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土壤剖面及采集
实验一 土壤剖面的采样及分析z

碎块状 核状
粒状 团粒状
结构类型 柱状
团 聚体 类型
结构形状 裂面和棱角不 明显
裂面和棱角明 显
直径mm 表面不平滑,棱 角圆浑,形状不 规则
形状规则,表面 平滑,棱角尖锐 形状规则,侧面 光滑,顶底面平 行
结构名称 拟柱状
大拟柱状 棱柱状
30—50
大于50 30—50
大于50
30—50 大于50
6 粘性
无:不能搓成球状、棒状或片状 弱:可搓成球,不易搓成棒状,或勉强搓成棒状也一碰即碎 中:可搓成条,但提起时易断 强:可搓成细长条,并能弯成环状,但有裂缝 极强:可搓成很细的长条,弯成环状无裂痕
7.水湿状况:指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干湿程度。
湿度分级: 干:触感无凉意,无湿润感,捏之则散 稍润:有凉润感,捏不成团,吹之无尘土飞扬 润:有明显湿润感觉,能捏成团,扔之散碎 潮:有明显湿痕,能捏成团 扔之不碎,手压无水流出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手压挤出水
(二)土壤剖面分析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依据土壤颜色分层,手感目测法对剖面进行分析。 1.颜色: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hue)、亮度(value)、彩度 (chroma)来表示,完整的命名为“颜色名称(色调 亮度/ 彩度)”如“淡棕(7.5 YR5/6)”。 2.腐殖质:是指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 黑色胶体物质。 多,较多,有,无 3 石砾 小:1-0.2cm 中:1-5cm 大:5-10cm 4 斑纹结核:不是成土母质的原有物质,而是指土壤形成 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如石灰结核、盐霜、铁锰结核、 铁锈斑等 5 根茎分布 多,较多,有,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棱柱状
柱状 大柱状
土壤检测取土方法

土壤检测取土方法土壤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实践,通过检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营养元素含量,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施肥建议,帮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取土方法,以帮助农民正确、科学地进行土壤检测。
一、表层土壤取样法表层土壤取样法是一种常用的取土方法,适用于浅层土壤的检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和一只干净的塑料袋。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从不同的地点均匀采集土壤样品。
3.用铁锹先刨去表层杂质,然后将铲取的土壤放入塑料袋中。
4.将塑料袋紧密封口,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二、剖面土壤取样法剖面土壤取样法适用于深层土壤的检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根刻度尺。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找到一个典型剖面。
3.从不同深度处,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每次取样深度约为10厘米。
4.将每个深度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用刻度尺标明取样深度。
5.在塑料袋上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三、网格土壤取样法网格土壤取样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壤的检测,可以了解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张网格纸。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网格纸的大小和间距,将其铺在需要检测的农田上。
3.从每个格子的中心位置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深度一致。
4.将每个格子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位置。
5.在塑料袋上标明采样地点和日期,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
四、分层土壤取样法分层土壤取样法适用于需要了解土壤不同层次的性质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情况。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一把无锈铁锹、一只干净的塑料袋和一根刻度尺。
2.选择需要检测的农田,找到一个典型剖面。
3.根据需要检测的层数,从不同深度处用铁锹刨取土壤样品,每次取样深度约为10厘米。
4.将每个深度的土壤样品放入塑料袋中,紧密封口,并用刻度尺标明取样深度。
剖面土样采取方法

剖面土样采取方法
1、剖面规格:
剖面土样采样方法可采用挖长1.5-2米,宽1米,深约1-2米土坑,具体深度按现地情况而定。
剖面坑的一端要求向阳,要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
2、观察剖面:
一般要先在远处看,这样容易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然后走近仔细观察,并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以厘米计)。
3、确定采样地点:
采样地点确定在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
采用GPS定位,并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秒)。
投影设置为UTM,WGS84,ups(公里网)。
4、划分土层
根据剖面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根系分布等变化来划分土层,森林土壤常见的土层:
枯枝落叶层-----主要是未分解或未半分解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蓄积层-----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颜色深暗,团粒结构,疏松多孔
淀积层-----干旱地区淀积层有碳酸盐类、石膏等,颜色较浅
母质层-----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5、土样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应在土壤剖面挖好后,按土壤发生层自下而上采集每一层的样品,注意取样时取土层中央的土壤。
或是每隔20cm取个样。
每个土样取500g。
所有采集的样品装袋,并在袋子内外各备一张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深度、编号和采样人等。
土壤普查剖面采样工作要求

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是为了了解土壤的性质、组成和分布,以便进行土地管理和农业规划。
以下是进行土壤普查剖面采样时的一些基本要求:1.选择代表性样地:选择样地时要确保其代表性,考虑到土壤的各种类型和地形特征。
样地应该能够反映整个调查区域的土壤多样性。
2.剖面深度:确定采样的剖面深度,通常需要考虑到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
标准的剖面深度可能包括表层土壤(通常0-30厘米)和深层土壤(通常30-60厘米或更深)。
3.剖面数量:确定采样的剖面数量,以确保足够的数据用于对土壤性质进行准确的评估。
剖面数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调查区域的大小和土壤的变异性。
4.采样工具:使用适当的采样工具,如土壤钻或土壤取样器,以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采样工具应该清洁,并在不同剖面之间进行清洗,以防止交叉污染。
5.采样点的间隔:确定采样点之间的间隔,以充分覆盖整个调查区域。
间隔的选择可能受到地形、土壤类型和其他地方特定的因素的影响。
6.采样标识:对每个采样点进行标识,记录采样的时间、位置、深度等信息。
这有助于建立土壤样本的准确档案,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7.样品处理: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混合、分析和保存。
