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跨文化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跨文化解释

【摘要】:诠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从特殊诠释学发展到普遍诠释学,再由普遍诠释学上升到了哲学诠释学,从而使这门古老的学科在二十世纪的人文学科领域再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接受美学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哲学诠释学和现象学在文学理论中的进一步延伸,与诠释学,尤其是哲学诠释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翻译研究成果可为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提供有力的例证,另一方面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则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本论文运用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基本原理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标准和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等翻译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具体地说,我们紧紧围绕“翻译即解释”这个命题,对“翻译即解释”的基本内涵、翻译解释的基本特征、翻译中理想的解释度和现实的解释度、翻译中解释的结果(目的语文本)与解释的对象(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讨论。我们将努力证明,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但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正是由于翻译解释的有限性,翻译才需要一定的标准。翻译的标准体现为目的语文化(或其中的某个亚文化)对理想解释度的期待。决定理想解释度的不是原作者,也不只是源语文本,而是目的语文化(或其中的某个亚文化)与源语文本之间的视域差,正是这种视域差决定了翻译中理想解释度的大小。但在实际的翻译中,由于译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以及

与源语文本之间视域差的存在,加上译者的能力和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的解释度常常会偏离理想的解释度。正因为作为翻译的解释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有限性,所以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才呈现出一种既同且异、交叉互补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阐述翻译研究与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之间的本质联系,简要介绍诠释学派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将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拟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写作思路。第二章分别从两个视角考察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首先,我们从翻译研究流派的划分入手,分别从研究层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对翻译(学)性质的认识和对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关系的认识等几个方面考察了翻译研究各个流派的情况。我们认为,从研究层次来看,翻译研究可以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从研究对象来看,翻译研究可以分为重源语文本和重目的语文本两大类;从研究方法来看,翻译研究可以分为重规定和重描写两大类;从对翻译(学)性质的认识来看,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其实是个伪命题;从对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关系来看,翻译研究可以分为对等派和非对等派,其中对等派中又可进一步分为绝对对等派和相对对等派,而绝大多数翻译理论其实都是介于主张绝对对等和主张根本不对等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之间的相对对等派,而相对对等派又往往会在翻译应该在何种程度、哪个层次、哪些方面对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由于这种划分的结果常常会使翻译研究各流派互相交错,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因此,我们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个流派之间的这种纵横交错的关系,并且纠正了过去在这方面的一些偏见。

比如,我们指出,并一‘·是所有的传统翻译理论都是重源语文本,而所有的当代翻译理论都是重目的语文本的:‘样,重规定的研究方法并不只是传统翻译理论的专利,当代翻译理论中有很多流派其实沁祥也在使用。接着,我们从翻译研究由从属走向独之的过程入手,指出翻泽研究走向独立主要经历了两条途径:一条是从零散的语文学研究脱式走向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模式,再从狭隘、静态的语言学研究模式中独立出来;另一条川是摆脱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而独立出来。翻译研究分别从这两个模人中独立出来以后,在文化这一更高的层面汇合,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文化学派,从而几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然后,我们集中探讨了翻译研究的哲学学派,认为哲学学派虽然至今尚未正式命名,但它实际上已经存在那儿了。我们认为,以下两个事实足以证明哲学学派在翻译研究中的存在:第一,由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哲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致使许多当代著名的哲学大师都十分关注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翻译问题.发表了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第二,这些哲学家的翻译思想己经渗透到了翻译研究之中,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翻译理论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的从哲学的高度讨论翻译问题的论文论著,这些译论在当代翻译研究中显得非常独特而又突出,但它既不属于语文学派,又不属于语言学派,也不属于文化学派,因此,我们建议称之为哲学学派。只是这个学派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有基本相同的观点或立场,因为它本身似乎还不是十分的成熟。第二章是基本原理的评述部分。首先,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哲学淦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发展

历程,目的是想从整体上对诊释学和接受美学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但主要还是为了说明哲学诊释学作为一门诊释学哲学与传?【关键词】:哲学诊释学接受美学翻译解释视域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059

【目录】:第一章导言27-411.1翻译研究与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本质联系27-321.2翻译研究的诠释学派:研究现状与本论文的目的32-371.3研究方法37-381.4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38-41第二章文献综述41-752.1关于翻译研究流派的分类41-592.1.1对现有分类情况的分析41-452.1.2对翻译研究流派的分类考察45-592.2翻译研究--由从属走向独立59-642.3翻译研究的哲学学派64-682.4问题与方案68-712.5小结71-75第三章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基本原理评介75-1013.1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简史75-833.1.1诠释学简史75-823.1.2接受美学简史82-833.2哲学诠释学基本原理83-933.3批判与反批判93-953.4我们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立场95-983.5小结98-101第四章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内在联系101-1184.1从“诠释学”的词源谈起101-1024.2诠释学家论翻译102-1114.3诠释学派的翻译研究现状分析:成果与不足

111-1164.4小结116-118第五章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118-1415.1对翻译定义的回顾与反思119-1305.1.1语文学派对翻译的定义及比喻119-1205.1.2语言学派对翻译的严格界定120-1225.1.3对语言学派翻译定义的批判与改进122-1245.1.4从符号学和信息论角度对翻译的界定124-1265.1.5翻译研究学派和文化学派对翻译的界定126-1285.1.6解构主义对翻译的界定128-1305.1.7对现有翻译定义的小结1305.2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130-1395.2.1“翻译即解释”在特殊诠释学阶段的内涵1315.2.2“翻译即解释”在方法论诠释学阶段的内涵131-1325.2.3哲学诠释学对翻译的界定132-1395.3小结139-141第六章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141-1706.1文本特征决定了翻译的解释性142-1566.2”翻译即解释”是语言差异的必然结果156-1596.3“翻译即解释”是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159-1626.4译者视域决定了翻译的解释性162-1636.5“翻译即解释”是语境差异的必然结果163-1646.6关于零度解释现象的讨论164-1686.7小结168-170第七章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170-1947.1文本的确定性决定了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170-1767.1.1文本的确定性170-1737.1.2文本的确定性决定了翻译解释的有限性173-1767.2公共视域决定了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176-1837.3公共视域与规范183-1917.3.1关于规范概念183-1857.3.2公共视域与规范的异同185-1917.4小结191-194第八章视域差与翻译解释的度:理想与现实194-2178.1视域差194-1978.2视域差与理想的解释度--一种动态的翻译标准观197-2098.3视域差与实际的解释度209-2148.4小结214-217第九章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