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术语整理
二十个英语翻译术语

二十个翻译术语解释1.归化:“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语文化”【Lawrence V enuti】即在翻译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作品。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的目的是力求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2.异化:“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Lawrence V enuti】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异化可以很好的保留或传递原文文化内涵,但对不熟悉源语的读者而言阅读有一定难度。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它们共同构成的跨语言语境中进行的意义交流。
语际翻译更关注如何在更为广阔的地平域和更广阔的(跨)文化天地中实现异质语言的相互对接和转换----以意义为标尺,以交流为目的的语符转换。
对地域性的倾向。
(简单来说,语际翻译就是不同语际之间的翻译活动)4.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某一种语言内部为着某种目的进行的词句意义的转换。
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师徒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
对历史性的关注。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5.连续传译:又称“交替传译”或“即席口译”,简称“连传”或“交传”,它是在发言人讲完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后,由译员进行翻译。
这种口译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下采用,如演讲、祝辞、授课、谈判、情况介绍会、会议发言、新闻发布会等。
一般认为,连续传译的正式职业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大批量地正式使用连续传译。
6.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
常用翻译术语简述(一)

常用翻译术语简述(一)1、内容(content)与形式相对,指原文的思想或其内在意义。
2、形式(form)与内容相对,是传统译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指语言意义的物质表现,包括词(字)形、句型、篇章结构、修辞格、字体排列以及各种音素形式。
3、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与过载翻译相对在译语中, 原语信息被译者忽视或打了不应有的折扣,即信息度过小,以致读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信息。
(Newmark)4、过载翻译(over-translation)与欠额翻译相对。
译语的意义容量超过原语的意义容量,即译语的信息度过大,一般为增译不当所致,亦有添油加醋、借题发挥而致。
(Newmark)5、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与可译性相对,由于原作语言形式上的特异性和不同语言民族之间文化空缺或不可替代性,使译文不可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
6、可译性(translatability)与不可译性相对,可译论者认为,人类思想具有同一性,认识和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所以原本(包括它的文体和风格)是可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
7、可译性限度(limit of translatability)因语言形式和文化不同使可译性受到局限。
8、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相对,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9、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相对。
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10、回译(back translation)指把被译写成另一种文字的内容再转译成原文的表达。
12、形合(hypotaxis)与“意合”相对,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equivalence)。
13、意合(parataxis)与“形合"相对,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1.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2.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文本译文英语文本。
4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译成现代语。
5 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又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宴会致辞、商务谈判、学术研讨等场合,发言人讲完全部或部分内容之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
6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的进行边听边译。
7 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8 可译性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9.形合(hypotaxis)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0.意合(parataxis) 之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1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直接翻译,指译文基本上按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翻译,但也并非是死扣原文,字字翻译12 意译(free translation)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按译文的习惯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
翻译概论知识点整理

L1 中国翻译发展:1.The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 周朝《周礼》and 《礼记》2.汉代传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佛经最早的中译本3.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明度五十校计经》是正式见于史籍记载的翻译佛经4.ZhiQian(支谦) 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without any embroidery"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5.Dao An (道安)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at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without any additioin and deduction" (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 Personal activity---official organization ( fifth century )6.Kumarajiva ( 鸠摩罗什) He emphasized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freetranslation the first to suggest translators sign their names totranslated works.7.The First Peak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Sui dynasty (581-618)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oroughly studied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ors should: " (1) be faithful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 (2) be ready to benefit the readers (Buddhist believers), (3) concentrat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doctrine rather than translating for fame."8.玄奘:将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份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紹的中国人Contribution to theory: set down the famous translation criteria that translation "must be both truthfu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opulace."( 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即忠实、通順)Aiming to achieve an intellig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9.P3.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利玛窦...) Assisted by Chinesecollaborators ( 徐光启、李之藻) 利玛窦、徐光启:《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利玛窦、李之藻《同文算指》,利玛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拉丁文第二次翻译高潮(1)T 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ifted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to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2)t ranslato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mainly scientists and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were erudite scholars, and the westernmissionaries who brought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10.the 3rd peak :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o May 4th Movementemphasis on Western works of social soiences, military sciences and literature11.林则徐( 1785-1850):Geography ( Gazette of the Four Continents 《四洲志》);李善兰( 1811-1882):Geometry 《几何原本》;严复:《天演论》、《原富》;林纾:《茶花女》,《块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12.Translation in Modern period ( 1919-1949 ):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ofKarl Marx's (1818-1883) and Lenin's (1870-19224) works on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theories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 考坡菲》P7,鲁迅,矛盾,郭沫若,付东华,傅雷,林语堂13.杨必:玛丽亚?埃杰窝斯的《剥削世家》,翻译萨克雷( W. M. Thackeray)的VanityFair (《名利场》杨宪益和戴乃迭:《红楼梦》《老残游记》《离骚》《儒林外史》《鲁迅选集》《奥德修纪》《卖花女》许渊冲: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翻译概论 知识点总结