确保样品在分析之前得到妥善保存,以防止数据的失真或污染。
8.数据记录:记录每个采样点的详细信息,包括土壤质地、颜色、湿度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土壤特性。
9.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采样和分析的准确性。
这可以包括在实地工作中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10.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采样工作时,要遵循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注意事项,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总的来说,土壤普查剖面采样需要科学的规划和严谨的操作,以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土壤数据,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一、样品采集1.确定采样点位: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分析时要注意不同土层的特性,如上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差异,植被覆盖情况等。
避免采样点位受到明显污染以及地表水入侵。
2.采样工具:采用专用的土壤钻或者土壤钻杆进行采样。
钻头直径应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为5-10厘米。
避免使用过大的钻头,以免破坏样品结构。
另外,采样工具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3.采样深度:根据研究目的和土壤剖面情况,确定采样深度。
常见的采样深度有0-20厘米、20-40厘米、40-60厘米和60-100厘米等。
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
4.采样方式:采样时应将土壤钻杆尽可能完全插入土壤中,以获取整个采样深度的土壤。
每个采样点位需要采集若干个子样品,然后混合均匀,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5.样品容器:采样结束后,将样品放入干净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中,密封好,并且在容器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深度等信息。
二、样品处理1.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将采样得到的湿土壤样品进行晾干或者真空冷冻干燥,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后的样品需要进行粉碎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样品。
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可以进行去除有机物的处理。
2.保存样品:处理后的样品需要保存在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
可以使用密封的塑料袋或玻璃瓶保存,避免样品湿氧化或污染。
3.样品分析:根据实际需要和分析方法,将样品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时需要注意样品的数量和分析项目等要求。
总结: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正确选择采样点位、采样工具和采样深度,以及合理的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都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土壤表层样点 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土壤表层样点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是土壤调查的常见方法,可以了解土壤质量、结构和肥力情况。
下面是进行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土壤表层样点调查步骤:1. 选择调查区域:根据需要选择调查区域,如农田、林地或草地等。
2. 网格布点:根据调查需求,在调查区域内进行网格布点,以确保样点均匀分布。
3. 划定样方:在每个样点处,划定一个正方形样方,通常边长为1m或2m。
4. 取样:在每个样方内,使用土壤钻头或铁锹等工具,垂直向下取样,注意避开明显的异物和土壤质地不同的部分,取得土壤样品。
5. 标记样品:对取得的土壤样品进行标记,以便后续实验室分析和处理。
6. 记录相关信息:在野外记录表中记录样点编号、地理位置、土壤深度等信息。
土壤剖面调查步骤:1. 选择调查区域:根据需要选择调查区域,通常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2. 根据调查目的,决定埋设深度。
例如,想要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情况,可以决定埋设到不同深度。
3. 使用铁锹等工具,挖取土壤剖面,通常可以选择多个不同位置进行剖面调查。
4. 将挖取的土壤剖面进行分层观察。
可以根据颜色、质地、根系分布等进行分层。
5. 记录相关信息:在野外记录表中记录调查地点、土壤深度、分层特征等信息。
注意事项:1. 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应注意安全。
避免野外遇到危险情况,如陡坡和悬崖等。
2. 保护环境:在进行样品采集和挖取土壤剖面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破坏植被和土壤结构。
3. 没有特别需要,尽量避开明显异常的地方或受到人为干扰的地方。
4. 样品的取样要均匀,避免集中在特定区域或避开特定区域。
5. 记录清晰:在野外进行调查时,要确保记录清晰,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处理。
总的来说,进行土壤表层样点和土壤剖面调查需要认真和仔细,采集的土壤样品要准确代表实际情况,记录的信息要详细和清晰,以保证后续研究和分析的可靠性。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实验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实验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此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剖面土壤样品主要是研究土壤类型及生成发育,根据地形、植被、土类等选定取样点,挖掘剖面,按土壤发育层次,自下而上的逐层采集分析样品,通常采集各发生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
随后将所采样品放入布袋或塑料袋内,一般采集一公斤左右,在土袋的内外应附上标签,写明采集地点,剖面号数、土层深度、采样深度、采集日期和采集人等。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的采集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须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其样品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部取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性的样品,采样时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取,此外,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不使样品变形,并须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的部分,保留原状土样,然后将采样品置于铁盒,或塑料盒中保持,,携回室内进行处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而自地表起每10厘米或20厘米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为了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作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样一般不需挖土坑,只需取耕作层土壤20厘米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如小麦)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动态和植物长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实验区的面积确定采样点多少,通常为5—20个点,可采用图1—1所示正确的蛇形取样法进行采样,采样方法是在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向下切片的土壤样品(图1—2),然后将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随后将所采样品放入布袋或塑料袋内,在土袋的内外应附上标签,写明采集地点,田块号数、日期、采集人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采集的时间和工具1.