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的解读与翻译之注释

合集下载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刘静【摘要】英语本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语所属汉藏语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论从语音的系统还是从文字结构来看,其运用和修辞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在英语和汉语的翻译中,绝大部分时候是不能够找到对等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这就导致中英互译中产生了不可译的现象。

由于每个民族在文化上都有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译文上所产生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们在翻译中所强调的“不可译”现象。

本文主要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文化进行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翻译 不可译现象 民族文化 阐述方法引言翻译本身是将一种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好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工具。

翻译本身也存在着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而从表面上看,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一种转换过程,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和层次的一种文化交流和迁移。

而不少专家也认为,翻译实际上是译作和原作之间的一种相思的语言思维活动。

用自然而又真实的含义将原文中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实现一种从语义到文体的跨越。

而虽然界定翻译的定义有千万种,但是无不传达着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的转换的,而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的不同。

一、不可译性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本身都存在着偌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没有办法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去找到对等的语言的。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原来的一种语言更好地翻译成目的语或者是纯粹的翻译语言,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和意义的损失,这种概念也就被称之为“不可译性”。

而关于“不可译”性主要可以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二、英语和汉语文化差异中的不可译性表现1.传统文化。

英语和汉语的不可翻译性最初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存在着“令尊”、“贵姓”、“赐教”、“令堂”、“千金”和其他不一样的词语。

而且这些词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一样的背景和含义。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

文化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研究作者:代元佩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0年第07期【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典籍翻译的难题,影响着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巨著,在国内外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英文译本功不可没。

本研究以文化图式理论为指导,通过文化图式重合、缺省以及冲突三大角度来分析韦利在翻译该著中文化负载词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意在促进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图式;文化负载词;《道德经》【作者简介】代元佩,男,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8级翻译硕士。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体系中最能体现语言的文化信息、最直观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情况的载体。

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同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语境内,如何准确而恰当地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是目的语充分实现其交际目的的基础。

本研究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在两种不同文化图式之间建立联系,继而探讨具有明显特性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通过文化负载词表达,进而实现原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达到提高目标语文本的翻译质量,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翻译目的。

本研究以老子的《道德经》和阿瑟·韦利的对应英译文本为研究材料,结合尤金·奈达(Nida, E. A.)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来探究阿瑟·韦利在《道德经》英译文本中对文化负载词的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阿瑟·韦利如何将通过其英译文本将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到国外,并为目标语读者所广泛接受。

一、文化图式理论图式(schema)一词源自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方案。

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标准,学者们对这个概念或者术语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对应的文化图式会随着发展变化,进而就会被组织得更加紧密;信息在变得更加复杂的同时,也在相似或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中变得更加有用。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语言间的桥梁,不仅是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融。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变得复杂而富有挑战性。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特别关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处理文化负载词,从而实现更准确、更自然的翻译结果。

本文将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并提出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特定的地名、历史事件或节日,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翻译中的误解或歧义。

例如,某些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美德的品质,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并不被看重。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语言中的成语、谚语、俚语等也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这些表达方式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翻译可能会导致意义的丧失。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使其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视。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一项既复杂又关键的任务。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词的翻译

文化词的翻译

汉英文化词翻译的策略选择摘要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

有时候在翻译中会碰到一类词,是目的语的文化缺失的一类词,这类词被称为文化内涵词,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空缺。

而这类词恰恰是我们翻译的主要障碍。

本文主要探讨在汉英翻译中,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汉英翻译文化内涵词异化归化1翻译与文化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离不开文化。

Claire Kramsch 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说到: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2000:3),可见翻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

(杨仕章a.2001:15—19)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

”(王佐良,1989:34)。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前者强调以原语文化为中心,保持原语的特色,让读者主动了解原语文化并与之靠拢,而后者是强调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通过译者的翻译,使目的语的读者人群能更好的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

这两种翻译方法是相互对立的翻译方法,但对文化而言,在翻译中通过异化的方法可以更多保留作品中的源语文化成分。

对读者来说,一方面可以吸收国外文化的异质成分来丰富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对译文增加了陌生感,使得理解并接受译文变得更加艰难。

而通过归化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读者所熟悉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容易理解、接受异域文化,但也牺牲了源语文化中的大量负载信息。