翻译概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概论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接受者的认知过程、翻译技术、翻译评价等方面。
在翻译概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翻译的定义、分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可以研究和分析翻译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探讨翻译活动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过程,可以探索翻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可以评价和分析不同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成就,可以洞察翻译行为的伦理和社会责任等等。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翻译概论起源于古代的翻译实践和文学批评,发展于19世纪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的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而在当今世界,翻译概论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壮大。
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强,翻译概论必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研究前景。
翻译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翻译概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可以学习到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思维广度。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和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可以获取和积累实际的翻译数据和资料,可以分析和总结不同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翻译活动的规律和差异,可以评价和比较不同翻译作品的优劣,可以揭示和阐释翻译活动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效果。
翻译概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语言、人文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语言范畴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和共性,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差异和共性,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和互补。
从人文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概论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非常广泛,而翻译概论就是要研究和理解这些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翻译概论总复习

第五章 翻译得创意
1、 翻译得创造性(P68) 2、 创意与忠实(P75)
第六章 翻译得目得
1、 翻译目得与翻译策略(P83) 2、 翻译过程中哪些角色会影响到翻译目得 3、 雅各布逊从符号学将翻译分类为哪些(P87) 4、 翻译得两大基本目得(P91)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翻译概论总复习
第一章 翻译得本质
1、 对翻译及译者得宏观比喻 2、 对翻译过程得比喻 3、 翻译得本质(P13) Q:试举几例并说明这些比喻如何体现翻译得本质
第二章 翻译得原则
国内 1、 许渊冲: 2、 严复: 3、 鲁迅: 4、 傅雷: 5、 钱钟书:化境 6、 辜正坤:绝对-最高-具体 最佳近似度
第十三章 形合与意合
形合意合得术语及定义 形合意合在翻译中得灵活使用(三策略P206)
第十四章 翻译风格
1、 风格得组成:内容+形式 2、 风格得可译与不可译 3、 风格得表现手段:P222-226 4、 影响翻译过程中风格转移得因素:P227-231
第十五章 翻译得得与失
1、 翻译得失: 2、 翻译得得: 3、 如何瞧待翻译得得与失
继续保持安静
第七章 翻译得分类
1、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各自包括哪些文体 2、 翻译得变体有哪些
第八章 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得分类及其英文表达 机器翻译得简史
第九章 理解与翻译
1、 Eugene A、 Nida 得翻译步骤(P136) analysis, transer, restructuring, testing
期末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15=15') 二、术语匹配(1'*15=15') 三、简答题 (4'*10=40') 四、综合论述题(30')
翻译学词典术语

翻译学词典术语1.绝对翻译。
Absolute Translation。
按照古阿德克的解释,指专业译员为应付不同翻译要求而采用的七种翻译类型之一。
According to Gouadec,one of 7 types of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to respond to the various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2.摘要翻译。
Abstract Translation古阿德提出的用以对付不同翻译要求的七种翻译策略之一。
One of seven strategies proposed by Gouadec to fulfil the various translation needs which arise in a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3.滥译。
Abusive Translation。
路易斯用来表示文学翻译中极端做法的一个术语。
A term used by Lewis to refer to a radical approach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4.可接受性。
Accetability。
图里采用的术语,用来指可以从翻译作品中观察到的两种倾向之一。
A term used by T oury to denote one of two tendencies which can be observed in translated texts。
5.准确。
Accuracy。
翻译评估中用来表示译文与原文相符成都的术语。
A term used in translation evaluation to refer to the extent to which a translation matches its original。
6.改编Adaptation。
大学英语翻译概论

