下颌检查
四手操作医护位置
四手操作正面图
四手操作模式图
第二节 口腔检查方法
• 一般检查
问诊 视诊 探诊 叩诊 触诊 牙齿松动度 咬诊 嗅诊 染色法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设计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设计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口腔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常见症状;2. 学生掌握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了解预防口腔疾病的方法;3. 学生了解口腔疾病对生活、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口腔疾病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 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腔检查能力,能够自行检查口腔健康状况;3. 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关爱口腔健康的意识;2. 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自身及他人口腔健康;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循口腔卫生规范,传播口腔健康知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口腔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口腔疾病基本知识:- 口腔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症状;- 口腔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口腔疾病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2. 口腔卫生保健方法:- 正确的刷牙方法及刷牙时机;- 使用牙线、牙签等辅助工具的技巧;- 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及方法。

3. 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龋齿的预防措施;- 牙周病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常见口腔问题的处理。

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章:口腔疾病基本知识(1课时)- 第二章:口腔卫生保健方法(1课时)- 第三章: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1课时)教学内容进度:- 第一周:学习口腔疾病基本知识;- 第二周:掌握口腔卫生保健方法;- 第三周:了解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 教材第三章:“口腔疾病及其预防”3.1 口腔疾病基本知识3.2 口腔卫生保健方法3.3 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口腔卫生素养。

口腔检查(学生体检)

口腔检查(学生体检)

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4、牙颈粗细:乳牙颈部比恒牙颈部更细,而且有明显的收缩,脖子更细些, 所以乳牙冠与牙根的界限比恒牙要清楚得多。
5、参考牙齿萌出的顺序、年龄和所处的位置:通常换牙开始时间是6岁左右, 所以到了这个时间段,就得特别关注。另外由于乳牙只有20颗,所以在第2 乳磨牙后面萌出的,一定就是恒牙。
2、牙齿颜色:乳牙颜色更白一些,而恒牙略带微黄。这是因为恒牙牙釉质比乳牙 钙化程度高,透明度大,所以会把牙本质的黄色透出来,恒牙显得更有光泽些。
3、牙冠、牙体大小: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脸部颌骨也会慢慢变大,口;牙体也一样,恒牙要 更大更壮也更高些。
乳牙与恒牙(难点)
● 乳牙列先萌出,而恒牙列后萌出; ● 乳牙有20颗,而恒牙有28-32颗; ● 乳牙从宝宝6个月左右萌出开始,
至2岁半到3岁长齐; ● 恒牙从幼儿6岁第一恒磨牙萌出
开始,一直到12、13岁28颗恒牙 换牙结束。
乳牙与恒牙
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1、磨损程度:乳牙因为早萌出,使用时间长;牙釉质发育不全,硬度差,所以磨 耗较恒牙多。
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如何区分乳牙和恒牙
乳牙
恒牙
恒牙替换乳牙注意点:
1、6岁左右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又称6龄齿); 2、6-12岁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前磨牙代替第1,2乳磨牙, 此期为混合牙列期; 3、12岁左右萌出第二恒磨牙; 4、约在18岁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5、第一恒磨牙萌出较早,常被家长忽视,应更注意保护。
牙结石
➢ 牙结石是一种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 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 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 而成。一旦形成后不能用刷牙的方法 除去。

口腔疾病概要教案

口腔疾病概要教案

口腔疾病概要教案1. 引言口腔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组织中的各种疾病。

口腔疾病不仅可以影响口腔的健康,还会对整个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口腔疾病的种类、症状及预防方法对维护个人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口腔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症以及预防措施,让学员全面了解口腔疾病,提高个人口腔保健意识。

2. 口腔疾病的分类口腔疾病可以按照病因、病理和症状等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牙齿疾病:牙齿蛀牙、牙周病等。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溃疡、口腔白斑等。

•口腔肿瘤:口腔癌、咽癌等。

•口腔感染:口腔扁桃体炎、口腔真菌感染等。

3. 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口腔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牙齿疾病:牙痛、牙齿松动、龋齿、牙龈出血等。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溃疡、口腔糜烂、口腔出血等。

•口腔肿瘤:口腔肿物、舌部肿胀、声音嘶哑等。

•口腔感染:发热、咽喉痛、口臭等。

4. 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口腔疾病的关键在于日常的口腔保健和定期的口腔检查。

以下是一些预防口腔疾病的措施:•正确刷牙:每天早晚各刷牙2次,每次刷牙至少2分钟。

•使用牙线: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间的隐蔽部位。

•控制饮食:减少糖分和酸性食物的摄入。

•定期口腔检查: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治疗。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增加口腔癌的风险,应尽量戒烟限酒。

5. 结语口腔疾病对个人的口腔健康及整体健康都有较大影响。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员对口腔疾病的概念、分类、常见病症以及预防措施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重视口腔健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只有保持健康的口腔,才能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口腔疾病概要