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经常出现一种文化中的词汇或者意象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项的情况,翻译学中我们称之为语义空白,英文我们表示成semantic gap 或者lexical gap,这是非常难处理的情况。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文化内涵下谚语”注释”翻译技巧的运用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文化内涵下谚语”注释”翻译技巧的运用
在日汉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的手法更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有的认为除了上世纪30年代异化法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翻译者都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
教育 学 完 教研
一laa 团 图 rznn eigl nuui i y
日汉 翻译 技 巧之 新 究
往又是含蓄, 暖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 3 。 释”翻译 技巧的运 用 注
受思想支配 。 日本 人的这种思维方式 在 日语 谚语 中也可 明显看 出。 2 1 日本人 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 具象思 维就是具体而 形象的思维 。具有 具象思维的 日本人喜欢 将一些较为抽 象的概 念、 范畴 用客观具体 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 . 他们善于运用 比喻 和象征的手法对抽 象意义 进行表 达 。 通过直 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 本是一个岛 国, 一的民族 , 单 长期封 闭的社会 形态 , 日 使 本人形 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 , 共同 的文化 背景和生活习惯 , 又造成 了 日本人在联 想上的模式化 。 日语谚语 中的 比喻大都 带有 具象性 , 就像一 幅 田园式的静止 图画。这种思 维方式在 日本谚语 种 留下 了轨迹。例如 : 颚 背 中搔 < 、凰 c 、狐 狸 、 月 =柳 前0星 , 。 等 日 本人 的具象思 维在 日本人的观念 中根 深蒂固 , 并一直延 用至今 。 2 2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整合性 .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的力量, 十分强调集 体的整合性 。 他们认 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 的 , 个人只有在集体 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因此必 须保持个人 与集体的这种和谐。 新立异 , 标 脱 离集体 , 自己为 中心等的行为在 日本没有市 以 场, 会遭到周遭 的排斥。这种思维方式在 日语 谚语 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 : 出为杭( 、c打 惫扎为 <‘ ) i 棠力功 南 9 人 c情 l i , 最典 型的谚语莫过 于 r 圣以0(贵 L 和 , 于J 个谚 语了。 这 它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 处, 成为 日本人 的基本行为模式 。 成为安邦治 国的 最 高信 条 。 23 日本人 行为方式的暧昧性 .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 背景 , 使得 日本人 注释是翻译者根 据读者的阅读 需要添加 到翻译文本中的 、 原作 中没有的解释 、 说明或 译者个人的 理解。注释的 内容主要是 补充背 景材料 、介 绍风土 民俗 、介绍人物 或特 定时 间、介绍社会 人文 知识以及译者认 为应当补 加的说明等, 是译者实现翻译 目的不可或缺的 一种手段。但翻译实践的现状是 : 译者在是否 注释 、何时注 释以及怎样注释的 问题 上往往 还只能根据个人的判断甚至喜好来处理 , 没有 或许也不需 要有相 应的规则加以 限制。虽是 这样 , “ 但 注释 技巧的运用应掌握如下几项 标准 : ①简洁 明 了, 思 到位 。过 多过长 的注 意 释会干扰读者 的正常阅读 。 ②体会原作 , 当注 必注。要有针对性 , 根 据译作设定的读者群决定是否加注。 ③标记 清楚 , 位置适 当 。根据 原作 的篇 幅 、题材决定注释的形式 : 句中加注、页后加 注 、文后加 注等。 文化 的差异 使注释 的存 在有着 必要性 。 除某些专业文章对语言本身进行注释之外 , 可 以说注释基 本上是文化的注 释。在谚语及文 学翻译作品中使用注释的方法 , 在某种程度上 可能会影响译 作的流畅 , 给阅读 带来 不便 , 但 为 了使译作 能够尽可能地展示原 作的文化内 涵, 如实传递原作 中的文化信息 , 注释则发挥 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谭载喜先生说 : 翻译中 “ 对原文意思的理 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 问题 。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 它受着文化的 影响和制约 。 在翻译过程 中对文化的理解如此重要 , 同 时也正是文化信 息在翻译中的完全传递 , 构成 了翻译 中的难题 。 那么 , 注释的合理运用是解 决这一难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之的用法意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引言文言文作为汉字的古代书面语言,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之”的用法在文言文表达方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之”的用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并给出相关的翻译和注释。

二、“之”的基本含义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代词、连接词或助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从基本含义来看,“之”可表示物体关系、人称关系和动作关系,使得句子更加精准明了。

三、“之”的代词用法1. 代指事物:当“之”作为代词时,常用来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事物。

例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者,是谓盗天地者也。

”这里的“天地”是前面提到过的概念,“刍狗”则被“之”所替代。

2. 代指人称:此外,“之”还可用来代指人称。

例如:“君子负约而上交于上,道貌岸然而后得其真;小人背道而驰于下,甘苦自取而求不获。

”这里,“君子”和“小人”分别被“之”代指。

四、“之”的连接词用法1. 连接名词:在文言文中,“之”可以用作连接词,将两个名词或代词连接起来。

例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这里的“帝”和“创业”被“之”连接起来,表示先帝的事业。