01
诗歌翻译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02
Beauty in Sense, Sound, Style
许渊冲
美国 奈达 Eugene Nida: 读者反应论
01
(Receptor’s response)
02
忠实原文
03
易于理解
04
形式恰当
05
吸引读者
06
01
Equivalence
与原文作用相符(表达方面的等值)
01
02
国际译联主席Betty Cohen:Never in history have we been so indispensable to trade, culture, peace, and humanity…Just imagine one day in the world without translation…would all be mute. We are like the electricity in the wires and the water in the tap.
04
A musician / an actor
03
关于译者的比喻:
2.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交流信息,克服语言障碍
01
特定文本的翻译具有其特定的目的,有其预设的读者群
04
学习其他语言的文化和文明,帮助向更高的文明发展
02
帮助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
03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ability is lower when (1) the work to be translated is quite distant both in time and space; (2) its form is very much unique; (3) the content is not shared in the two cultur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趋势有两个维度,一个方面就是坚持面向原文本的程度,另一方面聚焦于语言和产生的译本。
以原文本为导向的是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征。
从原文本的视角分析翻译,把翻译视作语言文字间的转化,却忽视了文化语境。
书中有提到一个三角图,三角图的底线最左端代表原文本,最右端代表目标文本,左侧边代表原文本导向,右侧边代表目标文本导向。
最左端角过度强调原文本,以至很难区分翻译和直译的区别。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常发生。
图中显示Catford 的形式对等,Nida的动态对等,Koller的语用对等,Beaugrande 基于文本的对等,以及Venuti的异化和对等都属于面向原文本的翻译研究。
2.Formal equivalenceCatford把翻译界定为“用目的语(TL)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取代原语(SL)的文本材料,并把追求原语的等值成分视作翻译的中心问题,从而提出翻译理论的使命就是在于确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
形式对应指任何译语范畴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同等地位。
例如:用一个形容词翻译另一个形容词。
形式对应涉及原文本的语言形式,将原语中的结构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入目的语,以原语为中心,最大限度显示原文中的形式与内容。
3.Translation shifts当无法遵守原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操作时,文本对应通过Catford所述的翻译转换所形成。
当这两者概念发生分歧时,翻译转换尤其重要,其指从原语到译语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
设计两种主要的转换:层次转化和范畴转换。
在层次转换中,位于一个语言层次的原语文本在译语的另一个层次中找到翻译对等。
翻译中唯一的层次转换是语法-词汇转换。
例如,原文本的文字游戏可能是通过利用目标语词汇层面进行翻译从而在语音层面得以实现,。
范畴转换是通用术语,指翻译偏离形式对等。
其分为四类:结构,类别,系统,单元转换。
例如,原文本的形容词短语在目标文本变成副词短语。
4.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指将原文本信息翻译成接受者语言时,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的心里反应要极为相似。
主张翻译不必受原语中语言形式的各种束缚,在接受语中要考虑读者的反应,翻译要在内容上与原语内容对等,主张翻译就是意译,旨在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原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语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动态对等包括以下程序:1.用更适合的目标语言文化材料替代较难接近的原语项目。
2. 引用原文本中含蓄地内容使其在目标语言中更加明确3. 为便于理解控制表达的冗长。
5.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指翻译研究的趋势转向于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焦点在语言和译本,且随着研究的进程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广。
具体可以体现在将翻译研究作为整体的一个三角图,在这个三角图中,自下而上的研究研究范围会越来越狭窄,然而自上而下的研究所涉及领域则越来越广。
因而,不再是以往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本类型和功能,以目的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转向目的语的文化领域,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意识形态,组织惯例的研究。
6.Translator 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指译文中看不到译者翻译的痕迹,译者是隐形了的,不可见的。
“隐身”描述了特定翻译惯例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所能承受的程度。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原作者的思想内容与原文风格忠实而顺畅的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隐身,以免干扰作者和读者的交流。
该术语由Venuti在《译者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提出,他提到“隐身”指两个不同却相关的现象:语篇的影响,即译者对语言的使用;阅读实践,或译本被接受和评价的方式。
例如:盎格鲁的翻译传统就提倡“流畅”,“通透”,“译者隐身”的翻译。