口腔疾病概要

口腔疾病概要1、牙髓温度测试,若冷热诊均无反应,则表示( ) [单选题] *A.牙髓活力正常B.牙髓坏死(正确答案)C.牙髓充血D.不可复性牙髓炎E.深龋2、镊子的作用( ) [单选题] *A.夹持作用(正确答案)B.聚集光线C.增加亮度D.牵拉口角E.以上均是3、某患者,后牙剧烈疼痛前来就诊,疼痛不能定位,检查时右侧上下后牙均有多个龋坏和冷热诊敏感的患牙,如何鉴别该患者主诉牙是在上颌或下颌( ) [单选题] *A.探诊B.温度测试C.X线检查D.局部麻醉(正确答案)E.染色法4、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深龋的临床表现( ) [单选题] *A.冷热刺激痛B.对酸甜食物敏感C.自发痛(正确答案)D.食物嵌塞痛E.牙髓活力测试正常5、左上第二前磨牙记录为( ) [单选题] *A.15B.34C.46D.25(正确答案)E.456、影响龋病发生的因素( ) [单选题] *A.细菌B.易感牙面C.食物D.一定时间E.以上因素都有(正确答案)7、下列不是慢性龋的特点( ) [单选题] *A.只见于成年人(正确答案)B.病变进展慢C.病变组织颜色深D.病变组织质地较干硬E.去腐时不易大块去除8、可通过母体胎盘屏障引起乳牙着色的是( ) [单选题] *A.釉质发育不全B.四环素牙(正确答案)C.氟斑牙D.牙隐裂E.畸形中央尖9、下列哪项不是浅龋的临床表现( ) [单选题] *A.光滑面釉质白色斑点B.患者无症状C.窝沟色泽变深,可卡探针D.对化学刺激有反应(正确答案)E.探诊检查时有粗糙感10、下列缺损制备洞形中,属于制备唇(颊)舌(腭)颈1/3的洞形是( ) [单选题] *A.Ⅰ类洞B.Ⅱ类洞C.Ⅲ类洞D.Ⅳ类洞E.Ⅴ类洞(正确答案)11、急性牙髓炎诊断的主要步骤是( ) [单选题] *A.先查患牙,后问诊,做温度测试B.先做温度测试,后查患牙,问诊C.先问诊,后做温度测试D.先问诊,再查患牙,后温度测试(正确答案)E.先麻醉止痛,再问诊,检查12.牙震荡的处理方法首选( )。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标准

口腔疾病概要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口腔疾病概要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口腔疾病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 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方法。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包括牙槽外科、颌面创伤、颌面感染、颞下颌关节疾病等。

2. 口腔内科疾病:包括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

3. 口腔修复科疾病: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等。

4. 口腔正畸科疾病:包括错颌畸形的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原则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口腔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

2. 病例讨论:通过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和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3. 学生应参加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 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30%。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口腔疾病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参考书籍:《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

3. 实践教学设备: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显微镜、口腔 X 光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视诊

1、颌面部:观察面部是否左右对称,有无畸形、 包块、发红、窦道、瘢痕等。 2、牙: 着重查以下几项内容:牙的色泽及排列; 牙的数目和形态;咬合关系;张口度。 3、牙周组织: 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和质地有 无改变。 4、口腔黏膜: 按顺序全面检查口腔黏膜各部。 5、舌: 舌背有无裂纹、各种乳头分布,舌运动 的情况。
4、其它 挖器、刮匙、洁牙器、气冲、水冲、指套、牵引器、 蜡纸、蜡片、咬合纸、酒精灯、牙线牙胶条等。
口腔检查前准备
(三)椅位 (四)人员
第2节 口腔检查方法 一、一般检查法
(一)问诊 1、主诉 是患者最明显、最痛苦的主观感觉,也是患者就 诊的主要原因。询问内容包括最主要症状、部位和患病时 间。记录应简明扼要。 2、现病史 (1)发生情况:包括发病的时间、病因或因,症状的部位、 性质和程度。 (2)发展过程: (3)诊疗经过:曾作过哪些检查和治疗,效果如何。 3、既往史 有些口腔疾病的发生与患者以往的健康状况 和生活习惯有关。 4、家族史
(三)探诊
1、龋齿 检查龋洞深浅,有无探痛。 2、牙周 探测龈表面松软或坚实感;检测牙周 袋深度;龈下牙石部位及数量等。 3、窦道 指一端有开口的通道,有时也称瘘管。 注意检查窦道方向,以便找出患牙。

(四)叩诊

一般均采用镊子末端,主要检查牙根尖部炎症。 应从两则正常牙位开始叩诊,逐渐至可凝患牙, 叩诊时力量应均衡力求取得客观结果,避免主观 诱导。
(二)器械:口镜、探针、镊子
1、口镜 口镜头+柄 平面(真实)、凹面(放大) 用途(1)反映影像 (2)反射、聚集光线 (3)牵引、推压 (4)叩诊 (5)咬诊
口腔检查前准备
(二)器械:口镜、探针、镊子
2、探针 尖头:双头、半圆形+双曲形、尖锐 用途(1)检查缺陷 (2)探测患牙感觉、敏感 部位 (3)探测软组织感觉 (4)检查充填情况 (5)检查牙石分布 (6)粗估牙周袋深度 (7)探测窦道、瘘管走行 (8)向龈沟、牙周袋、盲袋、窦道上药 (9)分离牙龈、勾出松动牙
口腔检查前准备
(二)器械:口镜、探针、镊子
2、探针 钝头(牙周探针):圆柱形、单端、钝头 毫米刻度、每格1mm,共10mm,4mm和6mm处无 用途:专用于探测牙周袋的位置和深度
口腔检查前准备
(二)器械:口镜、探针、镊子
3、镊子 反角形、尖端闭合 用途(1)测牙松动度 (2)夹除腐物与异物 (3)夹取敷料、棉球 (4)夹(蘸)取药物 (5)触诊牙龈 (6)叩诊
张口度的检查

