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合集下载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

解释性语言和编译性语言的区别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

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

编译性语言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

解释性语言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java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java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

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

脚本语言脚本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

它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

所以只要系统上有相应语言的解释程序就可以做到跨平台。

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

JAVA语言java语言是解释性语言。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

Java 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

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 - 称为字节码 - 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

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

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

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

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

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分析

中国政府每年在“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

因此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兼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其翻译实属时政文体翻译。

在这样正式的文体中有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性表达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行文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基于何种翻译理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翻译这些隐喻,对于译者来说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

一、应用翻译功能论和其翻译策略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核心就是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

因此,它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顺利完成翻译跨文化活动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

大部分的应用翻译活动都带有明确而特定的目的,而且整个流程一直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整体行为。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宏观策略上为应用翻译指明方向,还为译者顺利实施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可行性途径。

在翻译策略上,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从文本功能出发,注重源语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

前者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傳递的效果,分别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

但是,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文章是只有一种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两种。

因此,对于功能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要善于灵活处理。

二、隐喻与隐喻性思维“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意思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翻译方法:词义的选择

翻译方法:词义的选择

直译法
总结词
直接翻译原文的词义
详细描述
直译法是指按照原文的词义和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象和表 达方式。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但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翻 译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意译法
总结词
根据语境翻译原文的意蕴
详细描述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义和结构,以传 达原文的意蕴为主要目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深层意义,但 可能会牺牲原文的一些形式和风格。
总结词
保留原文发音,适用于特定术语和人名
详细描述
音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发音来翻译,通常用于特定术语和人名的翻译。例如,“CocaCola” 可以音译为“可口可乐”。这种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和发音,但可能不
利于读者理解其实际意义。
06
总结与建议
总结翻译方法:词义选择的要点
准确理解原文词义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中 词汇的含义,包括其基本意义和可能的
音译法
总结词
保留原文的音节或发音
详细描述
音译法是指保留原文的音节或发音,用目标语言的文字来表达。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人名、地名、品牌名等特殊 词汇。音译法能够保留原文的音韵和特色,但有时可能会造成语义上的不明确或不自然。
04
词义选择的原则
准确性原则
总结词
译文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避免 歧义和误解。
01
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词义的准确含义,避免歧义。
情景语境
02
考虑说话的场合、时间、地点等因素,选择最符合情景的词义。
文化语境
03
结合文化背景,理解词语在特定文化中的含义,确保翻译的准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但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又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在翻译实践中,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能克服这种不可译性并能通过解释很好地传达源语的内容。

本文拟对解释性翻译的内涵,类型及其应用领域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解释性翻译法;类型;应用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法、文风等方面有很多本质的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其特定的语言体系和语言习惯;有五千年历史的汉文化丰富多彩。

英语是印欧语系的一种,受到古欧洲文明的熏陶,有自己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民俗和文化背景。

汉英两种语言从形式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给翻译工作设置了许多障碍。

但人类是有共性的,不论其国籍、民族如何,人的心理、生理、思维及感情和道德标准是大致相同的。

人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解释性翻译作为一个术语和翻译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实践证明,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解释性翻译的含义与类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文化)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翻译的中心任务就是再现源文的思想,即源文的信息和内容,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

一个称职的译员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思想的“搭桥人”。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认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就是翻译) 。

事实上,在翻译中,解释性翻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所谓解释性翻译〔或称增译、加译〕是根据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了一些短语或句子,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读者却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

需使用解释性释义的词语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词,所以只得通过提供详细解释给出释义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义。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在翻译的世界里,英语翻译常常被视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翻译不仅仅是将单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是将文化、语境和意图传达给目标受众的艺术。

这项工作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但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首先,理解原文的语境是关键。

很多时候,翻译者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是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例如,某些英语俚语或习惯用语在目标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情况,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才能找到合适的译法。

例如,英语中的“kick thebucket”直译为“踢桶”,显然不能传达“去世”的意义。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更为恰当的表达,如“去世”或“离世”。

其次,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结构的调整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英语和其他语言在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短语或词汇可能在目标语言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被动语态在一些语言中可能不那么自然,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转换成主动语态以保持语句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另外,翻译中的多义词和同义词问题也是一大难题。

英语中的某些词汇可能具有多重含义,翻译者必须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准确的意义。

例如,“bank”可以指代“银行”也可以指“河岸”,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翻译中,一些文化特有的元素可能难以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了解语言本身,还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Thanksgiving”节日在许多其他文化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节日,这时翻译者可以选择解释性翻译,如“感恩节”,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除了上述问题,翻译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也同样重要。

在翻译时,保持文本的准确性和原意的忠实传达是基础。

翻译者需要仔细校对,避免遗漏或误解原文中的信息。

此外,流畅性是确保目标读者能够自然地阅读和理解译文的关键。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