7.Foreignisation VS. Domestication归化指:强势翻译传统如盎格鲁文化,反对外语文本的“异化”的影响,更倾向提倡一种通透的,流畅的翻译风格,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异化指:通过保留原语文本的“异域”色彩,打破目的语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53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而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
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彰显女性主义修辞效果。
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三种干涉文本的翻译策略,即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footnoting)和劫持(hijacking)。
57页,作为元文本的翻译“元文本”指的是对某一文学文本的各种各样的加工, 包括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评论家的评论、译者的翻译等。
holmes将翻译看作元文本。
holmes认为文学是现实的陈述, 文学批评与文学翻译属于元文学范畴, 文学批评与文学翻译与文学的关系就如同文学同现实的关系一样。
文学翻译属于元文学范畴,因此,诗歌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实的翻译,翻译成另一种诗歌(元诗歌)。
63页,改写与意象派翻译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语言转换行为而是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
控制文学创作和翻译有内外两个因素。
内因是评论家、教师、翻译家等组成的所谓“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外因则是拥有“促进或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权力”的“人、机构”,也就是安德烈·勒菲弗尔lefevere 所说的赞助人(Patronage)。
“赞助人感兴趣的通常是文学的意识形态(ideology)”,而“文学家们关心的则诗学(poetics)”。
归根结底,制约翻译活动的两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翻译就是译者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制控下所进行的一种操纵改写活动。
翻译改写理论的中心是形象概念。
翻译被看做为助力于构建作者或文学作品形象的活动,与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紧密相关。
67页,多元系统理论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它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
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文学系统中各种文学体裁在不同时期受社会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边缘地位(古代中国诗歌在文学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而近现代小说占主导地位)。
72页,操纵论者操纵轮学派把文学系统看作为等级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翻译占据特殊地位,hermans认为在主导文化,边缘文化,语言以及文类的竞争中,权利起着关键作用。
而从目标语文本角度看,任何翻译都是对源语文本的操纵,这可能是译者故意所为,也可能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系统,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等因素的影响。
74页,目的论威密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种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即忠实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译文的理解。
77页,赖斯的文本类型赖斯基于文本的功能提出四种文本类型分类,第一种是信息文本,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信息型语言的提供关于某一专题信息的作用, 因此, 此类文本注重内容, 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这样的文本包括新闻报道、商业信函、货物清单、使用说明、专利说明、条约、官方文件。
第二种是表情文本, 此类文本强调的是表情型语言表达者的心境和感情的作用, 因而此类文本重形式。
信息的发送者即作者是中心, “专题”是作者虚构的。
与信息文本不同, 表情文本强调的是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而信息文本侧重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境和感情。
这类文本包括随笔、传记、纯文学、轶闻、短篇小说。
第三种是感染文本, 这一类型的文本强调的是感染型语言的“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 因而此类文本重感染。
在这里, 信息接收者是中心。
这类文本不是单纯通过某种形式传递某种信息, 它的显著特点是在传递信息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
这类文本包括所有感染占主导地位的文本:广告、宣传、布道。
第四种是听觉媒介文本。
这一类型的文本是写出来让读者听的, 而不是读的, 它经常伴有语言之外的媒介, 如音乐、画面等。
如电影,戏剧,有声广告。
15. Documentary vs. instrumental诺德根据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理论,以及文本在目的语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纪实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两种策略。
纪实型翻译:在目的语交际中记录原文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这种翻译策略强调直接生成原文,不考虑目的语语境的情况,就像纪实影片一样复制客观事实或者像新闻报道中采用的硬事实。
翻译形式包括逐词对应翻译,语文学翻译和异国情调翻译。
关注点在于原文的词汇,结构和文化。
工具型翻译:旨在实现交际目的,目的与读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的或所听到的文本曾以另一种形式在其他场景被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