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培训教材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第一章:环境监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空气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教学内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空气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空气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空气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水质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 教学内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水质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4 教学活动课堂讲授:40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质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土壤监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监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土壤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壤监测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50张)PPT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50张)PPT
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 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
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对本课程中的概念、名词等的英文要熟悉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 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 类生存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对象。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原生环境 问题
天然源
火山爆发 森林火灾 洪涝干旱 地震
污染源
次生环 境问题
农业污染源
流行病 其他
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通过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环境质量
确定 污染程度 变化趋势
自然因素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 人为因素
污染成分
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
布点 采 环境信息 技术 样
样品前处 理和准备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数据 综合分 环境质 处理 析评价 量信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一、环境监测的任务
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变化规律; 确定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新污染源的预测预报; 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环境质量标准; 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监测资料; 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法规、标准等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培训(水环境监测课件)

环境监测培训(水环境监测课件)

▪ 2.水质监测目的
▪ (3) 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 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 (4) 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 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 和资料。
▪ (5) 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 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1)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①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②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③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④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⑤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⑥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 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 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本讲的基本要求
▪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 2、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 3、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 4、掌握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 5、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
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 6、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环境监测采样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
室或遇突然断电,应关闭电源,尤其要关闭加热电器的电源开关。 ● 4、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生过热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 5、插座请勿接太多插头,以免电荷负荷不了引起电器火灾。 ● 6、多个大功率仪器不得共用一个接线板。 ● 7、实验室仪器设备及线路设施的安装改造必须由专职人员负责,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用电规程实施,不许乱
● 4、高空作业人员需着便利的工作服,穿软底防滑鞋,系安全绳,戴安全帽。所用设备应摆放平稳, 传递物件时不能抛掷。各作业场所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要一律先行撤除或者加以固定, 以防跌落伤人。监测过程中若发现高空作业的安全设施有缺陷或隐患,务必及时报告并立即处理解 决。
● 5、加热采样管最好使用36V电压。禁止用电笔试高压电。手上有水或潮湿时, 请勿接触电器或电器设备。在有高压(如使用高压静电除尘)设施的,应注 意高压标识,切匆靠近隔离区,开孔也应尽量避开高压电极处,谨防高压击 打导致人员伤亡。
(三)噪声监测安全防护
●1、进入现场(特别是建筑施工场地)须戴安全帽,以防物体堕 落伤人;测量污染源噪声时要注意现场周围环境,防止触电、碰 伤、机械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在测量高噪声源时,要配备防噪 耳塞。测量交通噪声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与秩序,以防发生交通事 故。
●2、测量夜间噪声时,要做好生物性防护,配备口罩、橡胶手套、 手电、棍棒、消毒药品等物品,以防蛇、虫叮咬。
● (一)水体(底质)现场监测防护
● 1、应避免从不安全的场所,如斜坡等不安全的堤岸采样。如不能避免,则应由二人或二 人以上操作,要使用救生圈并系好救生绳等安全防护措施。要防止不利的气象条件,有 毒的动、植物或爬虫等对人体的伤害。
● 2、采样仪器或设备放置在堤岸上,应避免受到水浸蚀或人为的故意破坏,并采取适当的 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总站培训教材-环保部

环境监测总站培训教材-环保部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与运行状况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目录
04.
第二节 日常设备巡检技术要求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1.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护技术要求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4
理;检查水汽分离器、油雾过滤器的滤芯,按说明
5
书规定定期更换。
6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第二节 日常设备巡检技术要求 现场环境巡检要求 检查进入现场的通道是否顺畅,平台、扶梯、护 栏等是否齐全牢固; 平台上的设备是否有积水,积灰,是否会进入系 统; 设备安装是否牢固,安装点是否振动;
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01
易损易耗品检查。检查含氧量、含湿量,工作是
02
否正常,并遵从相关标准或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校
03
准。对锆管、电化学氧传感器等易损易耗件以及其
04
它有一定寿命要求的器件要及时更换,否则会对测
05
量结果及最终污染排放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7
度,注意检查仪表的进气流量,检查系统管路冷凝水
8
管壁吸附情况,及时吹扫干净。
9
第一章 固定污染源废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3.定期检查冷凝装置。检查制冷装置工作情
况,热交换管是否堵塞,排液蠕动泵是否正常
工作,冷凝液是否正常排出,热交换器是否严
重吸附。(在冷凝过程中,水分会在冷凝通道
内挂壁,从而不可避免的形成挂壁吸附,随着
4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态监测 教材

生态监测 教材

生态监测教材
生态监测是一门关注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关于生态监测的教材,推荐以下几本:
1. 《生态监测方法》:作者为陈永革,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详细介绍了生态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适用于生态监测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2.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作者为李建华,出版社为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

3. 《生态监测与管理》:作者为吴志刚,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系统阐述了生态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设备及应用,旨在为生态监测与管理提供参考。

4. 《环境与生态监测》:作者为刘凤亮,出版社为化学工业出版社。

该书涵盖了环境与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适用于环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