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技巧英译汉技巧一、英译汉翻译的基本程序1.通读并透彻理解原文。

翻译之前仔细研读原文,解决好“翻译什么”的问题。

边读边琢磨,确切理解原文所述事物本身的含义与之相关的外延联想,如原句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有没有褒贬义或寓意,对其中的修饰语的把握等。

2. 组织语言。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手段。

3. 表达。

考生要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考虑译文,尤其注意不能扭曲原意,不能错译或漏译。

4. 审校。

这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生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进行对照,看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易懂,是否符合汉语规范。

二、英汉翻译的基本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直译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意译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做相应的调整。

如: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Good marriage doesn’t just happen. They take a lot of love and a lot of work.直译:好的婚姻不会仅仅发生—它们需要大量的爱和大量的工作。

意译:幸福的婚姻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你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和做大量的工作。

或:美满的婚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为它付出大量的爱,做大量的工作。

很显然,本句话的意译要比直译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当然,一句话并不限于一种译法,要根据具体需要而定。

一般来说,在英汉翻译考试中,如果直译能达意就用直译,如果直译效果不好,就应该考虑意译。

只要译文内容忠实,意思明白就行了。

2. 顺译法(又名句型对应法)顾名思义,顺译法(句型对应法)就是按原文句子结构的排列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适合于原文叙述层次与汉语相近的长句翻译,如只含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前置的状语从句或从句在后的长复合句等等。

翻译方法有哪些

翻译方法有哪些

翻译方法有哪些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翻译方法则是指在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首先,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

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语法不变。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本,如科技、法律等领域的翻译。

但是,直译法容易出现语法不通顺、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翻译中需要谨慎使用。

其次,意译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不同,对源语言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性。

意译法在翻译文学作品、广告语言等具有较高文学性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另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语、句子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音译形式,而不考虑原文的意义和语法结构。

这种方法在翻译一些专有名词、品牌名称等时常常使用,可以保持原文的音韵特色和词汇形式。

此外,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反译法。

反译法是指将目标语言的译文重新翻译成源语言,以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和贴切性。

这种方法在翻译质量要求较高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帮助译者发现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最后,还有一种翻译方法叫做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的不同,对源语言的表达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性。

意译法在翻译文学作品、广告语言等具有较高文学性的文本时常常使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翻译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实际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特点和翻译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

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

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

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

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

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

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

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

(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

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注:星期五这个名字是《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忠实的仆人。

例子2
.pop-up shop
也称guerrilla store。

网上的相关介绍很多,译者需加以整理,得出一个清晰的概念。

Pop-up shop 不能望文生义地译为“弹出式商店”。

它指小型的临时性商店,装修简单朴实,平易近人,开业成本低,以流动性颠覆传统旗舰店的恒久性,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interactivity)和氛围,来吸引顾客视线。

取其字面意思,同时加以适当的归化处理,译为“品牌游击商店”比较贴切,这也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译法。

Pop-up shop 也可以指某种商业销售形式,比如售销的场所流动性强,形式不断变化,如样品甩卖、鸡尾酒会等,特别适合一些季节性销售活动。

华丽店堂出售的奢侈名牌完全可以出现在这样的商店里,但过两个月再去看,这家店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一、用于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
化信息
例1 ,, they suggested the grim draw ings
of Daum iner.
译文: 他们使人联想到多米尔辛辣的讽刺画。

例1译文中, 一般的中国读者并不知道谁
是/ 多米尔0, 也不知道他的画有多辛辣。


以, 就应在多米尔之后加上注释: / 多米尔
( 1808- 1879) , 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和雕刻家,
他的画对当时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
抨击。

三、用于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例3 / There. s a pillau, Joseph, just as
you like i,t and papa has brought home the best
turbot in B illingssga te. 0
译文: 乔瑟夫, 今儿的比劳是配着你的胃口
做的。

你爸爸又从鱼场带了一条最好的比目鱼
回来。

译者给/ 比劳0加注释: 一种土耳其菜, 用
米饭、禽类或羊肉、葡萄干、杏仁等一起煨过, 再
加甜波汁和炸洋葱。

四、用于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常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习俗,如果没有注释的话, 对于相反习俗的直译可能
会导致误解。

N ida 和Reyburn 指出: 在某些西
非地区, 在即将来临的首脑或高级官员的路上
放树枝的行为是一种极度侮辱的行为, 所以, 把
圣经翻译成西非语言时, 如果没有在正文或页
末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话语, 对于耶稣骑着驴进
入耶路撒冷时, 人们将树枝放于路上的行为就会被严重误解。

译者应在译文中先加入以下修饰语: /为了表示对耶稣的尊敬, 他们把树枝放在他的路上。

0然后在页末再添加一个注释, 进行详细的解释。

五、用于为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
有些作家喜欢玩文字游戏以达到一些特殊
的作用, 这就导致了许多不可译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