采集的时间: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集的工具:铁锹、小土铲、管形土钻(二)采样的方法土壤的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原状土壤样品: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测定,须要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3.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选点与布点:一般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前茬以及肥力状况,分别选择典型地块,采取混合土样,切不可在肥料堆和路边选点,即避开特殊地点取样,以降低土壤的差异性,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混合样品数量:一般小区实验可考虑3-5点混合,为制定大田施肥为目的的采样,地块面积10亩以内可取5点左右,40亩取5-15点,40亩以上取15-20点构成混合土样。
布点方法: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
(2)采土: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层20cm左右,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土钻取土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然后将土样混合均匀。
如果采集的土样太多,可以用四分法把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留1公斤左右的土样就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
取土样1公斤装袋,袋内放标签,铅笔写明采样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和钻眼填平。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一)风干去杂:将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纸上,堆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经常加以翻动,以加速干燥,并随时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结核等物,切忌阳光直接暴晒,也勿使酸碱蒸汽或氮等气体侵入,风干时在土面上盖上薄纸,以防尘土落入,待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碾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燥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壤土
≥40 <40
<30
粘土
30~35 35~40 40~60 >60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国 际 制 : 根 据 砂 粒 (2-0.02 毫 米 ) 、 粉 粒 (0.020.002 毫米 ) 和粘粒 (<0.002 毫米 ) 三粒级含量的比 例,划定 12 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 名称的质地 三角图:先找到该颗粒的定点( 100%),按 3 个粒级含量分别做各顶点对应的三角形的 3条底 边的平行线,3线相交点,即为所查质地区。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一、土壤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soil) (三)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
2、土壤净化力(soil purification) 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 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既有土壤本身的内 在因素,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也有外界的条件, 如土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在周围的大气、水体、 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 和能量交换。
粘粒20% 粉粒40% 砂粒40%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 准, <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 15%-25%者为粘壤组; >25%者为粘土组。 当土壤含粉粒>45%时, “粉质” ; 当砂粒含量在55%-85%时, “砂质” , 当砂粒含量>85%时,则称壤砂土或砂土。
五大成土因素 19 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 B.B. 道库恰耶夫 (Dokuchaev , 1846-1903) 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 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母质-parent material 气候-climate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ty 时间-time
地产、地主、
地势、地位。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一、土壤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soil) (三)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
1、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 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 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应该是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 分(吃得饱)、水分(喝得足)、适宜的空气和 温度(住得好),同时土壤应有良好的结构,以 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让植物“站得稳” 。
Sand(砂粒)
Silt(粉粒)
Clay(粘土)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石砾:1mm
砂粒:1-0.05mm 粉粒:0.05-0.002mm 粘粒:0.002mm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二)土粒与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 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E.M.Bridges,1982)
现代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影响
现代农业耕作土壤景观
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施用农家肥后的土壤景观
自然条件下的红壤
人为作用的红壤性水稻土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一)土壤的结构
土壤结构是土粒的结合状态,有不同的大小
和形状。是形成土壤结构的基础物质,并以其复 杂的矿物成分提供多种矿质营养元素。 土粒构成土壤结构,结构构成层次,层次组 成土体。
土 壤 微 生 物
The white strands are fungal mychorrhizae.