2. 连接动词:类似地,“之”也可以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动作之间的关系。

例如:“三更踏雪而披坚执锐,一旦不可理喻。

”这里的“踏雪”和“披坚执锐”被“之”连接起来,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

五、“之”的助词用法1. 表示动宾关系:作为助词,“之”的一个重要用法是表达主谓、宾语间的关系。

例如:“孔子以治国家、安民生为己任。

”这里,“治国家”和“安民生”分别是主谓结构,它们与“以…为己任”的关系由“之”来体现。

2. 表示限定性:此外,“之”还常常用于修饰前面的名词或短语,具有限制、强调的作用。

例如:“出处深藏匿迹者,狡兔也;与人为善而显一现者,鸟兽亦之。

”这里,“深藏匿迹者”和“显一现者”被“之”修饰,起到强调的作用。

六、翻译及注释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于“之”的理解十分关键。

以下是几个常见用法的翻译和注释示例:1. “之”代指事物:将“之”翻译为相应的名词或代词,并通过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文言文注释翻译启示

文言文注释翻译启示

【原文】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言简奥,其意深微,非吾辈后世所能尽通。

故注释翻译,乃解读古文之关键,亦为传承文化之桥梁。

兹将注释翻译之要义,略述如下:【注释】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字,与白话文相对。

简奥:简洁而深奥。

深微:深刻微妙。

注释:对文字、文章进行解释、说明。

翻译: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解读:理解、解释。

桥梁:比喻连接两端的物体或结构。

【译文】文言文,即古人的语言。

其表达简洁而深奥,其含义深刻微妙,非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能够完全理解。

因此,注释和翻译,成为了解读古文的关键,也是传承文化的桥梁。

以下简要阐述注释翻译的要义:【原文】一、注释之要,在于明其义,解其难。

凡遇生僻之字、古奥之句,必求其本义,考其演变,使之通俗易懂。

【注释】生僻之字:不常见的字。

古奥之句:含义深奥的句子。

本义:字或词的最初含义。

演变:字或词的意义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没有障碍。

【译文】一、注释的关键在于明确其含义,解释其难点。

遇到不常见的字或含义深奥的句子时,必须寻求其最初的意义,考察其随时间的变化,使之变得容易理解。

【原文】二、翻译之要,在于达其意,传其神。

译文必须忠实原文,不增不减,力求做到信、达、雅。

【注释】达其意: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传其神: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韵味。

忠实原文:翻译时保持原文的内容不变。

信、达、雅:翻译的标准,即忠实、通顺、优美。

【译文】二、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韵味。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不增不减,力求达到忠实、通顺、优美的标准。

【原文】三、注释翻译,非一日之功,需博学多识,积年累月,方能登堂入室。

【注释】一日之功:一天的努力。

博学多识:学识渊博,知识丰富。

积年累月:长时间积累。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达到很高的水平。

【译文】三、注释翻译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博学多识,长时间积累,才能达到很高的学问水平。

【原文】四、注释翻译,贵在实事求是,不可臆测附会,以讹传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te: the absolute equalitarianism whereby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
Thanks
• 郭紫璠、林梦秋、彭春素、 • 叶秋玲、余洁莹
注释性翻译 ≠ 解释性翻译
• 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原语中的某些文 化词语或文体信息在译语中无法表达,形成语 义上的空缺。为了弥补空缺,常常需要采用加 注释的方法。注释性翻译是采用一种显而易见 的加注的翻译。
• 解释性翻译则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 ,是一种隐性填补文化缺失的方法。必须遵循 通顺、适度、情节和文体这四个原则。分为解 释性增补法和解释性替代法。
如:
•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Note: Zhouyu, Huanggai, two great generals during Three Kingdoms Period.
为达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注释法应在恰当 场合使用,以提高翻译的信息度和有效度。
• 用于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 • 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 用于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 • 用于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 • 用于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
由于全国试行了经济改革,中国农民已打破了 延续几十年的大锅饭制度。
• Thanks to the economic reform across the country, famers in China have smashed the “common big rice pot” system that exists for decades.
•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
加注释
如果在翻译时仅是翻译语言文字,例如 采用直译的手段,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 况,于是运用意译手法就势在必行,但 是,有时会出现一些承载太多原语文化 信息的句子,这时译者就必须将原语文 化信息填补上,以便向译文读者解释清 楚,此时就可以采用加注释的方式,将 句子解释清楚。
加注释可以分为 直译加注释和音译加注释
许多外国人中国龙文化不甚了解。
• Many foreigners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Chinese Long culture.
Note: Long is a spiritual tie linking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ong, as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eople are proud to call themselves “the offspring of the Long”.
• Spring Festival 1993, 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 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他在戏中扮演包公。
• 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 in the play. Note: Judge Bao is the judge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你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tory about “visiting three times at Zhuge Liang’s thatched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 interview to Liu Bei, 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 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
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 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
• 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 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