张口度
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常张口度
3.5~4.1cm 自身食指、中指、无名指合拢时三指末节的宽度
张口度的检查

分级
轻度张口受限:二横指,约2~3cm 中度张口受限:一横指,约1~2cm 重度张口受限:不足一横指 完全张口受限:牙关紧闭,关节强直 张口过大:超过4.5cm
(七)牙松动检查法
用镊子夹持前牙切缘或夹抵住后牙牙合面窝沟,轻轻 向颊(唇)舌(腭)向或近远中摇动。常用的牙松动记录方法 有两种: 1、以牙冠松动方向计算 Ⅰ度松动:颊(唇)舌(腭)方向松动。 Ⅱ度松动:颊(唇)舌(腭)方向松动,伴有近远中向松动。 Ⅲ度松动:颊(唇)舌(腭)方向松动,伴有近远中方向运动 和垂直方向松动。 2、以毫米计算牙松动的幅度 Ⅰ度松动:牙松动在0.5—1.0mm之内. Ⅱ度松动:牙松动在1.0—2.0mm之内. Ⅲ度松动:牙松动在2.0mm以上. (八)嗅诊 用嗅觉协助诊断。例如牙髓坏疽和坏死性龈炎 均有腐败性恶臭;牙周溢脓及多龋者,口臭也较明显.
二、特殊检查法
(一)牙髓活力测验
正常牙髓对温度和电流刺激有一定的耐受量,当牙髓有病变时, 刺激阀会发生改变,此时牙髓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感觉反 应。
1、温度测验 利用低于20℃或高于50℃的温度刺激测验牙髓反应, 以判断牙髓情况。牙髓炎症时,耐量限度缩小,较为敏感; 牙髓退变或坏死时,则对温度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测验 时需与对侧同名牙或邻牙对比。 (1)冷诊法 常用冷水使局部温度下降作为测试手段。 (2)热诊法 一般使用热牙胶测试。 2、电诊法 以牙髓电测验器检查牙髓神经末梢对电刺激的反应, 有助于判断牙髓反应阀值的改变。
学习目标
1、说出口腔检查的方法及步骤 2、学会使用口腔检查器械 3、初步学会一般检查方法 4 、说出特殊检查的方法及其临床 意义 5、能书写完整的口腔门诊病历
口腔检查前准备
(一)环境
宽敞、整洁 安静、明亮 适宜温度(20-24℃)湿度(55-60%) 布局合理 定期消毒:紫外线或0.5%过氧乙酸
口腔检查前准备
(四)叩诊

一般均采用镊子末端,主要检查牙根尖部炎症。 应从两则正常牙位开始叩诊,逐渐至可凝患牙, 叩诊时力量应均衡力求取得客观结果,避免主观 诱导。 记录:-,+,++,+++ 分类:垂直叩诊:根尖周炎症 水平叩诊;牙周膜一侧炎症
(五)触诊
医师用手指或借助器械触扪可凝病变部位,了解病变范围、 形状、硬度、活动度等为触诊。 1、颌下、颏下、颈部淋巴结检查 检查时应注意淋巴结大小、数目、 硬度、压痛、粘连等情况。 顺序: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面颊部-颌下-颏下-颈部 意义:炎症和肿瘤的诊断 方法:头低向前或偏受检侧,肌放松 唇舌:拇指、食指置于病变二侧(双指双合诊) 口底:一手食指口内,另一手拇指、食指口外(双手双 合诊) 颊部:视病变大小 2、颞颌关节(关节动度):耳屏前、外耳道 3、牙周组织 可令患者作叩齿动作及咬合运动,医师将食指触诊于 可疑病变牙的颈部与牙龈交界处。手感震动较大时提示可能有创 伤性咬合关系存在。
(六)咬诊
检查单个牙或一组牙有无早接触和咬合创伤时,可用
咬诊。方法有下列几种: 1 、空咬法 嘱患者咬紧上下牙,或作前伸、侧向咀嚼 运动,询问患者有无疼痛,观察牙有无动度。 2、咬实物法 嘱患者咬棉签或其他实物,感痛者,表 明牙周组织有病变,或牙有隐裂存在。 3、咬合纸(脱色纸)法 将咬合纸置于上、下牙列之间, 嘱患者作正中、前伸、侧向运动,从牙上所染色迹确定 早接触的部位。 4 、咬蜡片法 ,嘱患 者作正中咬合,待蜡片冷却后取出。蜡片上最薄处或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