a soil mite.
nodules on roots that contain the rhizobia bacteria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三)土壤容重及其作用
土壤容重的意义:
1、反映土壤的松紧度 。 2、计算土壤重量 及某些组分的含量。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四)土壤层次
土层是土体的一
级 机 构 , 是 土壤 性 质 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 并 向 水 平 方 向上 延 伸 的层次单元。
表 4-8 中国土壤质地分类 (邓时琴,1985)
质地组 砂土
质地名称 极重砂土 重砂土 中砂土 轻砂土 砂粉土 粉土 砂壤 壤土 轻粘土 中粘土 重粘土 极重粘土 砂粒(1-0.05) >80 70~80 60~70 50~60 ≥20 <20 ≥20 <20
颗粒组成%(粒径:毫米) 粗粉粒(0.05-0.01) 细粘粒(<0.001)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四)土体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Hot, dry climate
Hot, wet climate
Cool, dry climate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Slightly developed
highly developed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5、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djacent to Lake
石英 (quartz)
正长石(orthoclase)
斜长石(plagioclase)
云母(mica)
辉石(pyroxene)
闪石(amphibole)
主要的原生矿物
橄榄石(olivine)
主 要 的 次 生 矿 物
高岭石
蒙脱石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有机质
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非腐殖质物质: 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多糖 含氮化合物 脂类物质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矿物质
矿物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组成、 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原生矿物:地球内部岩浆岩冷凝时形成的、 存在于岩浆岩之中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各种风化因素的作用 下,改变了形态、成分和性质而形成的新矿物。
3、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Grassland soil
Pine forest soil
Oak forest soil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4、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地 形 与 母 质 的 关 系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不同母岩上发育的土壤
Soil developed in granite
Soil developed in organic matter
Soil developed in limestone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通过气温、降雨量、生物活动而表现。 气温高低对岩石的机械破坏程度、各种化学反应速度、生物界 的面貌以及新成代谢速度有重大影响; 降雨量多少关系到水在风化作用中的活跃程度,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岩石的风化速度; 生物的繁殖状况直接关系到风化作用的进行及其对其他风化作 用的影响。 温暖潮湿区:气温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 学、生物风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岩石的分 解向纵深发展可形成巨 厚的风化层; 极地和沙漠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化学风化的作用不大,以物 理风化为主,岩石易破碎为棱角状的碎屑。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生物
土 壤 动 物
An ant
a wood-eating Termite
a wood-eating Termite
a Flatworm
a Nematode
common Earthworm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二、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生物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1、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
方向。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 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 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母质的形成
I、土壤的基本知识
四、土壤的结构与功能 (三)土壤容重及其作用
土壤密度:不计孔隙所占位置,单位体积的土壤
质量, g/cm3。常用土壤密度值:2.65g/cm3 。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
质量。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 2.65g/cm3范围内,
夯实的土壤容重则可高达1.8-2.0 2.65g/cm3 。
Soil structure
Granular 团状
Single grained 单粒
platy片状
Blocky 块状
Columnar 柱状 columnar
prismatic
Soil with those structures
Granular 团状
Blocky 块状
Columnar 柱状
Prismatic 棱柱状
I、土壤的基本知识
三、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6、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