这些教材都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生态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根据本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591-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 GB/T 16292/3/4-2010
•注: GB/T 16292/3/4-2010 是参考ISO14644-1、 ISO14698-1、JGJ71-199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而制定的
•布置
•力求均匀,避免采样 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集 中,某局部区域过于稀 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上
最少采样点数目表
面积m2 100
<10
2~3
≥10~<20
4
≥20~<40
8
≥40~<100
16
洁净度级别
10000
100000

2
2
2
2
2
4
2
300000 2 2 2 2
•注:1、大于100 m2的洁净区功能间不再列出,很少见。 • 2、对于100级的单向流洁净室(区),包括100级洁净工作台,面 积指的是送风口表面积;对于10000级以上的非单向流洁净室(区),面 积指的是房间面积。 • 3、A/B级参照上述100级,C级参照10000级,D级参照100000级。
•几点说明
•- C级区:质量风险管理原则确定 •- D级区:一般不作要求,(必要时) •- 自净时间:15-20分钟,静态(指导值 )
何为等动力学采样
•等动力学采样头又称等动力(学)采样。一种采集流动介质中样品的采样方法。采 集气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或流动水中的水样时,为使所采集的样品有代表性,必须 使进入采样器的气流或水流速度与采样点附近的气流或水流的速度相同。这样才 能使采集到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或水样中的组分与实际气流或水流中的完全一致。 常用于采集烟道气中悬浮颗粒物(尘粒)和流动水体中的水样。
2 900 29 000 不作规定
•注: •1、摘自附录1无菌药品第九条,测试方法可参照ISO14644-1《洁净间以及相关环境控制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级别》 •2、A级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4.8,以≥ 5.0μm的悬浮粒子为限度标准 ;B洁净区(静态)的空气悬浮粒子的 级别为ISO5,同时包括两种粒径的悬浮粒子;C级洁净区(静、动态),悬浮粒子的级别分别为ISO7和ISO8;D级洁净
•2、单个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少于4小时,同一位置使用多个沉降碟连续监测并累积计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需要关注的技术标准
-ISO14644-1《洁净间以及相关环境控制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级别》 -ISO14698-1《洁净间以及相关环境控制第1部分:微生物控制》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457-2008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洁净区验证和监测-悬浮粒子
•悬浮粒子 •的要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A级区 •级别确认
•A级区确认时的采样量不少于1m3 •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
•A/B级 •动态监测
•-A级:涵盖关键操作的全过程,包括设 备组装;监测频率、取样量,及时发现人 为 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破坏 •-B级:类似于A级区,采样频率、采样量 可以调整
1、洁净级别及标准-悬浮粒子
洁净度 级别
A(1) B C D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米3
静态
动态
≥ 0.5μm 3 520 3 520 352 000
3520 000
≥ 5.0μm 20 29
2 900 29 000
≥ 0.5μm 3 520 352 000
3 520 000 不作规定
≥ 5.0μm 20
如果仪器的每分钟的采样量为28.3L 等动力学采样头半径约为1.8cm。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固定在线监测-等动力取样头示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A级区级别确认-悬浮粒子示例
•取样量
• ISO14644-1 B.4.2 节有明确的采样量的计算 公式:
• 采样量(升)=(20/级别中最大粒子限度) ×1000
环境监测培训教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年4月8日星期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容
•洁净区环境监测
•趋势分析和质量回顾
•环境监测结果超标案例分 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洁净区环境监测
•洁净区洁净级别及标准 •洁净区的验证和监测 •洁净区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培养基
• A级采样量= (20/20)×1000 = 1 米3 • 从上式中可见,级别要求越低,取样量就越小
•取样量
•取样点数
•取样点数: B.1.1公式NL = A ,A为洁 净区面积,例如10米×5米的区域,取样点 应为7*(取整) •GB/T16292-2010 最少采样点数目表*
•取样点 •位置
•取样点数
区(静态)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8。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1、洁净级别及标准-微生物
级别
浮游菌 CFU/m3
沉降碟 (90mm) CFU/4小时
接触碟 (55mm)
CFU/碟
5指手套 CFU/手套
A
1
1
1
1
B
10
5
5
5
C
100
50
25

D
200
100
50

•注: •1、A区的微生物限度,对于B+A时可以完全执行;但对于C+A时,需要适当考虑,因为不是无菌区,所有物料、器具等 是非无菌状态,所以接触蝶、5指手套等微生物难以连续符合要求,需要灵活处理。
•取样点 •位置
•均匀分布:详见GB/T16292-2010附录A •高度:80cm-150cm*
•注意:取样量、取样点数仅指在洁净级别确认时采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布置
•静态测试
•动态测试
•数目
•采样点数目不得少于 最少采样点数目
•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 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
在无菌检查附录中明确显示只有在单向流系统中才会采用等动力学采样头,大家 知道在悬浮粒子计数器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是通过气泵抽气并进行检测,不同 仪器有自身单位时间内的采样量。为保证在进行采样过程中不造成单向流系统的 流型发生紊乱,所以采用等动力学采样头。
如果计算一个采样头是不是等动力学采样头的计算方法如下: 悬浮粒子计数器单位时间的抽气量: V(ml/min) 单向流的风速:45cm/s(0.45m/s) v=3.14*R^0.5*60*45 计算等动力学采样头的半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